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2013

合集下载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设计者:王利娟审核者:梁丽辉李静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一、人口增长(a)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也受到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的前提下,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此时开始进入过渡模式;确定人口增长模式进入三低模式的指标:a、人口出生率降到1.5%以下,b、自然增长率降到1%以下,既有鲜明的低出生率、低增长的特征;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c)“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A、“高—低—高”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B、“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C、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c)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爆炸(a)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说明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加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二、环境的限制性(a)1、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增多使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大、资源的人均消耗量大,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2、土地资源的限制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土地面积显著缩小;3、矿产资源的限制矿产资源被大量消耗,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迅速减少,有的甚至趋于枯竭;4、水资源的限制人口增长以致需求量增大再加上不合理利用,产生淡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等问题;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a、锋面雨带未到达,降水少;b、春季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蒸发旺盛);人为原因:工农业需求量大,污染、浪费严重5、森林资源的限制森林作为环境资源,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噪声、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功能;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不合理的垦殖活动毁坏了大面积的森林,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与发展;三、人口合理容量(b)人口容量特点:A、临界性;B、相对性;C、警戒性;环境承载力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

矿产资源。

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意义: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1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渡型 (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渡型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例题分析: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A.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 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C. 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D. 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日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

选择B高中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2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一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①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②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例题分析:判断对错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复习用)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人口分布 (1)第二节人口迁移 (6)第三节人口容量 (12)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

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归纳提升]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要点+思维导图)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共35张PPT)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知识要点+思维导图)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共35张PPT)

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 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6.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地理因素: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7.我国人口分布 (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规律: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 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 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 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
北美洲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4.我国人口迁移:
阶段 古代
迁移方向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 较好的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20世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 纪80年代中期 、西北等地
原因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 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 战争和自然灾害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 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 边疆
学习目标:
①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③结合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④利用人口迁移图分析世界和人口迁移特点。 ⑤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掌握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⑥结合案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
至今
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 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 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
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5.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增长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它对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比如,粮食的需求大幅增长。

为了满足更多人的粮食需求,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这可能导致森林被砍伐、草原被开垦,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其次,能源的消耗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人口增多,家庭和工业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使用加剧,不仅导致这些资源的日益枯竭,而且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进而引发气候变化、酸雨等环境问题。

再者,人口增长使得水资源的供应面临巨大压力。

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量都在不断增加。

在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而在另一些地区,水资源的污染使得原本就紧张的水资源更加稀缺。

此外,人口的增多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垃圾和废弃物。

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二、环境对人口的制约环境并不是无限包容的,它对人口的发展也有着诸多的制约。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恶劣的环境条件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例如,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容易爆发传染病,这会影响人口的健康和寿命,进而对人口的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资源的有限性也是环境对人口的重要制约因素。

当资源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时,就会出现饥荒、贫困等问题,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影响人口的稳定发展。

环境污染同样会对人口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水污染可能引发消化系统疾病,这些都会降低人口的生活质量,影响人口的生育率和生存率。

自然灾害也是环境制约人口的一个方面。

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口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当人口增长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时,环境就会恶化。

《人口与地理环境》基础主干知识总结

《人口与地理环境》基础主干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高一地理教学案补充学案注意:1.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人口增长模式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死亡率的明显下降发生在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中;3.人口增长模式的真正转变,则要通过出生率的下降来实现。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方法:1.根据国家发展类型或发展程度(即生产力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传统型;世界发达国家有:八国集团峰会的“八国”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另外南半球的发达国家有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2.根据“三率”特点来确定原始型为“高高低”;传统型为“高低高”;现代型为“低低低”。

3.直接利用自然增长率的数值特征判断传统型和现代型:一般而言,自然增长率高于1%的为传统型,低于1%的为现代型。

4.由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示特征区分: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低宽顶尖”(年轻型)为传统型(高低高模式),“低窄顶宽”(年老型)为现代型。

(配图)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和年龄结构失调等最为突出;目前一般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定为老年人口,并将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定为老龄化的开始,等于或大于10%定为严重老龄化。

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人口出生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存活婴儿数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人口出生率=同期出生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人口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人口死亡率=同期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自然增长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与同期平均人口总数之比数,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期出生人数-同期死亡人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出生率-死亡率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早期增长缓慢,现代以后增长迅速。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2.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注:①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②人口数量的变动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3.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

4.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根本原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①生物学规律;②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③上层建筑(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④其他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等。

5.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社会经济因素。

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

②制度因素。

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

③计划生育因素。

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

6.人口老龄化会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对策:①鼓励生育,接纳移民,②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7.人口增长快:利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8.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吸引接纳外来移民,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9. 我国60年代后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

10.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促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2. 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1)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①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②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③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2)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 ——“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很多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等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②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

对策:南水北调;修水利工程;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3.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生活消费水平。

(前五个与人口容量为正相关关系,唯有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为负相关关系)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
(1)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2)措施: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的判断:①空间移动:跨越行政区域,县级以上;
②居住地改变;
③时间限度:永久或长期(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分类
按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
①农村到农村;②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的迁移形式);③城市到城市;
④城市到农村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理论)
1)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2)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3)政治因素:
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
②战争(战争难民)、
③政治中心变革等(如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首都的变更)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4.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
1954~1984年中国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流量小主要是国家政策有组织的迁移,自发迁移少.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政策.
方向:由东部地区的城市到西部和边疆地区。

由东部农村到西北和东北等地
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
1、特点——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流量大。

流动人口增多,自发迁移为主.
2、目的: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分配工作
3、人口迁移方向:①从农村到城市,②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的城市和工矿地区,③从山区到平原
4、人口迁移原因:第一,农村劳动力剩余。

第二,放松户籍管理制度。

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5.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利: 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
②增加收入,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③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保护当地自然环境。

不利:青壮年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
迁入地:利: ①利于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②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③改善综合环境
不利:增加人口,加剧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1.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2.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3.中国文化与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