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之我见

合集下载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议题,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艺术家、学者和普通人
都在试图理解和定义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观点和讨论。

有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

他们认为美是通过眼睛看到的,通过耳朵
听到的,通过鼻子闻到的,通过嘴巴品尝的,以及通过皮肤触摸到的。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
一种感觉和体验,它不可言传,只能通过感官来体验。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不仅仅是感官的体验,还涉及到理性和思考。

他们认为美需要有一
种智力和审美的品味,它不仅仅是对感官刺激的反应,还需要通过思考和理解来赋予意义。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智慧和内涵,需要通过思考和理性来体验和理解。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的本质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产物。

他们认为美是因为人们对于特定
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认同和欣赏而产生的。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传统和历史的延续,需要
通过文化的熏陶和社会的影响才能理解和欣赏。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是一种普遍而超越性的概念。

他们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了个体和文化
的普遍的、共同的体验。

这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概念,它是一种普遍的、共同的人类价值和理念。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议题,它涉及到感官的体验、理性
的思考、文化的背景以及超越性的概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读,没有一个固
定的定义和答案。

美的本质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共同的体验和价值,它带给我们欣赏、启
发和思考的机会。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美学原理课即将结束,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又想起了刚开课时那个问题,美是什么?有人说美在比例,美在对称,美是和谐,美是无害,美是美德,充实为美等等。

将美归结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对于这些我无法评论什么。

自柏拉图提出了千古疑问“美是什么”之后的几千年,漫漫人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无数的见解,但至今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我也即将成为一条这样的过江之鲫,虽然是条极其幼小的鱼苗。

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准确的有明确定义的感念,我认为美是更加唯心的,是出于人类的主观感受。

每个人是不同的,审美观也是有差异的,没有人能否定别人的审美观如何,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批判别人的审美如何。

因为你不是他,你批判的出脚和他人是对不上号的,就类似于用不同体系的东西去强行解释其他体系的问题。

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论美的对象是如何,这是我对于美的认识。

音乐有美,才让人为之倾倒。

有人爱宁静悠远的音乐,有人爱磅礴大气的交响,有人爱清新脱俗的空谷回响,有人爱疯狂嘶哑的摇滚,也有人爱抒情的慢歌。

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要肯定自己的,但他却是不能真正否定别人的,因为你不是他。

喜欢的音乐带给了自己美的享受,这就是美,哪来的这么多条条框框,哪来的必须的高雅大气,接地气通人情又哪不美。

人们会对彼此的外貌品头论足,认为她美认为他帅认为他酷认为他丑陋。

但你认为其美丽的对象,别人却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你认为丑陋的对象,别人也不一定这样认为。

因为你们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不是同一个人。

人们自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大脑所决定的很多东西,决定了看待问题上与他人的不同。

他认为她美,她在你眼里就是美;他认为她不美,她在她眼里就不具有美。

同是她,却不同具有美。

这就是我眼中美的些许意义。

至于之前所提到的对称美,比例美,充实美,则是人对于事物外形美的最能被大家所认可接受的,认可接受人最多的美的定义,我想肯定存在对这些不认同者的,那么上述在此类人看来就不是美了。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中,必然涉及对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又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两段话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人的本质、特征。

前一段话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后一段话是从人本身分析人的本质。

从统一的角度理解,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社会实践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本质,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批评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这种观点反映在美学中,就是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性的感性形式,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美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博克提出的美是细小、光滑、匀称等。

他们是只见物不见人,其原因是脱离实践,脱离社会生活。

另一种倾向是否认客观存在,夸大了人的能动性,用精神来说明世界的本源,也就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

如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观点是,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客体的形式和客观事物的美,都是经过许多世代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的本质是一个涉及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被认为具有美感的对象或经验的属性和特征。

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自古希腊时代就被提出并一直引起人们的争论。

人类对美的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美感并不是某种确定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有人认为美感是一种情感,是心灵的一种宁静和满足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美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物理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征。

美有很多种形式和表达方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电影和摄影等。

人们对这些不同形式的美的本质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在某些情况下,美的本质被看作是一种真理。

在这种情况下,美被视为某种普遍存在的基本原则,它是世界上所有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共同特征。

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支持,他们认为美是一种被赞美和追求的理想状态,他们努力将这种状态引入到艺术中。

然而,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美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属性,而是一种人类主观认知的产物。

这种观点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类想象力中,是群体文化和个人态度的一种反映。

这种观点在现代美学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美的本质还与人的情感和行为有关。

有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征,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来识别和测量。

但是,其他人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类的主观感受中,是一种个人情感和经验的产物。

在这种情况下,美的本质是非常难以定义和控制的。

总之,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和社会影响等多个领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甚至在同一人看来,对于不同形式的美,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要想深入研究美的本质,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逐步审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本质之我见
我认为美是和谐。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说到美,人们自然而然会感到身心舒畅,美是一种精神现象。

和谐产生美,就拿日常生活穿衣举例,评价一个人的衣着是否美,绝不意味着身着多少名牌与高档首饰。

相反,这些东西多了、滥了,反而不美,而只有和谐,美才存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衣服穿着不得体、令人啼笑皆非是常见的:身穿一套正装,脚上却配一双运动鞋。

这还不算突兀,更可笑的是,还把西裤长出来的一节卷起来,显示在外面。

身穿一件长风衣,头上却戴一顶“鸭舌帽”;外衣是翻领的,里面还穿T恤衫,而T 恤衫里面,还套一件立领衬衫。

这种里三层、外三层的重叠,看上去,给人以荒唐、可笑、滑稽之感。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年轻人盲目追求时尚,大冬天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与其说如此,还不如干脆穿羊绒大衣,搭配上毛线帽,这样毕竟还是和谐的。

还有些潮流人士为穿而穿;明明穿一条裤线笔直的裤子,脚上偏穿一双高筒皮靴。

还有更不合时宜的,夹克衫套西裤、西服套牛仔裤。

有的职业女性光着脚穿连衣裙;有的是光着脚穿凉鞋,身上配一套春秋职业装。

诸如此类,它带给人们的不是美,因为它已失去了和谐。

如果一个人的着装和谐而整洁,即使洗得发白,同样不失一种风范。

试想,我们身边有许多人,特别是男士,他们没有丝毫的粉饰与雕琢,穿的就是寻常的休闲装,有的甚至是过季打折的衣服,但是,人家穿在身上由于上下和谐,里外合理,即使是一件普通的上衣套一件T恤衫,洗旧了的牛仔裤,也足以产生很美的感觉。

这就是和谐带来的美。

烦琐与简约,就像我们观风景一样,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能说哪一种是绝对的美,哪一种就是绝对的不美,还是那句话,即美在和谐中,美在得体中,美在自然中。

让我们再以女士的背包为例,借以说明和谐与美。

假如你背的是双肩运动包,而穿的是一套晚礼服,它就不合时宜,相反,如果你换上一个精致的手拿包,就再好不过了。

自从公元前六世纪末,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什么是美——和谐”一说后,“和谐美”便成为西方古典美的最高典范,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

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家,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
1
家。

他认为天上发生的事情,在地上也可以找到;支配着自然的法则,也支配着人的活动。

“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因此,“美是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他还认为灵魂同宇宙一样,其本质在于和谐。

而音乐的快感正是基于宇宙的和谐和灵魂和谐的“同声相应”,互相契合。

音乐家的使命就在于使和谐从天上降临人世。

音乐的使命就是使灵魂归于永恒的和谐。

如果说毕达哥拉斯侧重于外在的、形式的和谐,后来经过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等人的发展,和谐则更强调一种内在的精神的关系。

“和谐”作为一种美的境界,实际上也就是人生的理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人类所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就是人同对象的矛盾,这个对象包括他人、自然和社会。

而这种矛盾总是呈现出斗争—和谐—再斗争—再和谐……的状态。

同样,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提出了类似的美学思想。

先秦典籍《礼记·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中和”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美学思想,人与自然协调统一,与他人、与群体社会调节、畅和。

“美在和谐”的观点,在早期希腊相当流行。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赫拉克利特也主张“美在和谐”,在对立物的统一,他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

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

”就是说,艺术中的和谐来源于自然界的和谐。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很复杂,但他也主张“美是和谐”。

“一与本身相反,又复与它本身和谐,正如弓弦与竖琴。

”他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说明相反相成的声音协调统一产生了音乐,音乐就是和谐之美。

他的“理想国”即“和谐国”。

当然,柏拉图的“和谐论”是建立在其“理念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他的这种以“理念论”为基础的“和谐论”,而以“实物论”为基础提出和谐是美的事物和美的艺术基本特征。

“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成为统一体。


和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只要我们用和谐点缀自己,把这种美德深深的扎在心中,变成一颗固定的种子,当它散发出去,世界便会和平。

没有饥饿,没有战争,让它离我们远远的。

“和谐”两个字人人会写,人人会说,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细细品味过,那么将不会体会到和谐的美,和谐的真善美使人变得真诚、善良,让一个人的行为更加的美好。

让我们去感受和谐的美吧,愿和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