2021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湘教版
2021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6.1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湘教版

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6.1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湘教版一、选择题读“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表”,完成1~2题。
年份总人口/万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家庭人口规模/人19906 705.68 6.79 21.24 3.66xx 7 438.07 8.76 41.49 3.23xx 7 966.24 9.94 45.86 3.13 A.家庭户数呈减少趋势 B.社会负担明显加重C.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 D.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2.导致上题中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
A.家庭观念变化 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C.人均GDP快速增长 D.老龄人口比重增大解析1990~xx年,该省人口老龄化现象加重,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答案 1.B 2.D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B.近些年来,乙国老年人口比重大于甲国C.20世纪末,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已为“现代型”D.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4.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 )。
A.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B.乙国的城市化进程减慢C.甲国的劳动力丰富D.乙国的城市大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域分布、人口老龄化等内容。
甲国目前人口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乙国的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
第4题,本题考查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的能力。
根据第3题的分析,甲国出现人口老龄化,乙国为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化进程快,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为少数城市。
答案 3.C 4.A下表为世界、中国、印度、德国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xx年)统计表。
据此完成5~6题。
A.世界B.中国C.印度D.德国6.②国抚养比低的原因是( )A.老年人口比重大B.青壮年人口比重大C.儿童人口比重大D.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解析第5题,运用比较法,0~14岁人口比重最大的应为印度,最小的应为德国,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比世界的平均值要低,故①代表的是世界。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 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练习 湘教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6章人口与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练习湘教版一、选择题(xx·北京文综,11)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xx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第1题。
1.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特征。
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
读图可知,甲地受南方牵挂远大于北方,说明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较高,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地区人口迁出比例低,D项错误。
答案C2.(xx·广东文综,6)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项不符合题意。
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
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高考经典)读“1995~xx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1995~xx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4.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解析第3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区域人口迁入率始终高于人口迁出率,即该区域人口机械增长始终为正值,所以,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021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习题:图表解读专项练六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含解析)

图表解读专项练六人口统计图的判读(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020·吉林模拟)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完成1、2题。
1.在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图中②国0~14岁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70% 鼓励生育B.60% 计划生育C.15% 采取移民政策D.30% 鼓励人员出国【解析】1选C,2选B。
第1题,根据图中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可知,③的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比重最大,说明老龄化现象严重。
第2题,由图中可以看出,②国0~14岁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为60%,65岁及以上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较低,为年轻型,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应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2019·呼和浩特模拟)下图表示台湾省1951年、1991年和2031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 ( )A.1951年、1991年、2031年B.1991年、2031年、1951年C.2031年、1991年、1951年D.2031年、1951年、1991年4.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老龄化程度高B.人口增长速度快C.就业压力太大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解析】3选B,4选A。
第3题,台湾省自1951年,经1991年至2031年,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不断进步,老年人口比重会不断增长。
读人口金字塔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③最大,①其次,②最小;老年人口所占比重②最大,①其次,③最小。
从③到①,再到②,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的过程,图③表示195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①表示199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图②表示203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和环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读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结婚年龄结构(各年龄段百分比)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自然增长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②自然增长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③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④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婚姻制度、文化及宗教不同A.①②C.③④B.②③D.①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曾出现过几次人口迁移的高峰:1950年前后,大量解放军官兵留驻海南;1966年后,大批“知青”上山下乡迁入海南;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又有10万人才下海南。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吸引了10万人才下海南的主要原因是()①投资创业,充满商机②经济发达,工资较高③政策优惠,就业机会多④国家号召,支援边疆⑤环境优美,适宜养老A.①④C.②⑤B.①③D.④⑤3.下列说法与实际相符的是()A.1950年前后海南的人口迁移,属于自发性迁移B.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的人口迁移皆由气候环境因素所致C.“知青”上山下乡引发的人口迁移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D.几十年来大量人口迁入海南,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大发展下图为“台湾省不同年份人口金字塔图”,读下图,完成下列两题。
4.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A.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C.人口迁入率不断上升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5.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C.劳动力就业压力大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D.城市人口占比例过高下图为某区域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据图可知,该地区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B.t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C.t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3D.t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47.图中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8.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下图示意某国近五十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第六章检测 人口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

第六章检测人口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章末检测卷第22页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某发达国家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
读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1~3题。
1.10年来,该国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稳定的最主要缘由是()A.降低就业年龄B.鼓舞妇女就业C.人口迁移D.诞生率稳定2.10年来,该国人口()A.快速增长B.缓慢增长C.零增长D.负增长3.引起该国劳动力年龄结构变化的最主要缘由是()A.老龄化严峻B.死亡率较低C.人口迁移D.诞生率过低答案:1.C 2.D 3.D解析:第1题,15~29岁年龄段为主要劳动力。
该国为发达国家,应当是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补充劳动力。
C项正确。
第2题,该发达国家15~29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保持不变,30~50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下降,51~64岁年龄段劳动力比重上升,老龄化严峻,人口应呈现负增长。
D项正确。
第3题,据图可推想0~14岁人口削减,诞生率下降,引起劳动力年龄结构偏老。
D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中等城市1980—2010年人口变化率图〔注:净迁移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数〕。
据此完成第4~5题。
4.据图推断该城市人口()A.总量逐年增长B.20世纪90年月前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C.2005年后总人口有所削减D.目前属过渡型增长模式5.关于该地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1980年后中心城区空心化明显B.1980年以来,劳动力向其次、三产业转移C.1990年后城市化速度逐年增快年以来消灭了城市郊区化现象〚导学号38380056〛答案:4.A 5.B解析:第4题,图中每个点对应三个要素,即自然增长率、净迁移率、人口变化率。
人口变化率也可以通过对角线及其平行线的坐标值直接读出,如1995年人口变化率为2%。
该市人口变化率为正值,说明人口总量逐年增长,A项正确;20世纪90年月前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B项错;2005年后人口变化率仍大于0,总人口增加,C 项错;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属现代型增长模式,D项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 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合理容量练习 湘教版-湘教版高三全册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一、选择题读某国196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完成1~2题。
1.该国人口数量减少的时间大约是( ) A.1963~1972年 B.1975~1986年C.1985~1990年 D.2000~2010年2.目前,该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就业压力大 B.城市人口比重大C.国内人口迁移量大 D.人口老龄化严重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1990年人口死亡率超过出生率,总人口数量减少。
第2题,目前该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均较低,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答案 1.C 2.D读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示意图,回答3~4题。
3.1982~2008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 ) A.一直持续增长 B.增速在不断减慢C.增速在不断加快 D.呈现波动增长4.下列行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是( )①制造业②建筑业③家庭护理④食品服务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8年,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在持续增长,在2009年有所下降。
第4题,制造业和建筑业所需要的男性劳动力比重大,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会引起人们对男性的重视,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而家庭护理和食品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女性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会引起人们对女性的重视,有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答案 3.A 4.D5.(2015·某某二模)下图为我国中部省份某村落人口年龄构成,其成因最可能是当地( )A.出生率下降 B.医疗水平进步C.乡镇企业发展 D.劳动力输出解析该地20~40岁的人口较少,说明劳动力大量向外迁移。
答案 D(2016·潍坊四县一区期中)读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A图)、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B图),回答6~7题。
6.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7.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增长特点与A图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 ) A.①—甲 B.②—乙 C.③—丁 D.④—丙解析第6题,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就会增加。
2021年高考地理 6.1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复习 湘教版

年高考地理 6.1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复习湘教版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下图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图中序号分别表示人口增长的不同阶段。
读图完成1~3题。
1.在2011年某市人口出生率为8.63‱,死亡率为7.56‱。
目前,该市人口增长所处阶段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根据所给数值可以计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7‱,且目前该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应属于阶段④。
答案:D2.下列事件或现象在人口增长阶段③经常出现的是( )A.孩子们有多个亲兄弟姐妹B.举办金婚庆祝活动的夫妇很多C.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大城市生活D.一个母亲的第六个孩子死于伤寒解析:阶段③人口死亡率、出生率迅速下降,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
答案:C3.人口增长处在阶段④的一类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老龄化C.人口性别比不平衡 D.严重的就业压力解析:阶段④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呈现老龄化现象,劳动力短缺。
答案:B2014·广东联考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
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
据此回答4~5题。
4.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是(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C.东北多西南少 D.均匀分布解析:图中显示25人/km2等人口密度线向东南移动,题中告知该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则图中两条等值线之间区域人口密度增大了,该区域xx年人口密度要大于25人/km2,在1990年人口密度小于25人/km2,即该区域人口密度西北大于东南。
答案:A5.若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解析:某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利于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故选D项。
答案:D读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回答6~7题。
2021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6.2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湘教版

2021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6.2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湘教版一、选择题1.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3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
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2.C 3.D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4~5题。
4.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5.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解析第4题,从图中判断,该地20~34岁的人口迁移比重最大,主要为劳动力输出,经济因素是促使青壮年劳动力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5题,20~29岁年龄段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比重最大,而0~4岁年龄段人口迁移比重也较大,说明20~29岁年龄段的人携带子女迁移,两个年龄段的人口迁移相关性最大。
答案 4.D 5.A下图分别为1978~xx年,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人口与环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章末检测卷第12页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8黑龙江七台河期末)下图为我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图(不含港澳台数据),完成第1~2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 )
A.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B.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
C.乡村人口数量减少
D.青少年人口比重增加
2.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 )
A.人口数量先减后增
B.人口总量占绝对优势
C.人口密度先减后增
D.人口迁移受生态环境影响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反映出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减缓,A项正确;我国的总人口增加,劳动力人口数量也增加,B项错误;我国乡村人口数量增加,C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D项错误。
第2题,东部地区人口比重先减后增,不代表人口数量也是相同的变化趋势,只能代表人口的增长速度,A项错误;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东部地区人口总量占绝对优势,B项
正确;东部人口比重先减后增,但人口数量却持续增加,人口密度持续增加,C项错误;人口迁移目前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因此有大量人口迁入,D项错误。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下图示意2000—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
据此完成第3~4题。
3.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是因为其( )
A.地理位置居中
B.人口基数稳定
C.经济实力雄厚
D.交通网络发达
4.据图推断,图示时段( )
A.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加快
B.中部地区人口迁移规模稳定
C.珠江三角洲转为人口净迁出地区
D.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促进人口迁移。
从图中可以看出,十年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均位于武汉市周边,主要原因是武汉地理位置居中,A项正确。
第4题,从我国省际人口迁移重心变化可以看出,图示时段西部地区人口迁出速度减慢,珠江三角洲为人口净迁入地区,长江三角洲对外来人口引力增强,D项正确。
洛伦兹曲线图中曲线越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越均衡。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
据此完成第5~7题。
5.与山东省相比,全国人口分布很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因素
B.战争因素
C.自然因素
D.经济因素
6.山东省近年来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现为( )
A.极度集中
B.分布不均程度增强
C.趋于均衡
D.60%土地集中全部人口
7.在山东省人口分布变化过程中,人口大量迁入( )
A.与河北交界处
B.沂蒙地区
C.黄河入海口区域
D.青岛、济南
答案:5.C 6.B 7.D
解析:第5题,全国人口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以南地区,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和气候因素的影响。
第6题,通过山东省1953年、1982年、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该曲线越来越偏离绝对均衡线,说明分布不均衡程度增强。
第7题,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程度增强,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差异,四个地区中济南和青岛经济实力强,吸引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