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生态环境
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近年来,随着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效应。
本文以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究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以期为南京市的经济和生态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南京市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南京市的产业结构已经经历了多次调整和转型。
根据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南京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第一产业1.3%,第二产业47.6%,第三产业51.1%。
从产业分类来看,南京市的传统制造业产业很发达,占比9.9%。
而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蓝色经济、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壮大,成为南京市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二、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的需要。
结合南京市实际情况,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政策的引导。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转型升级,南京市顺应趋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
2.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南京市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转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3. 自然环境与资源的限制。
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恢复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
三、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具有紧密的协同关系。
南京市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支持生态保护的新模式,如落后产能淘汰和环保技术的引进等政策。
同时,南京市也大力倡导绿色制造、节能环保理念,促进清洁能源、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的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降低污染,减少废弃物产生,也能够为南京市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

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核心区域,秦淮河流域以其魅力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成千上万地前来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恶化过于漠视和疏忽,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这也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开展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
一、秦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秦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是南京古城的母亲河。
然而,现在的秦淮河流域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是河水的污染,由于过度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秦淮河的治理和保护陷入了困境。
卡拉奇的“百万尸潮事件”(一场由于高浓度的工业废水排放而导致海洋死亡的生态灾难),也在让南京市民反思自己的环保意识。
此外,秦淮河两岸24小时都处于极高的人口密度之中,沿岸垃圾比比皆是,城市环境更是杂乱无章。
二、秦淮河流域环境健康研究的意义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是对整个生态环境进行诊断和治理的一项特别重要的措施。
秦淮河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南京市民的生活和健康,也关系到其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秦淮河流域的环境继续恶化,那么南京的经济和文化在未来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秦淮河流域的环境健康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开展治理,最终使秦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健康。
三、环境健康秦淮河流域研究的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对秦淮河流域的水质进行全面检测,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工业废水和城市垃圾的排放情况,提出解决方案;2. 建立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组织机构,明确治理和保护工作的分工、职责、标准和规范,确保治理和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3. 建立绿色生态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秦淮河流域生态破坏或危机的存在与趋势,采取预防性的保护措施;4. 采集秦淮河流域的植被、地貌等数据,对其进行全面分析,揭示秦淮河流域生态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开展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南京市财政局、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南京市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南京市财政局、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南京市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财政局,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公布日期】2022.03.18•【字号】•【施行日期】2022.03.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印发南京市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江北新区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江北新区分局,各区财政局、生态环境派出局:为进一步规范南京市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我们研究制定了《南京市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南京市财政局南京市生态环境局2022年3月18日南京市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职责第三章支持范围和资金使用方向第四章预算编制和资金管理第五章绩效和监督管理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南京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南京市生态环境领域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结合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市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的,专项用于推进市级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等方面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透明、注重绩效”的原则,量入为出、专款专用,注重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做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市财政局职责:(一)会同市生态环境局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二)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的审核。
(三)批复和下达专项资金预算,对专项资金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新形势下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分析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Vol.39 No.122021年12月环境保护新形势下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分析秦海旭1,姚利鹏1,刘海滨2,王龚博1,于忠华1,路云霞1(1.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13;2.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南京 210019)摘要:本文在解读我国近期一系列重要文件和会议主要精神的基础上,从宏观生态环境背景维度和具体生态环境工作维度两方面分析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并从绿色发展、生态修复、碳减排、长江大保护、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研析“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关键词:新形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南京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00(2021)12-0167-04DOI:10.3969/j.issn.1008-9500.2021.12.047Analysis on the Key Point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Nanjing C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QIN Haixu 1, YAO Lipeng 1, LIU Haibin 2, WANG Gongbo 1, YU Zhonghua 1, LU Yunxia 1(1.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njing 210013, China; 2. Nanj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reau,Nanjing 210019, China)Abstract :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series of recent important documents and the main spirit of the confer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m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ituation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the macr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ground dimension and the specif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ork dimension, and analyzes the focus of Nanjing'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even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from the aspects of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restorati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Yangtze River protection, biodiversity,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modernization.Keywords : new situ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focus of the work; Nanjing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2016年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正式提出,一系列新标准、新规范、新政策近年来连续出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已经迈入深水期和攻坚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日趋复杂,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南京红山森林公园:大自然的绿色庇护所

南京红山森林公园:大自然的绿色庇护所南京红山森林公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是一片被誉为南京绿色之肺的绿地景区。
它以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壮丽的生态环境而闻名,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座森林公园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的绿色庇护所,让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和繁忙。
南京红山森林公园占地面积广达8000亩,其中绿地面积高达7000亩。
公园内的植被种类丰富多样,森林茂密,是南京重要的绿化基地之一。
这里有原始森林、湿地、花坛和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公园内的景点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公园中心的红山。
红山高180米,是南京市区内最高的山峰。
登上红山,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区的美景,尤其是夜晚的灯火辉煌更是美不胜收。
因此,红山也是南京市民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
除了红山之外,公园内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值得一游。
例如,茂密的竹林,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在烈日下,这里的竹子提供了清凉和遮阴。
还有飞流直下的瀑布,水流潺潺,给人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感觉。
这些景点使得南京红山森林公园成为了南京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
南京红山森林公园的植物种类繁多,包括约2000多种植物,其中还有一些珍贵的濒危植物。
这些植物为公园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很多动物前来栖息。
在公园的湿地区域,可以看到各种珍稀的候鸟。
这里也成为了观鸟爱好者的天堂,每年都有大批的鸟类观赏团前来观察和研究。
此外,南京红山森林公园还设有许多游乐设施和休闲设备,可以满足大家的不同需求。
游客可以在公园内进行骑行、钓鱼、草地野餐等活动,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拓展训练和户外运动项目。
对于喜欢运动的人来说,这里是一个绝佳的去处。
在南京红山森林公园,人们可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并且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公园里的湖泊和瀑布散发出清新的空气和负氧离子,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散步或是坐在山巅,可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温暖。
为了保护南京红山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公园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南京市环境质量的统计分析

关键词 : 主成分分析 ; 南京市 ; 环境质量 ; 生态环境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山区就 , 东连富饶的长江 i角 的综合 指标变量 , 比如 , 建立一个指标体系 , 为 了从不 同的侧 面反 洲, 西靠皖南丘陵 , 南接太湖水网 , 北接辽 阔的江淮平原 。南京是 应系统 分析 和评价 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 在指标体 系中要设立若 干 中国重要 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南 京的电子 、 化工生产能力在 个( n个 ) 指标 , 其指标权数 的确定 方法 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 到指 国内城市 中居第二位 , 车辆制 造规模居第i位 , 机械制 造业 的技 标间的一种 内在 关系 , 摒弃 了人工评价确 定权数 的主观性 , 是 一 术、 规模居 国内领先地位 , 家用电器业 、 建材 丁业也都具有较大规 种客观合理 的方法 , 因此被 广泛 用于经济 、 社会 、 技术等 领域 , 并 模 。但 随着经济 的发展 , 外来人 口的增多 , 汽车使用量 的剧增 , 使 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在环境质量评价方面 , 主成分分析是指把 描 得南京 的生态环境受到 了一定程度 的影响。而生态环境很大程度 述环境 质量 的多个要素f 样 本) 化为少数几个 综合 指标 的一种统计 上也影响 了南京市 的经济发展。所 以, 加强生态保护 , 做到经济 的 方法。主成分分析 的具体步骤如下 : ①计算相关矩 阵或协 变量 矩 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 的。对南京的环境 质量进行统计分析 , 总 阵估计共 同 [  ̄( c o m mu n i t y , 或称共通性 ) : 是设定 主成分开始萃 取 体上对南京的生态环境状况有一个 了解也是十分必要 的。 本 文运 时的共 同性 。共 同性是指变量 的方差 由主成分决定的 比例 , 若 是 用主成分分析 的多变量处理优点 , 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对 相关矩阵则 共同性设 为 1 ; 若是 南京市 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协变量矩 阵则共 同性 为各 变量 的方差 。②从 相关矩 阵或协方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12.08•【字号】宁委发〔2017〕37号•【施行日期】2017.1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通知宁委发〔2017〕37号各区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现将《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2017年12月8日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市委和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市法院和检察院,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本规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
各区党委和政府应结合机构设置和相关工作分工情况,对本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做出相应规定,设置环境保护协调机构。
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对江北新区直管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在江北新区共建区内行使市级环保审批管理权限。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领导机构及其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参照本规定制定相应的规定。
第三条坚持绿色发展、环保优先、生态安全、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方针,按照依法依规、党政同责、归属明晰、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原则,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
第四条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党委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
南京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完善市域生态空间与安全屏障

南京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完善市域生态空间与安全屏障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优化生态空间,保障生态安全,强化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新老并进协调美、锐意创新活力美、古今交融人文美、绿色宜居生态美、开放包容气度美、安定文明和谐美的“六美”南京。
优化完善市域生态空间与安全屏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地区建设,着力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稳固“一带两片、两环六楔”的市域生态骨架,构建秦淮河、滁河水系廊道及高速公路沿线绿化防护生态廊道,加快矿山宕口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推进“绿色银行”行动,以全域生态大贯通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共生。
到202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保持在68。
6%,林木覆盖率保持在31。
6%。
“一带两片、两环六楔”市域生态骨架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积极创建长江经济带发展绿色示范区,坚持聚焦问题根源、加强协同联动、注重整体推进,全面优化沿江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加快建设长江“生态眼”环境监测系统。
实行长江干流及洲岛岸线生态修复和开发总量控制,统筹岸线使用和陆域功能,优化提升干流岸线功能的复合使用,更大力度实施防护林带建设、滨江岸线复绿增绿工程。
发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作用,“一江两岸”地区高标准建设“南京外滩、城市客厅”。
严格保护长江水源地和新济洲、绿水湾等重要湿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
坚决贯彻长江“十年禁渔”部署,实施“拯救江豚行动”,提高长江南京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和水域联合执法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长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环境概况1.1 地理位置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入海口347公里,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
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
距上海300公里,距北京1200公里,向西离重庆1400公里。
境内山岗、平原、河流交错。
全市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617.17万人。
1.2 自然环境概况1.2.1 地质地貌南京地貌特征属宁镇扬丘陵地区,南京市辖区总面积6582.3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723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骨架,以环状山、条带山、箕状盆地为主要特色,组成了一个低山丘陵、岗地和平原、洲地交错分布的地貌综合体。
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3%;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39.2%。
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全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多宜性。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2%。
全市湖泊棋布,河流网织,水域面积达11%以上。
1.2.2 气候特征1) 气象特征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南京进入春季是4月1日左右,清明未到,已经柳绿桃红;进入夏季是6月8日左右,芒种时节,麦熟禾壮;进入秋季是9月18日左右;进入冬季是11月12日左右,立冬已过,草木尚未枯黄。
冬、夏季长,而春、秋季略短。
2) 气温及变化年平均气温15~16℃;最高气温43℃(1934年7月13日),最低气温-16.9℃(1955年1月6日),最热月平均温度28.1℃,最冷月平均温度-2.1℃。
气候的变率较大,冬季干旱寒冷,夏季炎热多雨。
2007年平均气温17.4℃,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4.5℃。
3) 风速风向(风玫瑰图)南京市属季风气候,冬、夏间的风向转换十分明显。
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春季以东南和东风为主,秋季以东北风为主。
风向玫瑰图如下(静风占16.7%)。
南京市平均风速不大,大风的日数亦不多。
最大风速19.8m/s。
2007年平均风速为2.41m/s,年主导风为东风,频率21.7%。
图1 南京市风向玫瑰图4) 日照南京市的日照数量介于1766~2200小时之间,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
太阳总辐射量115千卡/平方厘米·年。
日照时数在季节分配上,以夏季(6~8月)为最多,约占年日照时数的30%左右。
南京市区占31.4%、高淳占32.5%。
冬季(12~2月)日照时数最少,约占年日照时数的20%左右。
2007年日照1680.3小时。
5) 降水南京市年平均降雨量1081.4毫米,相对湿度76%。
南京以六、七月黄梅季节雨量最多,全年约有55%的降水集中在5~8月。
在季节分配上,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的降水大于秋季。
2007年降雨量为1070.9。
6) 蒸发南京市的蒸发量在1500mm左右,以夏季为最多,冬季为最少,春、秋介于期间。
南京市的蒸发力在975~1025mm之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
7) 灾害性天气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寒潮、连阴雨、冰雹、炎热高温和旱涝。
丘陵岗地的干旱缺水和平原圩区的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另外城市热岛效应明显且热岛面积有扩大趋势。
1.2.3 土壤南京地区的土壤主要有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两大类型。
在北、中部广大地区为黄棕壤(地带性土壤),南部与安徽省接壤处有小面积的红壤。
土壤分布随地形地起伏呈现一定规律。
黄土岗地上分布着经旱耕有所熟化而形成的黄棕壤,平原、低洼杆区则为大面积的水稻土,在城镇附近有部分菜园土,沿江冲积平原分布着灰潮土。
南京市的南北跨度小,气候变化不大,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只是一个黄棕壤带。
同时,虽属丘陵地貌,而地面起伏也不大,气温、湿度和植被的垂直变化不大,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不明显。
在不同地区之间,因母质、水文和农业利用的不同,呈现出有规律的土壤地域性分布。
全市土壤分为7个土类、13个亚土类,按成土母质、地貌和水文条件等地区性因素的不同,分为30个土属,其下又以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的不同分为67个土种。
1.3 自然资源概况1.3.1 港口资源南京是滨江城市,地处中国沿海、沿江“T”型生产力布局轴线的交叉点,具有“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南京岸线资源丰富,拥有长江干流岸线195.2公里(不含江中洲岛岸线),约占全省的22.6%,居全省第一位。
其中,一级岸线53.3公里,二级岸线44.4公里,三级岸线97.5公里,占全市岸线比重分别为27.4%、22.7%和49.9%,岸线利用条件总体较好。
南京港辖区范围,长江北岸上自驷马河(乌江口),下至仪征泗源沟,全长110公里;长江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道河,全长98公里。
除长江外,南京内河航道通航里程664公里。
1.3.2 矿产资源南京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54种矿藏,具有开采价值的有近30种。
铁、铜、铝、锌、金、银、锶等15种矿储量江苏省第一。
4种进入全国前6位。
锶矿品位高、储量大,为东南亚之首。
在六合区境内发现了蓝宝石矿。
1.3.3 生物资源南京地处北亚热带,现代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
境内现有管束植物175科,630属,共1400余种。
常见麻栎、栓皮栎、枫香、化香树、糯米椴等落叶阔叶林以及青冈、苦槠、冬青等常绿阔叶树种近50种;菰、何首乌等野生药用植物790种。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栖息、繁衍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河鹿、江豚、鸳鸯、长耳鹗、短耳鹗等。
1.3.4 林业资源建国初期,南京市保留森林面积仅1万公顷。
经过五、六十年代的群众性造林,森林植被逐步得到恢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7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9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99平方米。
2007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0.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
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48.39平方公里。
全市境内现有管束植物175科,630属,共1400余种,有苦槠、紫楠、红果榆等大量珍稀树种和珍贵地方特有树种,有以梅花、雪松为代表的多种花卉、观赏树木和丰富的竹类资源。
此外,我市野生山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野生药用植物790种,有白茅、益母草等;野生纤维植物90余种,有柳属、化香等;野生淀粉植物40余种,有栓皮栎、短柄桅等;野生油脂植物90种左右,有山胡椒、播娘蒿等;野生芳香油植物40余种,有石竹、薄荷等;鞣料植物50多种,有茅栗、龙牙草等;野生保健饮料食品植物20种以上,有野山楂、金樱子等。
森林旅游业迅速突起,全市已有老山、牛首山、雨花台区南郊、溧水无想寺、高淳游子山五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1.3.5 湿地资源南京的湿地资源非常丰富。
整个秦淮河长达100多公里,流域面积高达2600多平方公里,几乎占了南京湿地的半壁江山。
此外,玄武湖、金川河、燕子矶、乌龙潭等湿地遍布整个南京城,但现状同样不容乐观。
作为南京市内最大的湿地区域,玄武湖水面面积缩小到历史的最低点。
从1986年开始至今,18年的时间里玄武湖的湖面被蚕食近4万平方米。
虽然南京湿地资源丰富,但污染、破坏严重,河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防洪蓄洪能力大大降低。
2 社会经济概况2.1 人口2007年总人口达617.17万人,随着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城镇人口由04年418.4万人增加到05年的471.4万人。
同时,2000年以来南京市流动人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最大年涨幅达57.9%,2004年南京市流动人口达134.34万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京市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很快,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12351人。
自九十年代以后,南京市的人口增长已不主要取决与自然增长,基于南京城市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预计南京市人口规模在今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将达到750万—800万,2020年前后跨入千万人口城市行列。
“十一五”末南京市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10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4%左右。
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逐年上升,表明就业压力会不断加大,并且老年保障体制将面临严峻考验。
2.2 社会经济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628.53亿元。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317元和8020元,较2006年增长8.5%和13.8%。
GDP水耗、GDP能耗逐年走低,国土产出效益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标逐年上升反映出南京市的社会经济向良性循环发展。
从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总体将呈现“五大趋势”,一是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二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三是城市空间结构加快调整;四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五是社会结构加快转型。
2.3 城市建设2007年顺利实现全市总体全面达小康目标。
城市规划和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推进和谐南京建设。
2007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330亿元,推进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一号线南延工程,建设地铁二号线东延仙林段;开工建设滨江大道下关段、幕燕段、江北滨江大道试验段、滨江大道南延工程;河西会展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铁路南站、宁和城际铁路、城市快速内环北线二期工程进展顺利;宁杭高速二期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开工建设江南、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
2007年天然气供气总量约为345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煤气供气总量约为1600000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4%;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约为600万吨/日,比上年提高了21万吨/日。
全年完成背街小巷整治201条,完成小区出新66个,完成房屋整治1026幢。
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80%“城中村”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整治任务。
全年“拆违”214万平方米、“拆破”30万平方米。
2007年建设完成中低价商品房7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51.7万平方米。
新购公交车1099辆,建设虎踞北路等一批公交枢纽站,完成龙蟠路、江东路、建宁路、中央路等5条公交专用车道建设,初步形成公交专用道网络。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建设主城区污水收集管网、郊县污水处理厂、江北垃圾焚烧电厂等一批环保重点工程。
2.4 水、土资源的利用2.4.1 水资源利用1) 水资源量南京市本地区的水资源不够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25.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80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18.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7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在年际和季节上分布很不均匀,丰水年可达43.8亿立方米,枯水年只有7.4亿立方米,夏、秋季降雨产生的水资源总量占全年水资源总量的70%,冬、春季占30%。
但是,从南京市过境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可达9222亿立方米,是南京市本地区水资源总量的360倍,其中从长江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9200亿立方米,从水阳江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12亿立方米,从滁河过境的水资源总量年平均1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