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4.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背诵《马诗》,导入新课。
导语: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单介绍作者。
(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
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
《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
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日后的人生追求。
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这是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教案第1篇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3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
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
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马诗》1.了解作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中的第5首(共23首)。
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智、远大抱负以及生不逢时的感慨与愤懑。
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诗歌的意思。
2.理解诗意。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思考。
“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 )字 里 行 间 都 流 露 出 对 乡 村 风 光 4
【 计 意 图 】 由 读 诗 到 释 义 到 的 赞 美 与 热 爱 。 设
【 计 意 图 】 一 篇 课 文 两 首 古 设
( ) 示 诗题 , 介 作者 。 1揭 简
意思 。
为 营 , 进 诗 情 画 意 , 进 诗 人 的 诗 ,在 教 学 上 是 一 个 整 体 ,通 过 比 走 走 练 写 , 学 生 内化 诗 词 , 笔 书 写 , 而 深 化 主 题 , 受 诗 的 特 , , 受 诗 让 动 感 最 感
【 学重 点 】 教 理 解 诗 句 的 意 思 ,培 养 学 生 自
【 学难点 】 教 体会 诗句所 表达 的思想 感情 。
学 生 走 进 历 史 的 长 河 ,认 识 一 个 个 个 怎 样 的 民 族 英 雄 ” 展 开 话 题 , 来 力 能 读 懂 诗 意 的 能 力 。
作 目的 会 给 学 生,与 六 年 级 学 生 感 性 化 思 维 意 , 会 作 者 所 表 达 的思 想 感 情 。 体 方 式 相 契 合 , 于 被 他 们 读 中理 解 、 易 想象儿 童 的动作 、 言 、 理 。 语 心
自悟 ” 习 古 诗 。 课 三 首 古 诗 的 内 生 高 尚 的 人 生 情 怀 和 高 雅 的 审 美 情 的人 , 为 民请 命 的人 , 舍 身 求 法 学 本 有 有
容 对 学 生 形 成 正 确 的 人 生 观 具 有 启 趣 。 的人 … … 这 就 是 中 国 的 脊 梁 。 … … ” 正 因 为 有 这 些 人 , 中华 民族 才 得 以 2竞 猜 民 族 英 雄 。( 合 课 前 收 . 结 迹 , 出 民 族 英 雄 的名 字 。 ) 猜 3调 动 积 累 评 英 雄 。 .
六下10 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完美版教案.docx

六年级一语文教案设计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部编教材六下10课)【教学简案】第二课时竹石:正直不阿、永不低头。
4.讨论: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预设:都是借一种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设计意图】从不同的诗歌意向分析不同的精神品质,从而引出“托物言士”,己、o三、练习练习一—基础练习。
“两首古诗学完了,老师来考考你。
”(课件出示)(1)咬定青山(),立根原在()。
千磨万击还坚劲,()。
(2)《竹石》这首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抒写了诗人()的高尚品质,说明做人要()。
(3)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妙处?练习二:梅、兰、竹、菊诗句欣赏。
“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老师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歌颂梅花的高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歌颂梅花的执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歌颂东风的美好)【设计意图】检测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激发学生收集整理的欲望。
四、小结1.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小结。
预设:(1)我知道了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古诗。
(2)我了解于谦和郑燮这两位诗人。
(3)我会背诵两首诗《石灰吟》、《竹石》,体会了作者的志向。
2.教师小结。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我们运用古诗学习“四步法”对这几首进行了解读。
《马诗》借马表达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石灰吟》借石灰赞美了作者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竹石》借竹子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骨气。
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运用“四步法”自主学习更多的古诗。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梳理结构,加深学生记忆。
五、作业1.默写《竹石》。
2.搜集关于梅兰竹菊的咏物诗,并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尝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重难点)【语文要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全班集体背诵,边背边回忆: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看看这两位诗人又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二、细读古诗,把握诗意1.师生各读一首。
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2.理解诗句意思,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先自主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的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4)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之中?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三、深读古诗,品悟诗情1.学习《石灰吟》。
(1)学生自读《石灰吟》,边读边思考:石灰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2)指名读前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启发思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经历着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石灰石畏惧了吗?大家在读这两句时,最好重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样就可读出石灰石的坚韧与无畏。
(3)学会“锤”和“凿”这两个字。
①学生观察字形,教师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这两个字。
教师点评。
(4)指名读后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②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一词出自《楚辞·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③指导朗读: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石灰吟》《竹石》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石灰吟》和《竹石》,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学会欣赏和理解骆宾王的诗歌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文学对自然和环境的描述,如《山居秋暝》、《江雪》等作品。
然后提问:你们对自然环境有何了解和感受?2.学习《石灰吟》(30分钟)(2)阅读《石灰吟》,让学生理解诗中的“石灰”的意义,分析诗歌表达方式和情感。
(3)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环境问题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意见,针对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3.学习《竹石》(30分钟)(2)阅读《竹石》,让学生理解竹子和石头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3)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中隐含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的感悟。
(4)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4.深化学习(30分钟)(1)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组织学生就环境保护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和责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行动。
(3)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行动,归纳总结各种环境保护方法,并制定自己的环保计划。
5.总结与展示(20分钟)(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石灰吟》和《竹石》的理解和感悟。
(2)班内展示环保计划,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3)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强调环境保护和对自然的责任,鼓励学生将环保的理念和行动融入到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诗歌分析、环保行动讨论和展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问题导引法: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诗歌和环保主题的思考和探究。
3.观察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诗歌,观察对自然和环境的描述,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课堂评价1.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和展示情况,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郑板桥有一首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在情”。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2、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3、诵读,感悟情感美。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请看:PPT出示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根据搜集的石灰资料,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 PPT: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②烈火焚烧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③粉骨碎身A、学生谈体会。
B、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鲁滨逊漂流记》原著、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鲁滨逊漂流记》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3. 讲解作品主要情节:通过PPT课件,展示作品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经历。
4. 分析鲁滨逊人物形象:组织学生讨论鲁滨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品质。
5. 探讨作品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作品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所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主题思想。
6. 品味作品艺术特色:分析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所表现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课文结构:作者、作品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
培新学校李艳红
【教学目标】
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了解石灰和竹石的特点。
2、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
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吟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2、译读,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石灰吟。
1、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1)从诗题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
①自学指导自由读诗,请从诗中找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①千锤万凿
A、学生谈体会。
B、千锤万凿是不是把石头锤一千次,凿一万次呢?这里的千和万都是形容次数很多,是虚词。
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虚词的四字词语?(千山万水千言万语三言两语)那我们古诗中还有哪些诗句,也有类似使用虚词的呢?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桃花潭水深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
②烈火焚烧
A、学生谈体会。
B、看,这就是被烈火焚烧的石灰石(出示相应的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块石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③粉骨碎身
A、学生谈体会。
B、学生能说到,就总结:是呀!石灰石经过烈火的焚烧,变成浑身雪白
的块状石灰后,还要把水泼在上面,使它粉骨碎身。
(出示相应的图片)总结:哦,原来石灰就是先,然后,最后。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④若等闲
A、学生汇报。
B、如果学生答到“若等闲”就引出: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
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2、石灰经历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最终粉骨碎身,它这么做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1)洁白的石灰在我们人间留下了哪些痕迹?(洁白的墙、可用于干燥、吸湿、去除异味、消毒……)
(2)此时,我们不由的敬佩石灰的(顽强不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
请带着这种感情把古诗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学生示范读,齐读。
3、像这样,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来体会石灰的特点,这是学习咏物诗的一种方法。
(板书:抓关键词)
4、知人论诗,学习托物言志。
(1)这首诗的作者是于谦,你们知道是诗人多大年纪写的吗?
(2)于谦12岁的时候就写了《石灰吟》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才12岁的他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你们来大胆的猜猜?(于谦是个很有志向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
(3)的确,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
小时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并且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
(4)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
(5)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
(配乐读)
(6)《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
(板书)(二)《竹石》
1、接下来,请用我们刚才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请看自学提示一:自由读诗,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竹石的特点。
2、学生汇报。
(1)咬定:(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竹石是牢牢扎根在青山上的,体会到竹石刚毅的性格。
)
(2)立根:把根深深地扎入哪里?(立根:扎根、生根。
破岩:破裂的岩石。
)(生长的环境非常恶劣,但是却能把生长,生命力极强)
(3)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磨难,什么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
(4)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经历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考验后,竹石挺立在山岩中,这就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时此刻,你最想用哪个词来概括一下竹石的精神呢?可以是诗中的词,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不屈不挠傲然挺立百折不回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坚贞不屈)
3、刚刚我们通过抓关键字词,体会了竹子的特点
请看自学提示二:请结合诗人的资料,说说这首诗托竹石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志向?
(1)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汇报,师相机点拨。
拓展以下故事:(开仓济民)郑燮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
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以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郑燮又叫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
郑燮的画大多都是“梅兰竹菊”,尤其是喜欢画竹,还在画上留下这一首题画诗《竹石》,目的就是(他想托竹石的坚韧顽强来表明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来,让我们带着对郑燮的敬佩之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配乐读)
五、对比参读,感悟升华
1、《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
2、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梅花》(王安石)《青松》(陈毅)
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
(所托之物参考:
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七:板书设计:
石灰吟竹石
抓关键词
知人论诗
自我评析
本节课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拓展诗人的生平事例,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就更好的对本节课的理解,对古诗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这这基础上,我抓住时机,提问关键词,关键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来讲解。
这样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印象深刻。
最后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对诗人的情景有所了解,我不失机会的播放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
学生因亲力亲为,打开思维,释放情感,本节课收获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