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美洲大陆非本土生物入侵途径影响和启示
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

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措施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系统。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破坏和人类活动的扩张,许多外来物种被引入到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对原有的生存条件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前的控制措施。
一、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竞争关系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与原有物种产生竞争。
有些外来物种与原有生物之间存在广泛的“寄生”关系,通过控制其它物种供材,繁殖和生长,导致本地的物种生存和繁殖受到限制,使本地物种的数量及种类发生变化。
2. 会带来新的生物入侵外来物种也可能会带来其他的生物入侵,引发更多的环境问题。
例如非洲爪蟾入侵澳大利亚,但是这些青蛙最早的栖息地不是澳大利亚,而是美洲,然而它们在原地无法生存下去,于是毒瘤捕食虫和其他物种被它们的入侵带来,并开始繁殖。
这会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并对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3. 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影响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例如对土地、水源、大气质量等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是保护生态系统不被外来物种入侵所破坏和影响的重要因素。
也可能会对位于海洋、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等特殊生态系统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呼吸和过滤作用的水生植物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影响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二、外来物种的控制措施1. 加强监测和防止生物入侵加强国境控制,限制外来物种的进入,并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早期警示机制,发现入侵种和行为,防止外来物种进一步扩散和繁殖。
加强检疫、监测、明确责任和执法,采取有效措施压缩外来物种数量并妥善处置。
2. 教育公众防止外来物种的破坏教育公众,提高人民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的意识,加强人们自我保护的能力,避免不法的生物入侵,并构建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措施。
3. 开展生态恢复和优化工作加强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优化工作,创造生物多样性,包括依照本土生态系统的特点,把生态门就义的植物放入生态系统;在恢复工程中适当使用非本土物种,达到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实例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实例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物种入侵问题日益严重。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入的非原生物种进入新的生境并繁殖,对原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例来探讨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一、美洲蜥蜴入侵澳大利亚美洲蜥蜴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爬行动物,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被引入到澳大利亚。
这些蜥蜴在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中没有天敌,因而迅速繁殖并占领了大片的栖息地。
它们以当地的小型爬行动物和鸟类为食,导致当地原生物种的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此外,美洲蜥蜴还会与当地的蜥蜴竞争食物和栖息地资源,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紫茎泽兰入侵欧洲紫茎泽兰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种子易于传播,被引入到欧洲。
紫茎泽兰能够迅速适应欧洲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至于在短时间内占领了大片的草地和湿地。
它们的生长速度十分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茂密的群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紫茎泽兰入侵后,原有的植物多样性明显下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外来鱼类入侵亚马逊河流域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一些外来鱼类被引入到该地区。
这些外来鱼类包括非洲鲶鱼、亚洲鲤鱼等。
这些外来鱼类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繁殖能力,它们争夺当地鱼类的食物和栖息地资源,导致当地鱼类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与此同时,这些外来鱼类还带来了新的疾病和寄生虫,对当地鱼类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
四、外来植物入侵沙漠生态系统沙漠是一个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然而,一些外来植物如非洲刺梨、秦岭凤仙花等却入侵到了这片干旱的土地上。
这些植物能够适应沙漠的高温、干旱和贫瘠的土壤条件,迅速繁殖并形成密集的植被。
它们占用了沙漠中原有的植物栖息地,抢夺了水分和养分资源,导致原有植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此外,这些外来植物还改变了沙漠的水文过程,增加了沙漠化的风险,对沙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威胁。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生物入侵是指物种在其非原产地的新环境中传播和建立种群的过程。
这些入侵物种通常被称为外来物种,它们可能对生态系统、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现如今,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各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外来物种往往抑制或竞争本地物种,进而改变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这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生态系统的功能丧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南美洲蛇头鱼在北美的河流中繁殖,捕食当地鱼类,导致当地鱼类的数量锐减,对当地渔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生物入侵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对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部门造成重大损失。
一些入侵物种会破坏农作物、果树和森林,导致农民和林业工人的经济损失;一些入侵物种会破坏渔业资源,导致渔民的生计受到威胁;一些入侵物种会破坏景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生物入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1.4万亿美元。
生物入侵对人类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某些入侵物种可能携带疾病传播媒介,如蚊子可以传播疟疾和登革热等病毒;某些入侵物种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入侵的植物花粉可能引发过敏性鼻炎。
一些入侵物种还可能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不便,如入侵的有害昆虫可能侵扰居民、破坏建筑物,并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安和困扰。
为了减轻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加强生物检疫和监测工作,防止外来物种的非法传入和扩散。
加强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保护本地物种的生境和生态过程。
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和意识提高,培养人们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国际合作也非常重要,各国之间应加强交流,共同应对生物入侵的挑战。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只有通过加强防治措施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地减轻生物入侵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福祉。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1、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历史上,外来物种引入某一地区及由其引起严重后果是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被人们所知晓的。
从公元1500年起,随着欧洲海外扩张的进程,欧洲人把猪、牛、羊、马等牲畜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当这些动物逃跑变野后,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居住地内很快地散布开来。
不可否认,这样的物种迁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严重危害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生态环境。
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
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
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
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
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
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
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
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
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
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2、植物的迁徙伴着病虫害外来的植物也会对当地的物种产生影响: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769年时只有三种外来植物,但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91种,欧洲植物占到了当地植被数量的一半。
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的,为的是提供树篱。
它很快就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疯长开了,形成了超过六英尺高的障碍。
到1925年,有6000万英亩的土地受到影响,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
生物入侵者反思总结

生物入侵者反思总结生物入侵是指非本地物种(即非原生物种)通过人类活动传播至新的地理区域,并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生物入侵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挑战之一。
对于生物入侵问题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以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入侵的成因1.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了生物入侵问题的加剧。
货物和人员的频繁流动增加了外来物种的传播机会,使得生物入侵的风险大大增加。
2. 弱化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生态系统遭受污染、破坏和退化等压力后,其抵抗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减弱,从而加大了生物入侵的影响。
3. 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过度开发、过度捕捞和过度农业等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入侵物种的传播和繁殖提供了机会。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减少:入侵物种对本地物种造成竞争和捕食压力,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甚至灭绝。
2. 生态系统功能受损: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破坏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网络,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
3. 经济损失:入侵物种对农业、林业、渔业等经济活动造成威胁,降低了产量和质量,增加了防控成本,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三、生物入侵的对策和管理措施1. 早期预警和快速反应:建立有效的早期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识别入侵物种,采取相应的快速反应措施,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和繁殖。
2. 强化边境检疫措施:加强对生物入侵物种的边境检疫和管控,禁止或限制外来物种的进口和传播,减少生物入侵的风险。
3. 生态恢复与重建:改善和恢复受入侵物种破坏的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提高其对入侵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4.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共同应对生物入侵问题。
建立国际机构和组织,加强科学研究和政策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入侵问题的解决。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浅析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及防控措施外来入侵生物指的是指由人类通过活跃的商业和农业贸易、船只运输、旅游活动等途径引入到新的地理区域的非本地物种。
这些外来生物在新的环境中往往能够迅速繁殖并占领当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危害。
本文将从叙述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以及防控措施两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外来入侵生物会对原生物种造成直接的竞争和捕食压力。
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外来生物通常没有天敌和竞争者,它们能够大量繁殖并占领当地物种的资源,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在澳大利亚,兔子是一种外来入侵生物,它们迅速大量繁殖,吞食大量的植物,导致澳大利亚草原面积急剧减少,对当地物种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外来入侵生物还会引起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原生物种失去了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导致大量物种灭绝或数量减少。
而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使生态系统更加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外来亚洲鲤鱼的入侵导致河流的水体质量下降,其他许多鱼类物种减少或灭绝。
外来入侵生物还会对农业和经济造成重大损害。
外来入侵生物对农作物和果树等农业作物的攻击,会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在中国,外来植物病原菌“炭疽病”对柑橘等经济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使得农民的收益大打折扣。
为了有效防控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应加强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及时发现和评估新增入侵物种的潜在风险。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共同防范和处理外来入侵生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其他国际组织共同制定了《全球早期警告和管理外来入侵物种指南》,促使各国共同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挑战。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减少外来物种的引入风险。
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农业和经济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降低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1、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历史上,外来物种引入某一地区及由其引起严重后果是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被人们所知晓的。
从公元1500年起,随着欧洲海外扩张的进程,欧洲人把猪、牛、羊、马等牲畜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
当这些动物逃跑变野后,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居住地内很快地散布开来。
不可否认,这样的物种迁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严重危害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生态环境。
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
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
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
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
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
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
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
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
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
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2、植物的迁徙伴着病虫害外来的植物也会对当地的物种产生影响: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769年时只有三种外来植物,但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91种,欧洲植物占到了当地植被数量的一半。
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的,为的是提供树篱。
它很快就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疯长开了,形成了超过六英尺高的障碍。
到1925年,有6000万英亩的土地受到影响,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
生物入侵的方式及影响

生物入侵的方式与影响姓名:杨维兵学号:20136118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方向)班级:国商201301摘要:2014年在媒体上大量报道出中国的大闸蟹在德国的河流泛滥成灾,德国的渔业损失高达8000万欧元的消息,随后又有媒体报道,亚洲鲤鱼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发生泛滥,美国政府甚至打算花180亿美元修坝防止它们进入五大湖区,而美国的专家更是高调访华考察中国的渔业市场……这些足以显示了生物入侵已经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针对2014年出现的生物入侵灾害事件,我们将在这里重点讲述生物入侵的方式以及生物入侵造成的损失危害。
关键词:生物入侵方式多样性遗传性损失危害1.生物入侵的国际背景1.1中国大闸蟹在德国横行2014年,有媒体报道来自中国的大闸蟹在德国河流泛滥成灾,甚至在大路上爬行。
由于大闸蟹横行,据称德国的渔业损失被曝高达8000万欧元。
1900年,中国大闸蟹通过商船压舱水从中国“移民”欧洲,从此在欧陆江河“横行”,由于欧洲水域没有其他品种的淡水蟹,当地人也不食用这种动物,使得中国大闸蟹在欧洲保持了品种纯正,成为德国唯一的淡水蟹。
如今,大闸蟹在德国河流泛滥成灾,他们不仅善挖洞穴,破坏水坝,还会毁坏捕鱼工具,吃掉渔网里弱小的鱼虾,甚至一些工业基础设施也成为它们的破坏目标。
以前,德国渔民对付大闸蟹的繁衍,主要是把捕捞来的螃蟹用于制造肥皂或动物饲料,或者简单地将它们大量杀死,但效果不明显。
同时,他们反对用化学药物杀死大闸蟹,因为这样可能杀死鳗鱼等鱼类。
所幸在最近,德国渔民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大闸蟹出售给华人餐馆,或者开始出口到中国。
1.2亚洲鲤鱼在美国疯狂泛滥与此同时,作为入侵物种的“亚洲鲤”在美国已经泛滥成灾,美国政府甚至打算花180亿美元修坝防止它们进入五大湖区。
前几天更有“美国亚洲鲤鱼专家组”来华考察鲤鱼市场……亚洲鲤鱼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美国,用于清除池塘中泛滥成灾的藻类和其他植物,由于没有天敌的束缚,后来这些鲤鱼疯狂繁殖,导致它们被美国视为入侵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大利亚美洲大陆非本土生物入侵途径影响和启示作者:张松柏吴降星单位: 宁波市植物检疫站( 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近几年来, 多种非本土生物在中国各地蔓延, 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从全球范围来看, 非本土生物入侵问题由来已久, 且以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为甚。
一、入侵历史和途径1. 入侵历史澳大利亚、美洲大陆与旧大陆的物种交流是从1492 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的。
最初主要是一些驯化程度较高的动植物。
如美洲印第安人驯化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陆地棉等农作物和旧大陆的小麦、大豆、甘蔗及一些牛、马等驯养动物, 这些物种的广泛传播使各大洲共同分享了人类文明成果, 促进了全球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随着欧洲移民大量流入, 给这两大陆带入了更多的新物种,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
据历史学家研究, 美洲印第安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不是殖民者的刀枪, 而是带入的疾病。
本土居民由于缺乏对天花、鼠疫、麻疹等旧大陆疾病的抵抗力, 造成了病害的流行和人口锐减。
最早引起人类广泛关注的非本土生物为害问题是澳大利亚的兔灾。
欧洲野兔是1859 年从英国流入澳大利亚的, 是众多外来动物中的后来者。
最初仅有24 只, 作为娱乐性捕猎的对象。
由于野兔繁殖极快, 再加上没有天敌, 1891 年已遍及整个澳大利亚, 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2. 入侵方式在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存在的非本土生物种类不胜枚举。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本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生物的入侵方式或途径多种多样, 但从人类的主观愿望和所起的作用上来看, 不外乎主动引进和偶然带入2 种类型。
( 1) 主动引进非本土生物的目的。
人类有意识地进行大陆间物种交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目的。
在殖民者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 他们的生活离开了原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切, 特别是赖以生存的动植物, 必然会产生一种引入故土熟知的动植物的渴望。
同时, 殖民者为了利用殖民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满足建立产业基地的需要。
作为家畜或役畜的猪、牛、山羊、马等动物和作为农作物的小麦、大豆和甘蔗等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其次是娱乐或观赏目的。
如娱乐性捕猎目的引进的野兔和欧洲红狐狸、垂钓目的引进的多种鱼类、各种花卉等。
甚至有人还为了消除对故土的思恋, 引进了包括欧掠鸟在内的莎士比亚作品中的18 种欧洲鸟类。
第三是生物控制或水土保持目的。
在两个大陆的开发过程中, 为防止无意或有意带入的生物的蔓延,或控制本土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不同时期引进了多种生物。
如为控制老鼠引进的猫、獴和狐狸, 控制虫害引进的家雀、蟾蜍, 控制蚜虫引进的七星螵虫, 甚至还有为控制澳洲野兔引进的家兔病毒。
柽柳则是美国中西部地区作为水土保持目的引进而泛滥成灾的植物。
第四是科研目的。
如横扫美洲大陆的“杀人蜂”是巴西的一位科学家为选育蜜蜂品种而引进的26 只非洲蜜蜂蜂后不慎逃逸, 与当地的蜜蜂自然杂交形成的。
舞毒蛾是1869 年一位昆虫学家为选育家蚕品种从法国引进的。
( 2) 偶然带入非本土生物的途径。
除老鼠等少数脊椎动物外, 偶然带入的非本土生物以低等生物居多, 主要有3 条途径: ①运载工具: 老鼠和蜥蜴等是最早通过交通工具入侵的几种动物。
最近一个世纪, 随着国际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依靠交通工具引入的生物数量也迅速增加。
如通过船舶的压载水带入的斑纹贻贝、亚洲虎蚊和中华绒螯蟹等动物, 通过货物托盘、包装箱等木制品传入的亚洲天牛, 被怀疑二战后通过搭乘关岛军用飞机传入美国的棕色树蛇等。
②货物: 通过饲料、谷物或其他农产品带入的杂草种子、植物病虫害等是农田杂草和植物病虫害的主要来源。
③人类和动物的身体: 人类和家畜的传染病大部分是通过人类和动物的身体带入的。
同时, 一些杂草种子也可以通过动物, 特别是进口家畜的粪便传播到进口地的铁路或公路沿线。
二、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非本土生物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一种生物往往同时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同时, 也有一部分非本土生物在一定时期、范围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存在现实或潜在的危险性, 是得大于失抑或失大于得很难进行科学的预期和评估。
1. 对非本土动物的影响( 1) 过度繁殖, 破坏植被, 造成土壤侵蚀。
非本土动物, 特别是食草动物引进到一个食物丰富又没有天敌的新的生态系统中, 往往会大量繁殖, 过度并有选择性地啃食植被, 造成地表裸露, 植被种群变劣, 产生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问题。
澳洲野兔泛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野兔过度啃食牧草, 造成草场退化, 土壤侵蚀。
同时还有选择性地取食营养相对丰富的牧草, 使植物的群体结构改变, 草场质量下降, 恢复困难。
( 2) 捕食、驱赶本土动物或与本土动物争夺栖息地和食物, 使本土动物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各类非本土动物都会与本土动物产生很强的竞争关系, 特别是肉食动物会捕食毫无抵抗能力的本土动物, 使一些动物数量锐减或灭绝。
如猫、欧洲红狐狸、獴等是多种两栖、爬行类动物和鸟类的灭绝或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澳大利亚由家猪演变而成的野猪, 既毁坏草场和庄稼, 又捕食幼小的野生动物, 尤其是对土壤穴居的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构成了很大威胁; 为防止尺蠖为害庄稼而从欧洲引进的英国家雀, 不仅未能控制害虫,相反转而为害庄稼, 并且挤走了本土鸟类; 野兔与澳大利亚本土动物, 特别是土壤穴居动物争夺食物和栖息地, 造成本土动物数量锐减。
( 3) 直接或间接为害农作物、家畜禽或其他经济动植物的生产。
在澳大利亚, 野兔、野猪等外来草食和杂食动物过度繁殖, 毁坏牧场, 对畜牧业带来巨大影响。
野猪同时还是幼小家畜的主要杀手, 有些地区甚至有40%的羊羔被野猪捕食, 使澳大利亚每年蒙受数千万元的损失。
( 4) 污染环境, 传染疾病。
大量繁殖的非本土鸟类则会给城乡带来鸟粪污染。
非本土肉食动物是狂犬病等疾病的主要传播者。
( 5) 其他影响。
由船舶压载水带入的斑纹贻贝在美国五大湖地区大量繁殖, 不仅使原产贝壳类动物的减少或灭绝和整个生态链产生断裂, 还堵塞供水管道, 给供水和电力工业造成很大损失。
由飞机带入的棕色树蛇不仅影响人类活动、取食鸟蛋, 还在一些地区频繁造成断电事故。
过度繁殖的非本土鸟类还是航空安全的一大威胁,有多起航空事故与这些鸟类有关。
2. 对非本土植物的影响( 1) 改变了植被群落, 植物种类单一化, 造成食物链的断裂。
一些外来植物在新的环境中没有相应的天敌, 生长很快, 而与之竞争的本土植物却同时被野生动物选择性地取食, 生长和繁殖受到更大的抑制, 造成这些非本土植物过度繁殖, 这被有关专家称为植物的反进化现象。
植物种类的高度单一化, 影响到野生动物的生存, 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2) 成为恶性杂草, 影响农业生产。
农业是外来生物影响最大的经济部门之一。
其中, 外来杂草是对农业生产的损失最大的一个方面。
在原产地一种十分普通的杂草在新的环境下由于缺少天敌等制约因素, 会大量繁殖, 从而对当地的作物生产、畜牧业和林业带来深重的灾难。
如在中国十分常见的杂草蒲公英, 在本地的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而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美国后却成为当地对作物生产影响很大的主要杂草。
由19 世纪末作为观赏植物从日本引进, 后来又作为优良饲料作物和防止土壤侵蚀植物而大力推广种植的葛藤( kudzu) ,由于其利用价值远低于产生的危害, 1998 年被认定为恶性杂草。
目前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大量林地因控制葛藤的费用过高而使生产难以为继。
( 3) 消耗自然资源。
以水土保持为目的而引进并产生严重后果的物种最有名的要数在美国中西部地区泛滥成灾的柽柳, 它是为防止河堤侵蚀在19 世纪从中亚地区引进到美国西南沙漠种植的, 由于其落叶中含有较高的盐分, 抑制了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
再加上新建的水坝消除了竞争者三角叶杨和柳树释放种子所必需的洪水, 使得柽柳大量繁殖, 覆盖面积达到40 万hm2, 它对本土野生动物没有什么价值, 但要消耗比加利福尼亚州所有城市用水总量还要大的淡水。
( 4) 改变自然面貌, 增加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如在美国蔓延的一年生欧洲旱雀麦, 使当地野外火灾频率从60~110 年一遇上升到3~5 年一遇。
还造成灌木和其他植物减少, 仅在爱达荷州和犹他州形成的单一旱雀麦群落面积达500 万hm2, 使依靠其他植物生存的动物减少或消失。
三、启示非本土生物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据1999 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统计, 外来生物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各种损失每年达1 380 亿美元。
同时, 非本土生物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可预见性, 在原生地名不见经传的小草在新的环境下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危害, 一种原产地温顺的动物也会成为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杀手。
非本土生物入侵并一旦“扎根”以后, 要根除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控制其为害的代价巨大。
同美洲和澳大利亚一样, 中国也有着许多非本土生物入侵并造成巨大损失的惨痛教训。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造成重大影响的大量非本土生物是人为引进的。
如水花生、水葫芦等作为绿肥和饲料作物引进和推广; 大米草作为沿海滩涂促进淤积的植物引进和种植; 福寿螺用于水产养殖。
这些动植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已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但目前正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着持久而严重的影响。
大众对这方面知识的缺乏, 一些单位或个人受利益驱使, 或纯粹是“贪新求洋”和追求奇花异草的心理, 盲目引进新的物种, 致使这类问题还在发生。
那么如何减少或避免非本土生物对中国的入侵呢? 笔者认为关键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国民教育, 普及相关的科学和法律知识是防止非本土生物入侵的基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大量人为造成的非本土生物入侵事件几乎都与人们的无知有关。
而目前中国的情况更为严峻, 很少有人了解擅自带一个新鲜水果、一粒植物种子入境有可能产生的危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对外经济交流、人员交往日益频繁, 特别是境外旅游不断增加, 普及这方面知识的教育, 增强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尤其迫切。
2. 严把国门关是防止非本土生物入侵的关键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在这方面的检查的确过于松懈, 有的几乎连形式上的检查都不曾进行,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对进口货物的检查笔者了解很少, 但松材线虫病入侵表明也不是无缝可钻。
货物、木质托盘、包装箱和船舶压载水等历来是非本土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 对此更需从严加以防范。
3. 完善和严格实施法律是防止非本土生物入侵的保障从国内外非本土生物入侵及产生的危害来看, 任何非本土生物都存在着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危害的可能性, 因此确定一个危险性外来物种名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