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汉字音、形、意的联系

1、形态2、量词3、同源词、语转词4汉语的形、音、义的关系王力《同源字论》一:“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
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
” 王力《同源字论》二:“但是同源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必须以先秦古音为依据,因为同源字的形成,绝大多数是上古时代的事了。
”在汉字里有很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
如“广”与“旷”,“坚”与“紧”,“空”与“孔”,“宽”与“阔”,“改”与“更”之类,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或相通转),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如果语音毫无关涉,或音虽近而意义相去极远,就不能称为同源字。
音同音近是推断是否同源的关键。
假借字和异体字都不是同源字。
因为假借字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异体字则是一个字的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写法,只是同字而已,谈不上同源。
同源是历史的概念。
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一字一义的固然不少,一字兼有数义的也很多。
如数义各不相关,这个字实际上是代表着几个不同的词,只是同音而已,当然也谈不上同源。
不同文字的同源等于是追溯语源。
在声音上,就必须以上古音的声韵部类为基础去探求上古的读音;在意义上,就必须以古代的训诂和古籍中应用的词义为根据;分别何者为同源,何者非同源。
研究同源字是一件很繁难的事,要把形音义三方面联系在一起去探讨。
刘熙的《释名》用声训来推求词义的由来,也就是探讨词源,尽管具体论说大多是不成功的,但是仍不失为一部探讨词源的专著。
以后的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直到章太炎的《文始》、王力先生的《同源字典》都是在探讨汉字的字源,也就是汉语的词源。
汉语的同源词是指有共同语源、音义都有一定联系的词;它的产生同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联系。
它同西方语言学中不同语言中的同源词不是一回事,而是相当于西方一个语言中由相同词根派生出来的词。
一、词义构词法形成同音的同源词汉语的同源词可以分为音同和音近两类,同音的同源词是由词义引申形成的。
浅谈现代汉语中多音字的音·义·词性的关系及其应用

浅谈现代汉语中多音字的音·义·词性的关系及其应用作者:孙宗志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9年第05期摘要: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学生在多音多义字方面的难题。
其实,多音多义字在组成了不同意义·不同词性的词语的时候,他们的读音——声母·韵母或者声调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不知道他们的对应关系的时候,学生们就会不知所措。
这势必妨碍了学生们的阅读·写作和规范·和谐的口语交流,也会影响到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正常的社交活动,例如鉴定书面协议,合同,立字据(包括借条·收据)等。
无论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我认为澄清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背景; 对应关系; 实际应用中图分类号:G633.3;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016-001在二十多年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曾经遇到了一个典型性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现代汉语中多音字的读音·意义及其应用上迷迷糊糊。
为此,我也头疼了好长时间。
后来我发现多音字在音·义方面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对于解决学生的这一个疑难问题大有裨益。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多音多义字的词性及其应用就是一个代表。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多音多义字的读音·意义与词性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一,名词性的多音字如果用作了动词性的,它们的语音就发生了变化。
例如“传”字,在“传记文学”中,应当读“zhuan”(四声调);而在“传说”中,它的读音则应该是“chuan”,(二声调)。
再例如“荷”字,在“荷花”一词中,它的读音是“he”(二声调),如果在“负荷”或者“荷担”等词汇中,它的读音则是“he”(四声调)。
第二,动词性的多音字如果用作了形容词性的,它们的读音就发生了变化。
例如“长”字,在“成长”一词中,他的读音是“zhang”,(三声调),而在“长度”中,其读音则是“长”,“chang”,(二声调)。
浅论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浅论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
汉字形、音、义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作用,形成异体字、异读字、多义字、同音字等复杂多样的现象。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仅仅是书面表现形式,意义才是其内容。
形式是表层的要素,内容是底层的要素。
语词是语言最基本的自由运用的意义单位,因而字也就与词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音和形都是为表达意义而产生的形式。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决定了汉字的基本特点,一个字的形音义一般是一个基本稳定的统一体,这使文字具有了比语言更鲜明的稳固性、保守性、历史继承性等特点。
字音字形和字义的关系

字音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字音字形和字义是汉字独特的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字音指的是汉字的发音,字形则指的是汉字的外形。
字义则是指汉字所代表的意义。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字音、字形和字义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汉字体系。
字音与字形的关系紧密相连。
字音是汉字的发声,是汉字表音的方式。
字形则是汉字的外形,是汉字的图像化表现。
字音与字形的形成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汉字的字音来源于古代的语音,而字形则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象形、指事、会意等。
当字音发生变化时,字形也会相应变化。
例如,古代的汉字“言”在发展过程中,字音从yán变为yán、yán、yán,而字形也相应变化为“讠”。
可以说,字音与字形的变化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方面的变化会导致另一个方面的变化。
字音和字义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字义是汉字所代表的意义,是人们理解汉字的基础。
字音则是人们表达字义的方式之一。
汉字的字义和字音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解释和相互联系的关系。
在古代,人们用字音来解释字义,通过字音来理解汉字的含义。
而在现代,通过字义来推测字音也是常见的现象,人们通过字义来猜测字音。
这种相互解释的关系使得字音和字义紧密相联,相互制约。
然而,汉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之间并非完全一致。
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其他的因素影响,字音、字形和字义可能会产生差异。
例如,在汉字中,有些字形相同,但字音却不同,有些字音相同,但字形却不同,还有一些字形和字音相同,但字义却不同。
这种差异可能是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变异所致。
虽然字音和字形与字义之间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依然密切。
综上所述,字音、字形和字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字音与字形互相影响、制约,字义则依托于字音和字形来理解。
尽管存在差异,但字音、字形和字义共同构成了汉字的体系。
对于学习和理解汉字来说,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字音、字形和字义这三个方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浅谈现代汉语中多音字的音·义·词性的关系及其应用

浅谈现代汉语中多音字的音·义·词性的关系及其应用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有多个读音和不同的意义,如“钩子”既可以读作“gōu zi”,表示钩子,也可以读作“gòu zi”,表示锅子。
在现代汉语中,多音字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正确地使用多音字,必须掌握它们的音、义和词性的关系。
一、音的关系不同的读音可以是声调不同,音质不同,还可以是音位不同。
声调是指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如“mā”、“má”、“mǎ”、“mà”;音质是指汉语音的浊、清、轻、重等不同发音特点;音位是指位于不同位置的相似音素,如“f”和“h”在不同位置时各自有不同的音位。
对于不同的读音,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应该使用哪一个读音。
如“条子”既可以读作“tiáo zi”,表示法律条文,也可以读作“tiāo zi”,表示条状的东西,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正确的读音。
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有不同的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并使用。
如“头”可以读作“tóu”表示身体的部位,也可以读作“tou”表示数量单位。
在不同的用法中,要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读音来理解含义。
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词性,如“折”可以读作“zhé”表示动词,意为弯曲、折叠,也可以读作“shé”表示名词,意为比例、折扣。
在使用时要根据上下文中所处的语境来识别不同的词性,从而选择正确的读音。
四、应用正确使用多音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正确的读音、正确的含义和正确的词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正确使用多音字的能力:1. 多读材料,多接触语言,积累语感和语境知识。
2. 注意理解句子的上下文,对多义词进行判断,选用恰当的意思。
3. 熟练掌握常见多音字的发音、意义和词性,在具体应用中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正确使用多音字是提高汉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
只有掌握了多音字的发音、意义和词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汉语表达中做到准确、流畅、地道。
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谈汉字的特点

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谈汉字的特点摘要:本文运用文字历史比较法,分别对表音文字体系与表意文字体系的字形、字音、字义以及音形、形义、音义组合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汉字的多元化性质和特点,从另一侧面为“汉字适应汉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汉字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声符意符汉字是一种形体独特的文字。
对于汉字的特点,人们从作用,记录方式,表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主要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方法这一角度,对汉字、拼音文字内部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做一些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一、表音文字体系先看通常所讲的“表音文字”体系。
表音文字从公元前40世纪后期,到公元前30世纪一些民族使用的楔形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然后到腓尼基人使用的楔形文字(表意文字)、语词——音节文字(意音文字),再到后来以希腊、拉丁字母为原始型的印欧语系的文字。
大致经历了图画、象形、表意、意音、表音的拼音文字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
作为纯粹的记录语音符号的拼音文字的历史,不过两千年上下。
拼音文字彻底改变了以前文字符号的性质。
记录语言,完全使用音符记录方式,“音”是从语音组织中离析出来的最小单位。
词的书写形式照顾到以形显声这一点。
在字音上,用字母表示语言里的音素,因形见声特点明显。
在字形上,文字字形结构简便,先由点、线构成字母,运用字母拼合之后排成序列。
文字的属性要求文字具备形、音、义三个方面,这三者不可孤立存在,拼音文字在形、音、义方面同语言达成统一,进而完成记写语言这一行为的途径,如图所示:语言:音→义文字:形→音→义拼音文字使用音符记录方式,使字形与语音成了“孪生兄弟”,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文字记录语言的程序为:先通过文字符号表现语音,再依赖语音表示语义。
文字音、形、义关系,只能构成音形、音义两种排列组合。
拼音文字是以下列四种方式来适应语言发展变化的。
:1、音、形不变,词义不变。
现代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汉字音、形、义的特点,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分类,形成同音字、异体字、异读字等复杂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汉字学习中,了解汉字音形义特点以及关系对汉语学习者的重要性。
汉字是意音文字,一个汉字通常表示汉语里的一个词或一个语素,这就形成了音、形、义统一的特点。
因此,要研究好汉语要将三者充分地结合起来,而不能孤立片面地研究其中某一个方面。
学好韩语,必须要清楚地了解汉字音、形、义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汉字音形义的特点(一)字音就现代汉语来说,汉字语音的特点有1音节结构简单、界限分明,表意明确。
汉语音节中,最少有一个音素,如“阿”(a),最多有四个音素,如“床”(chuang)。
汉字每一音节都由声、韵、调构成,同时这也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
其中,声调是音节的重要标志。
比较而言,外语的音节通常以元音为标志,两个元音就是两个音节,而汉语即使两个元音的复韵母如“歪”(wai)或三个元音“条”(tiao)也是一个音节。
2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n、m、l、r,没有复辅音。
辅音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者末尾。
虽然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但是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
3 元音是音节结构的核心。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
有的字干脆直接由一个元音组成,如“饿、噢、熬、由”等。
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现代汉语405个基本音节中,以元音收尾的开音节231个,占一半以上;有的由元音和辅音n、ng组成闭音节如“安、莫、福”等,也具有一定乐音性。
所以汉语音节中乐音多,响亮悦耳。
4 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上、去三个声调中,但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
比如“孙子”中的“子”读轻声时,这个词代表的意思是“儿子的儿子”;若“子”读三声时则代表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字音字形辨析

字音字形辨析字音和字形是汉字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汉字的完整表达系统。
在汉语学习中,准确区分字音和字形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字音和字形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讨其区别和联系,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
一、字音的定义和特点字音,即汉字的读音或发音。
它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汉字的含义的一种方式。
字音是汉字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字音的特点如下:1.多音性:很多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这就是字音的多音性。
比如,“人”字可以读作rén(第一声)或者rén(第二声)。
2.声调:字音的声调是指读一个字时发音的音调高低。
在汉语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声调的不同会改变字音的含义。
3.音变规律:由于汉语的特殊发音规律,有些字在不同的位置或者组合中会出现音变。
比如,“绿”字在“lǜsè”中的读音为第三声,而在“绿色”中的读音变为第四声,“lǜsè”。
二、字形的定义和特点字形,即汉字的书写形态。
它是通过笔画组合和结构来表达汉字的含义的一种方式。
字形是汉字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字形的特点如下:1.笔画构造:每个汉字通过不同的笔画组合而成,笔画的顺序和结构决定了字形的形态。
不同的字形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2.部首和偏旁:字形中常常包含有部首和偏旁,它们是组成字形的基本单位。
部首和偏旁的位置和数量不同,会对字形的含义产生影响。
3.简化和繁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一些字形变得简化了,一些字形则变得繁化了。
这种变化是汉字发展的自然规律。
三、字音与字形的区别和联系尽管字音和字形是汉字的两个不同方面,但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共同构成了汉字的表达系统。
字音和字形的区别和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容表达方式不同:字音主要用声音来表达汉字的含义,而字形则通过笔画和结构来表达汉字的含义。
2.表达维度不同:字音主要表达汉字的发音和读音,而字形则主要表达汉字的形态和外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摘要:在我国汉字的学习中,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是学习汉字的重要步骤,了解现代汉字音形义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尤为重要。
其中汉字的音形义还包含了同音字和异读字以及异形
字等众多变化,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足够灵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因为汉字曾经是从古代意音过来的,其意义是表达出汉语词语等语言要素,从而统一了汉字音形义的特点。
因此,要研究好汉语要将三者充分地结合起来,而不能孤立片面地研究其中某一个方面。
学好韩语,必须要清楚地了解汉字音、形、义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汉字音形义的特点
(一)字音
就现代汉语来说,汉字语音的特点有
1发音明确简单,音节音素等简洁易理解,音素是归属于音节的,在汉语的音节中,至少一个音素,至多四个音素。
想要学好汉语音节,就要把握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即音节的声、韵、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音节。
其中,声调是音节的重要
标志。
在汉语的元音中,无论这个汉字是存在几个元音,都认定为一个音节,相比较于外语语言文化不同,在外语中一般是用元音个数表示音节个数,三个元音就是三个音节。
2在汉语的辅音发音中,包括清辅音和浊辅音以及复辅音,其中浊辅音只有四个:l、n、m、r ,因此在辅音发音中主要是以清辅音为主,复辅音基本已经不存在了。
辅音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者末尾。
复辅音曾经在我国古代部分时期的汉语发音中也出现过,但在目前的现代汉语辅音发音中已经没有复辅音了。
3 元音是音节结构的核心。
因为音节是由声、韵、调构成,因此音节必定含有韵母,而韵母必定含有一个或以上的元音。
有的字干脆直接由一个元音组成,如“饿、噢、熬、由”等。
元音清脆,辅音混浊,因此汉语中常常将元音比作乐音,辅音比作噪音。
又因为在现代汉语中辅音主要以清辅音为主。
我国现代汉语有基本音节405个,其中元音收尾的开音节就达到了231个,占总比例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由元音和辅音n、ng组成闭音节如“安、莫、福”等,也具有一定乐音性。
所以汉语音节中乐音多,响亮悦耳。
4在我国现代汉语声调中主要包含“阴、阳、上、去”四个声调。
入声声调已经是历史较为久远的
一种声调,包含“平、上、去”三个声调,至今在我国部分地方的方言中仍存在着入声声调。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
其中因为声调不同含义大为不同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比如“孙子”一词,词中“子”字若是读第三声代表的是我国古代的
著名军事家孙膑,但若是读轻声,含义就大为不同了,表示的是“儿子的儿子”。
需要注意的是,汉语语音中氦存在着变调现象。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比如“一”后面的字调号为51时,“一”的调号为35。
如:一个;“一”后面的字调号不是51时,“一”的调号51,如“一天”、“一年”、“一晚”;一”在两个字的中间时,读轻声;如“看一看”、“听一听”。
(二)字形
二、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①甲骨文:是我国汉语的起
源文字,也是我国最早较为系统的一套文字,由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发行并流传下来。
由于甲骨文的存在形式多是以刀刻为主,因此甲骨文的
文字形态特点多是以细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多方笔,且字体形态排列较为凌乱,字体大小也不统一,整体感觉参差不齐,毕竟是由刀刻于甲骨上,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
此时的甲骨文是汉字的初期,整体结构与设计不够完善,汉字多以图画转变,因此显的较为凌乱,并且有较多的异体字。
②金文,又称钟鼎文,是继甲骨文
后的一大进化,其文字组成的文辞被称作为铭文。
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更加追求整齐与匀称,并且图画转变较为缩小,文字更加抽象,不过仍然有较多异体字存在。
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③篆书:篆书
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大篆是指当时先秦时期适用的所有文字,其中也包括了甲骨文和金文等其他文字。
而狭义的大篆仅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其中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
而小篆与大篆相比,小篆称得上是大篆的升级进化,没有大篆那么麻烦复杂,不仅更加抽象了文字,还增加了字体的美感,并且还大大减少了异体字,因此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将小篆作为各国标准字体。
小篆的出现是我国汉字文化中的第一次统一文字,其标
志着我国未来汉字的统一与规范。
④隶书: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汉隶又称今隶,其中秦隶与小篆较为相似,只是在字体书写规范上要显得潦草一点。
一直到汉代,秦篆才正式发展为汉隶,成为了汉代时期国家通用字体,隶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汉语的一大进步,使汉字更加抽象化,更是有点、竖、横、撇、捺等笔画的出现,隶书的这一套变化大大促进了我国古代汉字发展,是由古汉字向现代汉语转变的一大转折点,称为“隶变”。
隶书的出现不仅更加简化了汉字,增加其抽象性,也大大促进了汉字的转变与发展的,更是为后来的楷书发展奠定了基础。
⑤楷书:汉字结构完全抽象,由笔画组成,书写也更加规范。
⑥草书:包含了章草和狂草两种形式,章草最先出现于秦末汉初,与汉隶对应,后在唐代以后进化为狂草。
⑦行书:行书出现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今草与楷书正盛行,行书的出现结合了两种字体的表现形式,使字体更加完整与多元化。
一直到现代,楷书与行书多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字体。
至于像草书和篆书以及甲骨文一类较为久远的
字体在当代文物古迹和书法作品等特殊文化场
合中也有涉及,由此可见,我国汉字文化历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