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西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欣赏:多情的土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多情的土地-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多情的土地-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多情的土地-西南师大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合唱、齐唱和多声部唱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唱歌水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乐感。

4.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音响设备。

2.多情的土地的歌曲音频。

3.教案和教材。

4.学生课堂练习册。

5.小组讨论板书。

三、教学重点1.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2.唱法练习。

3.班级合作和个人表现。

四、教学过程1. 歌曲的背景和意义1.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意义,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风土人情,将其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3.随机抽取小组进行诵读,并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2. 唱法练习1.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跟唱。

2.指导学生练习齐唱和合唱,并逐渐引入多声部唱法。

3.进行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最佳。

4.采用差异化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水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 班级合作和个人表现1.分组进行唱歌练习,强调团队合作和个人发挥的重要性。

2.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比赛,评出最佳的小组和最佳表彰。

3.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其他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总结与反思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参与度不错,特别是合唱和多声部唱法的练习,学生的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个别表现不佳,比赛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走神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差异化教学,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能力。

总之,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优秀教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1课时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 教学过程【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

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指图)。

【板书】第三节西北地区一、基本概况1.位置和范围2.人口和民族【出示挂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说西北地区的范围。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指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展示投影片】北方、南方、西北三地区的面积与人口对比表【提问】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看,本区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北方地区面积约占20%,人口约占40%;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55%。

即东部季风区的两个区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45%),而人口约占全国的95%。

——说明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稠密。

而西北地区相反,面积比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大,人口却少得多。

说明本区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较稀疏。

【提问】请同学说说:西北地区有哪些民族?【回答】西北地区以汉族为主,大致占2/3。

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他们分别聚居在内蒙古、宁夏、新疆。

【量算】请同学们用地图册上“中国地形图”的比例尺,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各约558千米和3510千米)【读图】读地图册上“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看一看呼和浩特、喀什的年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两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400多毫米和50多毫米)【提问】两地降水量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差异原因是: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多情的土地初中教案

多情的土地初中教案

多情的土地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中国地图的形状和位置,以及中国地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中国地图,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中国地图的形状和位置,以及中国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对中国地图和中国地形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的形状和位置。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中国地图的特点。

二、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 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

3. 学生跟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三、理解课文(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课文的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地形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回答问题、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生字词默写、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表达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中七年级音乐+第一课+欣赏《多情的土地》

初中七年级音乐+第一课+欣赏《多情的土地》

《多情的土地》
教学目标:聆听歌曲《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学习三连音、附点音符和休止符的作用,通过歌曲学习各种演唱形式,了解指挥中的拍子划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类型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体验其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学到的乐理知识,来分析歌曲中的特点
班级学情分析:同学们对歌唱发声、节奏、律动、乐器演奏、音高听辨、节奏与旋律的排列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对音乐的乐理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乐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复习歌曲《彩色的中国》并导入新课
复习歌唱的基本要求及歌唱的基本姿势
复习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
独唱、齐唱、轮唱、合唱及领唱
聆听歌曲《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
引导学生按照三拍子指挥图示随音乐进行划拍,用声断气不断的歌唱方法唱好友休止符的乐句,并体会休止符的表现作用。

聆听歌曲标出歌曲的节拍重音及装饰音的名称。

运用学过的指挥方法对以上歌曲进行练习。

齐唱《爱我中华》《走向复兴》这两首歌曲。

分组练习。

六、复习指挥图示并练习《走向复兴》的开始部分。

七、听本单元的歌曲标出它们的演唱形式。

八、拓展活动
九、课堂小结。

欣赏《多情的土地》示范教案

欣赏《多情的土地》示范教案

《多情的土地》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发音发声技巧,运用正确的发声位置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2.掌握该曲的重点部分,投入情感去演唱。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土地的深情和如何热爱。

2.组织教学,了解创作背景。

教学准备钢琴、口琴、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作背景1982年正值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热潮,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

很多人因为看不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何。

因此很多人都想到国外去,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也比在国内呆着强。

作曲家任志萍心里憋着一股劲,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的。

有感于这种情况,他觉得一肚子的话要说,有种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背景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二、歌曲分析1.本歌曲,为G大调(因个人音色关系,可升降调)。

2.节拍为,2/4(2拍子的特点:强弱)。

【设计意图】分析歌曲,了解歌曲基本内容。

三、学习歌曲1.学习歌唱的基本要求及歌唱的基本姿势。

2.学习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齐唱、轮唱、合唱及领唱。

3.聆听歌曲《多情的土地》。

4.引导学生按照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5.随音乐进行划拍,用声断气不断的歌唱方法唱好有休止符的乐句,并体会休止符的表现作用。

6.聆听歌曲标出歌曲的节拍重音及装饰音的名称。

7.运用学过的指挥方法对以上歌曲进行练习。

8.齐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曲。

9.分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小结《多情的土地》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作品通过对故乡的土地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对故乡眷恋和热爱之情,歌中挚爱的情意带有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使人联想到美丽的故乡土地和曾经走过的道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简单总结,让学生感知音乐的美好。

九年级音乐多情的黑土地教案

九年级音乐多情的黑土地教案

九年级音乐多情的黑土地教案多情的黑土地之《阿里郎》与“二人转”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与学唱,了解朝鲜族的相关文化,并能体验与表现朝鲜族民歌的特点与韵味。

二、通过欣赏二人转乐段,初步了解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及其发展变迁。

三、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增进对我国东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喜欢并愿意学习这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及地方音乐。

教学重点:体验与表现朝鲜族民歌的特点并了解二人转的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阿里郎》第三、四句词与音的关系。

教具准备:VD带1、2教学过程:一、导入(2’)(视频——伽倻琴)师:认识这种乐器吗?它是哪个民族的?生:——(视频——长鼓)师:朝鲜族还有一种打击乐器也非常有名,它是?生:长鼓师:请听朝鲜族民歌《阿里郎》二、欣赏(10’)第一次欣赏(《阿里郎》视频)师:知道“阿里郎”的意思吗?生:——师:简述2第二次欣赏师:既然“阿里郎”是这么动听的一个故事,那么就请同学们来听听歌曲是用几拍子写成的?生:欣赏、感受、判断3师与学生分析并试唱(可顺带分析朝鲜族民歌的特点:大多为三拍子,节奏前长后短或前短后长,带有强烈的舞蹈性)三、试唱(18’)试唱前两句,配上歌词。

2听第三、第四两句,请学生配上第一段与第四段歌词。

(注意减低难度)3唱唱歌曲的第一与第四段。

(跟琴唱,跟视频音乐唱)四、二人转赏析(14’)导入师:我国的朝鲜族生活在——生:——师:东北。

我国东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物产,还有着灿烂的文化。

“二人转”就是发祥于此的一种曲艺形式。

师:那么什么叫“二人转”?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它的伴奏乐器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欣赏几个片段。

2欣赏与分析表现形式:伴奏乐器:3读读4简介二人转的新生拓展欣赏五、外作业(1’)欣赏《就差钱》《阳仔搞笑会》板书设计:《阿里郎》(朝鲜族伽倻琴长鼓)问:歌曲《阿里郎》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二人转)又名,是我国东北地区富有特色的曲艺形式,属走唱类。

多情的土地详细教案

多情的土地详细教案

多情的土地详细教案标题:多情的土地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多情的土地》,使学生了解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诗歌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多情的土地》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诗歌《多情的土地》的复印件。

2. 诗歌《多情的土地》的录音或视频。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呈现诗歌《多情的土地》的标题,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大自然的图片,并引发学生对土地的思考。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土地的感受和观点。

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诗歌《多情的土地》的复印件,让学生默读一遍。

2. 播放诗歌《多情的土地》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跟读。

3.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b. 诗人对土地的情感是怎样的?c.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诗歌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让学生讨论这些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口头表达(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表达方式(如朗诵、绘画、写作等),用诗歌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受。

2.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诗歌《多情的土地》对土地的表达和情感。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珍惜土地。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土地保护的文章或写一首自己的土地诗歌。

2. 邀请一位环保专家或农民来学校进行讲座,分享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时间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多情的土地》教学反思

《多情的土地》教学反思

歌曲欣赏《爱我中华》《走向复兴》《多情的土地》
教学反思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大部分学生反映没兴趣、听不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聆听了两首爱国主义歌曲,并且深切体会到合唱的意义。

另外,爱国主义的熏陶,让学生对爱国有了更新的理解。

但是,在教学设计方面,学生的欣赏课应该从浅显的节奏入手,应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生在本课不仅体会了音乐的力度带来的乐趣,而且通过对演唱形式的了解探究,更形象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欢乐。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

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顺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

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

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为方向,结合多媒体设备丰富音乐欣赏的课堂,注重对本土音乐的掌握以及运用。

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学生所反映的“听不懂”、“没兴趣”等情况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音乐西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欣赏:多情的土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 学唱<多情的土地>感受音色感情的关系,学会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音色去表达情感和演唱歌曲.
2. 从歌曲中体会用灵语多变的声音色彩,是歌曲情感表达的有力手段,了解呼吸和吐字在歌曲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2重难点
1.00后的学生对此类歌曲不是太喜欢
2.对歌曲高音字”脊”“溪”要注意音色圆滑,气息通畅.
3.能完整地唱出歌曲.
3教学工具
多媒体平台钢琴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课前准备
1.有关作曲家施光南的代表作与音乐资料.
2.找出谁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曲
学生认真地收集资料为这一堂课作好准备
2【导入】组织教学
1.组织好学生纪律,检查出勤率
2.学生积极配合
3【导入】导入新课
1. 播放作曲家施光南的音乐作品与简介.对比他作的歌曲与<多情的土地>有什么异同.
2.说音色与情感在歌曲中的重要性.
4【导入】创作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