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汉字音-形-义论文
课题研究论文:从现代汉字字音看现代汉语语音的几个特点

汉语言文学论文从现代汉字字音看现代汉语语音的几个特点语音发展的规律性语音的发展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语音变化的规律性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无条件的,就是指读某一个音的字全都变成读另一个音的字,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例如古代是-m韵尾的字,现在北京话都变成了-n 尾。
例如“甘”读gān,不读gām,“三”读sān,不读sām 等等,没有一个例外。
一种是有条件的,就是指读某一个音的字不全作某种变化,只有符合某种条件的那些字才起这种变化。
例如古代是-m 韵尾的字在现代广州话里大多数仍然是-m韵尾,只有唇音声母的字才变成- n 韵尾。
例如“三”仍然读sam ,而“凡”则读fan,不读fam。
语音发展规律的这种严整性,一方面给语音史这门科学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也对这门科学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
任何推论,要是不考虑语音发展的这种规律性,都难免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
语音的性质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它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语音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
风声、雨声、流水声以及鸡鸣狗吠的声音,都不是从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般也谈不上表示什么意义,当然不是语音;即使是人的声音,如果不能表示意义,也不是语音。
例如,初生的婴儿,不懂语言,他发出的声音没有什么意义,不是语音;人咳嗽的声音,没有意义,也不是语音。
语音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意义是语言的内容,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或叫语言的外部形式)。
语言要借助于它的声音来体现其交际功能,一定的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声音形式才能表达出来。
语言在声音里物质化了,借助于声音,语言才能成为人们可以感知到的东西。
如果语言离开了有意义的声音,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所以,语音是语言不可缺少的物质外壳,或者说,语音是语言的具体面貌。
语音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它是从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还具有生理属性;它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是受社会的制约的,所以它又具有社会属性。
期末论文-《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收获与启发

学习《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的收获与启发2014级汉硕3班吴冬媚 20140710060一、收获老师在第一节课劈头而来的一个问题——“请举例说明汉语很简单”,实在引人深思。
当外国人问我,“汉语是不是很难学?”我从各个方面获知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所以我也人云亦云:“挺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
”却忘了我作为汉语教师的使命——传播中文。
汉语确实很难,但作为汉语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相信汉语不难。
上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对待对外汉语的态度其实不太端正,缺乏使命感。
虽说我很热爱这个专业,但五年来一直有人问我“对外汉语以后做什么工作的”,我只简单直接地回答“教外国人汉语”,而不愿多费口舌进一步解释,以至于很多人会接话:“教外国人汉语很有意思,网上的“小明”真的很好笑”。
我们都知道,“小明”只是网友的意淫,在被英语虐待了十几年之后企图以古怪的汉语来“侮辱”外国人,这与真实的对外汉语教学可谓是南辕北辙。
国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无知,作为“对外汉语人”,我有一定的责任。
这一门课我上了大概11节课,短短十几个小时的学习让我深刻意识到,汉语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通过对比,我们才能发现汉语的特色。
同时,承载着汉语特色的文章、段子、语言游戏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问题意识,有语料意识,就能发现汉语的奥秘。
课堂上,郑老师都是从一些日常生活的语言游戏或网络小段子来引发我们的思考。
留意有趣的语言现象,做个有心人,我们可以从语言现象出发,从而总结出汉语的规律。
二、启发——从音义关系中获启发1.音与义的关系我们知道,英语表音,汉语表意,但并不意味着汉语不表音。
汉字形声字可分为声旁和形旁,声旁表音,形旁表义。
中国人常说,秀才识字读半边。
声旁能提示发音,如丁、订、盯、叮、钉。
形声字占了《康熙字典》收录汉字的90%左右。
所以我认为,汉字最初是表义兼表音文字,而英语只能表音。
虽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字系统。
小学语文“音形义”识字教学法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音形义”识字教学法摘要:小学识字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潜能,提高识字的能力,并将为学生扩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服务。
鉴于此,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音形义”识字教学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音形义”教识字教学法探究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以往教师凭借一张卡片来让学生死读硬记的传统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来组织识字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汉字规律,提高识字能力,体验识字乐趣。
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出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音形义”识字教学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什么是”音形义”识字教学法“音形义”识字教学法仿东汉许慎”解字必依据字形,就字形以说音义”之法。
它是依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用他们观察事物的眼光和他们习惯的言语,将汉字这种智慧符号作一番新的”说文解字”,使很多汉字中已经支离破碎的音形义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的一种识字方法。
小学语文中的”音形义”识字教学法是针对儿童的思维特征,把绝大多数汉字都变成一幅幅有理、有意、有情、有趣的图画,用小学低年级学生都能听懂的话语和事理,将三千多个常用汉字中每个字的形义音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多方联想、趣味想象,使三者重新合情合理地联系起来,这样几乎每个汉字都成为一个生动的情景,或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识字的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探究”音形义”识字教学法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
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
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
[毕业论文]论《说文解字》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论《说文解字》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b8bce3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3d.png)
汉字韵音研究报告论文

汉字韵音研究报告论文
汉字韵音研究报告论文
摘要:汉字韵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汉字音韵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本论文通过对汉字韵音的分类和历史演变进行探讨,进一步揭示了汉字韵音与古代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汉字韵音,分类,历史演变,古代文化
一、引言
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其音韵系统一直是中国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汉字音韵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对于研究古代文献、古代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汉字韵音的分类
汉字韵音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基本部分。
声母指的是音节的开头部分,包括了声子、塞音和鼻音三类;韵母指的是音节的结尾部分,包括了单元音和复元音两类;声调是指声母加韵母后的整个音节的上升、下降等声调变化。
三、汉字韵音的历史演变
汉字韵音的历史演变可以通过文字史料和音韵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音韵记载以及方言的比较研究,
可以了解到汉字韵音在历史上的变化情况。
四、汉字韵音与古代文化
汉字韵音与古代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
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会影响汉字韵音的使用频率和特点,同时汉字韵音的演变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五、结论
本论文通过对汉字韵音的分类和历史演变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汉字韵音与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对于汉字韵音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汉字韵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分类和历史演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生识字教学》优秀教育论文5

浅谈小学生识字教学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
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样是通过与他们的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内容和方法而获得知识,产生兴趣的。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有关美国学校的报道:有一天,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对妈妈说,前些天,老师让全班每个同学在学校的院子里播种一颗种子,这星期种子开始发芽了,而她那颗种子,是所有播种的种子长得最高最壮的!妈妈问她为什么这么运气,她说这是运气在播种前,她仔细观察了地形,看中一块阳光最充足的地方,全天不受任何树木和建筑阴影的遮挡,而且还是学校花园喷水池“射程”之内,能不时得到浇灌。
所以,当幼芽长出来时,证明了她所设想的一切。
然而,学校让孩子播种,目的并非是鼓励他们帮妈妈干活,而是需要学习几个有关植物生长的关键词,如肥料、土壤、胚胎、子叶等颇为高深的词汇。
由于女儿在播种过程中费尽心机,自然对这些词刻骨铭心了。
这是典型的有机识字法,先让孩子有实际经验,然后再帮他们用语言和词汇表达这些经验。
在这过程中,孩子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在创造的亢奋中,再难的字也能记得住。
这也体现了常春藤的基本原则:即使是吸取“死知识”,如认字等,也要尽可能在能动的创造过程中完成。
这样的教学方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标在识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
“多认”,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尽早进入阅读阶段。
因此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增强识记效果。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几种识字方法:一、“猜”——编字谜识字儿童识字量的积累需要多次重复,强化记忆。
这个过程虽不复杂,但往往枯燥。
在进行一年级识字教学时,我常常根据字的形状或意义编成字谜,让小朋友去猜,去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识字兴趣。
论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

论文字对语言的反作用提要:本篇提出两个主要的新论点:第一,历史悠久的文字对整个民族语言起制约、阻碍、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二,离开了语言、文字,信息化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信息传递快,衡量语言文字优劣的标准是“简短明确”与否。
关键词:文字;语言;作用文字对语言有这样那样的作用,前人有所谈及,而文字能否对整个民族语言起制约、阻碍、推动、发展等作用,未见有人深入探讨,而这个问题,就当今而言,笔者觉得是至关重要的。
为何以往的语言文字学家们忽视这一问题呢?主要原因是低估了文字的作用。
他们只着力研究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事实上文字对语言起的“反作用”是不小的,它反过来制约、阻碍或推动、发展语言。
历史越久的的文字,起的作用越明显。
我们从中、英、法、俄、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及其民族语言发展的现实可以得到证实。
以往的语言文字学论著,论及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尤其是中、英、俄、西班牙、阿拉伯等历史悠久的语言和文字,都说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文字之一。
总起来说,这并不错,但还需要进一步深究。
我们要探索这些语言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实用价值。
近一两百年来欧西科学技术发展较快,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实行殖民政策,对外迅猛扩张,尤其是英国,殖民地最多,并规定被殖民的国家或地区都必须以英国的语言文字为官方用语。
于是,世界上使用英语言文字的国家或地区就多起来,法国和西班牙的语言文字使用面也较广,主要也是殖民起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迅速建立和发展,俄罗斯语言文字随之对东欧、蒙古、朝鲜、中国、印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同时,欧西创造的电报、打字机等,以使用拼音字母最为便捷,因而逐渐使英语言文字成为国际交往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文字。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说汉语、用汉字的人虽然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多数使用英语、英文。
可见,英语、英文显得作用大些、优越些。
而未来的时代如何?这得进一步研究。
汉字发展论文(5篇)

汉字发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5篇)汉字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月,消失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消失》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觉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化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觉简体字》证明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觉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楚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消失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楚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觉‘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消失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消失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据此,该文认为:汉字简化字消失的上限应在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年间。
上述几种关于简化汉字消失的年月的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应弄清晰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基本概念。
在文字学中,简体字与繁体字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探究汉字的音\形\义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化来的,现代汉语或多或少还带有古汉语的影子。
如现代汉语里的多音多义字与古代汉语里的通假字有相似之处,但是现代汉语已经不是古代汉语了。
做为现代人,我们首先要学好现代汉语,学好祖国语言。
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一语一义,一义一音,而且一个个字,各占一格,方方正正,笔画有序有别,整整齐齐,清清楚楚,音节分明。
但手写体不是印刷体,印刷体不变形,谁认都一个样,手写体就大不相同了,一人一个样,时间一长,字体就定形了,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有时多写少写或错写也就木然了,认为是本就如此。
同样的道理,第一印象比较重要,再加上不勤查字典、词典,不勤学习,时常写错别字,读错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熟练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是非常重要的。
不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别汉字的音、形、义。
不然会闹出笑话的,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自身汉语修养,用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否则处处读白字,写错别字,自己威信扫地不说,更重要的是误人子弟。
有位校长集合学生开会,当看到学生队列不齐时,就开口吼道:“看你们站的队形,参差(cān·cá)不齐的……”,学生们窃笑,因为学生们知道校长说白字了,应该是“参差(cēn·cī)不齐”。
数学老师在讲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板书到黑板上:“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乘棱长等于棱长的立方”,之后,提问一名学生叙述此公式,学生高声答道:“正方体的体积等于校长乘校长乘校长等于校长的立方”,教室里哄堂大笑,老师是哭笑不得,因为这名学生认错字了,将“棱”认作“校”了,将“长”(cháng)读作“长”(zhǎng)了。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一名学生背诵《木兰辞》,当学生背到“西市买鞍鞯”时,老师说:“停,西市上买的不是鹌鹑(ān·chún)而是天鹅!”学生大笑,因为这名学生认字只读半边音,将“鞯”(jiān)音读成“存”(cún)音,ān·chún与ān·cún谐音,所以老师就引到天鹅身上了。
有位同事闲来无事读杂志,上面有一篇人物专访:“猎头某某”,说的是这个人以打猎为生,他还是这个村里所有猎户的头领,人们就称他为“猎头”,而这位同事哥发了迷了,将“猎头”误读成“猪头”了,这不是骂人吗?你说可笑不可笑!现将生活、工作中汉字的音、形、义时常出错的现象分类举例,与大家共勉。
一、读错音,是因为秀才识字--读半边。
以加点字为例:“恪(kè)守”错读为“gē”音;“滇(diān)池”错读为“zh ēn”音;“啮(niè)食”错读为“chǐ”音;“擘(bò)画”错读为“bì”音;“阮(ruǎn)咸”错读为“yuán”音;“抚恤(xù)”错读为“xuè”音;“精湛(zhàn)”错读为“shèn”音;“洗涤(d í)”错读为“tiáo”音;“酗(xù)酒”错读为“xiōng”音;“严惩(chéng)”错读为“zhēng”音;“啼(tí)哭”错读为“dì”音;“悲恸(tòng)”错读为“dòng”音;“莅(lì)临”错读为“ wèi”音;“红彤彤(tóng)”错读为“dān”音;“呱呱(gū)坠地”错读为“guā”音;“干涸(hé)”错读为“gù”音;“垂涎(xián)三尺”错读为“yán”音;“弹劾(hé)”错读为“hài”音;“内讧(h òng)”错读为“gōng”音;“狭(xiá)隘”错读为“jiā”音;“戏谑(xuè)”错读为“nüè”音;“湖畔(pàn)”错读为“bàn”音;“抨(pēng)击”错读为“píng”音;“媲(pì)美”错读为“bǐ”音;“愤懑(mèn)”错读为“mǎn”音;“睡眠(mián)”错读为“mín”音;“粗糙(cāo)”错读为“zào”音;“濒(bīn)危”错读为“pín”音;“狎(xiá)昵”错读为“jiǎ”音;“迸(bèng)裂”错读为“bìng”音;二、个别姓氏、地名读音,若按汉字的一般读音易读错。
以加点字为例:“盖房、锅盖”读“gài”音,姓氏“盖”读“gé”音;“报仇、仇恨”读“chóu”音,姓氏“仇”读“qiú”音;“朴实、朴素”读“pǔ”音,姓氏“朴”读“piáo”音;“中华、华美”读“huá”音,姓氏、地名“华山”读“huà”音;“绿色、绿化”读“lǜ”音,地名“鸭绿江”“绿林好汉”读“l ù”音;三、读错多音字音,只认一个音,忽视别的读音。
以加点字为例:“尽管、尽快”读“jǐn”音,“尽力、尽情、尽职、尽忠”读“jìn”音;“处理、处罚、处心”动词读“chǔ”音,“处长、处所”名词读“chù”音;“教师、教育、宗教、教案”读“jiào”音,“教书、教学生”动词读“jiāo”音;“济南、人才济济”读“jǐ”音,“救济、经济、无济于事”读“jì”音;“似的”仅此一处读“shì”音,“相似、似乎、似是而非”读“sì”音;“屏气、屏住”动词读“bǐng”音,“屏风、屏障”名词读“píng”音;“湖泊、梁山泊、血泊”名词读“pō”音,“停泊、飘泊”读“b ó”音;“担任、担心、担当”动词读“ dān”音,“扁担、担子”名词量词,读“dàn”音;“背负、背黑锅”读“bēi”音,“背包、背后、背影”读“bèi”音;“绿蔓、藤蔓”细长能缠绕的茎,名词读“wàn”音,“蔓延、蔓草”读“màn”音;“为了、为人民”介词读“wèi”音,“作为、成为”动词,读“wéi”音;“传授、传递”动词读“chuán”音,“传记、列传”名词,读“zhuàn”音;“口角、角色”读“jué”音,“羊角、直角”读“jiǎo”音;“奔命、投奔”读“bèn”音,“狂奔、奔驰、奔波”读“bēn”音;“丧事、治丧”读“sāng”音,“丧命、丧气”读“sàng”音;“曲线、曲解”读“qū”音,“曲调、戏曲、歌曲”读“qǔ”音;“头发、毛发、令人发指”读“fà”音,”发落、打发”动词,读“fā”;“纤尘、纤维”读“xiān”音,“纤夫,拉纤”读“qiàn”音;“拮据”仅此一处读“jū”音,“依据、证据”读“jù”音;“汤匙、药匙”读“chí”音,“钥匙”读“shi”音;四、汉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写错字,读错音。
以下加点为例:“进(jìn)”与“出”相对,“近(jìn)”与“远”相对,“走进”与“走近”不同;“主(zhǔ)”翘舌音,“族(zú)”平舌音,“民主”和“民族”不同;“顾忌、忌讳”读“jì”音,“嫉妒,妒嫉”,读“jí”音,“嫉妒,忌妒”意相同,“忌妒”可说是“妒忌”,“嫉妒”也可说是“妒嫉”,音、形有异,义相同;“即使、立即”读“jí”音,“既然、既往不咎”读“jì”音;“串通、反串”翘舌读“chuàn”音,“逃窜,抱头鼠窜”平舌,读“cuàn”音;“治疗癌症”读“zhì”是好事,“导致癌症”读“zhì”要性命;“艰难、艰苦”读“jiān”音,“坚持、坚强”读“jiān”音;“克服、攻克”读“kè”音,“刻苦、雕刻”读“kè”音;“无(wú)术”是没有能力,“武(wǔ)术”是拳脚功夫,一生不学武术尚可,而不学无术,将浑浑噩噩。
五、字形相近,写错字,读错音。
以下加点字为例:“藉”与“籍”,藉(jí),草字头,意为“乱”;狼藉,狼的习性是在它离开窝前,先将窝内的草扒乱,回来时,窝内的草若是原样,说明没有别的个体进来,若有异样,就提高警惕了;“籍(jí)”、竹字头,意思是“书简、书册”造纸术还没有被发明之前,人们记录东西就写在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也包括“哪里人氏,姓甚名谁,”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籍贯”,所以“书籍、籍贯”的“籍”都带竹字头。
“巳(sì)”满、“已(yǐ)”半、“已(jǐ)”不出;“戊(wù)”空、“戍(shù)”点、“戌(xū)”中横。
“栗(lì)”子是果木,“粟(sù)”子是米谷。
将“煤炭(tàn)公司”错读成“煤灰(huī)公司”;将“中国人民银行(yín háng)”错读成“中国人民很行(hěn xíng)”将“针灸(jiǔ)”错读成”针炙(zhì)”;郏(jiá)县在河南,陕(shǎn)西省在西北高原;呕(ǒu)心用口吐,讴(ōu)歌须有言;器(qì)字犬撑着,嚣(xiāo)字页当中;过元宵(xiāo)、通宵、吃宵夜,上头必须加宝盖;云霄(xiāo)上面雨淋头;恋(liàn)爱需用心,峦(luàn)字山字底;精练(liàn)、练习加磨练绞丝旁,冶炼(liàn)、提炼,加锻炼火字旁;拿着矛(máo)盾来割草,到队前擎着茅(máo)草当旗飘--名列前茅;日落西山为暮(mù),丝巾做帐为幕(mù);候(hóu)加短竖,等候、时候,猴、喉、封侯、为侯(hòu);烈日当头、暑天、中暑(shǔ),四者上下行署、部署(shù)。
六、笔画相近,多写、少写或错写。
以加引号字为例:“恭”,共字头,两横,类似的还有“暴、瀑、爆”,有的就多加一横;“寒、塞、寨”相同的笔画是三横,有的就少写一横;“商(shāng)、墒”半封口内是“八口”,“摘(zhāi)”半封口内是“十口”;“漆(qī)、膝(xī)、暴、滕”右下部都是“水”部;“恭(gǒng)、忝(tiǎn)”下部都是“⺗”,有的易混淆;“氏(shì)氐(d ī)”有一点区别;“由、月是胄(zhòu)”“田、月”是“胃(wèi)”;“聪颖、新颖”的“颖(yíng)”左下部是“禾”字,“颍水、临颍”的“颍(y íng)”左下部“水”字;“滕”右下是“水”部,“腾”右下部是“马”部;“祭、蔡、察”都是“祭”字头,“登、葵、睽”都是“癶”部;“染”右上是“九”不是“丸”;“夏”中是“目”,“复”中是“日”;“漾”右下是“永”不是“水”;“柳(liú)”是“卯(mǎo)”部,“枊(àng)”是拴马桩是“卬(ǎng)”部,“昂”照样也是“卬”部,千万不要写成“印”或“卯”;“辣、懒、整、束”有腰带,“刺、棘”没有裤腰;“尴尬”是“尢”部,查“九”找不出;“母乳喂养好”,“畏”加一撇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