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及形态观察
细菌的形态构造和观察--项目实训:革兰氏染色法

脱色:95%乙醇脱色20-30s, 至乙醇液不呈紫色
复染:番红复染1min,用水冲 洗
干燥后镜检
八、项目实训:革兰氏染色法
3 染色结果
八、项目实训:革兰氏染色法
4 染色影响因素
➢ 掌握好乙醇脱色程度,若脱色过度,则阳性菌被误染为阴性菌;而脱色不够时, 阴性菌被误染为阳性菌;
➢ 菌龄也影响染色结果,若细菌培养时间太长,已死亡或自溶,导致细胞壁通透性 的改变而呈现假阴性反应。
G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 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 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项目一 细菌的构造和形态观察
八、项目实训:革兰氏染色法
1 基本原理
八、项目实训:革兰氏染色法
2 操作步骤
涂片、干燥、固定
初染:草酸铵结晶紫染色 1min,用水冲洗
微生物学基础
原核微生物的构造和形态观察
项目一 细菌菌鉴定的重要方法,可将全部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 ➢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 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 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细菌形态学检查染色方法

细菌形态学检查染色方法
细菌形态学检查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
我们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细菌形态学
检查中,染色方法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它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
容易观察和分辨。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
1. 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之一。
它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在这种染色方法中,先用紫普鲁士蓝染色,然后用碘液固定,再用酒精脱色,最后
用洋红染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会呈紫色或蓝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
则会呈粉红色。
2. 厌氧染色法,厌氧染色法是专门用于观察厌氧菌的染色方法。
它与革兰氏染色法类似,但在脱色步骤中使用氢氟酸而不是酒精,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留厌氧菌的形态特征。
3. 阳性染色法,阳性染色法用于观察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形态
特征。
在这种染色方法中,通常使用甲基蓝或结晶紫等染料,可以
使细菌呈现出蓝色或紫色。
4. 阴性染色法,阴性染色法也是用于观察细菌细胞壁结构和形态特征的一种方法。
与阳性染色法不同的是,阴性染色法使用印度墨染料,可以使细菌呈现出浅红色或粉红色。
除了上述列举的染色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特殊的染色方法,如荧光染色、折射染色等,它们都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使用。
细菌形态学检查染色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所研究的细菌种类、研究的目的以及实验室的设备和条件等因素。
希望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细菌形态学检查染色方法。
实验三讲义 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

3.2.3 媒染。先用卢戈氏碘液冲去载片上残留水迹,再用碘液 覆盖1 min,水洗。
3.2.4 脱色。滴加95%乙醇脱色20-30s ,立即水洗。
3.2.5 复染。用吸水纸吸去载片上残留水,用番红复染液染色 2 min,水洗,吸干水迹。
3.2 方法 C. 细菌形态观察
低倍镜观察 4×,10 ×
高倍镜观察 (40×,找到合适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心)
油镜观察(100×) 将高倍镜转离工作位置,在要观察的涂菌部位滴加一滴 镜油,将油镜转至工作位置,聚光器升至最高,调节照明 度,调节细调节器,使物像清晰。
绘图 在所观察的图像中选取典型部位绘图,要求左眼观察图像, 右眼观察绘图;球菌应注意长度与直径之比,球菌应注意排 列状况;有芽胞的细菌应标记芽胞和营养体的位置;图下方 应标明图的名称、放大倍数、染色结果。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器材
3.1.1 药品:革兰氏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 95%乙醇、番红染液,无菌生理盐水。 芽胞染色液:孔雀绿染色液,番红染色液
3.1.2 菌种: 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18-24 h菌落平板, Bacillus thuringiensis(苏云金芽孢杆菌)培养24 h菌落平板。
3.2 方法 B. 芽胞染色法
3.2.1 制片:按革兰氏染色方法操作。 (取菌落中央和边缘的菌体)
3.2.2 染色。用试管夹夹住载片,滴加孔雀绿染液3-5滴于涂菌 部位,置酒精灯火焰上加热5-8 min ,加热过程要随时滴加染色 液,防止煮沸或干涸。 3.2.3 水洗:载片冷却后水洗。
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

(1) 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 h以内的菌体进行革兰氏 染色?
(2) 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 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为什么?
(3) 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 作正确,结果可靠?
) “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 ,中医 药在防 治非典 、禽流 感和艾 滋病方 面发挥 的独特 作用也 证实了 二者的 有机结 合,具 有肯定 的临床 疗效。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df高血压958心脏 病983u6糖尿 病87fr)
1、简单染色法原理 这是最基本的染色方法,由于细性燃料如美蓝、碱性 复红、结晶紫、孔雀绿、蕃红等进行染色。这类染料解 离后,染料离子带正电荷,故使细菌着色。
2、革兰氏染色法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重要鉴别染色
法,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氏阳性菌(G+) 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 革兰氏染色过程所用四种不同溶液的作用:
(5) 复染 蕃红染液复染1 min,水洗。 (6) 吸干并镜检 若研究工作中要确证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 时,则需同时用已知菌进行染色作为对照。
五、实验结果
(1) 绘图:画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形 态图。 (2) 记录革兰氏染色结果;分辨出革兰氏阳性菌或革 兰氏阴性菌。如果染色结果不理想,请分析原因。
(1) 碱性染料 草酸铵结晶紫液。 (2) 媒染剂 碘液,其作用是增强染料与菌体的亲和力, 加强染料与细胞的结合。
(3) 脱色剂 乙醇将染料溶解,使被染色的细胞脱色。 利用不同细菌对染料脱色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加以区分。
(4) 复染液 蕃红溶液,目的是使经脱色的细菌重新染 上另一种颜色,以便与未脱色菌进行比较。
(2) 染色 用草酸铵结晶紫染液染色1 min,用水冲洗。 (3) 媒染 滴加革兰氏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1 min, 用水冲去碘液。
实验二、细菌革蓝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

印片法:取一洁净载玻片置于火焰上微热后,盖在菌苔
上,轻轻按压,使培养物(气丝、孢子丝或孢固定。
上:孢子丝
右上、右下:基内菌丝 和气生菌丝
2. 结果 革蓝氏染色阳性:深紫色 革蓝氏染色阴性:浅红色
3. 放线菌的观察
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也称营养菌丝,生长于培养基内,主
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营养菌丝一般无隔膜,内含有许多核质体, 直径约为0.2-0.8μm,但长度差别很大。色浅、较细。
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
实验二、细菌革蓝氏染色、放线菌形态观察
基本概念: 革蓝氏染色(Gram staining) 革蓝氏染色阳性(Gram Positive) 革蓝氏染色阴性(Gram Negative) 基内菌丝(substrate mycelium) 气生菌丝(aerial mycelium) 孢子丝(sporophore)
放线菌的基本特点
¾分枝丝状体,原核微生物 ¾革蓝氏染色阳性反应 ¾不运动 ¾大部分腐生菌,少数寄生菌,也有致病菌 ¾ 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 ¾ 许多酶和维生素的产生菌 ¾甾体转化、石油脱蜡、污水处理 ¾某些与植物共生固氮
放线菌的菌丝
1、营养菌丝 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一般无
隔膜,直径0.2-0.8 μm,长度差别很大,有的可产生色素。
[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革兰氏染色原理和方法 2. 学习放线菌培养观察方法 3. 观察细菌形态及运动(活体观察)
[实验材料] 1. 菌种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实验报告摘要: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对不同类型的细菌进行了染色,并观察到了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革兰氏染色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为细菌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引言: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对于研究细菌的生理特性、病原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革兰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可以将其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材料与方法:1. 细菌培养物:本实验选择了两种细菌培养物,分别是革兰氏阳性菌A和革兰氏阴性菌B。
2. 革兰氏染色试剂:结晶紫、碘液、酒精、脱色剂、苏木精。
3. 显微镜:用于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品。
实验步骤:1. 取两株细菌培养物,分别进行涂片制备。
2. 将制备好的涂片用结晶紫染色液浸泡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3. 加入碘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4. 用酒精滴加在涂片上,使其脱色,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5. 加入脱色剂浸泡30秒至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6. 将涂片用苏木精染色液浸泡1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
7. 涂片晾干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与讨论: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A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B呈红色。
根据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我们可以解释这种差异。
革兰氏染色法中,结晶紫染色液首先染色细菌细胞的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含有较多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能够吸附结晶紫,形成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含量较少,无法吸附结晶紫,因此在后续的染色步骤中无法保留紫色,最终呈现红色。
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染色后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呈紫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形态较大、圆润。
实验二细菌革兰氏染色

(一)革兰氏染色 涂片—风干—固定—初染—水洗—媒染—水洗—
脱色—水洗—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菌悬液
涂片
干燥
滴加无 菌水
取菌苔
涂片
固定
Smear preparation
Heat fixing
Staining
crystal violet stain
wash with water
Counterstain with Safranin
3、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 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 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 胞呈无色。
4、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 涂片进行复染。例如沙黄,它使原来无色的 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 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成分
肽聚糖 磷壁酸 类脂质 蛋白质源自占细胞壁干重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革兰氏阴性细菌
含量很高(50~90)
含量很低(~10)
含量较高(<50)
无
一般无(<2)
含量较高(~20)
无
含量较高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E.C)、枯草杆菌(B.S) 2、染料:结晶紫、复红、碘液等 3、材料:95%酒精等 4、标本片:芽孢、荚膜、孢子丝
四、实验方法
注意事项:
(1)在涂片时不可过厚,否则在染色脱色时,都不易均匀, 固定时,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严格掌握脱色程度,是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如脱色 时间太长,阳性菌会误为革兰氏阴性菌,时间不足,革 兰氏阴性菌会误为革兰氏阳性菌。
(3)在镜检时,以分散开的菌体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 (4)设定阴性和阳性对照,确保实验的可靠性。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细菌的染色和涂片观察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一、细菌染色方法:1.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染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细菌可以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步骤:(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炬预热玻璃片,使玻璃片夹持菌液返燃。
(3)在火焰中反复将菌液加热,使其彻底干燥。
(4)将干燥的玻片放在青霉素醛固定液中,固定细菌片。
(5)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在微生物操作台上反复冲洗,去除青霉素醛固定液。
(6)将玻璃片放在碘酒液中浸泡3-5分钟,使菌液变成深度蓝黑色。
(7)洗净玻片,以去除碘酒液。
(8)将玻片放入95%乙醇中,进行除膜操作,1-2秒钟后取出。
(9)玻片反复在试管中加乙醇,直至洗涤液基本为无色,然后将玻片放入流动水中漂洗。
(10)用草绿素溶液染色,将玻片浸泡5分钟。
(11)用水漂洗片面,直至玻片颜色基本不变。
(12)用纤维纸轻轻拍去多余的水分,放在显微镜载物玻片上中间,覆盖一层玻璃标本纸,压平,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13)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或紫蓝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粉红色。
2.肥湖水染色法:肥湖水染色法也是常用的细菌染色法之一,可以用来观察鞭毛、纤毛等细菌结构。
步骤:(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热熔玻璃片,使其保持与菌液接触状态,避免菌液干燥。
(3)将玻璃片放在肥湖水溶液中浸泡2-3分钟。
(4)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反复冲洗,去除肥湖水溶液。
(5)用希森润湿法将玻璃片上覆盖一层希森润湿剂。
(6)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鞭毛呈现鲜绿色,纤毛呈现暗蓝色。
二、涂片观察方法:1.涂片制备:涂片制备是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涂片制备的步骤如下:(1)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或紫外线灭菌,使其迅速晾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及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学习掌握革兰氏染色技术,巩固学习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性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属于最重要的鉴别染色。
一般认为革兰氏染色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两类细菌的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不同。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20-80nm),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网状结构紧密。
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2-3nm),主要成分是脂蛋白和脂多糖。
细菌经过初染和媒染,在细胞内形成深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当用酒精脱色时细胞壁脱水,阳性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收缩以至关闭,阻止不溶性复合物结晶紫-碘的逸出,这样使菌体呈蓝紫色。
阴性菌脂类物质溶解,结晶紫-碘复合物随之被洗脱出,用复染剂复染后菌体呈复染后的红色。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大肠杆菌、藤黄八叠球菌约24小时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物。
2.仪器普通生物显微镜显微镜
3.材料载玻片、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滤纸、酒精灯、接种环等
4.染料草酸钱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 %番红染色液
四、实验流程
涂片→干燥→固定→初染1min→水洗→媒染1min→水洗→脱色10-30s→水洗→复染1min→水洗→滤纸吸干→镜检。
五、操作步骤
1.涂片
取洁净的载片一张,将其在火焰上微微加热,除去上面的油脂,冷却,在中央部位滴加一小滴生理盐水,用接种环在火焰旁从斜面上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混合。
烧去环上多余的菌体后,再用接种环将菌体涂成直径1cm 的均匀薄层,以淡淡的乳白色为宜。
制片是染色的关键,载片要洁净,不得玷污油脂,菌体才能徐布均匀。
注意初次涂片,取菌量不应过大,以免造成菌体重叠。
2.干燥
涂布后,待其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上方稍微加热,切勿靠近火焰。
3.固定
将已干燥好的涂片标本向上,在微火上以钟摆速度通过3-4次进行固定。
固定的作用为:a.杀死细菌;b.使菌体蛋白质凝固,菌体牢固粘附于载片上,染色时不被染液或水冲掉;c.增加菌体对染料的结合力,使涂片易着色。
4.染色
a.初染在涂片处加草酸按结晶紫染色液(加量以盖满菌膜为度),染色1min。
倾去染色液,用自来水细水小心地冲洗至洗出液为无色,水洗时水流不要直接冲洗涂面,以免水流过大将菌体冲掉。
b.媒染滴加(Lugol)碘液,染lmin,水洗。
c.脱色用滤纸吸去残水,滴加95%乙醇,轻轻摆动玻片脱色10-30s立即水洗,以终止脱色。
d.复染滴加番红,染色1min,水洗后晾干,也可以用吸水纸轻轻吸干。
e.镜检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被染成紫色者即为(G+);被染成红色者是革兰氏阴性菌(G-)。
六、注意事项
1.涂片不宜过厚,否则宜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2.火焰固定不宜过热,以玻片不烫手为宜,否则菌体细胞容易变形。
3.滴加染色液和酒精时一定要覆盖整个菌膜,否则部分菌膜未受处理,亦可造成假象。
4.乙醇脱色是关键,如脱色过度,则G+菌被误染成G-菌;脱色不足,G-菌被误染成G+菌。
5.染色要用处于活跃生长期的幼龄培养物,如菌龄过长,死亡或细胞壁受损的G+菌也会成阴性反应。
七、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结果,绘出两种细菌的形态图。
八、混合方式的革兰氏染色(了解)
对于初学染色的同学,用于经验不足,特别是脱色掌握不好,往往容易将革兰氏阳性菌误认为革兰氏阴性菌,为了避免出现差错,可以将菌体与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混合后染色,再观察结果,就可以避免错误。
在进行这个实验中,选用的用来混合的菌种应该在形态上与未知菌株有较大差异,而且实验者对选用的对照菌种的形态比较熟悉。
九、思考题
1. 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h以内的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2. 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