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图和PCB的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PCB布线设计规范精选全文

PCB布线设计规范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印制电路板设计规范一、适用范围该设计规范适用于常用的各种数字和模拟电路设计。

对于特殊要求的,尤其射频和特殊模拟电路设计的需量行考虑。

应用设计软件为Protel99SE。

也适用于DXP Design软件或其他设计软件。

二、参考标准GB 4588.3—88 印制电路板设计和使用Q/DKBA—Y004—1999 华为公司内部印制电路板CAD工艺设计规范三、专业术语1.PCB(Print circuit Board): 印制电路板2.原理图(SCH图):电路原理图,用来设计绘制,表达硬件电路之间各种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图。

3.网络表(NetList表):由原理图自动生成的,用来表达器件电气连接的关系文件。

四、规范目的1.规范规定了公司PCB的设计流程和设计原则,为后续PCB设计提供了设计参考依据。

2.提高PCB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减小调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增加电路设计的稳定性。

3.提高了PCB设计的管理系统性,增加了设计的可读性,以及后续维护的便捷性。

4.公司正在整体系统设计变革中,后续需要自主研发大量电路板,合理的PCB设计流程和规范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SCH图设计5.1 命名工作命名工作按照下表进行统一命名,以方便后续设计文档构成和网络表的生成。

有些特殊器件,没有归类的,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其英文首字母作为统一命名。

对于元器件的功能具体描述,可以在Lib Ref中进行描述。

例如:元器件为按键,命名为U100,在Lib Ref中描述为KEY。

这样使得整个原理图更加清晰,功能明确。

5.2 封装确定元器件封装选择的宗旨是1. 常用性。

选择常用封装类型,不要选择同一款不常用封装类型,方便元器件购买,价格也较有优势。

2. 确定性。

封装的确定应该根据原理图上所标示的封装尺寸检查确认,最好是购买实物后确认封装。

3. 需要性。

封装的确定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的。

总体来说,贴片器件占空间小,但是价格贵,制板相同面积成本高,某些场合下不适用。

电路原理图设计规范

电路原理图设计规范

xxxx交通技术有限公司——原理图设计规范目录一、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原理图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1、器件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1)、功能适合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2)、开发延续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焊接可靠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4)、布线方便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5)、器件通用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6)、采购便捷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7)、性价比的考虑.........................错误!未定义书签。

2、原理图封装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1)、管脚指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2)、管脚命名:...........................错误!未定义书签。

(3)、封装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4)、PCB封装:............................错误!未定义书签。

(5)、器件属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原理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原理图设计规范

原理图设计规范

原理图设计规范修订历史目录第1章硬件原理图设计规范··············································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PCB可制造性设计规范

PCB可制造性设计规范

PCB可制造性设计规范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的制造性设计规范是指在设计和布局PCB电路板时所需考虑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确保电路板的制造过程顺利进行并获得可靠性和性能。

一、尺寸规范1.PCB电路板的尺寸要符合制造商的要求,包括最小尺寸、最大尺寸和板上零部件之间的间距。

2.确保电路板的边缘清晰、平整,并防止零部件或钳具与电路板边缘重叠。

二、层规范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所需的层次和层的数量,确保原理图和布局文件的一致性。

2.定义PCB的地平面层、电源层、信号层和垫层、焊盘层等的位置和规格。

三、元件布局规范1. 合理布局元件,以最小化路径长度和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性能。

2.避免元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干涉,确保元件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以便于焊接工序和维修。

四、接线规范1.线路走向应简洁、直接,避免交叉和环形走线。

2.确保信号和电源线路之间的隔离,并使用正确的引脚布局和接线技术。

五、电路可靠性规范1.选择适当的层次和厚度,以确保足够强度和刚度。

2.确保电路板表面和感应部件光滑,以防止划伤和损坏。

六、焊接规范1.在设计中使用标准的焊盘尺寸和间距,以方便后续的手工或自动焊接。

2.制定适当的焊盘和焊缺陷防范措施,以最小化焊接问题的发生。

七、标准规范1. 遵循IPC (Institute for Interconnecting and Packaging Electronic Circuits)标准,以确保PCB的制造符合国际标准。

2.正确标注和命名电路板上的元件和信号,以方便生产和测试。

八、生产文件和图纸规范1.提供准确和详细的生产文件和图纸,包括层叠图、金属化孔、引线表和拼图图等。

2.确保文件和图纸的易读性和可修改性。

九、封装规范1.选择适当的封装类型和尺寸,以满足电路板的要求。

2.避免使用不常见或过于复杂的封装,以确保可靠的元件焊接和连接。

PCB板设计规则

PCB板设计规则

一、PCB设计的总则如下:外观大方:器件选择合适,布局布线合理,尺寸比例协调,文字说明清晰。

电路可靠:良好的连线方式,合适的封装与焊盘尺寸,较强的电磁兼容能力。

接口友好:符合通常的操作习惯,向操作者提供意义明确的提示。

工艺良好:能为批量化生产提供良好的加工条件。

二、说明:1、使用软件此文档所涉及的软件为Protel 99 se SP6 版。

该软件主要包含4 个模块:SCH、PCB、PLD SIM模块,文档中的操作以PCB模块为准。

2 、尺寸标准此文档所涉及的尺寸均采用英制,以mil 为单位。

英制与公制的转换公式如下:100 mil = 2.54 mm 即 4 mil 〜0.1mm三、电路元素:1 、电路板(CircuitBoard )电路板是安装电路元件的载体。

按功能区分,可分为单面板、双面板、多层板等。

按材质区分,可分为纸基板、环氧聚脂板。

除上述说明外,电路板的厚度也是制作时的主要选择参数,其厚度有0.5mm- 2.0mmo一般情况下,邦定板、单面板选择较薄的尺寸,双面板、大面积板选择较厚的尺寸。

设计时,电路板需划分为不同的层。

以双面板为例,可分为:TopLayer (元件面层):电路板正面,可布信号线。

BottomLayer (焊接面层):电路板背面,可布信号线。

Top Overlayer (元件面丝印层):电路板正面的丝网印刷,可布元件标识符、说明文字。

Bottom Overlay (焊接面丝印层):电路板背面的丝网印刷,当仅单面放置元件时,此层可不用。

Mechanical1 Layer (机械尺寸层):标注尺寸,或设定电路板外观,或设置板上的安装孔。

Keepout Layer (禁止布线层):设置自动布线算法中不允许放置信号线的区域。

Multi Layer (钻孔层):设置焊盘、过孔的钻孔尺寸。

对于电路板的外形,应根据应用场合、安装尺寸作具体的分析与考虑。

一般应用时,可将电路板设计成具有黄金分割比的长方形,四角应具有按一定比例的圆弧。

原理图PCB板设计制作规范标准

原理图PCB板设计制作规范标准

原理图PCB板设计制作规范标准原理图.PCB板设计制作规文件编号:文件版本:文件制定日期:文件名称:原理图.PCB板设计制作规容:一.目的: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降低产品成本,需要设计出一块能满足技术要求,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且安全可靠,实用美观的电路图样,特制定以下具体要求。

二.围:此PCB设计制作规细则只适用于常禾公司AMP研发使用。

三.定义:导通孔(via) : 一种用于层连接的金属化孔,但其中并不用于插入元件引线或增强材料。

埋孔(Buried via) : 未延伸到印制板表面的一种导通孔。

过孔(Through via): 从印制板的一个表层延展到另一个表层的导通孔。

四.主题:4.1PCB板材要求:确定PCB所选用的板材,一般用FR-4(双面或多层板及玻纤板)或FR-1(单面板),或CM-1(半玻纤板),均要求防火等级在94-V0以上;板材最小铜厚度依电流大小决定,一般选用1~2OZ/Ft2.即当电流较小时使用10Z/Ft2,当电流较大时使用20Z/Ft2.在选用PCB板时一定要注意PCB板的五项安规标识(UL认证标志,生产厂家,厂家型号,UL认证文件号,阻燃等级)是否齐全,同时要求PCB板必须符合RoHS要求。

4.2PCB设计制作要求4.2.1 电子电路绘图使用软件要求统一使用Protel 99 SE, 便于以后其他工程师均可以修改和整理文档资料。

4.2.2在整机原理图中都要求有原理方框总图和原理子图,方框总图要求整机所有功能和信号流程;各原理图要求整齐,信号流程清晰,一目了然,不能将原理功能交叉.混乱绘制,尽量少使用网络标示。

4.2.3在PCB布板时,都要求使用网络布线,可以提高PCB板的正确性。

4.2.4原理图中的序号数值要求和PCB板中的序号数值一一对应;PCB元件值不允许印刷在PCB板中,只允许出现位号,位号大小最小高0.8宽0.14.2.5原理图和PCB板绘制完成后都要求输入公司统一的文件标题(参考图一)在图一中需要注意的是图面版本的问题,版本号统一从XX00开始,XX表示为机种代码,00表示从0版开始,流水号作业,同时需要在图面之中注明更改位置。

开关电源的pcb设计规范

开关电源的pcb设计规范

开关电源的PCB设计规范在任何开关电源设计中,PCB板的物理设计都是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设计方法不当,PCB可能会辐射过多的电磁干扰,造成电源工作不稳定,以下针对各个步骤中所需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一、从原理图到PCB的设计流程建立元件参数->输入原理网表->设计参数设置->手工布局->手工布线->验证设计->复查->CAM输出.二、参数设置相邻导线间距必须能满足电气安全要求,而且为了便于操作和生产,间距也应尽量宽些.最小间距至少要能适合承受的电压,在布线密度较低时,信号线的间距可适当地加大,对高、低电平悬殊的信号线应尽可能地短且加大间距,一般情况下将走线间距设为8mil. 焊盘内孔边缘到印制板边的距离要大于1mm,这样可以避免加工时导致焊盘缺损.当与焊盘连接的走线较细时,要将焊盘与走线之间的连接设计成水滴状,这样的好处是焊盘不容易起皮,而是走线与焊盘不易断开.三、元器件布局实践证明,即使电路原理图设计正确,印制电路板设计不当,也会对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如果印制板两条细平行线靠得很近,则会形成信号波形的延迟,在传输线的终端形成反射噪声;由于电源、地线的考虑不周到而引起的干扰,会使产品的性能下降,因此,在设计印制电路板的时候,应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每一个开关电源都有四个电流回路: 1. 电源开关交流回路2. 输出整流交流回路3. 输入信号源电流回路4. 输出负载电流回路输入回路通过一个近似直流的电流对输入电容充电,滤波电容主要起到一个宽带储能作用;类似地,输出滤波电容也用来储存来自输出整流器的高频能量,同时消除输出负载回路的直流能量.所以,输入和输出滤波电容的接线端十分重要,输入及输出电流回路应分别只从滤波电容的接线端连接到电源;如果在输入/输出回路和电源开关/整流回路之间的连接无法与电容的接线端直接相连,交流能量将由输入或输出滤波电容并辐射到环境中去.电源开关交流回路和整流器的交流回路包含高幅梯形电流,这些电流中谐波成分很高,其频率远大于开关基频,峰值幅度可高达持续输入/输出直流电流幅度的5倍,过渡时间通常约为50ns.这两个回路最容易产生电磁干扰,因此必须在电源中其它印制线布线之前先布好这些交流回路,每个回路的三种主要的元件滤波电容、电源开关或整流器、电感或变压器应彼此相邻地进行放置,调整元件位置使它们之间的电流路径尽可能短.建立开关电源布局的最好方法与其电气设计相似,最佳设计流程如下:·放置变压器·设计电源开关电流回路·设计输出整流器电流回路·连接到交流电源电路的控制电路·设计输入电流源回路和输入滤波器设计输出负载回路和输出滤波器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1 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电路板的最佳形状矩形,长宽比为3:2或4:3,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2 放置器件时要考虑以后的焊接,不要太密集.3 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去耦电容尽量靠近器件的VCC.4 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平行排列.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焊容易,易于批量生产.5 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6 布局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布线的布通率,移动器件时注意飞线的连接,把有连线关系的器件放在一起.7 尽可能地减小环路面积,以抑制开关电源的辐射干扰.四、布线开关电源中包含有高频信号,PCB上任何印制线都可以起到天线的作用,印制线的长度和宽度会影响其阻抗和感抗,从而影响频率响应.即使是通过直流信号的印制线也会从邻近的印制线耦合到射频信号并造成电路问题甚至再次辐射出干扰信号.因此应将所有通过交流电流的印制线设计得尽可能短而宽,这意味着必须将所有连接到印制线和连接到其他电源线的元器件放置得很近.印制线的长度与其表现出的电感量和阻抗成正比,而宽度则与印制线的电感量和阻抗成反比.长度反映出印制线响应的波长,长度越长,印制线能发送和接收电磁波的频率越低,它就能辐射出更多的射频能量.根据印制线路板电流的大小,尽量加租电源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 同时、使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和电流的方向一致,这样有助于增强抗噪声能力.接地是开关电源四个电流回路的底层支路,作为电路的公共参考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控制干扰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布局中应仔细考虑接地线的放置,将各种接地混合会造成电源工作不稳定.在地线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正确选择单点接地通常,滤波电容公共端应是其它的接地点耦合到大电流的交流地的唯一连接点,同一级电路的接地点应尽量靠近,并且本级电路的电源滤波电容也应接在该级接地点上,主要是考虑电路各部分回流到地的电流是变化的,因实际流过的线路的阻抗会导致电路各部分地电位的变化而引入干扰.在本开关电源中,它的布线和器件间的电感影响较小,而接地电路形成的环流对干扰影响较大,因而采用一点接地,即将电源开关电流回路中的几个器件的地线都连到接地脚上,输出整流器电流回路的几个器件的地线也同样接到相应的滤波电容的接地脚上,这样电源工作较稳定,不易自激.做不到单点时,在共地处接两二极管或一小电阻,其实接在比较集中的一块铜箔处就可以.2. 尽量加粗接地线若接地线很细,接地电位则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致使电子设备的定时信号电平不稳,抗噪声性能变坏,因此要确保每一个大电流的接地端采用尽量短而宽的印制线,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地线>电源线>信号线,如有可能,接地线的宽度应大于3mm,也可用大面积铜层作地线用,在印制板上把没被用上的地方都与地相连接作为地线用.进行全局布线的时候,还须遵循以下原则:1.布线方向:从焊接面看,元件的排列方位尽可能保持与原理图相一致,布线方向最好与电路图走线方向相一致,因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在焊接面进行各种参数的检测,故这样做便于生产中的检查,调试及检修注:指在满足电路性能及整机安装与面板布局要求的前提下.2.设计布线图时走线尽量少拐弯,印刷弧上的线宽不要突变,导线拐角应≥90度,力求线条简单明了.3.印刷电路中不允许有交叉电路,对于可能交叉的线条,可以用“钻”、“绕”两种办法解决.即让某引线从别的电阻、电容、三极管脚下的空隙处“钻”过去,或从可能交叉的某条引线的一端“绕”过去,在特殊情况下如何电路很复杂,为简化设计也允许用导线跨接,解决交叉电路问题.因采用单面板,直插元件位于top面,表贴器件位于bottom 面,所以在布局的时候直插器件可与表贴器件交叠,但要避免焊盘重叠. 3.输入地与输出地本开关电源中为低压的DC-DC,欲将输出电压反馈回变压器的初级,两边的电路应有共同的参考地,所以在对两边的地线分别铺铜之后,还要连接在一起,形成共同的地.五、检查布线设计完成后,需认真检查布线设计是否符合设计者所制定的规则,同时也需确认所制定的规则是否符合印制板生产工艺的需求,一般检查线与线、线与元件焊盘、线与贯通孔、元件焊盘与贯通孔、贯通孔与贯通孔之间的距离是否合理,是否满足生产要求. 电源线和地线的宽度是否合适,在PCB中是否还有能让地线加宽的地方.注意:有些错误可以忽略,例如有些接插件的Outline的一部分放在了板框外,检查间距时会出错;另外每次修改过走线和过孔之后,都要重新覆铜一次.六、复查根据“PCB检查表”,内容包括设计规则,层定义、线宽、间距、焊盘、过孔设置,还要重点复查器件布局的合理性,电源、地线网络的走线,高速时钟网络的走线与屏蔽,去耦电容的摆放和连接等.七、设计输出输出光绘文件的注意事项:a. 需要输出的层有布线层底层、丝印层包括顶层丝印、底层丝印、阻焊层底层阻焊、钻孔层底层,另外还要生成钻孔文件NC Drillb. 设置丝印层的Layer时,不要选择Part Type,选择顶层底层和丝印层的Outline、Text、Linec. 在设置每层的Layer时,将Board Outline选上,设置丝印层的Layer时,不要选择Part Type,选择顶层底层和丝印层的Outline、Text、Line.d. 生成钻孔文件时,使用PowerPCB的缺省设置,不要作任何改.。

原理图设计规范

原理图设计规范

原理图设计通用规范理念: 设计好一份规范的原理图对设计好PCB/跟机/做客户资料具有指导性意义,是做好一款产品的基础。

一、标准图框图幅根据实际需要,我公司常用图幅为A2、A3、A4,并有标准格式的图框。

其中每一图幅可根据方向分为Landscape(纵向)及Portrait(横向)。

在选用图纸时,应能准确清晰的表达区域电路的完整功能。

二、电路布局原理图的作用是表示电路连接关系,因此需要注意电路结构的易读性。

一般可将电路按照功能划分成几个部分,并按照信号流程将各部分合理布局。

连线时,需注意避免线条的不必要交叉,以免难于辨识。

具体要求如下:1. 各功能块布局要合理, 整份原理图需布局均衡. 避免有些地方很挤,而有些地方又很松, PCB 设计同等道理.2. 尽量将各功能部分模块化(如功放,RADIO, E.VOL, SUB-WOOFER 等),以便于同类机型资源共享, 各功能模块界线需清晰.3. 接插口(如电源/喇叭插座, AUX IN, RCA OUTPUT, KB/CD SERVO 接口等)尽量分布在图纸的四周围, 示意出实际接口外形及每一接脚的功能.4. 可调元件(如电位器), 切换开关等对应的功能需标识清楚.5. 滤波器件(如高/低频滤波电容,电感)需置于作用部位的就近处.6. 重要的控制或信号线需标明流向及用文字标明功能.7. CPU 为整机的控制中心, 接口线最多. 故CPU周边需留多一些空间进行布线及相关标注,而不致于显得过分拥挤.8. CPU 的设置管脚(如AREA1/AREA2, CLOCK1/CLOCK2等)需于旁边做一表格进行对应设置的说明.9. 重要器件(如接插座,IC, TUNER 等)外框用粗体线(统一 0.5mm).10. 元件标号照公司要求按功能块进行标识.11. 元件参数/数值务求准确标识. 特别留意功率电阻一定需标明功率值, 高耐压的滤波电容需标明耐压值.12. 每张原理图都需有公司的标准图框,并标明对应图纸的功能,文件名,制图人名/审核人名, 日期, 版本号.13. 计初始阶段工程师完成原理图设计并自我审查合格后, 需提交给项目主管进行再审核, 直到合格后才能开始进行PCB 设计.三、元件标注1.元件标注最基本信息,即显示在图上的信息应该包括元器件位号和元器件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PCB设计规范1、元器件封装设计元件封装的选用应与元件实物外形轮廓,引脚间距,通孔直径等相符合。

元件外框丝印统一标准。

插装元件管脚与通孔公差相配合(通孔直径大于元件管脚直径8-20mil),考虑公差可适当增加。

建立元件封装时应将孔径单位换算为英制(mil),并使孔径满足序列化要求。

插装元件的孔径形成序列化,40mil以上按5mil递加,即40mil,45mil,50mil……,40mil以下按4mil递减,即36mil,32mil,28mil……。

2、PCB外形要求1)PCB板边角需设计成(R=1.0-2.0MM)的圆角。

2)金手指的设计要求,除了插入边按要求设计成倒角以外,插板两侧边也应设计成(1-1.5)X45度的倒角或(R1-1.5)的圆角,以利于插入。

1.布局布局是PCB设计中很关键的环节,布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布通率,性能的好坏,设计的时间以及产品的外观。

在布局阶段,要求项目组相关人员要紧密配合,仔细斟酌,积极沟通协调,找到最佳方案。

器件转入PCB后一般都集中在原点处,为布局方便,按合适的间距先把所有的元器件散开。

2)综合考虑PCB的性能和加工效率选择合适的贴装工艺。

贴装工艺的优先顺序为:元件面单面贴装→元件面贴→插混装(元件面插装,焊接面贴装一次波峰成形);元件面双面贴装→元件面插贴混装→焊接面贴装。

1.布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遵照“先固后移,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布局原则,即有固定位置,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先布局。

2.布局中应该参考原理图,根据重要(关键)信号流向安排主要元器件的布局。

3.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号线最短,过孔尽可能少;高电压,大电流信号与低电压,小电流弱信号完全分开;模拟与数字信号分开。

4.在满足电器性能的前提下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美观整齐的标准优化布局。

5.如有特殊布局要求,应和相关部门沟通后确定。

2.布局应满足的生产工艺和装配要求为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可测试性,保持良好的可维护性,在布局时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元器件安全间距(如果器件的焊盘超出器件外框,则间距指的是焊盘之间的间距)。

1.小的分立器件之间的间距一般为0.5mm,最小为0.3mm,相邻器件的高度相差较大时,应尽可能加大间距到0.5mm以上。

如和IC(BGA),连接器,接插件,钽电容之间等。

2.IC、连接器、接插件和周围器件的间距最好保持在1.0mm以上,最少为0.5mm,并注意限高区和禁止摆放区的器件布局。

3.安装孔的禁布区内无元器件。

如下表所示4.高压部分,金属壳体器件和金属件的布局应在空间上保证与其它器件的距离满足安规要求。

∙如果元器件离板边的距离小于5mm,在拼板时要考虑在走板方向(一般为长边)留5mm以上的工艺边。

∙板上器件分布均匀,方向尽量统一。

元器件的长轴应与工艺边方向(即板传送方向)垂直,这样可以防止在焊接过程中出现元器件在板上漂移或“立碑”的现象。

有极性的元器件方向尽量统一并有明显标示,同一板上最多只允许两种朝向,便于生产和检验。

∙以手工焊器件的焊盘为中心,半径5mm范围,方向90度的区域内,不能有高于2mm的器件。

因为焊接时烙铁头和PCB之间要成一夹角。

如果周边器件太高,对操作影响较大,容易引起虚焊。

∙贴片IC与PCB板上的设计受力点(如螺丝孔)的距离至少在3mm以上,以免PCB受力时损害IC,造成假焊。

6、具体电路器件布局要求1) 发热元件一般要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要远离发热量大的器件。

2) 电感或磁珠不能并行靠在一起,这样将形成一个空芯变压器,相互感应产生干扰信号。

它们之间的距离至少要大于其中一个器件的高度,或采取直角排列以将其互感减到最小。

3) 去藕电容的布局要尽量靠近IC的电源管脚,并使电容与电源和地之间形成的回路最短。

4) 分压电路、差分电路等尽量采用对称式布局,相同电源的电路器件尽量摆放在一起。

晶振必须放在离芯片最近的地方,但不要放在靠近板边的地方。

1.过孔与安装孔1) 标准过孔尺寸2) 标准安装孔尺寸8、布线与优化布线和优化是PCB设计中最为重要,也是工作量最大的环节。

因为现有的软件智能化程度低,加上产品本身的特点,很难通过制定布线文件进行自动布线,全靠人工去控制和完成。

布线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各种信号的电气性能要求,合理安排信号流向和层面分布。

在满足LAYOUT GUIDELINE的前提下,走线最短、过孔最少、保证信号的完整性与阻抗要求,减少ESD和EMI。

∙布线优先顺序∙关键信号优先:高速信号,时钟信号等关键信号优先布线。

∙密度优先原则:从单板上连接关系最复杂的器件着手布线,从单板上密度最密集的区域开始布线。

∙注意布线方法和顺序的正确选择使用:关键信号如果不优先处理,不但会影响板的基本性能,而且会极大地增加后续的修改工作量。

∙尽量为时钟、高频、高速、敏感信号提供专门的布线层和参考层,保证其最小信号回路面积,必要时采取加宽、屏蔽、加大安全间距等方法保证信号质量。

∙应遵循的布线优化规则二、地线(信号)回路规则:也即环路最小原则,要求信号线及其回路构成的环面积要尽可能小。

环面积越小,对外的辐射就越少,接收外界的干扰也越小。

针对这一规则:∙在地平面分割时,要考虑地平面与重要信号走线的分布,防止由于地平面开槽带来的增大回路的问题。

通常在模拟和数字地之间留一单点接地桥接区域作为信号的回路,或采用A/D器件,必须完全分割时要在信号两侧包地提供回路。

∙在双层板设计中,在为电源留下足够空间的情况下,留下的部分都用参考地填充,并采用足够数量的通孔将两面地有效地连接起来。

三、串扰控制:串扰是指PCB板上不同网络之间由于较长的平行布线而引起的相互干扰。

串扰主要是由于平行线间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作用引起,一般采取的措施有:i)加大平行布线间的间距,遵循3W原则。

ii)在平行线间插入接地的隔离线。

iii)减少平行线的长度,相邻层平行线正交布线。

四、走线的方向控制规则:相邻层的信号的走线方向要采用正交方式,避免将不同的信号在相邻的层面走成同一方向,甚至完全重叠,以减少不必要的层间串扰。

当由于板结构限制难免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信号速度较高时,应考虑用地平面隔离各布线层,用地隔离各信号线。

五、走线的开环检查规则:一般不允许出现一端浮空的布线(DanglingLine),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天线效应”,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干扰和接收,否则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

六、走线闭环检查规则:防止信号在不同的层间形成自环(闭环),在多层板设计中容易发生此类问题,自环将引起辐射干扰。

七、走线的分枝长度控制规则:尽量控制分枝(从某管脚出来朝不同的方向走)的长度,一般的要求是Tdelay<=Trise/20。

八、走线的谐振规则:主要针对高频设计而言,即布线长度不得与其波长成整数倍关系,以免产生谐振现象。

九、走线长度控制规则:即短线规则,在设计时应使布线长度尽可能短,以减少由于走线过长带来的干扰问题。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信号线如时钟、射频等,务必将其振荡器放在离器件最近的地方。

对驱动多个器件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取何种网络拓朴结构。

十、倒角规则:PCB设计中信号走线应避免产生锐角和直角,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辐射,同时工艺性也不好,容易产生过蚀。

射频和时钟在不能走直线的情况下尽量走成圆弧。

十一、器件去藕规则一、在PCB板上增加必要的去藕电容,滤除电源上的干扰和噪声,使电源信号稳定。

二、去藕电容靠近器件的电源管脚放置,特别是在双面板中,使电源先经过电容滤波再供给器件使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由于器件产生的电源噪声对下游器件的影响。

一般来说,采用总线结构设计比较好。

三、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由于传输距离过长而带来的电压跌落给器件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增加一些电源滤波环路,避免产生电位差。

在高速电路设计中,能否正确地使用去藕电容,关系到整个单板的稳定性。

十二、布线分区/分层规则同样性质的信号尽量压缩,不同性质的信号之间用GND+VIA隔开。

重要的关键信号按类型分层布置,缩短布线长度,以地隔离,减少相互干扰。

十三、高频与低频、大功率与小功率、数字与模拟、高速与低速,在条件允许时尽量分层布置,以地隔离。

十四、孤立铜区控制规则:孤立铜区的出现,会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因此将孤立铜区与相应的信号相连,有助于改善信号质量。

通常将孤立铜区与地相连或删除。

在实际的制作中,PCB厂家会在板的空置部分加一些铜箔,这主要是为了方便PCB加工,同时增加PCB的刚性,减少PCB的在高温下的翘曲。

十五、电源层和地层的完整性规则:对于导通孔密集的区域,要注意避免导通孔在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隐形连接,形成对平面层的实际分割,从而破坏平面层的完整性,进而导致信号在地层的回路面积增大十六、电源和地平面层分割和重叠控制规则:1.由于同一平面层可能要分布不同的电源和地,需要对平面层按电气要求进行分割,其分割宽度要考虑不同电源之间的电位差:电位差大于12V时,分割宽度为50MIL;反之,可选25~30MIL.2.平面分割要考虑高速信号回流路径的完整性。

当回流路径遭到破坏时,要采取其他方式予以补偿。

3.不同层的电源层在空间上要避免互相重叠,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同电源时间的干扰,特别是一些电压相差很大的电源之间,难以避免时要考虑中间隔地层。

十七、3W规则:为了减少线间串扰,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

当线中心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则可以保证70%的电场不相互干扰,称为“3W 规则”。

如果要达到98%的电场不相互干扰,可使用10W规则。

十八、20H规则:由于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电场是变化的,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称为“边缘效应”。

解决的办法是:将电源层内缩,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以一个H(电源和地层之间的介质厚度)为单位,如果内缩20H则可以将70%的电场限制在接地层边缘内,内缩100H则可以限制98%的电场。

t) 其他电路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分开,避免穿过对方区域。

必须穿过时要用一到两层地在空间上隔离,模拟地采用单点接地方式和主地相连,或用磁珠,变压器,光电器件等隔离,以保证模拟地的相对干净。

模拟电路的信号线适当走宽些,以提高抗干扰能力。

∙数据和地址总线从BB到FLASH再到其他的总线设备,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走线拓朴结构,做到信号短、过孔少,尽量做等长控制。

相邻层走线采取正交方式,减少层间串扰。

∙RESET信号离地和其他信号线的水平距离在0.3mm以上;CLOCK信号要包地处理,在相邻层的对应区域最好不要有电源、音频等敏感信号。

∙晶振和中振底下避免走线,特别是高速和高频信号,特殊情况下要走线时需在空间上隔离两层地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