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教材基础实验
二轮专题五 基础实验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

二轮专题五基础实验题型特点与答题技巧【课堂目标】1.会选择常见实验所使用的常用仪器,熟悉过滤、蒸发、萃取、蒸馏等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
2.能准确描述常见的实验操作:气密性的检查、气体的验满、气体的收集方法、离子的检验、pH试纸的使用、滴定终点的判断、洗涤(判断洗净)、沉淀是否完全。
3.关注实验安全:防倒吸装置、尾气处理。
4.借本专题着力提高高考试题中第5题、第13题中的有效得分率。
【基础梳理】活动一:熟悉过滤、蒸发、萃取(分液)、蒸馏、灼烧、配制溶液、滴定等操作并能进行内容填充与正误辨析,有的为填充内容,有( )的为辨析内容。
1.过滤过滤的玻璃仪器:。
( )用右图所示装置分离溴苯和水2.蒸发( )①用右图所示装置蒸发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②用右图所示装置蒸发KCl溶液制备无水KCl( )③用右图所示装置蒸发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3.萃取(分液)盛装液溴需水封,装在玻璃塞的棕色的细颈瓶中。
溴、碘单质、蒸气及有关溶液颜色:( )①用右图所示装置分离乙醇和碘的混合液( )②用右图所示装置分离乙醇和乙酸( )③用苯提取溴水中的Br2后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接着再放出苯的溴溶液4.蒸馏(1)温度计水银球位置:。
(2)冷凝水的进出口:。
(3)蒸馏的适用对象:。
5.灼烧灼烧的仪器:酒精灯、坩埚钳、三脚架、、。
( )①用右图所示装置除去碳酸氢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 )②用瓷坩埚可以将KOH、KClO3、MnO2的混合物加热熔融进行反应6.配制溶液配制95mL 1mol·L-1的H2SO4溶液的仪器:玻璃棒、量筒、烧杯、。
( )在配制过程中容量瓶有水,会导致配制结果偏低。
7.滴定( )①用右图所示装置可以准确量取15.00mLNaOH溶液。
( )②在滴定实验中,滴定管、锥形瓶都要用待装液润洗,否则会造成实验误差。
③已知:2S2O32-+I2=2I-+S4O62-,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I2溶液,指示剂为,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11-1 教材基础实验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十一实验与探究明考点·析考情·谈趋势考点1.能独立完成“课程标准”中所列的生物学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并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考情1.考查题型:基础实验部分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实验技能方面常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
2.命题趋势:基础实验部分常考查实验中的实验步骤、原理和注意事项;实验技能方面常结合一些核心考点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包括实验设计、评价与分析。
1.(必修1 P5科学方法)归纳法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法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由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________的,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不过,也需要注意存在例外的可能。
2.(必修1 P50探究·实践)观察细胞质的流动,可用细胞质基质中的________的运动作为标志。
3.(必修1 P51科学方法)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____________法。
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______________同位素,如15N、18O等。
4.(必修1 P91探究·实践)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____再变____。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5.(必修1 P92科学方法)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________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作________实验。
高中化学 二轮复习课件 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实验

考点二有机实验1.常见的三个制备实验比较制取物质仪器除杂及收集注意事项溴苯含有溴、FeBr3等,用NaOH溶液处理后分液,然后蒸馏①催化剂为FeBr3;②长导管的作用:冷凝回流、导气;③右侧导管不能(填“能”或“不能”)伸入溶液中;④右侧锥形瓶中有白雾硝基苯可能含有未反应完的苯、硝酸、硫酸,用NaOH溶液中和酸,分液,然后用蒸馏的方法除去苯①导管1的作用:冷凝回流;②仪器2为温度计;③用水浴控制温度为50~60 ℃;④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乙酸乙酯含有乙酸、乙醇,先用饱和Na2CO3溶液处理后,再分液①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②饱和Na2CO3溶液溶解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③右边导管不能(填“能”或“不能”)接触试管中的液面(1)常见有机物的鉴别方法①物理法:如用水或溴水鉴别乙醇、苯和CCl4;②化学法:如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醛基;用碘水检验淀粉;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乙酸乙酯;用点燃法、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鉴别甲烷和乙烯。
(2)常见有机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①洗气法:如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除去气态烷烃中混有的气态烯烃;如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和乙醇;③蒸馏法:乙酸和乙醇的分离,加Na2CO3或NaOH,蒸出乙醇,再加浓硫酸,蒸出乙酸。
1.在溴苯的制备实验中,若锥形瓶中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能不能证明该反应中一定有HBr 生成?为什么?答案不能,因为挥发出的Br2也和AgNO3反应生成AgBr。
2.在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中,水浴加热有什么优点?答案加热均匀,便于控制。
3.填表。
常见有机物的检验试剂、用品或方法现象乙醛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有红色沉淀生成(或有银镜出现)淀粉碘水变蓝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4.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则蛋白质均发生变性()(2)在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稀H2SO4微热,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未水解()(3)在蔗糖的水解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并加热,无银镜产生,蔗糖没有水解()(4)在麦芽糖水解液中加入NaOH调节至碱性,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出现银镜,则麦芽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答案(1)×(2)×(3)×(4)×1.(2021·山东,7)某同学进行蔗糖水解实验,并检验产物中的醛基,操作如下:向试管Ⅰ中加入1 mL 20%蔗糖溶液,加入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分钟。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材实验全解—显微观察类实验

显微观察类实验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比较不同细胞结构,区别不同的细胞种类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3.方法步骤(1)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3)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4)用细准焦螺旋调焦并观察。
4.考点提示(1)显微镜的结构①光学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
②调节视野亮度的结构:反光镜、光圈。
③调节视野清晰度的结构: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2)使用原则①用眼原则: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这样,一可减轻左眼疲劳,二可方便绘图。
②物镜选用原则:先低倍后高倍。
可以用低倍物镜观察清楚的就无需使用高倍物镜,如质壁分离实验。
③准焦螺旋使用原则:先粗准焦螺旋后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此外,光线强时用平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凹面反光镜和较大光圈。
(3)目镜与物镜①目镜无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放大倍数越大②物镜有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象清晰时距装片距离越近(4)高倍镜与低倍镜(5)物像①显微镜所成像为倒像,即上下、左右均颠倒,即将物像颠倒180度,如观察“p”所成物像为“d”,但注意,顺时针方向流动的观察结果还是顺时针。
②将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时,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偏离视野中央的方位相同,即在“左方”的向左方移,在“右下方”的向右下方移,此时需要注意的是题干描述为“偏向”,还是“要向”。
(6)污物位置分析①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或装片。
②判断方法:按照难易程度,从易到难进行排除,先移动装片,如果污物移动,说明污物在装片上;如果污物不移动,再转动目镜,如果污物也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
如果污物不转动,再转动转换器换用其他物镜,如果污物消失,说明污物在物镜上;此外,反光镜上的污点是看不到的。
高三生物高考二轮复习—实验专题练习--显微镜和课本实验习题全国通用

试验专题练习---显微镜(一)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及知识拓展1、显微镜的结构2、显微镜的使用①取镜与安放a.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b.把显微镜放在试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②对光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b.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③低倍镜观察a.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试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④高倍镜观察a.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b.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
(不用把镜筒抬高)c.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d.调节光圈,使视野光亮适宜。
3.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知识拓展①放大倍数:也称放大率。
物象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②视野及镜像亮度: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
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约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
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光亮程度。
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在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标本时,必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象明亮清晰。
③任何需要观察的标本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原因是:a.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找目标;b.易调节防止镜头与镜片相撞。
④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⑤视野中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如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
原因是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9 实验与探究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九实验与探究&核心知识梳理必修1 P4“课外读”1.研究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14CO2进行实验,以追踪碳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行和变化,这种技术称为同位素示踪。
同位素不仅可用于科学研究,也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碘同位素可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必修1 P43活动2.黑藻叶片小而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大而清晰,是观察叶绿体和胞质环流的好材料。
必修1 P90“活动”3.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碱性溶液中呈蓝色,酸性溶液中呈黄色,可用于检测CO2。
当溶液中溶有CO2时,其颜色由蓝色变为绿色再变成黄色。
选择性必修2 P27“活动”4.分离土壤动物时,对于体型较大的动物,用镊子拣出后放入贴有标签的试管中保存;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法进行分离。
选择性必修2 P87“活动”5.制作生态瓶后,应将生态瓶放在温度适宜和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1.判断有关教材基础实验说法的正误(1)将本尼迪特(斐林)试剂加入果糖溶液中后,溶液呈现无色,水浴加热后有红黄(砖红)色沉淀生成。
(×)(2)蛋白质变性后,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不再显示紫色。
(×)(3)鉴定还原糖、蛋白质和DNA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4)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以液泡的运动作为参照物。
(×)(5)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染液(甲紫溶液)染色。
(×)(6)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7)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8)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2.判断下列有关科学史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的说法的正误(1)用35S标记甘氨酸可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2)伞藻嫁接实验和变形虫切割实验表明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中心。
2019-2020年人教版物理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基础实验器材和读数

基础实验器材和读数专题训练1.(1)图甲是用游标卡尺测量某金属圆筒外径时的示数,可读出该圆筒外径为cm。
(2)图乙是用螺旋测微器测量某金属棒直径时的示数,可读出该金属棒直径为mm。
解析:(1)游标卡尺主尺读数为24 mm,50分度游标卡尺的精确度为0.02 mm,游标卡尺第50条刻度线与主尺刻度线对齐,故游标尺读数为1.00 mm,所以该圆筒外径测量值为25.00 mm=2.500 cm。
(2)螺旋测微器固定刻度部分读数为2.5 mm,可动刻度部分最小分度值为0.01 mm,可动刻度部分读数为32.6×0.01 mm=0.326 mm,因此金属棒的直径测量值为2.826 mm。
答案:(1)2.500 (2)2.826(2.825~2.828均对)2.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
从纸带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乙所示。
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1)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相邻计数点和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2)打计数点5时,物块对应的速度大小为m/s。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3)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m/s2。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析:(1)从纸带上的数据分析得知,在打计数点6之前,两点之间的位移逐渐增大,是加速运动,在打计数点7之后,两点之间的位移逐渐减小,是减速运动,所以物块在相邻计数点6和7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2)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得v5= m/s≈1.00 m/s。
(3)由纸带可知,计数点7往后做减速运动,根据逐差法得a= m/s2≈-2.00 m/s2。
所以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2.00 m/s2。
遗传的基本规律-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新教材专用)

总结提升
要熟练掌握孟德尔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所采用的假 说—演绎法的具体内容,如观察到什么现象,提出了 什么问题,如何演绎推理等,只有将这些内容梳理清 晰,遇到此类问题才能快速作出判断。
归纳二: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
(3)特殊杂交组合中的判断。子代中所有雌性个体与父 本性状相同,所有雄性个体与母本性状相同,则为特定 杂交组合:XaXa×XAY或ZbZb×ZBW,XY型生物中, 雄性个体具有的性状为显性性状;ZW型生物中,雌性 个体具有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4)假设推论法。
2.玉米是遗传学研究的良好材料
(1)具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2)产生的后代数量较多,结论更可靠。 (3)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 (4)雌雄异花同株,杂交、自交均可进行。
人工异花授粉
两性花 父本:提供花粉的植株
母本去雄(处于花蕾期或开花前)
↓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
单性花 套袋
配子
D
d ③配子形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Dd
F1
高茎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F2 比例
高茎 矮茎 3 :1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
F1 配子
Dd 高茎 Dd
dd 矮茎
d
测交后代 Dd
dd
高茎 矮茎
测交:杂合子与隐性纯合 子之间的一种特殊方式的 杂交。 (前提:已知显隐性)
杂交B 杂交C
黄色×黄色 灰色×黄色
2 3
黄色、
13灰色
1 黄色、1灰色
2
2
A.杂交A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亲本为纯合子
B.由杂交B可判断鼠的黄色毛基因是显性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基础实验1.判断下列有关观察类实验的叙述(1)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DNA和RNA分布时,使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液染色,细胞内染成绿色的面积显著大于染成红色的面积,使用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2)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在10倍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清晰、柔和,若再直接转换至40倍物镜观察时,则除调节细调节器外,还需要调用凹面镜(或调高亮度)、放大光圈(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4)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用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黑藻叶片细胞,叶绿体在细胞内是均匀分布的(6)将洋葱表皮分别置于0.2 g/mL和0.3 g/mL蔗糖溶液中,观察并比较细胞质壁分离的情况,预期结果是在0.2 g/mL 蔗糖溶液中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7)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用龙胆紫染液染色,间期细胞不着色,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着色(8)若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可通过“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减少实验误差2.判断下列有关探究类实验的叙述(1)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2)若探究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选用材料与试剂:前者为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而后者为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3)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4)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5)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6)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7)用两种不同浓度2,4-D溶液分别处理月季插条形态学下端,观察并比较扦插后的生根数,预期结果是低浓度2,4-D处理的插条生根数总是更多(8)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可减少实验误差3.判断下列有关鉴定类实验的叙述(1)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2)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葡萄糖,应用的试剂是甲基绿,预期的实验结果为葡萄糖与甲基绿作用,生成绿色沉淀(3)鉴定蛋白质时,应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以后再加入待检组织样液中(4)水浴加热条件下,蔗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5)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如下图)表明,Ⅳ为叶绿素a,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6)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在95%乙醇中加入无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4.判断下列有关模拟调查类实验的叙述(1) 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2)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时,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有助于减少实验误差(3) 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选择有遗传病史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4) 调查并比较同一地段甲区(腐殖质较丰富)和乙区(腐殖质不丰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预期结果是甲区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更高深度思考(1)在上述实验中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情况如何?除上述实验外,还有什么实验中也用到了显微镜呢?提示上述实验除“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使用低倍镜即可外,其余均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还有“脂肪的切片法鉴定”、“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也用到了显微镜。
(2)在哪些实验中用到了盐酸?各起什么作用?提示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8%的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②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15%的盐酸与酒精混合制成解离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③在“探究酶在不同pH下的活性”实验中,盐酸提供酸性环境。
④研究通过激素的调节过程中,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
(3)分析下列相关实验中的取材问题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能否选用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为什么?提示不能。
因为其中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几乎不含有DNA和RNA。
②能否用观察叶绿体的材料来观察线粒体?为什么?提示不能。
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的颜色会掩盖线粒体被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③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为什么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提示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而呈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伸长区或成熟区的细胞,没有分裂能力。
④在观察减数分裂实验中为什么不宜选择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提示因为雄配子的产生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更易观察到减数分裂。
⑤选用菠菜叶观察叶绿体时,为什么要取稍带些叶肉细胞的下表皮?提示因为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⑥为什么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提示因其含有中央大液泡。
对位训练1.下列以新鲜洋葱为实验材料的生物学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A.以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用盐酸处理后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DNA的分布B.以鳞片叶为材料,捣烂取其汁液加入斐林试剂经水浴加热可检测蔗糖的存在C.以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用0.3 g/mL的蔗糖溶液处理可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以根尖为材料,经低温等处理显微镜下观察到分生区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深度思考(1)斐林试剂能否用于蛋白质的鉴定?为什么?提示不能,用于蛋白质鉴定的双缩脲试剂B液是0.01 g/mL的CuSO4溶液,斐林试剂应将NaOH 和CuSO4混匀后使用,双缩脲试剂A液造成碱性环境,再加B液摇匀使用。
(2)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有何区别?提示提取原理是色素能够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而后者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快;反之扩散的慢。
深度思考(1)完整的实验设计一般包括实验题目、______、________、实验观察和收集数据、分析、推论、评价、交流等。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完成实验→分析数据,____________→交流、表达和再探究。
(3)设计探究类实验时要遵循三大原则:科学性原则、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________,生物学实验中常涉及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一般程序:____________→设置对照→条件处理→观察比较→____________。
对位训练3.实验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下列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错误的是 A .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 B .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 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温度控制在37 ℃ C .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将叶片的一半用黑纸包住 D .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每一组都加入等量的淀粉对位训练1.2.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观察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可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代替表皮细胞B .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中作用相同C .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 液和B 液完全相同,但用法和用量均不相同D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以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是否产生酒精3.在1、3、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 蒸馏水,2、4、6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 发芽的小麦种子匀浆样液,然后在1~4号试管中适量滴加斐林试剂,5、6号试管中合理滴加双缩脲试剂,摇匀。
预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多选)A .1、3、5号试管内都呈蓝色B .3组实验中甲组和乙组的实验结果相同C .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其余试管内都呈蓝色D .4号试管内呈砖红色,6号试管内呈紫色4A.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5.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可检测出蛋白质B .光学显微镜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C .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 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D .在95%的乙醇中加入无水Na 2CO 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7.下列是关于酒精的鉴定及酒精在相关实验中运用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A .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对洋葱根尖进行解离B .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可用无水酒精作为提取剂提取色素C .在碱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鉴定酒精,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D .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需要用酒精洗去浮色89.如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与观察,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A .b 过程的主要目的是洗去盐酸,避免其对染色的影响B .a 过程时间太久会使根尖过于酥软,难以制片C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个细胞连续的分裂过程D .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像后,可以换用高倍镜继续观察10.如图甲为渗透作用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图甲中渗透作用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有半透膜c 及a 与b 之间具有浓度差B .图乙中液面不能一直上升的原因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C .图丙中③④⑤组成原生质层D .如果丙细胞没有细胞壁支持,置于清水中也会发生吸水涨破的现象11.如图为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基本操作步骤。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第二次观察(d)和第一次观察(b)形成对照,第三次观察(f)和第二次观察(d)形成对照B .该实验用显微镜主要观察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位置、液泡的颜色和大小等C .如果将蔗糖溶液换成浓度适宜的KNO 3溶液,则可以省略e 过程D .增大蔗糖溶液的浓度实验效果会更明显且不影响细胞的活性12.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对相关试剂的使用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使用,“-”表示未使用),其余操作均正常,他们所得的实验结果依次应为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③②①④13.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锥形瓶装有正常生长的酵母菌及足量培养液,试管装有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从阀门通入的空气已去除CO 2,实验过程中其他条件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