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试卷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测试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单元测试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2题。
1.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C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逐年减小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民工D.农村生存环境已优于城市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甲)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乙),完成3~4题。
3.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B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4.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B )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根据图表资料,完成5~6题。
省区或地区人均GDP(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辽宁11 017 50.21 39.01 0.19 京津唐10 087 46.96 42.31 0.35 山东9 409 49.69 35.46 0.10 沪苏14 413 50.25 41.27 0.46 浙江12 906 52.74 36.26 0.60 福建11 293 43.65 40.01 0.40 广东11 180 50.39 39.26 1.32A.辽宁B.山东C.福建D.广东6.引起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B )A.人口的分布差异B.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C.自然环境的差异D.消费水平的差异☆读下面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7~8题。
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word同步测试

.15%。
(90分钟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上海市1999年以来出生率在 6%。
以下,死亡率在 8%。
以下。
下图是 1999〜2008年来上 海市人口总数与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4题。
5. 1950A . 33%B. 43% C . 25% D6•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分析,未来 10〜20年内将出现的情况是(一)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第I 卷(选择题共 50 分) 1.上海市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 . “高高低”模式B •“三低”模式C .高增长模式 2. 近年来,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而人口总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 .出生率高 B.死亡率低 3. 导致上海市人口总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文化因素 B.政治因素4. 人口合理容量A .是持续供养的最佳人口数量C.是地球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读下图“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图”C.人口迁移 C.生态环境因素D. D. 增长下降模式 经济发达经济因素D ,回答 .与环境承载力相同.大于环境承载力5〜6题。
(万人人 口 自然增 长率总 数A .人口总量稳定 B.人口老龄化加速C.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D .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7%。
左右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A.原始型和现代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8.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F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C •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10.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可能相符合的国家是A .尼日利亚B .韩国 C.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D .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中国读下右图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11.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C.③②①④D.12.按照联合国标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④③②①④①②③如一地区》60岁10%则可视为人口年龄绪构农图.美国11〜12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试题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18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纪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是( )A.出生率升高B.死亡率降低C.死亡率升高D.出生率降低 2、关于人口增长速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D.气候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3、有关人口增长加速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B.世代更替快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D.是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下图中所示a 国家可能是( )A.印度B.韩国C.美国D.英国 5、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状况改善的结果B.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出生率明显降低造成的D.两次社会大分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进 6、下图中,与上图中阶段(4)一致的是()A B C D.不能确定 7、有关人口老龄化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B.人口老龄化会导致社会劳动力的不足 C.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D.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可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8、决定人口数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A.死亡率B.出生率C.自然增长率D.人口密度9、人口低速增长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是A. 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家庭观念的转变B.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C. 国家人口政策D.农业的丰收 10、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A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D .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11、在人类社会早期,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自然条件B .经济条件C .自然灾害D .河流变迁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的是( )A .欧洲B .拉丁美洲C .北美D .非洲 13、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 .农村到城市B .城市到农村C .农村到农村D .城市到城市 14、下列现象属于人口流动的是( )A .三峡库区移民B .“安史之乱”引发我国北方人民大规模南迁C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工流”D .老城区的拆迁户乔迁新居 15、关于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 .人口迁移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B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利大于弊。
新教材地理必修2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检测试题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众多曾经从农村到城市打拼的“外来族”选择向农村回归——人们称之为“城归”。
经济学家称,“城归”的出现,意味着新的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据此回答1~2题:1.“城归”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B.农村迫切发展的需要C.难以适应城市激烈竞争D.城市雾霾促使人们逃离2.“城归”对中国农村产生的影响是( )A.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B.提升农村经济的创新活力C.解决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D.提高农村自然环境承载力解析:1.B 2.B 第1题,随着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原因与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
主要原因是农村迫切发展的需要,选择B。
第2题,“城归”导致资金和人才向农村转移,提升农村经济的创新活力,B对;“城归”不会加剧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可得到改善但不能完全解决,农村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与人口流动关系不大,A、C、D 错。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回答3~4题:3.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对外开放程度B.生活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资源状况4.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预估,其主要意义在于(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析:3.C 4.C 第3题,据材料分析,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今天的中国环境人口容量比清朝高,说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故选C。
最新地理高一-第一单元测试人口与环境 精品

第一单元测试人口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是由:( )A.不同年代出生的所有个体组成B.不同年代出生、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C.不同年代出生、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个体组成D.不同年代出生、不同性别,有生命的个体所组成2.关于人口再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越来越高B.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总是高于发达国家C.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于世界水平D.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一般是从自然增长率下降开始的3.伦敦烟雾事件主要反映的是:( )A.自然灾害造成死亡率明显上升B.气候、水、土壤对死亡率影响不明显C.环境污染也是造成人口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D.人口死亡率不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4.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有具体的估计值,是因为环境人口容量具有:( ) A.不可确定性B.可确定性C.定量估计性D.相对确定性5.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 )A.90亿左右B.100亿左右C.110亿左右D.120左右6.下列疾病中由于环境中硒缺乏所引起的是:( )A.克山病B.甲状腺肿大C,脱发、脱甲D.畸形胎儿7.关于人口迁移的论述,错误的是:( )A.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存在较大差异B.气候、水、土壤和矿产资源,是影响人口迁移重要的环境因素C.对人口迁移最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D.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的人口迁移8.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状况C.人口文化素质D.生活消费水平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变化较大的一点是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 )A.北京市B.重庆市C.上海市D.山东省10.据我国地理学家胡换庸教授估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的历史事件A.七国之乱B.安史之乱C.八王之乱D.候景之乱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改变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其表现为:( )A.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C.死亡率水平仍较高,但波动不大D.死亡率已经降得很低12.影响人口生育率的环境因家有:( )A.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B.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C.婚姻制度,生育政策D.气候、水、土壤等环境因素13.下列关于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是:( )A.原始人过着“流浪”的生活,原因在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B.农业历史时期,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相对稳定性,所以该时期基本无人口迁移C.工业社会以后,劳动力不断进行迁移,为与生产条件优化配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综合练习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综合练习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共45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对一题得3分)图1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 A .① B .②C .③D .④2.下列各国,目前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 一致的是 ( )A .埃及B .中国C .德国D .印度图2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
据此回答3—4题。
3.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 高龄人口 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 ) A .Ⅰ期 B .Ⅱ期C .Ⅲ期D .Ⅳ期4.在Ⅰ期 ( ) A .人口急剧膨胀 B .人口老龄化 C .人口增长停滞 D .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下图中人口迁移单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① ② ③ ④ 时间人口自然增长率(%)2 1图2图1的比例,正值为迁入,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最有可能表示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变化趋势的是()A.①B.②C.③D.④6.若①~④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人口老龄化最突出的是()A.①B.②C.③D.④根据材料完成7~9题。
7.某小镇总人口2万人。
育龄妇女为4千人,平均每年出生人口400人,净增长每年为220人,该镇年平均人口生育率为()A.2% B.10% C.1.1% D.5.5%8.上材料中,该镇年平均出生率为()A.2% B.10% C.1.1% D.5.5%9.上材料中,该镇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A.2% B.10% C.1.1% D.5.5%人口素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据此回答10-11题。
10.属于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的是()A.一些地区缺硒引起的克山病B.有些地区自然放射线高,容易引起畸形胎儿出生较多C.环境中碘异常,当地人口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大D.吸烟会危害他人和自身的健康11.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表现为()①容易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②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③一方面要求使用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出更多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④在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方面有更大的优势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人口与环境》测试题一、选择题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完成1-2题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① 3.8 3.2 0.6② 3.5 2.4 1.1③ 2.9 1.2 1.7④ 1.3 1.0 0.31、该国人口增长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A、①B、②C、③D、④2、对该国人口增长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正确的是()A、①——现代型B、②——传统型C、③——原始型D、④——过渡型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引起Y时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增长与衰退周期性波动B.全球气候冷暖周期性波动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 D.全球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周期性爆发4、X时期社会刚处在()A.由畜牧业向定居农业转变B.由农业向手工业转变C.由农业向传统工业转变D.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5-6题5、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B、近些年来,乙国老龄人口比例大于甲国C、20世纪末,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D、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6、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问题有()A、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B、乙国城市化进程减慢C、甲国劳动力丰富D、乙国的城市大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7、能够提高某一地区合理容量的是()A、地域的开放程度高B、土地资源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D、生活消费水平提高8、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末我国人口为131448万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1.49亿,读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9-10题9、关于我国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合理容量大约是16亿人B、我国人口承载量极限值约100亿人C、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D、到2040年前后,我国将达到人口合理容量10、到本世纪中叶以后,我国有可能出现人口的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A、人们生育观念变化的必然结果B、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C、老年人口太多,导致死亡率上升D、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1-12题1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环境人口容量D、P为环境承载力12、图中反映了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无关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据此回答13-15题13、这一时期,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地转化不足造成的②农业高度现代化带来的人口城市化③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④因大城市高科技人才短缺造成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①由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②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③由城市迁往乡村④由乡村迁往城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是()①有利于迁出地引进优秀人才②造成迁出地社会不稳定③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社会经济联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高中地理《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专项测试题湘教版必修2考试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
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
图1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4题。
1.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根本差异是A.经济水平 B.教育水平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3.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A.尼日利亚 B.印度 C.泰国 D.日本4.X、Y两国主要人口问题分别是A.人口老龄化、青少年幼儿比重大 B.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C.青少年幼儿比重大、人口老龄化 D. 青少年幼儿比重大、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
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
读图2和图3并回答5~7题。
5.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农村C.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D.从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6.近年来我国东部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现象表明A.乡村城镇化速度加快 B.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不足C.大城市人口老化问题严重 D.影响我国近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7.下列不是“民工潮”现象产生原因的是A.国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 B.城乡经济差距大C.各城市都出现人口老龄化,缺乏劳动力 D.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8.关于某地区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空间越大,人口容量就越大 B.环境越好,人口容量就越大C.平原越多,人口容量就越大 D.资源越多,人口容量就越大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共25大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读右图,回答5~6题。
5.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符的
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较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7.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8.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下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两个国家的人口构成示意图,读
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两个国家人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国家的老龄人口男性比女性多B.①国就业压力大
C.②国社会养老负担重 D.两个国家人口增长类型不同
10.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②印度B.①德国②日本
C.①肯尼亚②法国D.①英国②巴西
11.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
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机械增长加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主要
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小
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
1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
B.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C.居民的膳食结构
D.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
15.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汽车交通工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
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
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变
17.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A.陕西的大学生毕业后由西安去上海工作
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去进行学术访问
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
D.节假日到外地休假
18.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属于
人口迁移拉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各工经商
1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
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20.近年来,我国派往海外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现象严重,
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
A.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B.可以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
D.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2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黄土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恒河平原
22.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因为()
①城市化进程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有优美的环境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近几年,关于口迁移带来的问题的说法错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
.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异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24.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子女。
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A.地域文化不同 B.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C.生育政策不同 D.饮食结构不同
25.在各国运动员中,有许多是从其他国家迁入的,例如乒乓球女子团体赛银牌得主新加坡队的两名运动员都是华侨。
对这种人口迁移解释最可能的是( )
A.他国自然条件优越
B.受婚姻家庭影响
C.受政治因素影响
D.他国经济水平高,或在他国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综合题
26.读“人口增长模式随时间变化图”以及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表,回答下列问题(14分)
(2)A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________ ,属于________ 人口增长模式。
(3)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处于低增长阶段的是____ 、_____(填字母)。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 。
(4)对照表中的数据,韩国、尼加拉瓜、中国分别处于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阶段。
由于我国大力开展________ 工作,人口增长模式已接近________ 模式。
27.读“接受教育程度统计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子女
数(1981年)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妇女生育的子女数高于
_______妇女,随妇女________ 的提高,生育的子
女数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后地区妇
女的生育子女数高于居住在________发达地区的妇女。
(2)从图中可推知:
①______环境因素对生育率影响极小。
②________发展水平、________程度等社会经济因素,
对生育率影响极大。
③提高居住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落后地区
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是当务之急。
29.读“1984~1985年我国人口流动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10分)
(1)1984年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目的是
________ 。
(3)影响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_____ ,
造成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的原因是_。
30.分析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5分)
(1)甲、乙两国中,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是()国,
理由是:
(2)甲、乙两国中,近年来人口净增数量较大的是()国;
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国;具有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年龄
结构特点的是()国。
(6分)
(3)两国针对面临的人口问题应分别采取怎样的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