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理学

合集下载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二)条件反射论的三原则(Pavlov)
1、决定论原则
2、外部刺激与脑内分析器对应原则
3、结构原则
(三)意义
1、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建立的重要自然 科学基础
2、开创了生理学实验分析法的先河。
(四)缺陷
1、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2、没有深入到脑的深部结构
四、细胞神经生理学理论
2、Witte和Marroco(1997):尼古丁均可以减少周围无效提示所多花费的反应时,即增进注意的定位成分功能。而阿托品不能减少无效提示所花费的反应时,但却加快有提示时的注意反应,即增加注意的警觉成分功能。
二、去甲肾上腺素(NA)递质系统
主要来自蓝斑核
3种受体,即α1、α2和β 受体
3、1997年,Witte和Marroco在灵长类动物猴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用可乐亭选择性地损害注意的唤醒机制,而对注意的定向功能无损。
三、多巴胺(DA)递质系统
主要来源于脑干髓质核的细胞团
受体包括D1、D2、D3和D4
实验:Robert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前额叶损伤导致其相应的DA系统功能减退,而DA减低可以导致工作记忆的受损。而纹状体DA减低则可以导致注意的转换功能的障碍
三、注意的网络学说
1980年,美国科学院院士Posner
(一)警觉网络
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
(二)定向网络
定向网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顶叶、中脑的上丘和丘脑。
(三)执行网络
额叶的一些区域包括扣带回参与注意的执行。
第三节 注意的神经生物化学
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2、1985年,Gold-Rakic发现大剂量的可乐亭(Clonidine)可以改善猴延迟记忆作业的成绩,但损伤猴的额叶后,可乐亭的这种作用消失;1998年,Coull的研究表明,额叶损伤的患者注意障碍与NAα2受体的拮抗剂一样可以导致注意目标的选择障碍,这两项研究可能说明,NAα2受体可能通过额叶的中介作用,对注意的警觉系统或者注意目标的选择发挥影响;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作用于脑产生心理现象。

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生理心理学的性质: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活动形式。

生理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信息科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2、近代的主要研究1791年,意大利Galvani提出神经冲动是电的论断。

19世纪30年代,Mvller提出“神经特殊能力”说。

1861年,法国医生Broca,发现患失语症病人大脑损伤区域1870年,Fritsch命名“运动区”17世纪,法国Descartes提出反射概念3、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它在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4)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1)脑立体定位技术(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都需要正确地找到欲要损毁或研究的脑部位,因而对脑结构特别是深部结构的定位是首要的问题。

脑结构的定位工作通常采用脑立体定位仪进行。

根据已有的脑结构图谱,移动脑立体定位仪上的三维标尺便能有效地确定想要找到的脑部位。

)(2)脑损伤法(脑损伤法包括以下几种:断面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脑损伤法中的断面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都会使神经细胞溃变而无法恢复(故称为不可逆损伤),并且,由于手术出血或继发性的神经组织病变从而引起更广泛的损伤,这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行为障碍,掩盖由脑局部损伤所引起的特异性障碍;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既不损伤脑细胞,也不容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变性,就能达到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之后,皮层丧失的机能还可恢复(故称为可逆损伤)因此,它们不仅能用来研究皮层机能丧失所引起的行为变化,还可以用来观察追踪皮层机能的逆转过程,即机能丧失到恢复的过程。

生理心理学1详解

生理心理学1详解

第一章绪论• 心理生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1、脑立体定位技术2、脑损伤法:不可逆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无法恢复,可能引起组织病变,影响结果可逆损伤(扩步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不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病变,常用来研究皮层机能3、刺激法:电刺激法、化学刺激法4、电记录法5、生物化学分析法6、分子遗传学技术7、脑成像技术:PET技术、CT技术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注意的主要功能使有机体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并维持下去,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的顺利进行起着保障作用。

第一节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注意是通过一些脑区的神经网络活动来实现的。

•既不是某一脑区的特性,也不是全部脑区的功能。

•不同脑区在注意过程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注意的神经网络包括: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一、警觉网络(一)警觉和注意的关系•实验结果:警觉的提高可以改善对注意目标的觉察速度。

(二)注意(警觉状态)主要靠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持续作用来调节•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为单胺能和胆碱能细胞存在的部位。

•投射到不同部位。

1.上行去甲肾上腺素(NA)系统的功能•DNAB损伤鼠模型在脑内注射6一羟多巴胺(6—OHDA)到蓝斑皮层通路(DNAB ),导致DA严重耗竭,使其含量少于对照组的10%。

然后进行习得条件辨别任务:刺激为a,反应为b;刺激为X,反应为Y;——DNAB损伤鼠在完成习得条件辨别任务中有缺陷;同时,鼠的巴浦洛夫条件抑制也受影响。

——表明:蓝斑—皮层投射系统的正常功能是保持在高度唤醒水平下注意的选择。

2.上行多巴胺(DA)系统•中脑一边缘DA系统能够将动机转化为动作。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激活行为反应,以便获得强化物。

如精神运动兴奋药物苯丙胺的强化效应,部分通过该系统发挥作用。

•中脑一纹状体DA系统具有唤醒作用。

3.上行5—HT系统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对5—HT的操作,影响到与行为抑制相关的过程,尤其是在厌恶背景中。

心理与生理学心理状态对身体生理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心理与生理学心理状态对身体生理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心理与生理学心理状态对身体生理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一、心理与生理学心理状态对身体生理的影响心理与生理学是研究心理与生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可以探讨心理状态对身体生理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内心的情绪、认知、动机等方面的状态。

在以下内容中,我们将就心理与生理的关系进行探讨,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

1. 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状态对身体生理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情绪状态可以影响人体的激素分泌,从而引起心率的变化。

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时,体内分泌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升高,导致心率和血压的增加,甚至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而正面情绪状态则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例如愉悦的心情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2. 生理对心理的影响:生理状况也会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例如,当个体处于疲劳、饥饿或疾病的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是因为身体的不适会刺激大脑的相关区域,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此外,某些生理疾病也与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如抑郁症与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的相关性。

3. 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关系: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研究发现,身体的生理状态可以引起个体的心理状态改变,而心理状态也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等途径影响身体的生理过程。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如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

二、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关系及调节1.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各个器官的重要桥梁。

它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当个体处于紧张、压力等情绪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被激活,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会产生镇静、放松的效果,使身体恢复平衡。

2. 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由神经和内分泌两个系统组成,它们通过激素的分泌来传递信息。

当个体处于紧张、忧虑等情绪状态时,大脑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肾上腺素的分泌,影响身体的生理过程。

人类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

人类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

人类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人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身体和思想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心理学和生理学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学科,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互相影响,这种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人类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联系、影响和应用。

1. 生理反应对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生理反应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方式,如紧张、快速心跳、出汗等,这些反应与人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例如,在恐惧的情况下,人体会出现增加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这会导致心率加快、出汗等身体反应,同时还会使人的情绪变得焦虑和不安。

另一个例子是压力反应,当人体受到压力时,会分泌出肾上腺素,导致心率加快和呼吸加深,这些生理变化会对视觉、听觉和一般认知产生影响,使人更加警觉和敏感。

2. 奖励和惩罚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奖励和惩罚是我们在日常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两个因素。

奖励可以促进快乐和满足感,同时也能够产生生理变化,如增加多巴胺水平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这会使人感觉更加放松和愉悦。

相反,惩罚则会导致焦虑和负面情绪,同时也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如增加皮质醇水平和交感神经的活动。

因此,人在面对不同的情境和刺激时,奖励和惩罚会对其心理和生理状态产生影响。

3. 心理状态对生理反应的影响与此相反,人类心理状态也能够对生理反应产生影响。

例如,当人处于紧张和不安的情感状态下,心率和呼吸会加快,但当人体感到放松和平静时,心率和呼吸会减慢。

一项研究表明,情感状态可以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提示人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对其生理状况产生长期影响。

4. 应用与展望人类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许多领域。

对于临床医学,心理状态和生理状况的联系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另外,这种联系也使得人们对于如何在心理压力下保持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结人类心理学与生理学紧密相连,可以彼此影响与反馈,而这种联系也已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深入探究这种联系,可以促进我们对于人类行为和情感的理解,并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和平衡。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心理学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心理学

释放或突触后膜对递质的反应,从而影响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03
受体与信号转导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特定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转
导机制将胞外信号转化为胞内效应,进而引起细胞生理反应和心理现象
的产生。
03 感知觉过程生理机制
视觉感知过程及视皮层功能区域划分
视觉感知过程
光线通过眼球的折射系统投射到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 胞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视觉中枢进行处理和解析。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学心理学
目 录
• 生理学心理学概述 • 神经系统与心理现象 • 感知觉过程生理机制 • 记忆、学习和认知功能生理基础 • 情绪、动机和意志行为生理基础 • 睡眠、觉醒和生物钟调节机制
01 生理学心理学概述
生理学心理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生理学心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特别 是人类生理机制与心理活动之间 关系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心理学与相关领域关系
与神经科学的关系
神经科学是生理学心理学的重要基础,提供了对神经系统 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理解,促进了生理学心理学的发展。
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生理学心理学是心 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与生物医学的关系
生物医学是研究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理学心理学 借鉴了生物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影像学、生物化学 等,以揭示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关系。
智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 2 3
智力发展
受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决定 了个体智力的上限,而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个体智 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智力发展的生理基础
大脑的发育和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是智力发展的 生理基础,包括大脑皮层的发育、突触的形成和 修剪等过程。

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基础

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基础
谷氨酸 兴奋性神经递质 与学习、运动功能有关
甘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 在大脑中起到镇定作用
丙酮酸 参与能量代谢 在神经系统中具有抗抑制作用
●03
第三章 神经元活动和心理健康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体
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
轴突
传递神经信号的延长部分
树突
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神经元活动的调 节
神经元活动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如压力、药 物等都会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这种调节性质 是神经元在维持大脑功能和心理健康中至关重 要的方面。
神经递质是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 质,包括多种类型如多巴胺、谷氨酸等。它们 在大脑中扮演着重要的信号传导和调节作用。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
信号传递
神经递质通过神经元之 间的突触传递信号
认知调节
神经递质对认知功能 有影响
情绪调节
神经递质可以调节情绪 状态
行为调控
神经递质可以影响个体 的行为表现
神经递质在心理健康中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基础
汇报人:
时间:2024年X月
●01
第一章 精神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精神疾病的定义
精神疾病是一种影响个体思维、情绪和行为的 疾病,可以影响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精神疾病的分类
焦虑症
常表现为焦虑、不安等 情绪问题
精神分裂症
幻听、妄想等症状常 见
抑郁症
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等 症状为主要特征
●04
第4章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健康
内分泌系统的功 能
内分泌系统通过分泌激素调节机体内各种生理 活动,包括情绪、应激反应等。这些激素在人 体内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心理健康也有 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研究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过程,这一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有关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感知、思维、情感、记忆、学习、睡眠、本能、动机等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该学派有以下几个代表人物:①沃尔夫(H.G.Wolff)的心理应激理论他通过对胃瘘病人观察发现,在精神愉快时,粘膜血管充盈、分泌适量;在愤怒、仇恨时,粘膜充血,分泌增加;但在忧郁自责、孤独时粘膜苍白、血管收缩、分泌减少、运动抑制。

他认为这些生理和病理变化是心身疾病结构性改变的前驱。

他支持不同的心理刺激能激发全身性非特异性心理应激反应的理论。

他以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去研究心理因素和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并以数据形式表示研究中所观察到变化。

他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证实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可靠性,他还提出情绪对生理活动的作用还受遗传性器官罹患性和个性特征的影响。

②别赫切列夫的反射学理论别赫切列夫于1885年在喀山建立俄国第一个心理生理学实验室、十月革命前就针对主观心理学提出“客观心理学”思想,认为不仅应把心理理解为主观的东西,而且还要理解为客观的东西,理解为脑的物质过程。

个人的精神生活可成为主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涉及其他人,我们只能研究他们在外界作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内部过程的外部表现。

这种外部表现就是反射,他把人的有意识的行为视为反射作用的总合,主张要用严格的客观方法记录外部的反应。

③巴甫洛夫的情绪理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一方面把情绪和“本能”并提,认为情绪激动乃是在皮质控制力减弱条件下极其复杂的无条件反射的优势和暴乱。

另一方面把情绪与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动力定型的建立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建立的完成过程,定型的维持和它的破坏,在主观上就构成我们各种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他认为在习惯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例如失业或亲人死亡时,还有当心理恐慌和信仰粉碎时,所经验到的沮丧的情感,其生理基础就是旧的动力定型受到破坏,新的定型又难以建立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在以下方面的差异:【自变量:心理活动(脑形态和脑生理)因变量:脑电等生理因素(心理行为)研究对象:人(动物)】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 Psychology)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心理学和生物学(主要是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以心身关系为基本研究命题,以动物和人为研究对象,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方法,力图阐明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脑机制)。

二、脑功能定位说(特定的心理功能可以由单一脑结构独立承担。

证据:颅相学)与功能整体论(任何心理功能都是整体活动的结果)三、系统说:(俄国学者亚历山大·鲁利亚),提出脑功能系统说:脑具有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功能系统。

任何一种心理活动的实现都必须要三个基本功能系统的参与。

鲁利亚认为人脑存在三个相对独立又密切协同的功能系统:负责调节紧张度和觉醒水平;负责接受、加工和保持信息;负责规划、调节和监督复杂活动。

)四、模块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精细认知功能的基础。

)第二章神经元与脑一、神经系统切片的三种方式:【水平切面——从前到后,平行于地面的切面。

矢状切面(纵切面)——从前到后,垂直于地面的切面。

冠状切面(横切面,额状面)——从左到右,垂直于地面的切面。

】二、脑的结构分类:【分类一:前脑(大脑半球和间脑)、中脑(大脑脚和四叠体等)和后脑(小脑、脑桥和延髓)。

分类二:大脑(大脑半球、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海马和间脑)、脑干(中脑、脑桥和延髓)和小脑。

】三、大脑皮层的解剖学分区【大脑半球可以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额叶和顶叶由中央沟隔开;外侧裂将颞叶与额叶、顶叶分开;大脑背侧的顶枕沟和腹外侧的枕前切将枕叶与顶叶、颞叶分隔开。

】四、神经生理学知识【1、神经系统的细胞(1、神经元 2、支持细胞 3、血脑屏障)2、神经元内的信息传递(1、神经信息的传递:总揽 2、动作电位的传递)五、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之间的基本信息是通过突触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是一个神经元轴突终扣与另一个神经元细胞膜直接相联。

它有三种形式:与树突相连、与其它轴突相连、与胞体相连。

)】第三章研究方法和技术一、与脑的结构层次对应的观测技术(整体活动层次:行为研究(包括动物与人类)。

脑区层次:脑损伤、脑刺激、脑电、脑磁、脑成像等。

细胞水平:单细胞和多细胞记录技术。

分子水平:分子遗传学技术等。

)【1、行为测量法(动物行为测量人类行为测量)2、脑损伤法(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药物损伤)3、组织学方法(固定、制片、染色)4、神经通路追踪法(氨基酸放射自显影技术菜豆白细胞凝集素技术辣根过氧化酶技术荧光色素标记技术)5、活体脑损伤定位】二、人类行为测量【1、双分离原则 2、减法原则】三、脑物质代谢测量【1、2-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技术 2、2-脱氧葡萄糖放射自显影技术 3、脑微透析技术】四、脑成像技术【1、结构成像技术(计算机轴向断层扫描术磁共振成像术)2、功能成像技术(新陈代谢信号)(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五、遗传学方法【1、行为学研究(双生子的研究寄养子研究)2、分子遗传学方法(基因敲除或基因替换)】第四章感知觉(上)一、眼的结构【眼的基本功能是将视觉刺激转换为视觉信息,它依靠两种生理机制,即眼的折光成像机制和感光换能机制。

】二、折光成像系统【1、晶状体调节 2、瞳孔调节 3、眼动的机制】三、感光换能系统【1、视网膜中的感光结构 2、感光换能机制(明暗信息的感光换能机制颜色信息的感光换能机制)】四、视觉信息的传递【1、视觉信息加工层次结构(视网膜内的神经节细胞构成低级中枢,外侧膝状体构成皮层下中枢,视皮层是是感觉信息加工的高级中枢。

)2、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 3、外侧膝状体内的信息传递】五、视知觉加工【1、视觉信息的腹侧和背侧加工通路(物体知觉的枕-颞通路(What 通道空间知觉的枕-顶通道(Where通道))】第五章感知觉(下)一、听觉皮质【人的听觉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颞叶的颞横回前部,也称为初级听觉皮层,该脑回大多被卷入外侧裂内。

初级听觉皮层的周围带状区为次级听觉皮层,主要感受复杂声和语言。

】二、化学觉【1、味觉器官(人的味觉器官是舌和口腔的其他部分,如软腭、咽、会厌等组成。

) 2、味觉信息的神经传递通路及中枢机制】第六章运动控制一、运动系统的结构【1、肌肉、运动神经元和脊髓 2、皮层下结构(脑干、小脑和基底神经节) 3、脑皮层(初级运动皮层(BA4)、辅助运动区和前运动区(BA6)、前额叶皮层、顶叶皮层后部等)】二、参与运动控制的皮层区域【大脑皮层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脊髓神经元的活动。

直接的联系由皮层的脊髓束控制。

】三、运动皮层的组织原则【1、在运动区和运动前区都有组织有序的躯体表征。

2、与运动区之间的联系有关。

(各个成分组成了多个水平的运动控制等级。

最低层的是脊髓,最高层的是大脑皮层运动区。

)】四、动作控制的脑功能障碍【1、偏瘫 2、失用症】第七章注意脑是如何舍弃一些信息而选择另一些信息的?注意如何影响知觉、编码,以及如何基于这些刺激(或信息)产生行为?这些机制如何在脑内的神经元通路和神经系统上实现?一、注意的神经机制【注意相关的脑结构1、脑干网状结构 2、初级感觉皮层 3、边缘系统 4、大脑皮层 5、脑区的协同活动】二、注意的功能网络【波斯纳(1980)1、定向网络(从传入的感觉信息中选择相关信息的过程。

) 2、执行网络(实现选择注意的执行,将视觉内容转入知觉意识。

)3、警觉网络(实现注意保持和持久维持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1、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索科洛夫) 2、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Skinner和Yingling,1977)】第八章学习与记忆一、学习(非结合型学习(或非联合型学习)结合型学习(或联合型学习)认知学习与记忆的分类)与记忆的分类(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二、学习与记忆的脑结构基础(人类记忆脑损伤遗忘症)【1、内侧颞叶 2、间脑 3新皮质 4、小脑的学习与记忆功能】三、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1突触功能的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LTP)是指较高频率的强直刺激后,相同的测试刺激所引起的诱发突触反应长时间明显增大的现象。

) 2、突触功能的长时程抑制(长时程抑制(LTD)是指突触传递效率的长时程降低。

) 3、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分子机制 4、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的功能意义(LTP与学习和记忆过程有相关性。

LTD在运动学习中起着不断纠正操作错误的重要件用。

)】四、学习和记忆的调制【1、乙酰胆碱(是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的一种重要递质,涉及学习和记忆等相关的生理活动。

)2、单胺类和氨基酸类(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 5-HT)) 3、神经肽(含量低、活性高、作用广泛而又复杂,在体内调节多种多样的生理功能) 4、一氧化氮(参与突触可塑性过程的调节,促进递质释放,调节脑血流量,参与生物钟的设定和觉醒状态的调节等。

)】第九章情绪一、情绪的经典理论【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情绪体验是由来自身体的内部状态(如外周唤醒)和当时发生的行为反应信号反馈到大脑后产生的)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情绪刺激首先传到丘脑(thalamus),随即同时激活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情绪的认知—唤醒理论沙克特(S.Schachter,1964)(人们是以刺激的性质、周围的情境和他们的认知来解释所引起的内脏活动。

)】二、情绪的脑结构基础【1、下丘脑(控制着身体的自主唤醒和行反应。

) 2、帕佩茨环路(扣带回—海马—穹隆—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 3、杏仁核(结构:基底外侧核群、皮层内侧核和中央核情绪功能:内隐情绪学习、外显情绪学习与记忆、社会性情绪反应和警觉功能)4大脑皮层(眶额皮层功能:奖赏评估进行决策制定的情绪加工过程。

前扣带回皮层功能:不仅可以对认知活动进行在线监控,并通过调节注意资源来解决知觉与反应冲突,还能对行为决策提供与动机相关的情绪评价信号。

与岛叶等脑区一起,还参与了移情的神经机制。

脑岛皮层功能:协调对伤害性或非预期性刺激的感觉与运动反应。

)】三、基本情绪的自主反应模式【1、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 2、生理与生化指标的测量(心率;心率变异性;血压;皮肤导电反应;脑电;肌电;呼吸率;瞳孔;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四、情绪与健康【1、应激的一般性适应综合征(描述个体在面对各种应激刺激出现的非特异性反应过程,包括警报反应、相持和枯竭) 2、情绪活动(情绪状态;情绪调节;情绪宣泄) 3、调节情绪的策略(改变认知方式,正确认识自已和外界事物;改变生活环境、适当改变自己;放松自己;体育锻炼;饮食调节)】第十章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一、脑损伤与语言功能障碍【1、言语产生和布洛卡失语症(法国神经病学家布罗卡)是一种以口头语言表达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语言障碍。

患者都存在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的损伤。

2、言语理解与威尔尼克失语症:主要特点:口语或书面言语理解很差。

患者言语流利,会产生无意义的言语。

主要障碍1、识别:纯词盲 2、理解:经皮层感觉性失语】二、语义和句法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ERP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是研究语言理解的强有力工具。

反映语义加工的ERP成分为N400。

与语法加工相关的ERP成分是P600。

)【1、语义加工与N400波(Hillyard and Kutas(1980)首次发现。

):N400是一个与语言加工有关的脑电波。

它是一个负电位,且在单词出现后400ms 左右达到峰值。

它对语言输入的语义特别敏感。

2语法加工的P600/SPS(美国心理学家奥斯特豪特和赫尔库姆(1992),以及荷兰心理学家哈古尔特、布朗和赫罗图森(1993)分别发现。

):P600/SPS 是一种对句法加工敏感的ERPs正波成分,在句法违反词出现后的600ms左右出现,也称句法正漂移】第十一章睡眠与觉醒一、睡眠状态及其特点【1、睡眠的时相(1925,克莱特曼建立第一个睡眠实验室。

1950,阿瑟林斯基记录睡眠的眼动和脑电图,发现快速眼动睡眠(眼球在眼皮下快速运动)。

同时,德门特发现慢波睡眠(无眼睛的快速运动)。

):1期:α波消失,θ波出现。

(10m)2期:θ波为主,但间断出现纺锤波和K-复合波。

3期:δ波4期:深度睡眠,δ波比例超过一半。

2、快速眼动睡眠(每次持续5-30分钟,开始睡眠后90-120分钟进入。

EEG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状态,与觉醒时的β波相似。

):面部和四肢肌肉发生轻微的抽动,全身肌肉高度松弛。

脑活动类似于清醒状态,但身体处于瘫痪状态。

】二、生物节律【在没有任何外界时间线索的条件下人们依然表现出昼夜活动节律,说明人体内存在一个可以自由运行的昼夜生物钟】三、生理节律的特性【1、内因性(在保持特定因素一致时,在没有时间线索的情况下的睡眠和觉醒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