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1.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认真读词语,读准字音,积累四字词语;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比陈述句更强烈的语气;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劝说别人,向别人致谢。

3.理解并背诵古诗《别董大》,理解诗句,积累关于送别的诗句。

重点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积累词语和诗句,学会正确表达。

难点把学会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1.交流平台学生交流自己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总结出从课题入手,从事情的六要素入手,把几件事连起来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运用“词句段运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道教材中列举的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语气的不同,学会在情境中运用反问的语气。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的语气,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3.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别董大》,理解诗人离别的情感,积累别离的诗句。

朗读并背诵古诗。

1.预习提纲(1)复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查字典认识“词句段运用”中的四字词语,并理解意思。

(3)熟读《别董大》,搜集有关别离的诗句。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平时上课时,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

设计意图: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学习的障碍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交流平台1.请学生互相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标注方法,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学生汇报:说说你学会了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一:抓住课文的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子可以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七》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七》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七》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1 教材背景
《语文园地七》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教学准备
2.1 教学材料
•课本:《语文园地七》
•教学辅助工具:…
•学生学习用具:…
2.2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
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
3.2 阅读理解
让学生反复读…
3.3 讨论与思考
引导学生围绕…
3.4 小组合作
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
3.5 拓展延伸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
四、教学反思与总结
4.1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中,教师发现…
4.2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收获了…
五、课后作业
5.1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完成单元练习册…
•完成课文默写…
5.2 课后反思
•学生自主反思…
六、扩展阅读推荐
推荐给学生一些扩展阅读资料,例如…
七、教学评价及建议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建议,包括…
以上是本次关于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七》优质课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一、教学内容1. 语文天地:《古诗两首》(《题西林壁》、《雪梅》)2. 语文园地:语文实践活动——《诗句中的景物》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 学会运用诗句描绘景物,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运用诗句描绘景物。

重点:背诵两首古诗,掌握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景物。

(2)引入课题,板书:语文园地七。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语调。

(2)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

(3)教师讲解诗句中的难点,如词语、句式等。

(4)学生背诵古诗。

3. 实践活动(1)教师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描绘诗句中的景物。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个景物进行描绘。

(3)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题西林壁》和《雪梅》。

2. 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景物的简图,标注诗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两首古诗。

(2)运用诗句描绘一个景物。

2. 答案:(1)古诗背诵答案略。

(2)示例:描绘月亮:皎皎空中孤月轮,皑皑白雪照清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下积累诗句,进行诗句描绘景物练习。

(2)组织一次诗句描绘景物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1. 难点解析:古诗的理解和描绘景物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 表格式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  表格式教案
4.学生齐读归纳主要内容的歌诀:
读懂文章是基础,题目提示很重要。
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晰明确好把握。
事多不止一件时,抓住主要是关键。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
主问题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得词语,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词语。
第二步:互学要求
1.小组合作完成连线。
2.说一说,还能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哪些其他人物?
(1)字生时读调话,教师提示重点字音“刚正不阿”中的"e”
(2)引导交流:这文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汇报。
2.展开联想,运用词语。
(1)出示“周恩来、梅兰芳岳飞、项羽”等课文中学过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可以用哪个词来评价。中有种品质,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
(2)引导学生多角度度概括:有的时候,同一个人物也具有多种品质,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
通过自我总结,小组交流,讲方法总结得更加全面。
主问题1预设答案
1.梳理收获,总结方法。
(1)学生交流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教师相机整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我们把握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思考了读书的目的;了解了周恩来、梅兰芳的故事,感受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学习了如何写书信,掌握了书信的格式等。
(2)学生交流把在下面表格“别人的方法”一栏中。
三、教学总结
四、板书设计
来形容。
(3)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连线。
出示:志存高远的包拯
铁面无私的周恩来
刚正不阿的李大钊
视死如归的梅兰芳
大义凛然的
英勇无畏的
(4)小组交流:你还能用这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知道的其他人物吗?
3.小结:这些成语的理解除了查字典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和我们的生活相联系,与生活中的人物对号人座,这样词语才能在我们头脑中鲜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 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生僻词汇,如“国际分工”、“生物钟”等。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界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带领学生阅读《自然界的时钟》,讲解文章内容,分析生物钟的作用。

(2)学习《奇妙的国际分工》,让学生了解国际分工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朗读《小草之歌》,让学生感受小草的坚韧与生命力。

(4)学习《古诗两首》,讲解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例题讲解:(1)分析《自然界的时钟》中提到的生物钟现象,让学生举例说明。

(2)讲解《奇妙的国际分工》中提到的例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彩色笔在课文上勾画出关键词汇和优美句子。

(2)仿写一首以自然界为主题的短诗。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界的时钟:生物钟、规律、作用2. 奇妙的国际分工:概念、例子、合作意识3. 小草之歌:坚韧、生命力4. 古诗两首:江雪、夜宿山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物钟的理解。

(2)以“国际分工”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3)翻译并背诵《江雪》和《夜宿山寺》。

2. 答案:(1)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它能指导生物体的生理活动,使其适应环境变化。

(2)例文: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己的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分工合作,共同发展。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最后一部分,它以一种综合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节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法和词汇也有一定的掌握。

但是,他们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2.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使用语言。

例如,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向大家介绍这个节日的起源、习俗等。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语文园地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 语文园地 部编版

语文园地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指向方法提炼。

围绕本单元的学习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归纳了三种方法:一是可以借助题目提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写了不止一件事的文章,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先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回顾学习过的方法,再引导学生交流、归纳,进一步明确和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多种方法。

2.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

第一部分是学习并积累关于人物品质的词语。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准、读熟,然后联系已有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运用这些词语来形容自己了解或熟悉的人物。

第二部分是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反复对比读两组例句,说一说每组例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进一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

然后让学生想想在具体的语境中自己要怎么说,写下来,并读一读。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指向古诗文积累。

编排的是唐代诗人高适的送别诗《别董大》,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古诗文。

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将古诗读正确、流利,读出音律美,并能熟读成诵。

然后借助插图,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及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最后,可推荐学生积累其他送别诗。

1.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在情境中,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感情表达在程度上的差别。

3.积累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点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教学难点在情境中,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的感情表达在程度上的差别。

1.联系教材,把握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联系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形成小组汇报单。

交流不同小组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常用的方法,如:借助文章题目;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七》教案教学反思说课稿

语文园地七[教学目标]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语文要素】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3.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2.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点)2.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并能举例说说词语形容的人物。

(重点)一、交流平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谈话导入:平时上课,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弄清楚全文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

2.引导学生围绕“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展开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最好用上本册教材的课文加以说明,形成小组汇报单。

3.交流不同小组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常用的方法:(1)借助文章题目;(2)借助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3)分段,概括段意,合并段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4)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

……4.让学生自由朗读教材中学习伙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对照。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练习,形成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1.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认读词语,指名读,教师相机点拨读音:“阿”在词语“刚正不阿”中读“ē”,不读“ā”;“凛”是前鼻音;“秉”是后鼻音。

2.让学生默读词语,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阅词典理解含义。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说一说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哪些人。

教师适当追问学生相关人物的事迹。

点拨:一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形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如,志存高远的周恩来,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
1.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认真读词语,读准字音,积累四字词语;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比陈述句更强烈的语气;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劝说别人,向别人致谢。

3.理解并背诵古诗《别董大》,理解诗句,积累关于送别的诗句。

重点
1.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

2.积累词语和诗句,学会正确表达。

难点
把学会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1.交流平台
学生交流自己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总结出从课题入手,从事情的六要素入手,把几件事连起来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道教材中列举的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语气的不同,学会在情境中运用反问的语气。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的语气,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3.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别董大》,理解诗人离别的情感,积累别离的诗句。

朗读并背诵古诗。

1.预习提纲
(1)复习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查字典认识“词句段运用”中的四字词语,并理解意思。

(3)熟读《别董大》,搜集有关别离的诗句。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平时上课时,老师总会问大家:“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的同学抓耳挠腮,有的同学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可是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

设计意图: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学习的障碍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迫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交流平台
1.请学生互相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标注方法,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学生汇报:说说你学会了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预设一:抓住课文的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子可以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二:写人记事的文章,大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把握住了。

预设三:课文的题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们往往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4.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通过题目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2.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3.把课文写的几件事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词句段运用
1.学习第一题。

(1)同学们都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得来的,这些为国家,为人民甘愿付出生命的烈士,我们通常会用哪些词语来赞扬他们呢?
预设: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英勇献身
(2)课件出示课本中的四字词语,学生认真读两遍。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3)学生齐读这八个四字词语,注意“秉”是后鼻韵母,读音是“bǐng”,“刚正不阿”中“阿”读音是“ē”,不要读错,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4)学生小组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再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

(5)我们已经学会把词语读正确,把这些词语理解清楚,那谁来说一说这些词语一般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总结:“志存高远”一般用来形容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精忠报国”一般用来形容忠诚报效国家的爱国之士。

“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一般用来形容为了正义或大义,面对危险或死亡不屈服、不惧怕的正义之士。

“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一般用来形容处事公正严明、不徇私情的人。

2.课件出示第二题中的两组句子。

课件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愁没钱花。

(1)学生自读例句,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预设:两组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一个陈述句,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陈述句语气比较平淡。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反问句。

(3)实战演练。

①教师谈话: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

”我们知道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来试着用一用。

课件出示:
1.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提醒他说……
2.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②这两个场合我们经常会遇到,碰到这样的场合,我们怎么办呢?
③预设1:“有人打扫就能乱丢垃圾吗?”
预设2:“这难道是送给我的?”
④学生分组比赛讨论,小组汇报。

教师组织评选“说话小标兵”。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说话。

四、日积月累
1.教师谈话:唐诗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唐诗的魅力。

(板书诗题)
2.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诗人高适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高适?
学生介绍,教师课件出示诗人的简介,补充介绍。

课件出示:
高适(约704—约765),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传世。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3.出示古诗,学生读古诗。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通顺。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先独立学习,然后同桌合作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5.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古诗,将整首诗背下来,并工整地默写。

6.课外搜集关于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学好语文,重在得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背诵、抄写、默写,这些都是积累古诗的一些有效的途径,只有扎扎实实将积累进行到底才能更好地达到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部分,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交流平台。

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小组自主交流,最后我再进行总结。

这样循序渐进,既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又让学生掌握了把握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二、词句段运用。

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词语,讨论交流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这有利于让学生明确词语该如何运用。

在比较学习陈述句和反问句时,也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语言实践”的模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会学会用。

三、日积月累。

在“日积月累”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

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同时让学生先自己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进行归纳总结,最
后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课外搜集类似的古诗并背诵,达到增加积累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