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提炼能力
概括提炼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概括提炼能力训练参考答案(一)1.从“一个人一旦沉沦于痛苦之中”之前划开。
理由是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议论2.只有那些懂得消解痛苦,并在痛苦中不断积聚力量着,才会使生命变得愈加丰满和充实3.写戴安娜•高登顽强战胜病魔并获取了成功4.答案很丰富,但所写事例一定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经历痛苦,二是要战胜苦难,获得成功。
如张海迪、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等,此外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三)1.读书、读人、读世界2.①我要先读身边人②我还要读历史中的人3.假如时间还给了我,我还要读世界,读五光十色的世界4.答案案富多彩,但要认真揣摩前两句句式的特点。
如:读长江的奔腾5.此题任学生发挥,但要注意内容上的健康与表意上的不雷同(四)1.小男孩6岁时;16岁时;节目结束时2.详写了男孩16岁时一次登台演出的情况3.①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从男孩手下滔滔淌出,忽而高亢,忽而缠绵,忽而又如小鹿般的欢快跳跃②当男孩起身向观众致谢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
或是“那个小男孩弹得太棒了,我闭眼听着他的琴音,就好像妈妈的手在抚摩我的头。
”4.赞美了温柔的母性之爱(表意相近即可)5.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记者吴小莉对小男孩的关爱让小男孩消除了紧张,获得了成功,也具有母性的特点,与文章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1.2.首先是因为小鸡为自己带来了生命的新鲜与喜悦,如“小鸡啄着一粒粒碎米,偶尔望着我,吱吱叫两声,那声音宛如婴儿的哼唱,鲜鲜嫩嫩。
”我也在照料小鸡的过程中获得了无限的快乐,如“我的小心灵里甜甜的,像喝了蜜糖似的。
”;其次是因为小鸡的逝去是自己造成的,如“我倒退着下椅子时,只听得一大声‘吱’,是一悲声的‘吱’,出自脚底。
”3.老佣人感动于我对小生灵如此动情,如此爱护;不知在长长的岁月里,我该如何面对以后人生中的种种挫折。
《父亲的自行车》1, 一,在县城里,父亲的自行车人人皆知,每天早午晚他风雨无阻地骑着吱吱嘎嘎的破车接送我和弟弟上下学. 二,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在办公室与家的两点一线间生活得有滋有味。
提高工作总结的提炼能力

提高工作总结的提炼能力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总结需要对工作进行提炼和概括,以便更好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提高工作的效率。
然而,提炼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锻炼的能力,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工作总结的提炼能力。
一、抓住重点在撰写工作总结时,首先要抓住重点。
通过对工作的回顾,筛选出对工作影响最大、成果最突出的部分,将重点突出,将工作总结的重心放在这些方面。
这样能够使工作总结更加有针对性和精准度。
二、整理归纳在撰写工作总结时,可以将工作经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归纳。
通过对工作的起因、过程、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清晰地展示出工作的发展历程,这样不仅便于读者理解,也有利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深入挖掘在工作总结中,不仅仅要呈现工作的表面现象,还要深入挖掘工作背后的原因和动因。
通过分析工作的背景、目标、方法和成果,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总结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改进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数据支撑在工作总结中,充分利用数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将数据和工作成果相结合,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工作的实际情况,也更容易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改进的必要性。
此外,数据还能够提供直观的证据,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工作总结的结论。
五、提出建议在工作总结的最后,应该提出合理、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这些建议可以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针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建议的提出应该基于对工作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既要考虑实际可行性,也要突出工作的改进方向和重点。
六、语言简练工作总结需要用简练、明确的语言来表达,不需要使用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
通过简洁的语言,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也能够提高工作总结的阅读效果和传达效果。
七、逻辑清晰工作总结需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在撰写工作总结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保证思路的连贯性和条理性,使工作总结更易于理解和阅读。
2011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提炼概括能力专题训练

典型题例 : 创造性思维 ” 给“ 下一个准确 的定义 , 超过 不
5 0个为 目标。创造性 思维
具 有 以 下 特 点 : 造 性 思 维 结 果 对 于 思 考 或 者 文 化 而 言 具 创
长;. _ . - 》K K k K
应对策略萎
思路点拨 : 明性语 段往往 有 明确 的领起 全段 或总结 说 全段 的语 句 , 以直接 使用 这个 句子 作为答 案 。如 果没有 可
中 心语 句 , 以抓 住 说 明 对 象 的 特 征 来 进 行 迅 速 而 又 准 确 可
地概括。说 明的主要对象一般 说来是在 全段所有 句子 中的
有新颖性的价值 ; 创造性思 维是 非传统 的, 具有 高度机动性 和坚持性 的思维活动 ; 创造性 思维 的任务是 将原 来模 糊 的、
不 明 确 的 问题 清 楚 地 勾 画 出来 , 提 出某 种 方 案加 以 解 决 。 或
1 合 要素 法 .组
考题 回放 :2 1 [0 0年贵州省 铜仁市初 中学业 考试试 卷 ] 为下 面这则简讯拟一个恰 当的标题 。( 不超 过 2 0字) 8月 4日, 中国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 副部长胡 晓义在 4日举行的新 闻发布会 上透 露 , 国农 民 6 中 0岁 以后将 享受
从 所给的文字材 料 中提取符 合题 干要求 的 内容 , 并把 相关
文 字材 料 的共 同 点 归 结 在 一 起 , 简 明 扼 要 的 语 言 表 达 出 用
来的能力 。在语 言的层 面上 , 以理解 为考 查学 生 的筛选 可 信 息和概括信息 的阅读能力 ; 在逻辑 的层面上 , 以理解为 可
事 迹 的 各 个 方 面 。4 提 炼 刻 画 人 物 的方 法 。5 概 括 人 物 形 . .
语文教学中“概括”与“提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概括”与“提炼”摘要:“概括”与“提炼”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
笔者认为,它们确实是两个关键词。
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概括”与“提炼”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概括提炼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我的读书经验》中写到:“我的读书经验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词;(3)知其意;(4)明其理。
”一语道出了读书的精要。
新课标要求学生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就要努力培养学生“概括”与“提炼”的能力,否则,就不能算是学会了语文。
一、“概括”与“提炼”:高效读书的方法古人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即书不能把要写的都写完,读书的就是把字都认全了,话都读懂了,也未必真能知道写书人的意思。
所以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读诗要弄清“弦外音、味外味”,这就是要求学会“概括”与“提炼”。
教过几年语文的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读了好几遍,问学生这篇文章写的什么,请说出主要意思,许多学生一脸茫然,就是能说,也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不能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关键。
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
传统语文教学,老师只注意讲,只要讲得精彩,就是一堂好课,而老师讲的大多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是考点,就反复强调,要学生背现成的答案,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产生了依赖性,自己的灵性和创造潜能,被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挤得没有立锥之地,读书只是随口出声,没有带进自己的思想,也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
要让学生能够高效读书,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地去读,视读书为乐事,让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心灵发生碰撞,撞出火花。
教师在方法上要加以指点,比如抓关键词、关键句,透过文字的表面洞察作者的意图,启迪自己的睿智,探索文章的主旨等。
一言以蔽之,就是让学生用心读,读出自己的心得。
二、“概括”与“提炼”:准确答题的窍门审时度势,与学生命运直接挂钩的要数答题,平时考试,决定学生的名次,中考决定学生的命运。
学会准确答题,很有必要,但真要做到准确答题,却又十分困难,通过阅卷,笔者掌握了第一手材料,阅读题内容多,要回答的内容也不少,不少学生,回答问题写了不少,密密麻麻,可要在里面找几个起作用的词,却又难上加难,会答题的同学,写字不多,一语中的,自然可以获得高分。
概括提炼能力训练——中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基本能力训练之四

概括提炼能⼒训练——中考现代⽂阅读⼋⼤基本能⼒训练之四概括提炼能⼒训练——中考现代⽂阅读⼋⼤基本能⼒训练之四【常见考点】概括提炼能⼒是指从所给的⽂字材料中提取符合题⼲要求的内容,并把相关⽂字材料的共同点归结在⼀起,⽤简明扼要的语⾔表达出来的能⼒。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查“概括提炼能⼒”的考点主要有:1.提炼记叙的要素。
2.概括⽂章的情节。
3.概括⼈物事迹的各个⽅⾯。
4.提炼刻画⼈物的⽅法。
5.概括⼈物形象的特点。
6.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
7.提炼说明顺序、说明⽅法。
8.提炼或概括中⼼论点、分论点。
9.提炼论证的过程及论证的⽅法。
10.概括⽂、段的中⼼或内容的⼤意。
11.提炼段、句的写作模式并进⾏仿写。
12.通过划分⽂、段的结构,提炼⽂、段的思路。
13.把材料改写成⼀句话新闻。
14.将材料进⾏归类。
15.提炼概括⽂、段的表达特点。
【答题点拨】在阅读中做概括提炼题时,可以采⽤标题诠释法,因为许多⽂章的标题就是⽂、段的中⼼,应结合⽂段的内容对标题的含义进⾏阐释。
可以采⽤找中⼼句法,因为中⼼句有统领的作⽤。
可以采⽤摘要法,⽂、段的意思总是多层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层层递进的,那就提取它最后归结的意思。
可以采⽤联合法,如果⽂章中段落、层次的意思是并列的,那就把它们联合起来,再简要概述。
可以采⽤词句整合法,⽂、段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过重要的语句或关键的词语表达出来的,我们把这些相关的词语或语句重新整合,就可概括出主要意思。
可以采⽤概述法,某部分的意思有时候很难从原⽂中找到相应的词语,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的话简要表述。
此外,在答题时,要注意⼏种⽅法的交替使⽤或综合使⽤。
【单项训练】(⼀)痛苦聚积⼒量矫友⽥有⼀个⼥孩,很⼩的时候就拥有⼀个梦想:想成为⼀名出⾊的滑雪运动员。
然⽽,她不幸患上了⾻癌。
为了保住⽣命,她被迫锯掉了右脚。
后来,癌症蔓延,她先后⼜失去了乳房及⼦宫。
⼀⽽再、再⽽三的厄运降临到她的头上,她哭泣过、悲伤过,但从未放弃过⼼中的梦想。
概括提炼能力

概括提炼能力概括提炼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认知、分析、比较、抽象、综合,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炼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语言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阅读的一种方法;在逻辑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思维的一种能力。
它是一个人的语文思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与思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对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在现代文阅读(包括文言阅读)各个能力等级的阅读训练中都不能缺少概括。
学会概括,既有助于迅速获取信息,又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从而准确、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考察概括能力的题型,要求考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词句或用自己的话针对题目规定的某一个角度以简单明确的文字来表达全文或段落或句子的意思,或人物性格、或事物主要特征。
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力求对整篇材料的准确把握;其次要透过材料领略深一层次的含义,如材料中蕴含的要旨、核心、本义、特点、作用等;再次要审清题意,找准被概括的材料;最后要选用恰当的概括性语言。
中考概括提炼能力检测涉及的要点常见的有:1、对整篇文章或部分段落进行整体概括提炼,如河南省中考第8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股市的主要内容(《改变一生的闪念》)”,这是检测学生对全文内容概括的能力;南京08年《田野上的白发》19题“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
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这是检测学生对某一段落概括的能力。
2、有的侧重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提炼,如江苏连云港市中考第21题,“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沙之聚》);广东广州市中考第19题,“儿子说自己很‘勇敢’,从全文看,他的‘勇敢’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写出其中的两点。
”3、有的侧重对文章或文段的中心、观点的概括提炼,如湖北黄冈市中考第22题,“全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错过就会永远失去》)”;河北省中考第26题,“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轻点关门》)。
现代文阅读的五大能力

现代文阅读的五大能力
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概括要点能力、形成解释能力、感悟鉴赏能力。
1.整体感知
指学生将文本作为整体,对文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形成整体感受,能够准确完整、简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或写作目的等。
2.筛选信息
指学生能够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根据要求,从文中找出明确陈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
3.概括要点
指学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整合信息后通过简单的推论找出文章中隐含信息,并提炼出要点。
4.形成解释
指学生能够利用文本信息,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和观点等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
5.感悟鉴赏
指学生对文本由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能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够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等。
做好文字综合工作须提高五种能力

做好文字综合工作须提高五种能力做好文字综合工作须提高五种能力文字综合工作是机关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直接为领导服务的各种讲话文稿、调研文稿、汇报文稿、署名文章、情况分析、综合性文件( 主要是决定、意见) 等文字材料的起草工作。
文字综合工作, 与其他文字写作如文学创作、论文撰写等不同, 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要求,总体看至少具有五个明显特性:一是政治性。
文字综合直接反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反映一个地区、部门的集体或领导的决策意图,任何时候都体现着政治性质,反映着政治需要。
二是服务性。
文字综合直接服务于党务政务工作, 服务于领导工作。
三是实践性。
文字综合的直接产品--各种文稿, 都是用于党务政务工作, 服务于领导行为, 其中不少还要付诸于实践,对实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性影响。
四是应急性。
由于文字综合工作是直接服务于党务政务, 服务于领导工作的. 因而它具有较强的时效要求, 经常处于应急状态。
五是多变性。
题材经常变,内容经常变,表达方式也经常变。
正因为文字综合工作具有上述特性, 所以其基本技能要求也与一般文字写作不同。
概而言之, 要做好文字综合工作必须具备五种基本技能:一、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是最基本的技能要求。
具体地说, 就是要有过硬的汉语基础知识, 熟练地掌握语法修辞和遣词造句. 做到描写生动. 叙述清楚, 表达流畅, 语句通顺, 文字简洁.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不写错别字。
二、归纳概括提炼能力。
综合材料贵在有观点。
观点是一篇材料的灵魂, 综合材料要有观点, 就需要归纳、概括、提炼,对“原料”进行深度加工,形成有新意有特色的鲜明观点。
如何提炼观点. 可以说是撰写综合材料的关键。
正确的有价值的观点, 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客观实际和各地的大量材料中经过反夏的思考、正确的分析练合、归纳概括而提炼出来的。
这就靠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思考、多分析、多研究。
三、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逻辑严密, 文章才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展撼力. 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提炼能力概括提炼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认知、分析、比较、抽象、综合,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凝炼准确的文字把至关重要的意思表达出来。
在语言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阅读的一种方法;在逻辑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思维的一种能力。
它是一个人的语文思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与思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对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在现代文阅读(包括文言阅读)各个能力等级的阅读训练中都不能缺少概括。
学会概括,既有助于迅速获取信息,又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从而准确、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考察概括能力的题型,要求考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词句或用自己的话针对题目规定的某一个角度以简单明确的文字来表达全文或段落或句子的意思,或人物性格、或事物主要特征。
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力求对整篇材料的准确把握;其次要透过材料领略深一层次的含义,如材料中蕴含的要旨、核心、本义、特点、作用等;再次要审清题意,找准被概括的材料;最后要选用恰当的概括性语言。
中考概括提炼能力检测涉及的要点常见的有:1、对整篇文章或部分段落进行整体概括提炼,如河南省中考第8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股市的主要内容(《改变一生的闪念》)”,这是检测学生对全文内容概括的能力;南京08年《田野上的白发》19题“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
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这是检测学生对某一段落概括的能力。
2、有的侧重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提炼,如江苏连云港市中考第21题,“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沙之聚》);广东广州市中考第19题,“儿子说自己很‘勇敢’,从全文看,他的‘勇敢’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写出其中的两点。
”3、有的侧重对文章或文段的中心、观点的概括提炼,如湖北黄冈市中考第22题,“全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错过就会永远失去》)”;河北省中考第26题,“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轻点关门》)。
”有的侧重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如陕西省中考第10题,“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一诺千金》)。
”4、有的侧重文章思路或情感变化的概括提炼,如山西临汾市中考第18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不同时间、地点的感情变化(《青木瓜之味》)。
”5、有的侧重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概括提炼,如南京08年《田野上的白发》18题:“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
能力提升指要概括题答题的原则:第一,可用提取原句、组合关键词句、用自己的语言等方式进行概括。
第二,语言表达要简明且内容周全。
第三,要仔细审题,按题干规定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里向大家推荐几种形成提炼概括能力的基本方法,不妨试试:1.提取关键句法。
就是提取文中的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将其提取出来,形成概括性文字。
这类题目的答案可以说是明明白白地出现在文段中,文段的主要信息就是答案,而且基本符合答题要求,我们无须对它进行大的改动,只要找准了答案位置,就可以原文照抄,或稍作压缩,使之成为准确答案。
如2006南京中考卷第11题: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三个特点。
解答此题可采用提取关键句法。
首先分析出全文一共5小节是总分总的结构,因而答案就在2——4小节。
而2——4小节第一句话就是每节的中心句,(第二节第一句话为“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第三节第一句话为“我国南北春季有早有晚。
”;第四节第一句话为“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因此本题答案可概括为: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
2.整合关键词法在没有现成的句子可以提取的情况下,有时只能在整体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
这时可利用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并进行加工改造,加以组合。
如杭州市中考第11题: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古井的特点。
根据对文章有关语段的阅读,可以在文章中提取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如“苔藓下挂着一滴滴水珠,亮晶晶地闪。
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着人的头脸。
”可概括为“清澈”;“在寒冷的冬天,古井水是温暖的。
到炎热的夏天,井水是那样清凉。
”可概括为“冬暖夏凉”:“老辈人说,这两口古井水位以前从来没有下降过。
”可概括为“不枯竭”;“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两口古井。
它们滋养了全村的人。
还有,一定得去看看井沿上的阴文,古井是何年所凿?村人已在这两口古井中汲过多少年水?”可概括为古老。
因此古井的特征可提练为:古老、清澈、冬暖夏凉、丰盈(不枯竭)。
3.分析归纳法。
有的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就必须对答案的有关部分进行分析,理解文段的大意,把握内容要点,然后根据原文意思,用自己的话把它归纳出来。
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找准要点:①统观文段,把握整体,从全文的高度去概括出大意;②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间;③在找到答案的大致位置之后,最为重要的是对有关内容的句子关系进行分析,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④根据题目要求,精确组织答案。
如2006年山西省临汾市中考第8题: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父亲摸黑砍柴→→。
综观全文,文章共10节,从情节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题目提供了第一个部分“父亲摸黑砍柴”(在文章第一节),要求概括出第二、三部分情节。
由题目可知答题区间为2——10节,其中2——7节为第二部分,通过对有关句子的分析,发现这部分内容主要写在一个下雪天,我和父亲卖柴的过程。
8——10节为第三部分,主要写卖柴结束后,父亲送我上学以及对我的教诲。
在此基础上,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为“父亲雪天卖柴”、“父亲的叮嘱”。
实例点拨:(一)父亲的眼神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
这样的恃况下,肯定高考无望。
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
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
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且学不妤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子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
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
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
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
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
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
”我拿起锄头就走。
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
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
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牟。
赶快起来!”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找的后脊早巳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
提着胳膊上巳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
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
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
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
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祥,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
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选自《青年博览》作者黄赋,有改动)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30字以内)[提示: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提炼人物、事件、结果,语言简洁]2、“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
”请根据文章说说为什么父亲的眼神会让“我”不安。
[提示: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提炼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搜索重要关键的词句,如:“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他对我寄子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等,由此组织语言正确表述。
]3、结合全文概括回答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此题是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文章中的人物所做的事(包括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全面概括]实战演练:(二)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毕淑敏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
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
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
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
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
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
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
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
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
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
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
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
树回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
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