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5 杜甫诗三首(共30张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杜 甫 诗 三 首
一、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 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 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 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 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
高
① 猿啸: 风 急 天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白鸟 飞 回 。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鸣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猿猴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 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 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 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 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 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 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
高
① 猿啸: 风 急 天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白鸟 飞 回 。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鸣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猿猴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 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 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课件:第5课 杜甫诗三首(共43张PPT)

《秋兴八首》解析
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 然面临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 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本文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 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一 个基调: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 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 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 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 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 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 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 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 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 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 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 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 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 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 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 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 《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 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 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 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 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 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 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 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到了富丽 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 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课件

登 高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诗人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 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 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咏怀古迹
(其三)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王昭君入选皇宫。 汉元帝命令宫中的知名画师毛延寿为各位佳丽各描肖像一幅, 以便挑选。那些出身富贵人家的千金们无不重金贿赂画工,以 图毛延寿能手下留情,在画卷上为她们增添姿色。王昭君家境 贫寒,没有多余的财物来贿赂画工,也不愿意干这种龌龊之举。 更何况她自恃美冠群芳,鹤立鸡群,根本就用不着欺瞒天子。 毛延寿心里生出报复之心,故意把王昭君的画像描绘得十分平 庸,甚至在画像的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使汉元帝对王 昭君顿起嫌恶之心,始终不曾召见。直到昭君自请和亲,才被 汉元帝发现她的真实相貌,十分不甘,彻查之后发现事情缘由, 便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问斩。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必修三) 语文 第2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41张PPT)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沉郁顿挫
•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 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 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 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 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 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 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 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 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 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绝句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 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 岳》为代表。
秋兴八首(其一)
• 写作背景 •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 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 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 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 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 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 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 甫Fra bibliotek作者简介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共34张PPT)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小结:
杜 甫 诗 三 首
鉴赏诗歌步骤和方法: • 第一步,鉴赏诗题; • 第二步,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和思想。 • 第三步,鉴赏诗意—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
平时积累的知识);还要读懂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 第四步,鉴赏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表现手法,然后 后结合意象特点意境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挖掘 诗歌的内涵。
《咏怀古迹(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 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 的感慨。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 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 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涌,国 家不平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65张PPT)

写? )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 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 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 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故曰《秋兴》。
一、这两首诗各采取了什么意象来表现秋天?两种 秋天有何不同?
二、杜诗的情感取向与王诗有何不同?这种不同是 因为什么造成的?
杜诗: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气、波浪、风云、丛菊、孤舟、寒 衣、白帝城
王诗:空山、新雨、天气、明月、 松、清泉、石、竹、浣女、莲、 渔舟
杜诗:身处动乱,居无定所,诗中融入了 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叹, 感情沉郁厚重,悲凉沧桑。
(衬托、以哀景衬哀情)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 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 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 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 的凄伤。
❖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李白《赠庐司户》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 情而深。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 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 色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66张PPT)

9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
爆发,把家安置在鄜州,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用诗的形式把他的 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 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弃官携家逃难,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颔联描写江间关赛惊风骇浪、萧条阴晦的景色,也表 达了诗人极度不安的忧思。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的 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 命运的光景暗淡和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描写作者即景产生的怀旧思乡的痛苦心情。以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 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 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 “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 (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 而构思绵密。
8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 歌创作可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游历吴、越、齐、
赵,赴洛阳应举,不第。在洛阳遇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在长安应试,
落第。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 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官。这期间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 权贵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 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 唐《本事诗》云: 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 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 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 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
爆发,把家安置在鄜州,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用诗的形式把他的 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 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弃官携家逃难,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颔联描写江间关赛惊风骇浪、萧条阴晦的景色,也表 达了诗人极度不安的忧思。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的 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 命运的光景暗淡和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描写作者即景产生的怀旧思乡的痛苦心情。以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 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 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 “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 (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 而构思绵密。
8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 歌创作可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游历吴、越、齐、
赵,赴洛阳应举,不第。在洛阳遇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在长安应试,
落第。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 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官。这期间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 权贵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 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 唐《本事诗》云: 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 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 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 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共94张PPT)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 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 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 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 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 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读音纠错:
万壑(hè) 渚清(zhǔ) 千载(zǎi) 王嫱(qiáng) 青冢(zhǒng) 朔漠(shuò) 省识(xǐng) 环珮(pèi) 暮砧(zhēn)
字词解释:
白帝城高急暮砧(捣衣石 ) 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的沙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极其遗憾) 画图省识春风面(略识) 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 潦倒新停浊酒杯(衰颓,失意) 寒衣处处催刀尺(催动刀尺,指赶裁冬衣) 无边落木萧萧下(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沉。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 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 之状。”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 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 腾起伏的心情。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 壮阔,哀感深沉。
思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人说诗歌写“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 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起伏和涌动。你的 感受是怎样的呢?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 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 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 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 处,形成了自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三吏三别: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读音纠错:
万壑(hè) 渚清(zhǔ) 千载(zǎi) 王嫱(qiáng) 青冢(zhǒng) 朔漠(shuò) 省识(xǐng) 环珮(pèi) 暮砧(zhēn)
字词解释:
白帝城高急暮砧(捣衣石 ) 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的沙漠) 百年多病独登台(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极恨,极其遗憾) 画图省识春风面(略识) 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 潦倒新停浊酒杯(衰颓,失意) 寒衣处处催刀尺(催动刀尺,指赶裁冬衣) 无边落木萧萧下(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沉。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 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 之状。”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 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 腾起伏的心情。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 壮阔,哀感深沉。
思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有人说诗歌写“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 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起伏和涌动。你的 感受是怎样的呢?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 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 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 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 处,形成了自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三吏三别: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其 三)》〕(2015·湖北高考)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2015·江 苏高考)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015·四 川高考)
(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 三)》〕
系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附着) 系向牛头充炭直(拴绑,捆扎)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独留青冢向黄昏(仅,只) 独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单独,独自) 白帝城高急暮砧(急促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迅疾) 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迫切,紧急)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着急)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急难,危难)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襄阳, 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 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 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 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加点字
群山万壑.
朔.漠
环珮.
露
玉露. 露.脸
潦
潦.倒 潦.水
尽
不尽.
尽.快
读音 hè shuò pèi lù lòu liáo lǎo jìn jǐn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解多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回转) 回车叱牛牵向北(掉转) 孤舟一系故园心(系舟上岸)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歌,都是杜甫晚年的作品。 《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 仍然面临着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 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其 时,诗人客居四川夔州,在秋风萧瑟的傍晚,目睹满地枫叶、遮天阴 云,忧国思家之情涌上笔端,写成《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其三)》 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夔州一带有 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杜甫深感其 人其事,写了五首咏怀古迹的诗,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 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本诗是第三首。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点评:由“丛菊”而忆“故园”,菊开山间,舟系江中,诗人心间忧郁 难平。杜甫在夔州,已历经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故园心” 指回到长安的愿望。诗人原拟棹孤舟而出峡,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 故里的希望,如今小舟却还牢牢系在江边,不能东下,此间心意,谁能 体会?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律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 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形成于唐代。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暮砧. 明妃. 青冢. 兴
省
作
兴.盛 兴.致 俭省. 反省. 作.客 作.坊
zhēn fēi zhǒng xīng xìng shěng xǐng zuò zuō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 成的感慨。《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此时杜甫 已55岁,怀才不遇,生活漂泊不定,年老多病,生计窘迫。正值节日,诗 人独登高台,举目临眺,百感交集,于是写就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 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三年后,诗人病逝于湘江中的一条船上。
(6)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 一)》〕
(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其 三)》〕
(8)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 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点评:这两句紧承首联对秋景做进一层渲染。“江间”承巫 峡,“塞上”承巫山,“浪涌”“云阴”又紧承秋意。巫峡江中,波浪势若兼 天,江水若自天而下;巫山塞上,风云接地,阴霾如由地升起。“波浪 兼天涌”为自下而上,“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天上地下,江间关 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两句以气势 恢宏的笔触叙写诗人忧郁的情怀,且情景交融,创造了一个新的意 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点评:这两句写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写得极有气势。三峡之 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 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 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 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 同在,芳名万古流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正如她生长的 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 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因此《唐宋诗醇》评其为“破空而来,文势 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辨活用 玉露凋.伤.枫树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4.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他日 丛菊两开他日泪 往日 省 画图省识春风面 曾经
百年 百年多病独登台 晚年
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个时期 醒悟,明白 指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 生,终身
5.积名句 (1)《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 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或:万里悲秋常作客),不尽长江滚滚来(或:百年 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2016·北京高考)
“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儒生立身处世的最高标准。然而,有这样 一位诗人,他生活在万方多难、风雨飘摇的时代,个人命运苦不堪 言,却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期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他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形容自己——他就是杜甫。 这位仁德宽厚的诗人的诗中流露的是深广的忧患意识,体现出的是 中国古典诗歌最美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