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优缺点及意义

合集下载

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感染性疾病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疾病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WHO监测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全球约5690万例死亡患者中,有3项感染性疾病(下呼吸道感染、腹泻病、结核病)位列前10大死因,共造成的死亡数约占总死亡数的10%,其中下呼吸道感染造成约300万例患者死亡,腹泻病造成约140万例患者死亡,结核病造成约130万例患者死亡。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十分复杂,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而在目前的临床微生物检测工作中,微生物实验室对病原体的诊断主要还是依赖自19世纪即开展的培养、染色镜检等传统检测方法,以及后续发展的核酸扩增检测(例如PCR)、分子免疫学检查(例如ELISA)等检测手段,这使得临床医生对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制定等存在许多困难。

目前仍有约60%的感染性疾病病例的病原体是诊断不明的。

由于宏基因组测序(mNGS)对病原学诊断具有无偏移、全覆盖、高效率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其应用于临床病原学诊断之中。

在此,我们回顾了近些年宏基因组测序在病原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展情况。

1.临床宏基因组学宏基因组的概念最早在1998年被学者提出,指在一份独立的土壤标本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的总和,包括那些无法培养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信息。

后来,宏基因组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描述环境来源的标本,还被逐渐沿用于描述临床来源标本中的生物遗传信息特征。

临床宏基因组学指为获取临床相关的微生物信息而对临床来源的标本中所有的核酸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的一门学科间。

宏基因组测序主要是通过以新一代测序为代表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临床来源的标本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以获取病原体的物种分类、血清型、耐药性、毒力等一系列生物信息。

由于宏基因组测序不依赖病原体培养结果且可以不对可疑病原体的标志核酸序列进行靶向扩增,这使得检测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全面性,且更迅捷,这是对传统实验室检测手段的有效补充。

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李林海;陈丽丹;肖斌;孙朝晖【摘要】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快速、全面、准确地鉴别病原体,是临床医生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的前提.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方法目标单一、耗时长、操作复杂,很难满足当今感染性疾病诊治的要求.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克服了多数病原体不能培养的弊端,能够准确高效地获得全部病原体遗传物质信息,直接检测出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对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对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进行综述.%The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diversiform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ue to the complex pathogenic factors. A rapid,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approach to identify pathogenic agent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clinicians to take active treatment timely and specifically. However, traditional diagnostic methods are limited in detecting small range, time-consuming and complicated operations, which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t present. The metagenomic sequencing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obtain the whole genome sequence of a pathogen without pathogen culture and directly detect the pathogen that causes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metagenomic sequencing is a valuable approach in detecting rar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is study, we review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metagenomic sequencing in detecting the pathogens of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名称】《传染病信息》【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测序;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作者】李林海;陈丽丹;肖斌;孙朝晖【作者单位】510010,解放军广州总医院检验科;510010,解放军广州总医院检验科;510010,解放军广州总医院检验科;510010,解放军广州总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为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炎症或器官功能障碍,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和较高的病死率。

宏基因组相似度聚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宏基因组相似度聚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宏基因组相似度聚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宏基因组相似度聚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它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生物样品中的大量基因组序列,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章将介绍宏基因组相似度聚类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对宏基因组的分析,人们可以深入探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环境保护、医学诊断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持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宏基因组相似度聚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深入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对宏基因组相似度聚类的概述、文章结构的介绍以及研究目的的阐述。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宏基因组和相似度聚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应用和意义。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给出本文的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宏基因组相似度聚类的方法和意义。

通过对宏基因组和相似度聚类的概念进行介绍和解释,展示其在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同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让读者对宏基因组相似度聚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理解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意义和潜在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2.正文2.1 宏基因组宏基因组是指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群体的基因组总和。

与单个微生物的基因组不同,宏基因组包含了整个微生物群落的遗传信息。

这包括细菌、真菌、古菌等微生物的基因组。

宏基因组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环境中的微生物群体,通过对宏基因组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群体的结构、功能和多样性。

宏基因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微生物群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从而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健康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宏基因组也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微生物的研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宏基因组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群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宏基因组测序讲解

(完整版)宏基因组测序讲解

宏基因组测序目的研究藻类物种的分类,研究与特定环境与相关的代谢通路,以及通过不同样品的比较研究微生物内部,微生物与环境,与宿主的关系。

技术简介宏基因组( Metagenome)(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Microbial Environmental Genome, 或元基因组) 。

是由 Handelsman 等 1998 年提出的新名词,其定义为"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 , 即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

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

而所谓宏基因组学 (或元基因组学, metagenomics) 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或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

一般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基因组 DNA, 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或克隆DNA到合适的载体,导入宿主菌体,筛选目的转化子等工作。

宏基因组( Metagenome)(也称微生物环境基因组Microbial Environmental Genome, 或元基因组) 。

是由 Handelsman 等 1998 年提出的新名词,其定义为"the genomes of the total microbiota found in nature" , 即生境中全部微小生物遗传物质的总和。

它包含了可培养的和未可培养的微生物的基因,目前主要指环境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基因组总和。

而所谓宏基因组学 (或元基因组学, metagenomics) 就是一种以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群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基因筛选和/或测序分析为研究手段,以微生物多样性、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功能活性、相互协作关系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的的新的微生物研究方法。

宏基因组检测技术与病原体检测结果解读分析

宏基因组检测技术与病原体检测结果解读分析

宏基因组检测技术与病原体检测结果解读分析作者:王珺刘超⽯瑛琪单位:杭州杰毅⽣物技术有限公司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及时准确发现病原体对于感染性疾病诊疗意义重⼤。

传统微⽣物学检验技术,诸如培养、⽣化鉴定等⽅法在厌氧、苛养微⽣物上存在较⼤局限性;⽽免疫,荧光PCR等靶向检测难以⼴泛覆盖临床可能的病原微⽣物,尤其是罕见、新发病原体。

病原宏基因组检测(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通过对临床样本中提取的总核酸进⾏⽆偏倚的鸟枪法测序,测序结果⾸先过滤⼈源序列,再和已知的微⽣物基因组数据库进⾏⽐对,汇报样本中的微⽣物属种和序列数(最佳⽐对或严格⽐对到某微⽣物属/种的核酸⽚段数)。

2014年,加州⼤学旧⾦⼭分校(UCSF)的Charles Chiu团队⾸次采⽤⾼通量测序技术(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成功地对⼀位患有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由钩端螺旋体引起脑膜炎的临床患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治疗[1],随后,针对病原微⽣物的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技术逐渐在临床⼴泛应⽤,尤其是针对免疫抑制感染患者的诊断[2]。

因为mNGS的⽆偏倚特性,理论上样本中所有微⽣物的核酸都可以检测,因此mNGS可以实现⼀万种以上病原微⽣物(细菌、病毒、真菌、寄⽣⾍)的鉴定,具有常规靶向病原学检测(微⽣物培养、抗体/抗原、PCR)所不具备的⼴覆盖优点。

但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在样本采集、运输、湿实验等过程中引⼊的外源微⽣物或其核酸的污染(exogenous microbial contamination)会对mNGS报告和解读造成⼲扰。

即便采⽤规范化的全流程⽆菌操作(⽆活体微⽣物),外源微⽣物的核酸污染依然存在[3]。

此外,⼈体开放性部位的标本(⽐如⼝咽拭⼦、痰液、肛周拭⼦等)中往往存在⼤量条件致病微⽣物的定植和共⽣,如何对微⽣物的定植和感染进⾏判别,从⽽明确责任病原体,是mNGS结果解读中需要注意的另⼀个重要问题[4]。

病原微生物检测 宏基因组

病原微生物检测 宏基因组

病原微生物检测宏基因组1 宏基因组技术简介宏基因组技术是一种高通量、高效率的DNA测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整个生态系统或生物样本中的所有基因组信息。

相比于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宏基因组技术不仅可以检测到已知的微生物种类,还可以发现未知的微生物物种,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2 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微生物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依靠培养技术和PCR技术,但是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如只能检测特定的菌种、需要特殊的生长条件等。

而宏基因组技术则可以检测到样本中所有的微生物DNA序列,从而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诊断病原微生物并判断其数量和种类。

3 应用领域宏基因组技术在疾病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

在疫情防控中,宏基因组技术可以用于新冠肺炎等疾病的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鉴定等方面。

在环境监测中,宏基因组技术可以评估水源、土壤、空气等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帮助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宏基因组技术可以检测到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

4 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降低成本,其在研究生态系统、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同时,宏基因组技术也在逐步向实用化方面发展,发展出更方便、更快速、更经济的检测方法,以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率和准确性。

5 结论宏基因组技术的出现为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其具有快速、准确、全面等优势,将推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发展。

未来,宏基因组技术有望在医疗诊断、健康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在生物学领域,宏基因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学科,为我们揭示了大量未知的生物世界奥秘。

本文将通过介绍宏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带领大家全面了解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存在于生物群落中的基因及其多样性的学科。

它通过运用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微生物群落中隐藏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随着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宏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尤其是近几年,宏基因组学研究在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病原菌感染机制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发展趋势表明,宏基因组学将进一步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为人类解决一系列生态和健康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在宏基因组学研究中,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实验设计需要考虑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文库构建等环节;数据分析则需借助一系列生物信息学技术和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挖掘和精准解析;模型构建则需要以数据为基础,构建能准确描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数学模型。

宏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例如,通过研究海洋微生物群落,科学家发现了许多新的微生物种类和基因,揭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同时,宏基因组学研究还在病原菌感染、生物医药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为解决一些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生物世界多样性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生物资源。

然而,尽管宏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采样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污染,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另外,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技术难点,如噪声数据的处理、稀有物种的检测等。

此外,宏基因组学研究还面临着理论和方法上的挑战,例如如何构建更为精准的微生物群落模型,如何将宏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等等。

总之,宏基因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生物学分支,为我们揭示了大量未知的生物世界奥秘。

宏基因组基因定量

宏基因组基因定量

宏基因组基因定量1.引言1.1 概述宏基因组基因定量是一种基于宏基因组研究的方法,用于定量分析宿主和共生微生物的基因表达情况。

宏基因组研究是指对整个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进行分析,与传统的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相比,它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宏基因组基因定量则是在宏基因组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基因或基因集合进行定量分析。

宏基因组基因定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中不同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而揭示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代谢特征。

其次,宏基因组基因定量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共生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它们在共生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此外,宏基因组基因定量还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落中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宏基因组基因定量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代谢特征,揭示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奥秘,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宏基因组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相信宏基因组基因定量在未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宏基因组基因定量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中概述宏基因组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这一部分将涵盖宏基因组研究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常用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以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宏基因组研究的基础知识。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的第二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宏基因组基因定量的意义。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宏基因组基因定量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和应用,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讨论。

通过了解宏基因组基因定量的意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相关研究中的重要性并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宏基因组基因定量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优缺点及意义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优缺点及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的病毒宏基因组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以下是一篇关于病毒宏基因组学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病毒个体微小,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300~450nm,较小仅为18~22nm,结构简单,不能独立复制需要依赖于宿主细胞复制繁殖,被许多生物学家认为是处于生命和非生命交叉区域的存在物。

据估计目前对病毒的发掘还不到1%[1],对病毒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现实意义。

病毒独特的结构和特性给病毒的研究和鉴别带来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病毒没有专门的宿主细胞系,60%以上的病毒无法成功的进行离体培养[2]或在培养中不能表达致病性;第二,病毒基因本身变异率高,通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进化,增加核酸多样性,产生新病毒,导致宿主范围扩大、跨物种传播[3].对细菌的研究可以通过保守的16sRNA的分析来定位分类信息、进化关系和种群多样性等。

对于真菌有18sRNA及ITS序列。

然而病毒不像细菌真菌,没有固定保守的进化标记基因。

所以一些传统研究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不能完全满足病毒研究的需要。

如电镜观察病毒的灵敏性不高,细胞培养病毒可能观察不到细胞病变,血清学反应中不但难以获得高价抗体而且容易出现交叉反应导致错误结果,传统PCR方法对未知序列及高变异的病毒研究难以发挥作用。

加之近年来病毒流行病的频繁发生及其可怕的传染性,对人类及动植物的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如HIV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和在西非等地肆虐的埃博拉病毒[4]等,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恐慌和经济损失。

因此,对病毒基因组的研究、致病源的探索、病毒在生物体和环境中如何存在及传播、病毒病防治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的病毒宏基因组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概念是1998年由Handelsman[5]首次提出,对特定环境中基因组的总和进行研究,包括培养的和未培养的.微生物。

病毒宏基因组学(Viral metagenomics)就是宏基因组学在病毒领域的应用,即从环境或生物组织中浓缩病毒粒子的遗传物质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的技术。

它的应用需要一些交叉学科的创新技术的支持,随机引物PCR和新一代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获取信息的丰度,克服大环境中病毒浓度低、易受干扰的不足,拓展了病毒宏基因组学的应用范围和现实作用,为探索未知病毒提供广阔的前景和应用空间。

在人类预防疾病、开发疫苗方面具有重大贡献。

1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过程对于未知病毒的研究过程如下:SISPA方法是1991年Gregory和Jung在随机引物PCR 方法的基础上创造的[6],SISPA-PCR使用含有已知片段的随机引物进行逆转录,这个已知片段在接下来的PCR反应中将作为引物[7],此方法先后经Breitbart[8]和Djikeng[9]等人的改进,在SISPA的基础上建立了RNase、DNase-SISPA联用的方法,增加了样品过滤和DNA酶RNA酶消化等步骤,去除外源污染,发现新病毒。

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也称第二代测序技术或深度测序[10],可以对数百万个DNA分子进行同时测序,一次可同时输出大量数据,打破样品类型局限,最大限度的富集病毒核酸信息。

样品通过离心、过滤、核酸酶处理等步骤去除病毒粒子以外的物质和背景核酸的干扰[11],纯化和富集病毒粒子,降低错配率,减少数据量,提高下游分析速率。

所以此步骤的富集效果对后来的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序列数量有决定性影响。

将样品中的病毒粒子富集到106个·mL-1以上为理想状态[12].然后进行核酸DNA和RNA的提取。

病毒基因组比真核和原核宿主短,在核酸制备过程中要尽量去除污染,一个小的污染可能导致长基因优先测序[13],掩盖病毒基因,可能导致宏基因组分类组成成分的偏差。

选取几种随机单引物对提取的核酸进行反转录,用Klenow酶合成cD-NA的第二条链,然后用相应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增加样品中低丰度病毒的检出率。

不同的随机扩增方法对不同的核酸类型(线型、环形、ss/dsRNA/DNA)有不同的效率[14],应用多种扩增方法和引物可以优化检测大环境中可能的病毒核酸的灵敏度,增加覆盖率。

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检测,电泳条带呈现弥散状,送生物公司进行高通量测序。

测序结果产生大量数据,数据的筛选处理和分析是整个过程的又一关键步骤,如果数据分析不好,整个实验就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海量的测序数据也就失去了意义。

病毒宏基因组的分析流程与一般宏基因组数据分析流程相似,包括原始数据的预处理、基因组装、功能分类和基因预测等。

但病毒序列存在高变异性。

测序序列中也可能存在原病毒的序列,原病毒以溶原态存在于宿主染色体内,这将会影响病毒基因组与宿主的分离[15].对于发现新病毒可以将单个序列和contigs在blastn的nr数据库中比对,如果比对结果无法判断出是何种序列,则在blastx的nr数据库中比对,比对的E值如果大于e-5则被认为是目前无法确定的生物的基因序列。

如果比对的结果小于e-5又与其最近的那一条的相似性较低,则可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目标[3].2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2.1优势传统方法只能以已知病毒为目标,难以发现新病毒,而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结合新一代测序技术和随机PCR1的病毒;研究的病毒直接从环境中获取,不需要分离培养;可以对环境中过于分散、丰度低的病毒进行系统分析和鉴定。

2.2局限应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进行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从大量环境中提取样本方式,随机扩增方法和引物的选择能否做到无偏差覆盖所有病毒,海量测序数据的处理,依赖样品复杂度的生物信息分析等。

3病毒宏基因组学的应用病毒宏基因组学以其显着的优势在病毒研究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人类、动植物健康,水、环境问题、病毒领域的研究等等。

改变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给涉及病毒的许多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3.1临床应用2008年[16]病毒宏基因组学在人体临床检查中第一次应用,结合深度测序检测器官移植相关的致死疾病的病原体。

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对人体的唾液、呼吸道、血液、排泄物的检测分析,可以发现未知和潜在的致病病毒。

Law等[17]对一些肝病患者的血浆进行研究,发现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快速准确,还能将检测范围扩大到其它体液。

单同领[18]根据病毒宏基因组学的方法分析了儿童和猪肠道病毒群落,并且确定了致病原的信息。

Zhang等[19]应用宏基因组学在人的粪便中发现了大量的植物病毒。

Willner等[20]应用宏基因组学分析了健康和呼吸道感染的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中的DNA 病毒群落。

2010年[21]在没有先验信息的条件下,应用病毒宏基因组学获得了流感病毒的全部基因。

研究者还通过监测特定区域内已知传染人、动植物病毒的昆虫媒介携带的病毒[22],来检测相关病毒的流行和预防,为突发病原体的鉴定提供方向。

蝙蝠作为很多人兽共患病(例如埃博拉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病毒和尼帕病毒)的自然传播宿主,故蝙蝠体内的病毒多样性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2010年,Li等[23]和Donaldson等[24]应用病毒宏基因组学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北美蝙蝠粪便中的病毒群落。

发现了大量新的哺乳动物病毒、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Donaldson还发现了一株新的冠状病毒。

2013年,杨凡力等[25]应用病毒宏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吉林、云南、湖南采集的蝙蝠组1小双节RNA病毒、圆环病毒等新病毒。

2000年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对埃博拉病毒进行了鉴定[26].3.2环境问题病毒能够抵抗很多常规水处理系统在水中顽固存留,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快速检测水环境中的病原体,得到的宏基因组数据可以作为排泄物污染的指标,以此检测水质量。

Rosario等[27]应用宏基因组学在废水处理厂的污水中发现了大量的来自动植物和人的致病性病毒,从而认为污水可能是病毒传播的一种途径。

3.3病毒研究目前科学家正在发展功能病毒宏基因组学,来发掘新病毒的功能酶[28],用于诊断和生物科学研究。

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可以开发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病毒如海洋、温泉、岩石层、地下和高温环境等,为研究病毒学的分类和进化提供方法。

通过对环境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环境中病毒的有机构成、进化关系,进而掌握病毒的分布、变化动态和进化情况,追踪一些病原体的原始自然宿主,以便及时防控和预测一些常发和新发病毒病,还可以通过改变病变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来对抗病理性群落,从而达到改善病情甚至是治疗的效果[29].4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意义病毒宏基因组学的应用为病毒生态学在研究遗传潜力、病毒群落组成和结构以及环境病地理学等问题提供广阔的前景和方向。

病毒宏基因组学还涉及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一些裸露在外的基因可能以某种未知的方式操控宿主,这对一些疾病的致病机理的分析、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病毒宏基因组学发现病毒的潜力能够推动许多相关学科的发展,如进化生物学、病原体的检测和生物技术。

病毒宏基因组学对一定环境内的全部病毒的研究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此环境可以是海洋、土壤等无机环境,也可以是各种生物体的组织等有机环境。

在病毒研究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

5展望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交叉学科创新技术的发现,能够更加完善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体系,例如搭建更为丰富的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开发病毒宏基因组学检测领域的分析工具,将宏基因组学与宏转录组学、宏蛋白组学等技术结合起来在组学研究的多个层面上探索微生物的多样性等,使此项技术能够更广泛更准确的应用于病毒相关领域。

通过对人体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研究来探索其与某些疾病、耐药情况[30]的可能关系。

此技术还可以用来发现新的酶物质、抗生素以及一些有用的次生代谢产物。

地球上海洋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2%,富含丰富的资源,利用宏基因组学对海洋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利用此技术攻克如HIV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等高传染性、高致死率、严重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的病毒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