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预习案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是小编极力给大家推荐的,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之精彩、教学环节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参阅书目:《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登陆了《高中语文课改网》,和123课件站,利用百度收集了图片和课文美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结合美读,初步感知课文。

(打开课件,播放幻灯片1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2)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一起体会一下。

二、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3)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这样的社会,作者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三、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幻灯片4)1.打开课件,欣赏配乐朗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结合画面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

荷塘月色 预习课

荷塘月色 预习课
我的舞台我来秀
要求: 1.脱稿、自然、大方、 声音洪亮。 2.与大家交流眼神, 碰撞灵魂。 3.认真倾听,因为尊 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目标
• 1.扎实掌握“蓊郁、倩影、敛裾”等基础知 识,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
•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 情,掌握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方 法。
《荷塘月色》预习指导:
❖ 1.通读全文,在课文中标注字音字形,读准字音, 体会情感
❖ 2.具体要求
❖ (1)通读全文,勾划出有关作者情感的句子, 并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
❖ (2)诵读4.5.6三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 语句,并做好标注、赏析。
❖ 提示:第四段——叠词、修辞;

第五段——动词,修辞;
写作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
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
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
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
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
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
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
深的情绪。文中表现作者想摆脱这一苦闷的“淡
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诵读品味,自主梳理
本文通用 心朗诵,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上自 己的批注,同时每段标上序号,勾画重要 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 标点)。
• 3.激情投入,体味作者发现美、欣赏美、鉴 赏美的历程,享受美的愉悦。
作者简介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预习案

荷塘月色预习案

荷塘月色一、预习课文1、预习:第4-6段写了荷塘月色的哪些景?写出了景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1)第4段月下荷塘(景色特点:幽静、淡雅)(2)第5段塘上月色(景色特点:朦胧、缥缈)(3)第六段荷塘四周(景色特点:阴沉)树色2、思考:(1)、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2)、本文是写景散文,却又时时紧扣社会现实,从而表现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段紧扣社会现实的?试作具体分析。

明确:作者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凝重的语气让读者不难联想到:这种不宁静不是因为生活琐事,而是源自社会现实矛盾。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

“妻已睡熟好久了”,又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应该就是作者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二、重点研读(一)第三段1、简要阐明“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

明确: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中愤激不满而又苦闷彷徨的自己。

2、简要阐明“另一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

明确:精神得到解脱的“冷静”“独处”的世界。

3、简要阐明“自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超脱现实,可以任意想、说、做的人。

4、对这段文字分析说明确切的一项是( D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记叙和议论的方法,说明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对平时工作生活的厌烦,从而表现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

荷塘月色预习学案

荷塘月色预习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纲要教学目标:1.抓住文眼,理解课文的主旨。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的结构。

2、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文本解读一、背景知识二、作品结构分析及行文线索思考:作者思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背景知识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如何赏析景物描写以荷叶为例找出所有描写荷叶的修饰词:其中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作者运用这些修饰词,体现出荷叶的哪些特点?默读课文4、5、6段,思考: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借助了哪些有表现力的词或者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总结方法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找出所写景物提取修饰词提取运用的修辞感受景物特点想象画面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一定的顺序确定所写之景选用恰当的修饰词和修辞手法(体现景物特点)高考链接夕照透入书房冯骥才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

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

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

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

《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

《荷塘月色》课课练

《荷塘月色》课课练

《荷塘月色》课课练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在扬州长大,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西院,文中所描写的池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七一五”大TS,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GM或反GM,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妻子女儿一大家,都指着我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然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二、课文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乘.凉()煤屑.()幽僻..()蓊.蓊郁郁()踱.着()曲.折()袅娜..()弥.望()点缀.()羞涩.()参差..()宛.然()渺.茫()颤.动()斑驳..()霎.时()脉.脉()酣.眠()稀疏.()纤.腰()敛裾.()媛.女()峭愣..愣()2.解释下列字和词。

(1)幽僻:(2)蓊蓊郁郁:(3)踱:(4)弥望:(5)田田:(6)亭亭:(7)点缀:(8)袅娜:(9)羞涩:(10)凝碧:(11)脉脉:(12)风致:(13)丰姿:(14)参差:(15)斑驳:(16)峭楞楞:(17)倩影:(18)一例:(19)没精打采:(20)艳歌:(21)风流:(22)妖童媛女:(23)鹢首:(24)羽杯:(25)棹:(26)敛裾:(27)消受:三、阅读全词,完成下列填充。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预习案
1.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识记文中重要的词语。

2.了解现代散文特点,结合背景资料,反复朗读,感受本文的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3.背诵课文4、5、6段。

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1.作者简介: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1948年。

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里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浙江省绍兴人,著名作家,诗人,教授,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诗集《雪朝》,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散文名篇有《春》、《荷塘月色》、《绿》、《背影》、《匆匆》、《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原载1927年7月10日《小说月报》第18卷第7期。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

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大革命高潮时,他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但是无可讳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早年他是相信国民党的。

他曾经在日记中这样写道:“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日记中的政府就是国民党政府。

朱自清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

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

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学术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心情下诞生的。

3.散文的特点
(1)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时间40分钟。

二、阅读思考
1、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2、第四段作者用了哪些精彩的句子来描写“月下荷塘”?
结合课本分析月下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的描写。

3、第五段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来刻画“塘上月色”?
“泻”“浮”“洗”“画”
4、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明确:找到:暂时的宁静-作者要无牵无挂的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因此,荷塘的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

没找到:追求刹那间的安静是为了暂时的忘却,但作者毕竟不能真正超然,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愁思再次袭上心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接着又想起采莲的事,想起六朝的风流季节,但他却又感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想起《西洲曲》,勾起了乡思,“到底惦着江南了”,心境又回到现实生活中了。

课下合作讨论,自己标出的疑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