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堂笔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堂笔记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堂笔记一、课文简介本单元课文是《大运会》、《黑夜里的团火》、《蒲公英》三篇文章,都描写了小学生们拼搏、奋斗的故事,表现出孩子们的坚韧和勇敢。

二、生词表1. 彩旗:象征着胜利、荣誉的旗帜。

2. 体育场:运动比赛的场所。

3.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4. 踌躇满志:形容心情高兴、自信。

5. 四合院:传统的中国民居建筑形式,四面围合一个四方形庭院。

6. 草丛:深色的长草丛。

7. 萎靡不振:形容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8. 燃烧: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作用而放出的热和光。

9. 颤动:微小的、不规则的震动或晃动。

三、重点概括1. 学生们如何为学校争光夺气,赢得荣誉。

本单元中的《大运会》描写了学生们在体育比赛中为学校拼搏奋斗的场景。

孩子们奔跑、跳远、投球,迸发出了无限的热情和活力,在全校同学、老师的见证下,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和尊重。

2. 学生们如何克服自己的恐惧,勇敢地面对黑暗和困难。

《黑夜里的团火》描绘了学生们在露营活动中遭遇黑夜和陌生环境时的表现。

孩子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点燃了小小的篝火,抵御了黑暗和孤独,展开了一次充满挑战和收获的团队之旅。

3. 学生们如何欣赏自然,珍惜美好时光。

《蒲公英》是一篇关于孩子们采集蒲公英时的小故事。

孩子们透过采集蒲公英的活动,欣赏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珍贵,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欢乐和回忆。

四、课堂活动1. 读课文老师示范读课文,并解析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讨论学生结合课文,就文章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写作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主题和情节,展开写作。

可以通过情感描写、事件叙述、角色塑造等方式,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背诵本单元中的三篇文章,并尽可能地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2. 课后阅读建议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培养语感和阅读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一、词语搭配
•十分认真
•带着爱心
•守口如瓶
•心急如焚
•一张张帖子
•心事如鲠
•心事重重
•欢乐的女儿
二、短语造句
1.他这个人很有爱心。

2.每天帮助别人是一个好习惯。

3.家里出事时,我们都守口如瓶。

4.他拿着一块红布,心急如焚地摆弄了很久。

三、课文理解
1. 课文故事梗概
故事主要讲述一老者生平的坎坷经历,为大家传递了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信念。

2. 语文知识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阅读小结
对于这篇课文,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到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同时也体会到人生中困难和挑战是无法避免的。

四、文言文阅读
•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特点。

•掌握古代用法的修辞手法。

•多读经典,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写作练习
•练习以文章、诗歌等形式进行创作。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组织能力。

结语
通过对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考点梳理,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正能量,努力面对困难,勇敢前行。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是寓言故事单元,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篇课文。

1.《守株待兔》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讲述了农夫因为偶然一次在田间捡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之后就一直等待兔子再次出现,不再努力工作,最后田地都荒芜了,也没有再次等到兔子的故事。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2.《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

陶罐因为质地脆弱,所以只能存在在博物馆里,而铁罐则因为坚固耐用,历经千年仍然存在。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不要骄傲自大,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3.《鹿角和鹿腿》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鹿因为拥有美丽的角而自豪,却因为腿的不够有力而陷入困境,最终被猎人追捕。

在危急时刻,鹿明白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最终靠自己的力量成功逃脱。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4.《池子与河流》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池子与河流的不同命运。

池子因为安逸自在而最终干涸,而河流则因为不断流动而充满生机。

这篇课文告诉人们要不断努力前进,不要停止追求自己的梦想。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的内容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一、词语盘点1、二字词语严肃默默清晰抱负胸怀赞叹表情忘怀果真非凡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2、四字词语若有所思难以忘怀热闹非凡左顾右盼闻名世界干干净净藏身租界深居简出随时随地蓄须明志不堪其扰卖房度日斩钉截铁翩翩归来茁壮成长雨后春笋满目琳琅毫不犹豫顶天立地灿烂辉煌二、多音字将:jiāng(将来、将军)jiàng(将领、将令)qiāng(将进酒)还:huán(归还、还书)hái(还是、还有)度:dù(度假、过度)duó(揣度、以己度人)提:tí(提出、提拔)dī(提防、提溜)轧:yà(倾轧)zhá(轧钢)模:mó(模范、模型)mú(模子、模样)宁:nìnɡ(宁肯)nínɡ(宁静)要:yāo(要求)zhònɡ(重要、不要)藏:cánɡ(藏好、收藏)zànɡ(宝藏、西藏)重:chónɡ(重来、重新)zhònɡ(重量、重点)厦:shà(大厦)xià(厦门)露:lù(雨露、露珠)lòu(露怯)三、填空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5、《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让我们感受到李清照的一身正气和爱国情怀。

6、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是周恩来。

8、十月中旬,天气回暖,嫩绿的庄稼泛着光泽。

农民望着田野里生气勃勃的秧苗,笑盈盈地说:“农谚说得对,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9、《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表达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良将的期盼;《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句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夏日绝句》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句传达出诗人的凛然风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词句段运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赞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些成语。

志存高远:指立志很高远。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没有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逢迎。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

a.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b.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1)第一组例句中的第一个例句是两个反问句,一方面表达的意思更肯定,另一方面看出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思考与追问,朗读时一定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且一次比一次强烈;第二个句子是把第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了,只强调了“为什么不能去”这一个疑惑,朗读时疑问语气没有第一组的强烈。

a.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b.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用愁没钱花。

(2)第一个例句是反问句,表达的意思也更肯定,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第二个例句是陈述句,语气平缓,表达的效果没有第一句强烈,读的时候,语调稍平。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试卷及答案(完美版)班级:姓名: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读拼音,写词语。

xuán zhǎn yù liào qīng xīyí huòxùn chìguàn gài yǎn hùjìng pèi chóng diépú tao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鸡冠.(guān guàn)掩埋.(mái mán)疾.病(jījí)不懈.(jiě xiè)刹.那(chà shà)窥伺.(sī sì)三、比一比,再组词。

茎(_________)均(_________)泽(_________)郊(_________)经(_________)钧(_________)择(_________)较(_________)四、我能补充完整四字词语,并完成后面的填空。

①震(___)欲聋②(___)疲(___)竭③(___)头(___)臂④悄(___)声息⑤(___)山(___)海⑥(___)天(___)地运动会上,我班的长跑运动员跑得_____(填序号),但听到同学们_____(填序号)的加油声后,再一次奋力追赶。

五、选词填空。

渴望希望盼望(1)老一辈革命家()我们茁壮成长。

(2)生日那天,我得到了()已久的礼物——一个足球。

(3)家境贫寒的小刚()上学。

尽管……还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4)()今天下雨了,我们()要去探望李老师。

(5)()长城是那样雄伟壮丽,()吸引了很多游客。

(6)王老师()关心我们的学习,()关心我们的身体。

六、按要求写句子。

1.北京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女孩用兴奋的目光望着这座小小的花园。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神话故事,通过学习这三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神话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语言表达、文本分析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能简单分析课文中的神话故事;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能简单分析课文中的神话故事;2.教学难点:体会神话故事的语言魅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2.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3.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神话故事素材,用于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神话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神话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呈现课文《盘古开天地》,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神话故事的语言魅力。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神话故事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课文中的神话故事特点,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出示其他神话故事素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神话故事的特点。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 课件(共28张PPT)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 课件(共28张PPT)

这是什么样的边关? 寂寞 冷清 荒凉 孤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你发现了吗?诗人笔下的明月常常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想象: 古关上,寂静无声,征人们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亲人)。 长亭外,寒风呼啸,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明月(挂念儿子)。 楼台上,风吹鸦叫,孤苦无助的妻子望着明月(担心丈夫)。 古树旁,风吹叶落,无依无靠的孩子望着明月(想念父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 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 如何?
悲哀 痛恨 愤怒 ……
资治通鉴·唐纪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
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读准字音
人未还(huán 回、归) (hái 仍旧、依然)
飞 将 (jiāng 带、领、扶助) (jiàng 军衔名)
不 教 (jiào 令、使) (jiāo 传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学指导
1.关:边关,关塞。 2.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3.还:回家。 4.但使:只要。 5.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6.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胡”是古代中国 汉族人对西北地区各民族的通称。 7.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是古代中国汉族抵御 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天然屏障。
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前两句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表达战争给人 民带来的苦难和悲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

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

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

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

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四)课外延伸。

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练习设计:1、补充成语。

( )( )不解 ( )和( )丽灯( )酒( ) 热闹( )( ) ( )武( )威左顾( )( )2、写近文词:繁华——( ) 驱使——( ) 踊跃——( )清晰——( ) 欺凌——( ) 惩处——( )得意洋洋——( ) 左顾右盼——(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

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①划出生字新新。

②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7、语文活动: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圣陶)修改文章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请我做客平易近人人品给我印象堪称楷模27、乌塔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一、导引目标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

(激发兴趣)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修改病句。

1、我们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2、我喜欢吃西红柿、黄瓜、茄子、苹果等蔬菜。

3、故乡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4、乌塔是聪明勇敢的一个女孩。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1. 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 了解柯岩其人。

一、导入新课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

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