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项目
时间
成就
科学家
邓稼先 钱学森
军事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科技 1966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艘无人飞船 第一艘载人飞船
航天 科技 农业 科技
1999年 2003年
合作探究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我国有何意义?在国 际上有何影响?
意义:“两弹一星”,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增 强了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 影响:奠定
“神舟”五号载 人飞船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 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 雄杨利伟自主出舱。
2005年,“神舟六 号”返回舱在内蒙 古草原成功着陆, 航天员费俊龙、聂 海胜平安返回 。
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 6月11日17时38分02秒 由CZ-2F Y10火箭点火 起飞,飞船搭载三名航 天员聂海胜、王亚平 (女)、张晓光,其中 聂海胜曾执行神舟六号 飞船飞行任务。王亚平 还完成了一次太空授课, 是人类在太空上的第二 次太空授课。
1964年6月,我国设 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 北地区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装有 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 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 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 用于实战的导弹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国名 时间
美国
前苏联 4年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两弹一星”
籼型杂交水稻
“两弹一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东方红1号卫星
央军委2003年11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奖章和证书。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日前发布命令,授予总装备部航天员大队“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
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中考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2014江苏南京】1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下列人物中,对该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是A .魏源B .焦裕禄C .袁隆平D .邓稼先【答案】D【2014江苏徐州】21.2013年12月15日,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C .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D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答案】D【2014达州】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GPS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C.“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答案】C【2014年临沂市】15.图4中飞船的成功发射A .实现了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梦想B .标志着我国开始掌握了飞船发射技术C .标志着我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D .使我国成为第一个送人上太空的国家【答案】A【2014东营】14.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重大事件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海军装备了核潜艇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答案】A【2014年菏泽】12.建国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图4 神舟五号飞船【答案】C二、非选择题【2014内江】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任何人,只要愿意付出代价及冒险到遥远的东方,便可从黄金、珠宝、丝绸和香料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 籼型杂交水稻” 成“籼型杂交水稻”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 小平,二是靠袁隆平。今天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中, 小平,二是靠袁隆平。今天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 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部分, 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增产的部分,可多 养活7500多万人。 多万人。 养活 多万人
山东滕州尚贤中学八年级历史组赵允强
时间: 时间:3分钟 任务:阅读全文, 任务: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拥有原子弹的时间和意义? 1、我国拥有原子弹的时间和意义? 2、我国用于实战的导弹出现于 何时? 何时? 3、我国何时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 卫星? 卫星? 农业科技有什么成就? 4、农业科技有什么成就?
为追赶航天 科技大国, 科技大国, 我国于1999 我国于1999 年发射了 第一艘无人 飞船“ 飞船“神舟 一号” 一号”
2003年 2003年中国 成功发射了 第一艘载人 飞船“ 飞船“神舟 五号”, 五号” 并安全返回
我国成为继 俄罗斯、 俄罗斯、美国 之后, 之后,世界上 第三个有能力 把人送上太空 的国家。 的国家。
2005年“神舟 年 六号”发射成 六号” 功,有两位航 天员征服了 太空。 太空。
神舟7号
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天空对接 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那种艰难岁月 研制成功了代表当时最先进科技的 两弹一星”震惊了全世界, “两弹一星”震惊了全世界,让 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那么, 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那么,他 们是靠着什么样的精神克服的困难 走向成功的呢? ,走向成功的呢?
启示四: 启示四: 20世纪 年代 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世纪60年代 世纪 年代-70年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条件艰苦,左倾错误严重干扰科研的进行, 条件艰苦,左倾错误严重干扰科研的进行, 身处西北荒凉沙漠仍坚持工作。 身处西北荒凉沙漠仍坚持工作。
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原子弹
1964.10.16
氢弹 196Leabharlann .6卫星 中近程地地导道 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 红一号”。
5、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谁?他的 主要贡献是什么?
袁隆平。提出水稻
杂交新理论,实现 水稻育种的历史性 突破。
达标测试
合上课本做
《助学》上的 课堂达标题。
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 2、1966年10月,装有核弹 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 功。
3、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何时发射成 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
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 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的国家。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
学习目标
掌握:建国以来包 括“两弹一星”在内 的重大科技成就;袁 隆平及其成就。
自学指导
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90-92,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并画出要点
1、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什么时候? 有何意义? 2、 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导弹研制工作 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3、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何时发射成功? 4、 我国航天科技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5、 请你说一说袁隆平的科技成就。 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什么时 候?有何意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导弹研制工 作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1、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
4、 我国航天科技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第17课_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邓稼先杨利伟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了解一下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堂PPT)

材料一:邓稼先接受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对夫人说: “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 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材料二: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邓稼先经常在最关键、 最危险的环节(如插雷管)亲自操作。并以院 长的权威向周围的工作人员下命令:“你们还 年轻,你们不能去!”后来,在一次实验的事 故中,他遭受核辐射,1986年不幸去世。
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次日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03年,“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在 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 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
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
创造了前提。
2、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
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4、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两弹一星”
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研究方面的成就 3、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人 物: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主要成就:1973年,他在国际上首先育成“籼 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 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 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 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 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 (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 人不再挨饿!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 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 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 问题的法宝。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件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 展的原因是什么?
1、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 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2、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 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 情投入、无私奉献。
长征运载火箭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五号和航空员杨利伟
二、籼型杂交水稻
1、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我国 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 成功被称为“东方魔稻”的籼型杂 交水稻。 2、杰出科学人物: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邓稼先——两弹元勋 钱学森——导弹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两弹元勋——邓稼先
2、2003年10月15日,实现我国载人飞
船航天梦想的飞船是( D )
A.神舟一号
B.神舟二号
C.神舟四号
D.神舟五号
3、我国对使用核武器作出的承诺是( C )
A.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 武器
B.没有受到明显威胁时,不会对无核国家使 用核武器
C.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 核武器,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D.无论何种情况,只要中国受到战争威胁, 都会考虑使用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 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 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 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 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 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 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2、航天成就: ①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 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 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②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神舟一号”; ③2003年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 成功; ④2005年“神舟六号” 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共1课时)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探究、例证、分析和归纳等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科学技术成就的讲解,训练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结合本校参与的国家级课题《历史教学与情商教育》和独立承担的厦门市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课题开展,引用部分文学作品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文学作品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2)通过讲述法、例证法、分析法、图示法、启发法等方法,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
有些尖端科学技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震动了整个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强烈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青少年学生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深刻含义。
我们中华民族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才能昂首阔步续写“感动中国、震动世界”的新篇章!
【重点难点】
1、重点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难点
对核武器和航天飞机、籼性杂交水稻等科技知识的理解。
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从而突破难点,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教学方法】
1、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2、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关于两弹一星研制的录像片段;《感动中国》(袁隆平)片断。
[案例一]
教学过程
[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很有兴趣,我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去感动他们,同时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效果好。
[案例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两弹一星”
1、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
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
3、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
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色插图第3页第13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体验科技实验成功的欢乐、自豪等情感。
4、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年在经济困难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两弹一星”,特别是“两弹”根本没派上用场,你认为有必要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总结发言)(明确)代表了我国当时科技达到的先进水平,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6、核武器的研制,只是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了成功,要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力量,还要空间技术的支持。
请同学们看书,搜寻重要信息:------(1970年4月“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
7、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在哪一年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教师简介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状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8、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二、籼型杂交水稻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8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
组织讨论:
1、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
2、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
教师组织学生提高探究学习的层次:
3、结合课本88页“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
(A、原子弹爆炸成功;B、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C、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
•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
4、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A、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B、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
C、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
5、教师展示2004感动中国关于袁隆平的录像。
在此基础上指出: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一练”。
2、完成《伴你学》本课习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