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写作指导议论文过渡方式(含过渡句素材)

合集下载

【作文】优秀过渡句(高中议论文作文必备)

【作文】优秀过渡句(高中议论文作文必备)

优秀过渡句(高中议论文作文必备)1莎士比亚: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点拨:用于总结过去,告别往事,展望未来,迎接新生。

这是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经典句子,也被译为“以往的一切都只是个开场的引子”或“以往的只算得是序幕”。

意为发生的事,都已是过去的事,我们不管是好是坏,都不必再过多惦记,而要坦然面对,迎接未来。

类似的名言还有丰子恺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惧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表示一种淡泊、宁静、稳重、豁达。

2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点拨:此句出自孟浩然的作品《与诸子登岘山》,使用范畴很广泛。

可用在写完名人事例,引出“我辈”的志向与做法,或者关联古今,转到对现实的描写与抒情。

话说这几年的作文题,以青年修养、责任担当等主旋律居多,很多同学用这句话来过渡,或者截取部分做标题,屡试不爽。

3《春江花月夜》里的那句话让多少人感慨唏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点拨:这是张若虚的经典名句。

可用在从古代到现代,昨天到今天,从先人到今人,从前辈到吾辈。

类似的经典句子还有海明威的“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

4如果说久远的故事,已沉淀为静默的历史,无法再打捞与篡改,那么我们身边的就是现实,正在活生生地出现和演绎。

点拨:从历史到现实,到身边实际,到个人的实际。

5我们的思绪从历史回到现实时,我们会发现,大浪淘沙,多少英雄已经逝去,多少传奇已经沉淀,但有些情感(道理)并没有被湮没,而是由一代代人承续下来。

点拨:从历史到现实,到当今。

6我们可以一次一次去撞南墙,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失去理想。

点拨:来自一句网络名言。

可以用在写完挫折、磨砺、痛苦、失望之后,表明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不屈意志。

我们宁可做个最渺小卑微的人,但也有小小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愿望,也不做那个看上去光鲜富足的人,却活得既无梦想,也无愿望。

7翻开众多历史名人的人生大书,有哪一位没有为理想而孜孜以求过,踏破铁鞋过?点拨:追溯历史,引出古代的名人事例。

议论文的过渡句如何写

议论文的过渡句如何写

议论文的过渡句如何写嘿,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议论文里特别重要的一个小环节——过渡句咋写。

咱们写议论文啊,就像建房子,论点是大梁,论据是砖头,那过渡句呢,就是把这些材料完美连接起来的水泥,少了它可不行!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咱们要写一篇关于“读书有益”的议论文。

开头咱提出论点“读书能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接下来讲了一堆读书让人变得博学的例子。

这时候,如果没有过渡句,直接就跳到“读书还能陶冶情操,培养气质”,是不是感觉特别生硬,就像跑步的时候突然被绊了一跤?那这时候,一个好的过渡句就能派上用场啦。

比如咱可以写“读书的好处可不单单是增长知识,它还像一位无声的老师,默默地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你看,这么一来,是不是从前面的论述自然而然地就过渡到后面的内容啦?再比如说,咱们写“坚持就是胜利”这个主题。

前面讲了好多运动员坚持训练最终夺冠的故事,那接下来要讲普通人在生活中坚持克服困难的时候,就可以用“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坚持令人敬佩,而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坚持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来过渡。

其实啊,写过渡句就像是在路上给行人指路的指示牌。

它得清楚明白,让人一下子就知道接下来的方向。

这就要求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前后文的关系。

我记得有一次批改学生的作文,有个同学写“挫折让我们成长”,前面说了一堆挫折怎么带来痛苦的,后面突然就开始说挫折能锻炼能力。

中间没有过渡,读起来那叫一个别扭。

我就给他批注:“这里要是能有个过渡句,文章就顺溜多啦!”后来这同学加上了一句“挫折带来的痛苦只是暂时的,它更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一下子整篇文章都活起来了。

写过渡句的时候,咱们可以用设问的方式,像“那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也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比如“然而,与这不同的是”;还可以用总结前文再引出下文的方式,像“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如此,所以”。

总之呢,写好过渡句能让咱们的议论文逻辑更清晰,读起来更顺畅。

同学们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过渡句,多花点心思,让咱们的文章变得更完美!希望大家都能写出精彩的议论文,用漂亮的过渡句为自己的文章加分!。

高考议论文常用的作文过渡方法

高考议论文常用的作文过渡方法

高考议论文常用的作文过渡方法李艳龙作文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转换处,需要过渡。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作文。

手握一滴水一滴水里有阳光的谱系图有雪的过去和未来式有大陆架和沙漠有人的生命……我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但一个小小的意外,比如一个趔趄足以丢失这一切请根据阅读全诗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2)不要脱离诗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用规范汉字书写。

(4)不少于800字。

范文手心里的温暖一滴水离开了生它养它的云层,虽然有众多同伴在身旁,但它仍然觉得是孤独的、寂寞的,它厌倦了在风中飘荡的日子。

终于,一只手接住了它,让它落在了手心里。

手心里的温暖爱抚着它,给它孤寂、落寞的心盖上一条薄毯,温暖慈祥。

陶潜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滴水吧。

官场中的黑暗纷乱,似暴风般吹刮着他已经有些年迈的躯体,他早已厌倦世俗,期盼能有一只手接住疲倦、孤寂的心。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是啊,这样一滴喜爱恬淡平静的水,又怎会不对暴风感到厌烦?最后,田园这只温暖的手接住了他。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终于找到了想要的恬淡平静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夕阳斜斜地照着他,小酌一杯,恬淡、平静而又温暖。

田园用手心里的温暖抚慰着这滴在官场风暴中快要被风干的水。

他爱着,深爱着手心里的温暖。

屈原虽然眷恋着这手心里的温暖,但投江自尽却是这滴无奈的水最后的归属。

他也厌倦了暴风般的战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为自己有志不能伸、有国不能报而哀,也为多数在风雨中如浮萍般飘摇的天下百姓而哀。

即使“独穷困乎此时也”,但是他仍愿“伏清白以死直兮”。

他坚守着自己的理想,用水滴般弱小的身躯守护着楚国百姓。

最后一次站在江边,冷风吹乱了他的长发,长袍也在凛冽的风中颤抖着。

但他这滴水再也不惧怕暴风,因为他知道,他即将投入那温暖的手心——汨罗江,虽无奈却坚定。

汨罗江用它手心的温暖抚慰着这一滴支离破碎的水,为他在风雨中摇摆的心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

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

议论文过渡的六种技巧议论文是我们在写作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文体,除了要有一定的观点和论证能力之外,还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来确保文章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

而在文章中,过渡的部分便是其中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常见的议论文过渡技巧吧。

1. 重复关键字或词语利用关键字或词语的重复可以使得文章的段落之间更加连贯。

例如,在一个段落中提到“环保”的重要性,下一段又讲到如何实现“环保”,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句子提到“环保”的重要性,就可以很好地过渡到下一个话题。

2. 指明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联系和过渡的两个重要方面。

可以利用一些词汇帮助读者建立时间或空间的框架,例如:“此外”、“同时”、“然后”等词汇可引出新的观点。

或是像“在这个背景下”、“在这个情况下”等前缀词,可以在空间上引导读者的思路。

3. 运用转折词转折词可以把文章中有相互冲突的观点联系起来,将它们变为更加和谐的组合。

例如:“虽然。

但是”、“相反的是”等。

这种方式呈现的是相互衬托对比的关系。

4. 引用对号入座的例子在文章中提到的例子可以让读者事实上参与到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中去。

如果这些例子是在他们自己身边,则他们会更加愿意接受你的论点。

例如:“取缔了侵权盗版,让音乐市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愿意付出真金白银购买音乐创作。

”这个例子也是在音乐市场上发生的。

所以读者可以直接将刚才阐述的环境与该市场联系起来。

5. 运用先后对比法先后对比法可以很好地建立观点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借助先前的内容来推进后面的内容。

例如,在一个段落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而下一个段落则对这个观点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这时候可以使用先前的观点来展开讨论。

6. 利用重要词语一些重要的词语可以帮助文章的段落之间进行顺畅的转换。

例如,如果读者在一段中看到“可持续发展”,而在下一个段落中也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将让读者感到这两段是与相同的话题相关联的,带来了连续的感觉。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议论文过渡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在文章的逻辑结构、连贯性和可读性方面提供很大的帮助。

高考作文常用过渡句型

高考作文常用过渡句型

高考作文常用过渡句型在高考作文中,过渡句型就如同桥梁,将各个段落和观点紧密相连,使文章的逻辑更加清晰,行文更加流畅。

掌握一些常用的过渡句型,对于提升作文的质量和分数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表示承接关系的过渡句型。

比如,“首先,……其次,……再次,……”这种句型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论述的层次和顺序,让读者一目了然。

例如在论述“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我们可以这样写:“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其次,要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不拖延、不抄袭。

再次,要善于总结归纳,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运用。

”“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常见的承接过渡句型。

当我们在探讨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时,这个句型就非常有用。

比如在谈论“手机对学生的影响”时,可以说:“一方面,手机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有助于拓展视野和增长见识。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手机容易导致沉迷游戏、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

”接下来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过渡句型。

“然而”这个词简单却很实用,能够有效地引出与前文不同的观点或情况。

比如:“很多人都认为高考是决定人生的唯一途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生的道路是多样的,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尽管……但是……”也是常用的转折句型。

在论述“挫折对人生的意义”时,可以这样表述:“尽管挫折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失落,但是它也能磨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表示因果关系的过渡句型也不可忽视。

“因为……所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

比如:“因为他平时勤奋努力,所以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型则能够更加强调原因。

例如:“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思维。

”表示递进关系的过渡句型能够让论述更加深入和有力。

“不仅……而且……”是常用的一种。

比如在阐述“阅读的好处”时,可以写道:“阅读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专题03 过渡段-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万能模板

专题03 过渡段-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万能模板

第二段:过渡段(100字左右)
可揭实质(特点)、谈意义、谈影响、谈作用、谈原因、权衡对比分析。 揭实质(特点):何谓……?是…….,也是…….,更是…….。
不是……,而是……;不是……,而是……,不是……,而是……。 谈意义、谈原因:没有……,何来…….?(从个人、社会、国家层面来简单论
述一下) 权论点时:
(中心论点)像一张无形的巨网,将每一个分散的个体联结 在一起,既凝结了团结的力量,亦堆积了暴虐的情绪,既能救人于 水火,亦能杀人于无形, (中心论点)也是一把双刃剑,但剑最 终指向何方,还是由我们来决定。
万能模板之过渡段
多个论点阐明二者关系:
犹如硬币的两面, (论点1)和 (论点2)相辅相成,共同谱写的 篇章。
万能模板之过渡段
多个论点时:
(论点1)与(论点2) ,是天平上的两个平衡砝码。 (论点 1)之光应常在, (论点2)之火永不熄,唯有双管齐下,我们的 时代才见辉煌延续。万众添薪燃起社会希望,希望之火照亮个人生 活, (论点1)与(论点2)之不可分,正如叶与树般不可离。
万能模板之过渡段
多个论点时:
不可否认……,但是……。
还是压根不会写,或者想拿高分? 请拿出素材积累本做好以下笔记! 分分钟变作文高手,小小作文,拿下!
万能模板之过渡段
单一论点时:
汗水成线,信仰为针,在枯白的时间中编织色彩。(中心论 点)让我们有穿越层层阻碍的勇气,让渺小的期待闪烁着光芒, 让我们有梦可追,有泪可落。个人的(中心论点)汇聚成集体的 向往,奏起时代的号角,在今日的上空响彻,为每一个赶路人注 入力量。
万能模板之过渡段
单一论点时:
(中心论点)之心,人皆有之;辩证(中心论点) ,鲜有人 及。 (中心论点)可以是照亮黑暗求知路的第一根烛,亦可以为 燃葬飞蛾的熊熊烈火;唯有经审时度势、辩证看待、适度留存,方 可免为扑火飞蛾,方可阻止误入歧途之悲剧演绎,方可成就行走于 求知路的最好的我们,方可走好【理想目标】之路。

万能过渡句语文作文

万能过渡句语文作文

万能过渡句语文作文
一、从描述现象到分析原因过渡句。

1. “咱刚瞅见这事儿就这么明晃晃地摆在眼前,那咱就不得不琢磨琢磨,这到底是为啥会这样呢?”
2. “你看这现象啊,就像个大谜团一样杵在那儿,那咱得赶紧扒开这层层迷雾,找找背后的原因是啥。


二、从正面论述到反面论述过渡句。

1. “咱刚说这好的一面都夸得差不多了,可这事儿啊,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咱也得瞅瞅反面是个啥情况。


三、从叙述事件到发表感悟过渡句。

1. “这事儿就这么发生了,就像一阵风刮过,可这风啊,在我心里头卷起了好多思绪,我就想跟大伙唠唠我的想法。


2. “事情都讲完了,就像看完了一场电影,这电影啊在我脑子里留下了好多感触,我现在特想跟你们分享分享。


四、从一个事例到另一个事例过渡句。

1. “刚说完这个事儿啊,就像打开了一个故事盒子,现在呢,咱再打开另一个故事盒子,看看这里头又有啥新鲜事儿。


2. “这个例子就像一颗小星星在咱们眼前闪了闪,不过啊,还有一颗小星星也在等着咱们去瞧呢,下面就是另一个例子。

”。

作文素材摘抄 过渡句

作文素材摘抄 过渡句

作文素材摘抄过渡句一、好词摘抄:“承上启下”小片段例子:我跟朋友聊旅游的事儿呢。

我说我去了好多地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魅力。

就像拼图,一块一块不同的景色拼凑出我丰富多彩的旅行记忆。

这时候我想起来“承上启下”这个词。

你看啊,旅行中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就像讲故事,得有个东西把前面的精彩和后面的期待连起来,承上启下的地方就像是那根隐形的线。

所以说啊,生活里很多事儿都需要这么个连接,不然就散了架,不连贯了。

观点结论:“承上启下”这个词在生活中很重要,它能让事情有连贯性。

二、好句摘抄:“犹如桥梁横跨两岸,过渡句连接着文章的前后部分,让思绪得以顺畅地流淌。

”小片段例子:我和同桌讨论作文怎么写才好。

他写的作文读起来总是感觉有点别扭。

我就跟他说啊,你看那些好的文章,就像一条河一样,有上游和下游。

要是没有桥,你从这头到那头多不方便。

文章也是这样,犹如桥梁横跨两岸,过渡句连接着文章的前后部分,让思绪得以顺畅地流淌。

你想想,你走路的时候突然前面是个大坑,没有路了,你得多难受。

文章里没有过渡句就像这样。

所以啊,写作文可不能少了过渡句。

观点结论:过渡句对文章的流畅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好句摘抄:“过渡句恰似那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下一段精彩论述的大门。

”小片段例子:我在给弟弟讲我看的一本书。

书里前面讲了一个很神秘的故事开端,我正讲得起劲呢,弟弟就着急地问我然后呢。

我就说啊,这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只打了个地基就不管了,得有东西把一层和二层连起来。

在书里呢,过渡句恰似那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下一段精彩论述的大门。

你要是没有这把钥匙,就只能在门外干着急,不知道里面还有什么宝藏似的情节呢。

这书要是没了过渡句,故事就变得支离破碎的。

观点结论:过渡句是让故事连贯发展的关键。

四、好段摘抄:“在文章的世界里,过渡句是无声的向导。

它不像那些华丽的描写语句,耀眼夺目,却默默承担着引领读者思维方向的重任。

从一个观点到另一个观点,从一种情感迈向另一种情感,过渡句如同一位贴心的伙伴,轻轻拉着你的手,稳步前行,确保你不会在文字的迷宫中迷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指导】议论文过渡方式(含过渡句素材)
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2.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这则材料的寓意是……)
3.由此观之……
4.为什么会这样呢?
5.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例1】“我曾读过一本书,是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受现在,‘举债度日’,我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


一部分学生写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对论点进行论证,但缺乏必要的语言过渡,使观点与材料分离。

写作中,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学生常常使用“现实生活也有同类者”“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

1.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
2.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
3.……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
4.物犹如此,人亦然。

【例2】马卡连柯的话令人深思。

对花赞赏之余,为什么要手里拿起铁铲、剪刀和巴黎绿呢?为什么不考虑花是否愿意接受呢?这是因为花虽美,但美中也会有不足之处,美中会有隐患。

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杂枝、病枝、虫害,再美的鲜花也会衰败、凋零。

物性如此,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师长在表扬肯定我们的优点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想“爱之深”,就得“责之切”。

论辩时理论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事实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者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

(一)事实到理论
1.“就拿……来说吧”或“例如……”来过渡;
2.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
3.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业绩都……
4.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
5.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大凡有……无不是……
【例3】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

【例4】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例5】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

【例6】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例7】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焦距”,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世界。

(二)理论到事实
若先事实论证再理论论证,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事实包含道理的分析、总括。

1.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这正如……所说……”等词语或句子进行过渡。

2.在生活中广为传颂着这样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3.“……”,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
4.“……”这妇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5.“……”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1.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
2.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呢?而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例8】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

如果“非典”在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报,也午今天的"非典"就不会如此猖撅。

如果美国理性面对伊拉克的核危机,试着用卜交手段解决,也许美伊战争就不会爆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了。

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

说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衔接。

1.无独有偶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
4.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例9】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

【例10】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

(一)欲进先退
在对某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其道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此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

“退”是通过承认反面的观点见解以防论证疏漏,“进”是论证文章论点的主体。

【例11】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

多少青少年受坏人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

难怪昔有“孟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

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然而(转入论题),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例12】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

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

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
(二)主论先行,后堵偏漏
当然;……不是……而是;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
【例13】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凤毛麟角,为数不多。

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规律呢。

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名言呢?
【例14】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

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不”。

1999年,高燃以一个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公司。

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

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了。

【例15】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

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守的过程。

议论文中的过渡衔接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词句,可有常用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