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从道德单元到德性的形成
道德教育:从道德单元到德性的形成-文档

道德教育:从道德单元到德性的形成[摘要]道德单元是从道德系统中抽象出来的最小单位,它暂时舍弃了与其它因素的联系,因而只剩下独立的基本涵义。
德性是主体化为个体品质的道德单元。
在个体品质中的价值取向系统的作用下,主体化的道德单元表现出确定的价值向性。
既要培养基本的道德单元,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系统,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
一、道德单元及其特性道德意识是一个内在完整的系统,由相互联系的诸部分组合而成。
从道德意识的各个部分中,又可以解析出更小的基本单位――道德单元。
所谓道德单元,是指借助于思维的抽象化过程而从道德意识中提取的最小单位,是构筑任何一个道德体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道德要素。
诸如勇敢、节制、勤勉、忠诚等等,当将它们从与其它各种因素的联系中剥离出来,仅剩下其自身的规定性时,它们便是此处所谓的道德单元。
一种意识能不能称作道德意识,一个体系能否构成道德体系,主要看是否能从其中解析出道德单元。
因此,道德单元就成为道德意识与非道德意识、道德体系与非道德体系的区别之所在。
一种道德意识与另一种道德意识之间,或一个道德体系与另一个道德体系之间,往往存在着重大的甚至根本性的区别或差异,但是,这样的区别或差异并不源于基本的道德单元。
也就是说,道德单元的基本涵义,并不能标示出不同道德意识或不同道德体系的根本差别。
恰恰是凭借这种最为基本的涵义,一个纯粹的道德单元,才可以存在于不同的道德意识之中,成为不同的道德体系的构成要素。
例如,“勇敢”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单元,既可以存在于利己主义的道德体系中,又可以存在于利他主义的道德体系中。
利己主义者和利他主义者一般都会接受“勇敢”的基本涵义,因此,人们不可能依据“勇敢”这一道德单元的基本涵义从根本上区分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一个纯粹的道德单元,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中,甚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基本涵义不会有显著变化。
某一道德单元的基本涵义,表征着这一道德单元的自身规定性,是将这一道德单元与其它道德单元区别开来的内在依据。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_一、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释义: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常考点:考点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者地位。
(1)道德认知是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需要记忆:核心和基础。
(2)道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需要记忆:内部动力和催化剂。
(3)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需要记忆: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或者客观标准,在品德心理结构中处于关键地位。
需要记忆:重要标志、客观标准、关键。
考点2.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考点3.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多开端性。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考点4.德育过程VS品德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不是等价的,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释义: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与其他人或者集体产生关系,在处理关系中才会逐渐培养其品德。
如: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等品德,就需要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学生自己一个人“独处”无法形成完善的品德。
常考点:考点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对比: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两者易混淆,注意区分。
考点2. 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品德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影响,德育要保持各方面影响的一致性。
如学校提倡勤俭节约,而社会各种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这就是学校与社会影响的不一致,德育就要统一两者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释义: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便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成长。
常考点:考点1. 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易混淆点:可联系前面: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而不是动力。
道德的层次与学校德育内容构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整体结构。
从最初的规范条例逐步延伸至人类生活的理想、社会的公正、正义以至于整个自然、社会之运行秩序和规律,“道德”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逐渐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充分反映了人类的思维特征和认识规律。
“道德”的多层次性也决定了其丰富性与复杂性,如何理解这种“道德”内涵的层次性也就成了现代学校德育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
一、道德的层次中国传统“道德”,按个体成长过程中对“道”的体悟而有所得的领悟程度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基础道德层。
最初的道德就是在最低限度上建立起最起码的文明习惯,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范,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切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总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这里的“道德”是指合乎儒家礼教之德行。
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谦和、善良的道德思想,正是今天我们学校德育内容所应体现的。
第二,社会道德层。
在这个层面上,人作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员,其活动范围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和交往的各个方面,道德便成为合理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所遵循的原则和准则。
对道德的要求也升至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
中国传统德育非常注重修身对日常行为的养成,注重人成长阶段的规律性把握。
道德教育也“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
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人只有学会日常生活的洒扫之类,在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才能算具备了起码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道德层面。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步建立起来。
下面是一个一般的品德形成过程:1.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品德形成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深远。
在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爱和支持,并且树立正面的行为榜样。
他们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互动、沟通和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善良品质、诚实和谦虚等美德。
2.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
学校通常有一套完整的品德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育和学生管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课程、组织品德教育活动、设置奖励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正确的行为习惯。
3.社会影响:社会是孩子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等。
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正面和负面的行为榜样,这些行为榜样会对孩子的品德产生潜在影响。
社会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和环境,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等,孩子可以感受到社会责任和关怀他人的重要性。
社会的反馈和评价也能促使孩子反思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4.自我反思和自我修养:自我反思是培养品德的重要环节。
通过自我反思,孩子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改进。
此外,自我修养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方式。
通过读书、学习、思考等自我修养的方式,孩子能够提高自己的情感和道德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
5.他人的评价和反馈:他人的评价和反馈对孩子的品德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人的评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品德的优点和不足,并通过反馈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品德。
家人、老师、朋友等都是孩子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评价者和反馈者。
6.习惯的形成:习惯是品德形成的基石。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难时保持清醒和坚持正道。
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持,通过不断的行为重复和良好的自律,习惯最终可以成为我们的第二性格。
道德内化及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内化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摘要]学校道德教育的知行脱节,成效甚低为社会所关注。
本文想通过课堂教学与师生关系的改善对学生进展有效的道德教育。
在掌握学生心理机制的根底上对学生进展引导与感化,促使其做一个有道德良知与道德创新的人。
[关键词]道德内化;道德形成;道德实践;道德创新一、道德自律与道德创新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是因为传统的道德教育只注重传授与灌输而不注重道德的熏陶与内化,我们一直从道德的外在形式即道德规X对学生进展道德约束,而不是从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进展道德教育,致使道德教育不能转化成自觉意义上的行动。
我们学校的德育造成了学与做、知与行严重脱节,道德说教取代了道德内化,强调道德认知而无视了道德情感,强调道德的外在功能--顺从与遵守,而无视了道德的内在功能--创新与突破,而要做到道德创新与突破,首先要做到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自觉地对所认知的道德命令的绝对认同,并通过自己的自觉行为表现出来的内在要求。
道德主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个人意志自由的表现[1]。
而学校德育重在强调"个人对已有社会规X的遵守,轻视对陈规陋习的革新"①,不敢对传统道德中不利于个性开展的道德规X进展批判,也不敢成认学生对新道德的认同,强调秩序的精神与合作的精神,而无视以鼓励人发奋向上、谋求开展的自由精神和竞争精神[2],从而造成在校学生对德育的实效性产生疑心,进而不相信道德的价值与尊严,无视道德的原那么与规X要求。
由于学校德育没有真正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与道德创新,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影响,就会使他们在学校所受到的道德教育转瞬坍塌,为此我们必须要利用学校的人文优势与主导价值优势建立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良知,切实使学生产生道德自律行为。
由于学生承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强,更能敏锐地发现传统道德中保守、陈旧、落后的一面,容易超越现成的道德体系,做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勇于突破陈腐的传统与规X,为新道德确实立开辟道路。
德性与品格的形成

德性与品格的形成人的德性和品格是在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德性指的是一个人在道德和伦理上的表现和品格,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
而品格则是指个人的品质和性格特点的总和。
德性和品格的形成源自于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环境的共同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德性与品格的形成,并思考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德性的形成的首要因素是教育。
家庭和学校是一个人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从小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对其德性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品行和行为对孩子的模仿、学习和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而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也会对学生的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优秀的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德性和道德观念。
除了教育,社会环境也是塑造一个人德性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风尚等。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不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榜样的影响。
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能够让个体感受到积极、健康、和谐的价值观,从而激发他们建设性的行为和高尚的德性。
相反,一个不健康的社会环境会导致道德观念的混乱和品格的堕落,甚至形成道德沦丧的现象。
对于个人而言,德性和品格的形成对其发展和个性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良好的德性和品格可以让人具备坚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出自律、进取、诚实、宽容的品质,并促使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和进步。
此外,德性和品格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亲相爱的基础。
在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等方面,一个人良好的德性和品格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
对于社会而言,德性和品格的形成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和公序良俗至关重要。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处于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是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保证。
如果整个社会都缺乏良好的德性和品格,那么道德沦丧、诚信缺失、道德亵渎等现象将难以避免。
只有当每个个体都具备良好的德性和品格,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
下面我将以一个人的品德形成为例,详细介绍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首先,家庭教育是品德形成的重要基础。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他们通过例子和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品德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当父母对他人怀有宽容和耐心时,孩子也会从中受益,并学会宽容和体谅他人。
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教育,教导他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品德。
这些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深刻地影响孩子的品德形成。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品德形成的重要环节。
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除了学习知识外,学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例如,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学习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品德教育活动,如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
学校的师生关系也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正直、善良的老师会影响学生的品德态度,同时学校中的同学关系也会让学生更好的形成品德。
再次,社会环境对品德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大舞台。
在社会中,个体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冲击和影响。
正是通过社会互动,个体逐渐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
社会环境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争斗,对个体的品德形成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例如,正直、公正、善良等优良品德在社会中是受到认可和推崇的,而不诚实、自私、冷漠等丑恶品德则在社会中处于贬低和排斥的地位。
社会环境让个体认识到,一个人要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
最后,个人经历对品德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件和挑战,这些经历会对其品德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学教育学》品德形成的阶段

学⽣思想品德形成是个体在社会⽣活和教育影响下,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经过群体活动、交往,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观念、道德⾏为习惯的过程。
教育⼼理学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有以下阶段,教师宜根据这些阶段的特点进⾏指导。
1.⼼理准备。
这是学⽣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师⽣关系,特别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态度影响着这种⼼理准备。
在教学中,建⽴良好的师⽣关系,对掌握知识技能固然必需,对思想道德教育则尤其重要。
学⽣对教师抱有信任、尊重等积极态度,教师所提的教育要求,则有可能被顺利接受。
2.提⾼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
思想品德的知、情、意、⾏各种要素发展是不平衡的,某⼀阶段可以着重某⼀⽅⾯要素的培养,辅之以其他⽅⾯。
但就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总体说,提⾼道德认识,培养发展学⽣道德思维是其重要⼀环。
在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系统科学知识、发展智⼒,为形成学⽣思想品德提供坚实可靠的科学基础和智⼒基础。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性质不同,对品德形成的作⽤也不同。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因素的作⽤。
学⽣道德认识的发展,从获得道德观念到逐步掌握道德概念,形成道德判断。
但道德认识和⼀般的科学认识有区别,道德认识不仅包括有关知识的获得,⽽且也包含着对某种道德⾏为、社会⽣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道德认识不仅是认识活动的结果,也是情感体验的结果。
道德信念是知识和情感,理智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熔合物。
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信念、道德动机,偶尔的利他⾏为不具有道德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德育,要有意识地重视道德信念的形成,使之成为主动要求得到维护和得到实现的道德需要,这就要求教育者⾃⾝模范地遵守道德准则、⾔⾏⼀致。
在改⾰开放条件下,道德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
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在提⾼学⽣道德认识过程中,重视对学⽣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的培养,使之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识别⾏为的是⾮、善恶,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3.引导学⽣从知到⾏的转化,培养品德践⾏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 l f ot s n d n t t n,C nrl ot ivri Cmr l Sho li dA mii r i o P ie a s ao et uhUn es y, l  ̄ m,Hua 4 08 ,C ia aS t nn 10 3 h ) n Ab ta t Asam ii u u i a sr ce o amoa y tm , rl lme tcn’ tk e o tc t sr c : nm m nt b ta tdf m rl se r s amoa e n a e e pi c na twi n h a y hn ,a do l e ist eb scme nn fi ef n t ig n nyr man h a i a igo t l.Vi u a smo a ee n st a a ecm eit e— s r eme n rl lme t h t v o oap r t h n s n’ sq ai .I fu n e yap ro ’ Sv le r l lm e th s eiiev leo in ain o u l y nl e cdb e s n au ,amo a e n a f t au re tt .M o a e u ain t e d n o rl d c t o s o l o ny c liaemo a lme t ,b tas e p c re t au o 1 h udn t l ut t r l e n s u l stu o rc leg a. o v e o v Ke r s it e ywo d :vru ;moa lme t rl e n ;moa d c t n au e rl u ai ;v le e o
勉、忠诚等等 ,当将它们从与其它各种 因素的联系 中剥离出来 ,仅剩下其 自身的规定性时 ,它们便是 此处 所谓 的道 德单元 。一 种意 识能 不能 称作 道德 意 识 ,一个 体 系能否构 成 道德体 系 ,主要 看是 否能从 其 中解 析 出道德单元 。因此 ,道德 单元 就成 为道 德
[ j039) ,北汉 ,学 士 中大 教 ,事 理 研 。 简 】耀 ’5 , 湖 武 人 哲 硕 ,南 学授 从 伦 学 究 作 羿26 (6 男 者 怀 薯 介 吕-2 一 0怀( 01 4
维普资讯
8 0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 中图分类号 】1 2 2 3 —0 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7 —7 72 0 )307 —4 6 20 1 (0 6 0 —0 90
M o a u a i n:f o o a e e t o M o a r u r lEd c to r m M r lEl m n s t r lVi t e
维普资讯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0 0 6年第 3期 ( 总第 9 7期)
道德教育 : 从道德单元 到德性 的形成
吕耀 怀 ,李升 兴 ( 中南 大学 政 治 学与行政 管理 学 院 ,湖 南 长 沙
[பைடு நூலகம்摘
408 ) 10 3
要 】道德单元是从道德系统 中抽象 出来 的最小单位 ,它暂时舍弃 了与其它 因素的联 系 ,因而只剩下
20 0 6年第 3期 ( 总第 9 期 ) 7
分 利 己主义 和利 他 主义 。一个纯 粹 的道 德单 元 ,在 不 同 的道德体 系 中 ,甚 至 在不 同的文 化 背景 下 ,其 基本 涵义 不会 有显 著变 化 。某一 道德 单元 的基 本 涵 义 ,表征着 这一 道德 单元 的 自身规 定性 ,是将 这一 道 德单 元与 其它 道德 单元 区别 开来 的 内在 依据 。每
伊 口 勇敢”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单元 ,既可以 陂 ,“ 存 在 于利 己主义的 道德体 系 中 ,又可 以存 在于利 他
主义 的道德体 系 中。利 己主义者 和利他 主义 者一般 都会接受 “ 勇敢 ” 的基本 涵义 ,因此 ,人们 不可能 依据 “ 勇敢 ”这一 道德单 元 的基 本 涵义从 根本上 区
必需 的最 基 本 的 道 德 要 素 。诸 如 勇敢 、节 制 、 勤
的甚 至根本 性 的区别或 差异 ,但是 ,这样 的 区别或 差异并 不源 于基本 的道德 单元 。也 就是说 ,道德单
元 的基 本涵义 ,并 不能标 示 出不 同道德意识 或不 同
道德 体系 的根 本差 别 。恰 恰是凭 借 这种最为基 本 的 涵义 ,一个纯粹 的道德单 元 ,才可 以存在 于不 同的 道德 意识 之 中 ,成 为不 同 的道 德 体 系 的构 成 要素 。
独立 的基本涵义。德性是主体化为个体品质的道德 单元。在个体 品质中的价值 取 向系统 的作用下 ,主体化的道
德单元表现 出确定 的价值 向性 。既要培养基本 的道德单元 ,又要 确立正确 的价 值取 向系统 ,这就是道 德教育的
双重任务 。
[ 关键词 】德性 ;道德单元 ;道德教育 ;价 值
意识 与非 道德意识 、道德体 系与 非道德 体系 的区别
之所 在 。
一
、
道 德 单元 及 其特 性
一
种 道德意识 与另一种 道德 意识之 间 ,或一个
道德 体系与 另一个 道德 体 系之间 ,往往存 在着重 大 道 德意识 是一个 内在完 整 的系统 ,由相 互联 系 的诸 部 分组合 而成 。从 道德 意识 的各个 部分 中,又 可 以解析 出更 小 的基 本单 位—— 道 德单 元 。所 谓 道 德单 元 ,是指 借助 于思 维 的抽 象化 过程 而从 道德 意 识 中提取 的最 小单位 ,是 构筑 任何 一个 道德 体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