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

【课标要求】1、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描述的美景,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
2、练习运用圈点、批注法鉴赏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学习做一点圈点批注,写下心得。
3、对那些美妙的段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写景状物散文的鉴赏能力。
4、在阅读鉴赏感中,加强积累整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景状物的相关知识,能够仿照本单元自己喜欢的写作形式,书写自己的感受。
【考纲要求】1、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C。
2、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
3、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C。
4、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能力层级D。
5、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教学目标叙写】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结合优美的景物描写,具体分析比喻、通感的修辞效果。
3、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3、明确文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品读语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旨晓情。
第一课时预习案号。
祖籍浙江绍兴,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导学案

篇目: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及使用工具书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及写作本文的一些背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阅读和整体感知,把握本文的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
3、通过品读语言的方法,感受情感美,领略画面美,赏析语言美,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1.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2.体会文章的情感美,画面美,语言美,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质疑法;合作探究【课时分配】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情景交融是散文写作的艺术魅力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拨动人心弦的脍炙人口的散文,那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走近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祖籍浙江绍兴。
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相关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荷塘月色》导学案精选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作者矛盾思想感情,颂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
2、赏析精美语言,提高情景交融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知识链接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学习过程一、理解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悄悄地披了大衫”3、“路上阴森森的”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5、“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8、“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9、“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0、“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1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无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品词明特点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曲曲折折、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闪电脉脉三、练习体会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阴阴的树色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通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塘中的月色如( )拟人--------打着朵儿的荷花田田的荷叶叶子底下的流水荷塘边的杨柳树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四、学后感悟(夜游)家———小路———荷塘————家(心情)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也没有—无福消受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
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绿》《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感情真挚醇朴;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
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
可是,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当时朱自清先生已经因为饥饿全身浮肿,很虚弱了,可是躺在床上还对家人说“不要去”。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提示与建议:认真听录音(或范读),将不会读的字词或平时读错的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文里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娜()蓊蓊..()敛.()裾羞涩( ) 独处.()酣.( )眠弥.( )望颤.( )动霎.( )时参.( )差脉脉..玲.()..( ) 倩.( )影煤屑.( )踱.( )步梵婀【课堂探究】1. 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2.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作者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10)一、学习目标《荷塘月色》学习目标如下: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通过荷塘月色所表达的情感与思绪,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
学习并欣赏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包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激发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荷塘月色》学习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是深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作者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需要读者能够仔细品味文本,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是欣赏并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景手法。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荷塘月色的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荷塘月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代表。
2. 文章《荷塘月色》全文分为_______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主要描绘了_______的环境。
3. 作者在《荷塘月色》中通过对_______和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荷塘月色》的陈述,正确的是()A. 文章写于大革命成功时期B. 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满意C. 文章主要运用明喻手法描写荷塘景色D. 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 下列词语中,与《荷塘月色》中描绘的荷塘景色无关的是()A. 斑驳B. 倩影C. 渺茫D. 皎洁三、简答题1. 简述《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荷塘月色-导学案及答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课目:1.品尝言,学析散文的手法。
2.通掌握本文的感情脉,学抒怀散文。
教课重点:1.学生走作品的感情世界,领会作者不安静的感情。
2.学作者运用言的技巧。
教课方法:通频频学生、感知,品尝作品言。
通提思虑,领会作者的感情。
1、认识作者,入新作者朱自清(1898 — 1948),字佩弦,号秋,原籍浙江。
1923 年表的《》,震了当的,1929 年第一版集《踪影》, 1925 年任清大学教授,作向散文,同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第一版散文集《背影》,成了有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士、国知分子。
毛同志曾在《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朱自清一身大病,宁愿死,不美国的‘救粮’ 。
⋯⋯”“表了我民族的英豪气派” 。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本文写于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园。
(一)初文一、听音,正音正字,初文,理清文章构,推测关句,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娜()踱步()霎()弥望()斑()迷茫()点()2、解以下。
幽僻:幽静、幽静。
蓊蓊郁郁:草木旺盛的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眼。
弥,。
娜:柔美的子。
脉脉:里形容水没有声音,仿佛深含感情。
致:美的姿。
斑:原指一种色中有的色,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度,一般指美好的姿。
也写作“ 姿”。
粗心:里指大体的廓。
3、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迹,理清文章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道、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周围、回家门4、找出最能体作者感情基的句,领会句的含和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 几日内心不安静。
” 是社会的烈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定音,全订婚下了抒怀的基。
5、朗全文,掌握全文的感情脉:不安静——找安静——得安静——失安静——回到的不安静中来。
外构造(空间上)内构造(心理上)明确:《荷塘月色》的构,是形的,外构、内构均这样。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人们常说“秋是思古的季节”,荷塘月色,是古人极其喜欢的景色之一。
本导学案通过对荷塘月色这一主题的介绍和分析,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术的兴趣,增进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
一、荷塘月色的魅力1. 描绘荷塘月色的意义荷塘月色,在古人的诗词和画作中常常出现。
荷塘的月色清幽宁静,倒映在水面上,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这种景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现出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观赏荷塘月色的技巧要欣赏荷塘月色,除了在月圆之夜选择一个清净的荷塘观赏外,还可以站在荷塘边,借助夜色和月光的交织,感受这种特殊光影下的美景。
在欣赏时,可以通过聆听虫鸣、观察水草摇曳等方式,使自己沉浸在荷塘月色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二、荷塘月色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1. 诗词中的荷塘月色许多诗人在其作品中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中写道“月在清潭荷叶里”,表现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和秀美。
宋代文人苏轼的《定风波》中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展现了荷塘月色在他眼中的瑰丽。
2. 画作中的荷塘月色中国古代画家也将荷塘月色作为创作题材,运用笔墨描绘荷塘中荷叶的摇曳、月光的倒影等细节,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表达。
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荷塘月色图》就是一幅展现荷塘月色的经典作品,其笔墨细腻,情感饱满,表现出了荷塘月色的独特韵味。
三、荷塘月色对人的启示荷塘月色虽然只是一种自然景观,但却能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
通过观赏荷塘月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激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结语荷塘月色,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融合了月光的明亮和荷叶的娇嫩,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对荷塘月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荷塘月色导学案

《荷塘月色》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诵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方面: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一、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二、学生通过分析文章段落,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与感受。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2.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一、走近作者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
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2、“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
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至于改字“佩弦”,则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晚年的朱自清先生也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闻一多被刺,他义愤填膺,冒险参加追悼会,做演说,写挽诗;又签字于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签名呼吁和平宣言;与学生一起扭秧歌,否定“中间路线”;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直保持了改名的初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画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2、找出文中表达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理出感情线索;分析作者感情与景物特点(意境)是如何交织融合的,从而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4、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体会“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会造通感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1、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有层次)描摹荷塘美景?2、作者怎样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能根据作者的描写概括这种特点,能领会有些语句描摹景物的传神之处。
3、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我们能根据直接表达感情的语句和融于写景中的感情,理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线索)。
4、“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学法指导《荷塘月色》及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的散文,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应先着眼于文章内容,看他写了哪些物、景,这些物与景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去揣摩作家借此表达的情感。
有的情感就在文字里,要找出这些语句来,看看这些情与景的关系。
有的情感就比较含蓄,你可以从景的特点中去感受。
有时还要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等,“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本文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就能较好地去探索内容和主旨了。
我们还要对散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主要从某个词或某种修辞怎样把景物的形象逼真地写出来,把景物的特点写出来,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联想等。
知识链接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比喻可分为: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
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请试着找出本文出现的比喻句并分析【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听朗读带,划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以求正确理解文意,划出优美的句子,反复朗诵,初步感受其表达效果。
2、看8个自然段各写了哪些内容,能分成几个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
3、看作者是怎样写这些内容的,包括层次、内容(景物)的特点,在课本上作些勾画和标注。
划出文章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有些比较难的地方,可结合写作背景去理解。
二、课内研讨1、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48.8.12病逝前,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理出各段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3、问题研讨。
①本文的八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共独立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荡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具体描写“荷塘月色”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
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
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全文确实应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
这是份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山情生”。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提问)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情绪,学生一定很关心。
因此,在此可以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要点,防止说开而不可收),进而说明当时朱自清的思想状况: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
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
“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见陈竹隐《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
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
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
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第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
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引导学生体会前两段与此段的内在联系: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
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
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
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一句在分析时不能草率。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
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
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④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小结:《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
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布置作业。
通过对全文结构的分析,我们对《荷塘月色》的内容、写作线索都比较清楚了;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欣赏《荷塘月色》奠定了基础。
下一课时,我们将认真研读作品中写景状物的段落,欣赏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还要进一步体味作者是怎样把深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景语”之中的。
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第4段。
③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按照怎样的层次来写的?各有何特点?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
这是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④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喜欢的理由,并当堂背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精确在哪儿?写月光照在荷叶荷花上,“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新鲜欲滴的实感。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此句,以使通篇流溢着美呢?(引导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来思考,体会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烦怨)三、拓展练习造两个通感的句子并交流它的表达效果。
1、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刘白羽《长江三峡》)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转化为欣赏一曲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乐。
从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青山绿水、诗情画意中陶醉和迷恋的感情。
2、王小玉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刘鄂《明湖居听书》)描写白妞(王小玉)高超的说唱艺术。
说书是一种民间口头说唱艺术,而说唱声音的美是无形体、难以捉摸的,所以作者选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觉,想象得出的形象作喻体,使读者能借助喻体的实体形象感受声音之美。
在这里,作者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像熨斗熨过”)和味觉(“想吃了人生果”)形象,形容白妞的歌声圆润悦耳,娇嫩宛转,给人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通感的修辞手法在此运用得巧妙绝伦,魅力无穷!3、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4、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四、布置作业1、背诵4—5自然段。
2、完成同步练习的积累运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