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7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教案岳麓版

-研究新中国外交的其它重要事件和人物,如中印边界问题、中美建交等。
-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了解其对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影响。
-探讨新中国外交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评估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研究新中国外交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考如何应对和应对。
课后拓展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ຫໍສະໝຸດ 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历史事件的解读过程。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教案岳麓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七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国内外复杂形势,如何制定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及原则”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word学案

第七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另起炉灶”与“一边倒”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大体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学习重点:1、熟悉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置国家关系的大体原则;2、理解万隆会议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推动了会议走向成功,成为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教师点拨: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处置国与国关系的外交原则。
1953年,为了给即将展开的有计划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政府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特别是临近的民族独立国家展开了踊跃的外交活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在同印度处置双边关系的进程中产生的。
2、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原则:1955年,亚非国家领袖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一路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会上,周恩来总理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不合,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增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求同存异”中的“异”是指亚非国家社会制度不同。
“同”指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蒙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保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保护和平的一路愿望。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增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平行训练1.读图,回答问题。
图—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成立图二建国大典(1)图一和图二别离反映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哪两个共和国的成立?这两个共和闰的领导人别离是谁?(2)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的十年间,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了哪些可喜的进步?(3)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后,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外交上发生了哪些庞大转变?(4)按照所学知识和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2.(2021·河南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八年级历史(下)第七课 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导学案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据此回答1-3题。
1.周恩来首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是在( )
A.访问苏联时B.访问印度时
C.访问缅甸时D.万隆会议上
2.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本原则是同各国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B.前提是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新中国从成立的那一天,就始终奉行外交政策。毛泽东把中国的外交政策形象地比喻为三句话。
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共同倡导:
内容:
影响:
三万隆会议上的声音
背景:
时间:
特点:
议题:
周恩来提出的方针:
万隆精神:监督人:互策略两人小对子完成自学,并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给出等级评价。
★★★级:字迹工整、无错误
★★级:字迹较工整,错误
1-3个
★级:字迹潦草,错误三个以
上。
等级:
三.合作探究
1.列举几则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历史实例,并分析原因。
2.课本P51问题探究
互动及展示方案
课堂笔记
1.以组为单位讨论,组长主持、分配任务,组员积极配合。(10分钟)
2.组内做好准备,展示成果。
3.下组给予评价并说出理由。(共20分钟)
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③
二、简答题
6.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请你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7.在当代国际交往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被广泛认同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请问: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7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以及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知道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为例,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能力目标掌握从各类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重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为例,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难点: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新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外交小故事、典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以独立自主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这就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创造了前提。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了哪些胜利?讲授新课:一、独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国际环境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虽然错综复杂,但在总体上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
一方面,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增长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中国革命呈相互呼应之势;另一方面,当时美苏斗争的重点在欧洲,美国干涉中国革命的力量受到限制。
在中国内战爆发后,美国公开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苏联出于对苏美冲突的担心,谨慎地保持中立,同时又悄悄地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地区人民武装力量提供一些援助。
当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形势已十分明显时,美国试图从中国内战中脱身.苏联则逐步转向公开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国际环境.一方面为新中国成立后同苏联和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周边一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新中国同美、英等国之间必然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教案岳麓版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三种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用于向学生传授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知识和历史事件;讨论法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案例研究法则使学生在具体案例中理解和分析新中国外交的政策和策略。
10.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新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板书设计
①新中国外交基本概念:在黑板上用大字写出“新中国外交”四个字,下面列出其定义和特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五个不同颜色的小框分别写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让学生一目了然。
再以新中国外交成就为例,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正式建交等方面的重要突破。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分析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例如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分析背后的原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意义。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B.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C.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简答题:
(1)请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4.历史解释:学生能够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理解其对新中国外交的推动作用,以及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背后原因。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学案(精选)

冀教版历史八下《新中国外交的起步》学案(精选)新外交的起步导学学案一、课程标准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学习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采取的外交政策的含义,知道新始终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各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一项原则提出的时间及其具体内容,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3、知道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认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探讨“求同存异”方针对会议成功召开所起的作用。
4、结合同周边国家领土接壤状况,探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之间的关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文,在教材中标注以下内容:1、新成立后所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了解其具体含义。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重点记忆)4、了解正非会议召开的背景,了解其希望和危机的具体内容。
5、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什么作用?6、万隆精神的内容是什么?7、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的会议是什么?(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什么作用?(重点)2、完成P51问题探究。
(三)拓展提高列举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事例。
四、自学检测完成“同步训练”中本课习题并通过对照答案、与同学交流、找老师帮助等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五、补充材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过程1947年和1949年,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长期压迫的印度、人民通过斗争相继取得独立和解放。
新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与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但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1953年9、10月间,中、印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两国政府代表于12月就解决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在谈判。
12月31日,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
周总理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一天地会好起来。
7新中国外交的起步

1、准备好课本和导学提纲; 2、背诵以下问题: a、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b、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胜利的历史意义? C、土地改革的时间、文件、结果、历史意义? d、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
联合国为周恩来逝世降半旗的真正内幕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 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 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 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 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 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 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 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 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 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 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 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 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 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 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 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 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 切特权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初中历史冀人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历史冀人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
步教案模板范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2学情分析
生理特点和心理: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表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多种机会和营造多样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以发挥他们的这一特长。
知识结构层面: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年半的历史,掌握了一些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的归纳、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学习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及深的进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
教学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情况
4教学过程
4.1.4教学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7课新中国外交的起步班级:姓名:编号:备课日期:使用日期:主备人:审核签字:【课标要求】: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知识与能力:知道并能够背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提出的方针、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完本课学习体验弱国无外交,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中国的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提出的方针、意义【学习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
【教具及学习方法】课件、学案、笔记。
小组问题讨论与解决,结合预习提纲完成学习。
【教材分析】第7课学习的是新中国的外交,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新中国展开的外交起步,有两件重要的大事件分别为: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参加万隆会议。
这两个重要问题也同时是教材的重难点,这两件事对于新中国的外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尤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所以教材地位不论在本单元重要就是在全书也很重要。
【学生分析】: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与形象的重要表现。
学生学习外交能够看到现象比如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参加的一些会议。
但是学生不好理解体验弱国无外交,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所以还要通过老师的引导。
【备学法】问题讨论与解决,小组合作学习。
结构化预习指导。
【中考试题分析】:外交史是近三年重点考的内容,因为它在现代史上影响巨大,展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
但是河北在本课考题较少,与其它相关事件结合着考察。
河北省重点考察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举例说明:6.(2013·安徽)为促进“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是(A)A.求同存异B.睦邻友好C.战略结盟D.平等互惠16.(2013·兰州)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这次会议是(B)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8.(2013·河池)在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这次会议是(C)A.雅尔塔会议B.联合国大会C.万隆会议D.APEC会议11.(2013·荆门)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解决国家间争议的方针,从而“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周总理提出的方针是 (C)A.平等互惠B.互不干涉内政C.求同存异D.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5. (2013·襄阳)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D)A.搁置争议B.求同存异C.一国两制D.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36.(2013·孝感)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
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A)A.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B.恢复联合国席位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D.参加万隆会议13.(2013·包头)“和而不同”是孔子“仁”的思想体现。
下列哪些史实符合这一思想主张(C)①万隆会议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我国重返联合国④巴以冲突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0.(2013·衡阳)在下列哪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A)A.万隆会议B.第26届联合国大会C.APEC会议D.多哈会议(2013·河南)(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的讲话回答:(2)材料三的内容被总称为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1分)学习流程及使用方法:流程一、【导入与解读目标】1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进入学习状态。
流程二、预习自学-----结合下列预习提纲预习:并当堂掌握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点、组内互考过关 15分钟结构化预习方法指导:1、读(课文46---51页)10分钟。
2、划(知识点,标注关键词,重点)3、写(批注,理解,提出问题)12号为主4、记(整理归类、归纳笔记,概括知识要点,表或树;并思考如何有效有趣记住)(可操作方法提示细化)快速阅读课文46——51页;在书上标注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点并快速识记.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提出的方针、意义?(方法提示:属于书中直接勾画的问题、仔细读书找到标注对子组对答案即可)2、讨论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方法提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与意义方面总结组织语言回答)3、12号思考:本节课学习了周恩来外交哪些成功的史实?我们应该向周恩来总理学习什么?举例说明。
5,小组交流趣味记忆法与解决存在问题。
6、AB小组互考过关知识点。
7、预习检测流程三:疑难展示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流程四:教师重点讲解。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会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流程五:【测】组内解决完上述问题后,做题巩固知识点。
组内互评互判;末号上板展示。
请你合上书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
(1-6号)2、1955年4月亚非国家首脑在的万隆举行会议。
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成功。
1---2号检测题:1.一个美国记者在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这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2.扬州中考)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A.独立自主原则B.求同存异方针C.对外开放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右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适合填写的内容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第26届联合国大会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万隆会议(2012南京)16.下列有关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1971年,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2山东聊城)16.40年前的一篇新闻稿中有这样一组关键词:乒乓外交、破冰之旅、历史性的握手、改变世界的一周。
这篇新闻稿报道的应是A.亚非会议圆满成功B.中国重返联合国C.尼克松访问中国D.中美正式建交(2012湖北荆门)13.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两国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意味着A.中美正式建交B.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中美两国不在对抗D.有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12江苏徐州)22.2012年是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40周年。
40年前,迫使日本急切要求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是下列哪一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A B C D(2012贵州都匀)28.建国后,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请把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印代表谈判,周恩来总理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③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④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⑤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⑤②③①④B、①④②⑤③C、③②⑤④①D、④②①③⑤(2012江苏扬州)12.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再等它三年、五年……等我们的力量强大了,再进去不迟。
总有一天要请我们进去。
”他说的“请我们进去”是指A.中印建交B.出席万隆会议C.重返联合国D.中美建交答案:C(2012福建福州)10.周恩来对某位美国总统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该总统是A.华盛顿B.林肯 C.尼克松D.布什答案:C(2012·浙江富阳)8.《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答案:A(2012黑龙江鸡西)2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首次代表中国政府提出这一原则的国家领导人是()A.毛泽东 B.刘少奇C.周恩来D.彭德怀答案:C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之一,又是其忠实的奉行者。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被作为我国外交的基本准则而载入宪法。
在我国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建交文件中,也都确认了这一原则。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是在哪次大会上提出的什么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对大会产生了什么作用流程六:【达标检测】10分钟。
4号做1—10题。
设计意图:分层达标、检测知识点及目标实现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早提出是在A.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B. 日内瓦会议上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D. 万隆会议上3.在1954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促进会议圆满成功的方针是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和平共处D.一国两制4.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这次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5阅读下列材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请回答:(1)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原则?(2)是谁代表中国政府倡导的?(3)这一原则的提出产生了什么影响?【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及反思:时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新中国外交的起步意义:时间:万隆会议上的声音地点:周恩来提出的方针:知识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