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议论文中“过渡”句的运用
议论文写作手法-使语言更优美

生命是否同样珍贵?答案必然是肯定的。然而何以在我们眼中有了不同的地位——那是因为我们被报复和愤恨的情感烧昏了头,遮住了眼,平时对那个政权的秘密的诅咒在某一天竟然变成了现实。于是沉浸在动机不纯的快乐中,自然无法正确认识事件本身。
【先用设问肯定生命同样珍贵,再用“然而”转折,分析“灵魂狭隘与卑微”的原因。客观而深刻。】
1
2
人类不能够没有感情,同时理智也少不了。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同时也不可缺少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个冷静的头脑。大到天下大事,民族心态;小到一个认对身边芥蒂之事的看法,感情的好恶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如果没有理性的分析与控制,只听凭感情的左右、跟着感觉走,那么“好者愈好,恶者愈恶”,世界在我们意识中的反映必然会越来越扭曲,失去了本真。
4
论述中恰当运用“如果(倘若)”“然而”等议论句式,使论述内容表达得严谨深刻,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从考场作文需要看,主要掌握并运用以下四类句式。
一是学会运用“对于……(来说)”。深入论述一个问题,往往要考虑到问题涉及到的诸方面,我们借助“对于……(来说)”的句式,就可以进行多方面论述,增强论述的全面性和辩证性。例如每年到教师节都要谈到“尊师”话题,如果以“尊师面面观”为题来论述,运用“对于学生……真正的尊师,是万分尊重老师的劳动”、“对于家长……真正的尊师是密切配合老师培育人才”、“对于社会……真正的尊师是鼎力协助老师办好教育”这样的句式,可以全面地层次清楚地展开论述。
但是要注意的是:
起始层的中心句或分论点,既要由中心论点或论题引出,又要符合论点鲜明正确的要求。展开层的论据一定要与段首中心句一致,概述正确。终结层的内容与表达语言都要指向中心论点。
掌握并运用四类议论句式。
语言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语言的深刻与丰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深刻与丰富多彩的反映。反过来,文章的语言新颖而丰富,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会表达得新颖而丰富。不同文体的文章表达方式各异,语言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依靠语言的力量去打动读者,吸引读者。议论深刻精彩的重要一招,就是掌握并用好四类议论句式。且看例文:
议论文的过渡句

议论文的过渡句我们要认真审清自己实际情况,不要因存在的缺陷而气馁,只要懂得发现自己的长处,我们也会烙出美妙的饼来。
B、张扬与内敛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党,就太欠成熟。
”或许,,。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过于张扬,烈日会使草木枯萎;过于内敛,黑暗会让赶路的行人恐慌;过于张扬,江水会决堤;过于内敛,驼铃无法给迷路的人指明方向。
原来,。
年轻人和老人都需要张扬也需要内敛;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张扬也要懂得内敛。
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
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
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
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
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
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
生活才会更安全。
然而过于内敛就成了冷漠,成了懦弱。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感慨着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呢。
他们渴望着识千里马的伯乐,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人的文王那般幸运呢?在期望与失望中等待,结果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我们要学会在内敛中张扬自己。
我们要新颖,要多变,张扬自己的个性,让生活之水沸腾;我们要规范,要稳定,要内敛自己的浮躁,在坎坷面前心如止水。
是寒冷时妈妈送来的一衣温暖,是酷热是爸爸送来的一阵凉意,是口渴时的一壶清凉,是下雨时的一伞叮咛。
是欢快时的大声歌唱,是悲伤时的放肆呼喊,是欢聚时的载歌载舞,是离别时追着火车跑的背影。
人生中,用内敛和张扬来表达我们的爱,一滴水也足以让大海翻滚,一枯草也会让青山黯然。
像串门儿一样读书阅读答案

篇一:像串门儿一样读书阅读答案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
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
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
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
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说的有些过头了。
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
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
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
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1.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
2.请分别说出林语堂和黄山谷对待读书的观点,作者对他们的观点持什么态度? 3.请结合②③段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
1.“隐身”表面上是指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看见;这里指读书时不需考虑作者或书中人物的感受,自己可以随意翻阅。
语文议论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语文议论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一)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二)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它被论点统帅,为论点服务。
论据的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事实论据多为典型、确凿的事实或概括性的事实,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作用: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道理论据是指为了论证某个问题或观点的正误而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材料,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一般包括经典性的著作、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和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作用:使论证更概括且深入。
(三)论证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么证明”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
(摆事实、事例论证)作用:举出……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事实胜于雄辩,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引用……的名言或者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作用: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文章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
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证明了……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结构常见议论文结构类型有以下几种。
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如何归纳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在议论文阅读测试中,归纳某个自然段、或者某部分论证思路,是一种比较难的题型。
大部分学生要在这里丢分,能够100%回答正确的同学极少。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懂得归纳论证思路是做什么;其二是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不会判定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角度、论证结构和结论;其三是没有读懂文本,弄不明白部分与部分、句与句的关系。
一.论证思路的定义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
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12种: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4.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5.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6.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7.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8.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9.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结尾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10.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观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11.总体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总体上的归纳总结?12.做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或警示?【要注意的问题是】有的段落先举出X个论据从正面进行论证,然后又举出Y个论据,从反面进行论证,在解说论证思路时,要先从整体归纳其正反对比这种论证方法,然后再针对具体的论据进行分析,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

高考作文:议论文素材的有效运用“四法”——联想、概括、逻辑、过渡【编者按】写议论文时,对于素材,倘若仅靠死记硬背而不懂得运用,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
古今中外的素材浩如烟海,我们要注重对素材的整理与转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招胜有招。
我们考试时,常常有这样一个感受:考前自己看过的几则素材、几篇范文,考试时我们大多会用到;考试结束后,我们就会为自己“猜中”作文题而兴奋不已。
其实,这就是联想的结果。
不同的考生在考前阅读不同的素材,考试时却能将其运用到同一个题目的写作中;而有的考生可以将同一则素材运用到不同题目的写作中。
可见,对素材进行有效联想、多角度分析,是运用素材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要想写好议论文,还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概括,讲逻辑,重过渡,以提升文章的思想内涵。
01善于联想杨绛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
”想象或联想对于作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联想时,选取的事例要经典,尽量不要写我的邻居、我的同学、我的朋友等常见的生活事例,也不需要进行细节描写。
分析素材时,更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不要自说自话。
对熟悉的素材,不仅可以从正面论证,还可以进行反面论证,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说“但是”,多方面、多层次地对素材分析论证。
比如《乡土中国》中有一句话:“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
”这句话好像无关紧要,但如果我们善于联想,就能写出一个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的议论文片段——老农看见蚂蚁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因为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这也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
“一叶落知天下秋”,大雁南飞,预示秋天已过,冬天即将来临;蜻蜓低飞,预示着雨即将来临。
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才能明晓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联想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我们还可以写成以下片段——“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专题04 论证思路的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模板(原卷版)

论证思路的梳理论证思路的答题模板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是指: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
其中作者先后做的事,主要包括以下:开头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三件事。
(1)提出论点:是否提出了观点,提出了什么观点。
(2)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是否提出了几个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3)过渡:作者是否运用过渡句,引出论据。
2.主体部分,看作者是否做了这六件事。
(1)选择论据:引用了什么内容,充当什么论据。
(2)确定论证方法: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3)选择阐述角度:从哪个角度(正面还是反面)。
(4)深入剖析增强论证力度: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说理。
(5)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6)追加推理论证:作者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基础上,是否运用推理,对自己的观点再次进行了论证。
题型一:1、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2、请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
3、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题模板: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 引出……论题。
②然后使用……论据,对论据……进行了……的分析。
③接着从……角度/ 运用……论证方法从正面/ 反面进行论证。
④最后得出……的结论/ 强调……的中心论点/ 发出……的号召/提出……的希望。
题型二:1、请划文章的结构层次。
2、××部分(××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答题模板:并列/ 递进/ 总分/ 分总/ 总分总关系。
题型三:1、××段能否去掉?答题模板:①表态:一般是不能去掉。
议论文中的常用的连接性词语

议论文中的常用的连接性词语一、过渡可以使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这就是过渡句。
生活就像……;在……中;不仅在……而且在……;是……但又不是……真正的……;**曾经自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这个人的…….,对于…….,对于……,是……;之所以……是因为……/首先,其二,其三/首先,其次,最后……/其法有二。
法一:法二/只有……,才能……。
只有这样,那么……当今社会,因此……当前,我们正在……因此,我们只有…才能实现…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形,当我们……要……怎么办?要么…….要么……事实上……许多……二、几种过渡类型:1.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过渡——就拿……来说吧这正如……..所说……“例如……”2.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3.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现实生活也有同类者”“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进行过渡。
4.材料与观点的过渡——“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5.论证层次之间的过渡——“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四、议论文中的过渡衔接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词句,可有常用的方法,除了上文提及的几种过渡形式外,我们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结。
1.用词或短语过渡。
常用的词语有:“如此说来”“由此可见”“不难看出”“总而言之”“相反地”“因此”“其实”“那么”“但是”“然而”“不过”等短语或关联性词语用在下一个论述层次或段落的开头。
另外,时间词、序数词、方位词等放在段首,往往也起过渡作用。
2.用句子形式过渡。
在论述的层次与段落之间,用承上启下的句子过渡转换,如同一句式、同义句式、相近句式、相反句式等,或用连接内容的句子,放在段末或段首,起穿针引线、勾连前后文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过渡句”就是承上启下,让文章文脉贯通的语句。
我们读过的文章、
学过的课文,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与恰当安排过渡分不开的。
考场作文由于时间紧构思快,恰到好处的过渡就尤为重要。
1、文章开头段的过渡——材料与观点的过渡
常用的表述方式:
(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了这样的启示……)(2)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这则材料的寓意是……)(3)由此观之……
(4)为什么会这样呢?
(5)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例1】
听人说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举债度日‟,我就在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呢?其实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
”
2、文章中间的过渡——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写作中,我们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就需要使用“现实生活也有同类者”“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1、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
2、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
3、……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4、物犹如此,人亦然。
【例2】
马卡连柯的话令人深思。
对花赞赏之余,为什么要手里拿起铁铲、剪刀和巴黎绿呢?为什么不考虑花是否愿意接受呢?这是因为花虽美,但美中也会有不足之处,美中会有隐患。
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杂枝、病枝、虫害,再美的鲜花也会衰败、凋零。
物性如此,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师长在表扬肯定我们的优点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想“爱之深”,就得“责之切”。
3、文章中间的过渡——事实与理论之间的过渡。
论辩时理论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事实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者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
(一)事实到理论
1、“就拿……来说吧”或“例如……”来过渡;
2、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
3、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业绩都……
4、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
5、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大凡有……无不是……
【例3】古往今来,...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的事件也不少。
【例4】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对事物...,在为人处世中上力求做到...。
【例5】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例6】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例7】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焦距",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世界。
(以上几个句子,各位童鞋一定要好好借用)
(二)理论到事实
若先事实论证再理论论证,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事实包含道理的分析、总括。
1、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
“这正如……所说……”等词语或句子进行过渡。
2、在生活中广为传颂着这样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3、“……”,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
4、“……”这妇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5、“……”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以上几个句子,各位童鞋一定要好好借用)
4、文章中间的过渡——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
1、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
2、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呢?
而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例8】
古人尚能如此...,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
5、文章立意深刻的过渡
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
说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1、无独有偶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
4、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例9】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才能...。
【例10】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总之】议论文中的过渡衔接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词句,但有常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