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清平乐教学

合集下载

关于清平乐黄庭坚的教案

关于清平乐黄庭坚的教案

关于清平乐黄庭坚的教案关于清平乐黄庭坚的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原型启发,感知词文。

知道我的爱好是什么吗?老师知道许多同学喜欢中国画,也有许多同学在学中国画,所以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了一幅中国画和大家一起欣赏。

出示课件2、来,大家都来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景物?(茅屋、荷花、老翁等)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田园牧歌、农家生活、村居)3、这幅画就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写的著名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除了“清平乐”这个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4、四年级我们学的《卜算子咏梅》还记得吗?齐背。

5、《卜算子》的作者是——(毛泽东),一代开国的领袖,诗、词、书法都很棒。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也很了不起,你知道是谁吗?请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简介辛弃疾(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一生主张抗金北伐,他的诗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在晚年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就隐居在江西上饶地区,在那里生活了20年。

在这段期间,他深深地爱上了农村安详、宁静的生活,写了许多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在那时写的。

5.初读古词。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多读几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① 同桌互读。

②分男女生赛。

③齐读。

6、读了这首词后,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里有几首曲子,你觉得配上哪一首比较合适?说一说,为什么要选这首?过渡:虽然都是名曲,但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看来,你们都是小诗人,都有诗人一般敏锐的感受力。

老师相信,这首词的意思你们一定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出来。

清平乐黄庭坚的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的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的教案教案标题:《清平乐黄庭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黄庭坚以及他的《清平乐》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内容:1. 介绍黄庭坚及其作品《清平乐》2. 分析黄庭坚的写作风格和主题3. 学习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4. 进行诗词欣赏活动和创作活动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展示黄庭坚的作品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黄庭坚和他的作品的了解程度,开展讨论。

核心教学:步骤1:介绍黄庭坚及作品《清平乐》- 解释《清平乐》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 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步骤2:分析黄庭坚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分析黄庭坚的作品特点,如思想深邃、表达简练等。

- 探讨黄庭坚的诗词主题,如自然、人生哲理等。

步骤3:学习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分析黄庭坚的《清平乐》中出现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步骤4:进行诗词欣赏活动和创作活动- 选取黄庭坚的其他作品或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诗词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

-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可以以《清平乐》为主题或自选主题。

巩固与拓展:1. 提供黄庭坚其他作品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黄庭坚及其作品。

2.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或诵读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艺术欣赏能力。

评估: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词创作,并进行评分。

2.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并做适当评价。

教学资源:1. 黄庭坚的诗词及相关资料2. 多媒体设备以及相关图片、音频等3. 学生练习本和作业纸扩展活动:1. 将学生的诗词作品制作成诗集,展示给其他同学和校内外观众。

2. 组织一次黄庭坚诗词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艺。

希望以上建议和指导能够帮助到您。

《清平乐》教案

《清平乐》教案

《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清平乐》教案篇1《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育的熏陶?可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古乐中“走向村居”,恬淡走近诗词(读对读通)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前可以先出示了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画面,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纷纷踊跃的举手发言,交流热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

之后,让学生对照出示的`图画,借助课后的拼音,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从学生的朗读情况来看,他们已初步感知了词的内容。

二、在吴音中“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之后,再次让学生带着感受,对照图画读这首词。

这里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音乐作铺垫,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教学时围绕“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交流。

交流时,学生跃跃欲试,相互启发,思维碰撞。

当学生谈到读懂了“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相机提了这样两个问题:1、“这里是谁在讲吴音?”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讲些什么呢?”真是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之后,可以播放了一段吴地方言的录音,这时学生更是兴致盎然,手舞足蹈,以讲自己所在的吴方言为趣,仿佛个个身临其境,整个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最后,再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词的意境。

学生会在轻松、悠闲的音乐中对词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欣赏中“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读好读出来)在学生能读出意思的基础上,又该如何使学生的身心与朗读内容融为一体呢?一首诗词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好,这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再读这首词,谈自己的感受。

黄庭坚清平乐说课稿

黄庭坚清平乐说课稿

黄庭坚清平乐说课稿一、说教材《黄庭坚清平乐》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重要课文,位于古诗文单元。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深的文学价值。

本文作为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作用和地位:1. 体现古代词人的才情与品格:黄庭坚在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一位文学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 展示宋代词坛风貌:本文是宋代词的典型代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特点,感受宋代词坛的繁荣景象。

3. 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本文以优美的词句、深远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主要内容:本文以清平乐为词牌,共分上下两阕。

上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下阕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全文词句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黄庭坚及其清平乐词的基本知识。

(2)理解词中的意象、意境,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词的结构,把握词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古诗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挖掘词作的艺术特色。

(3)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庭坚词作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黄庭坚清平乐词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色。

(2)词中的意象、意境及其审美价值。

(3)词的结构分析,主题把握。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艺术特色。

(2)如何帮助学生挖掘词中的深层内涵,感悟词人的情感。

(3)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黄庭坚清平乐》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内涵,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突出了自己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阶段,我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清平乐 黄庭坚 教案

清平乐 黄庭坚 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清平乐》中黄庭坚的诗意世界教案目标:1. 了解黄庭坚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2. 分析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和主题;3. 理解《清平乐》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创作和文化背景,提出黄庭坚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

知识讲解:2. 介绍黄庭坚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包括他在政治、文化和文学领域的成就。

3. 分析黄庭坚的诗歌风格,如豪放洒脱的笔墨、婉约清新的意境等。

4. 探讨黄庭坚的诗歌主题,如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爱情等。

诗歌赏析:5. 介绍《清平乐》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动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清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6. 分析《清平乐》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如清晨的宁静、山水的美丽、人生的无常等。

7.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分析工具,如韵律、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表现。

创作实践:8. 鼓励学生以《清平乐》为启发,进行创作实践,可以是仿写、改编或自由创作。

9. 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在创作中发现自己的诗意世界,并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反思:10.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11. 引导学生思考黄庭坚的诗歌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以及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资源:1. 黄庭坚的诗歌选集和相关研究资料;2. 诗歌赏析和创作指导的PPT或手册;3.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分享平台。

评估方式:1. 学生对黄庭坚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清平乐》中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3. 学生的创作作品和表达能力。

教案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研究项目,深入探讨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和影响;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宋代文学作品,比较不同文人的风格和主题;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展览或举办诗歌朗诵会,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案撰写完毕后,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教案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的人生和清平乐的内容;2.理解和解释诗歌中的词汇和用法;3.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创造自己的诗歌。

【教学准备】1.诗歌文本2.音频或视频录制可选读黄庭坚作品的朗读3.教师制作PPT或课件,包括诗歌相关图片【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黄庭坚和其代表性作品之一“清平乐” 。

并播放黄庭坚作品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朗读。

2.词汇解释(2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一些黄庭坚诗歌中的关键词汇,例如“乡平”,“夜寂”等等。

阐述其在清平乐中的含义和用法,并让学生跟随朗读。

3.文本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吟诵黄庭坚的清平乐诗歌,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和意义:黄庭坚用“春归何处”来表达自己难以忘怀的家乡和家人之间的亲情。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黄庭坚的想法和感情是否符合现实?4.创作活动(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比如歌曲、诗歌,表达出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的能力,并为每个小组设置表扬。

5.反思(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的课程:你喜欢黄庭坚的美好诗歌吗?你现在更加了解他的作品和人生吗?你对这节课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让学生诵读出重要的句子,帮助学生更加了解黄庭坚的思想和文学风格;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每个词汇的含义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让学生欣赏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交互;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里分享自己对这首诗怎样领悟到家乡的爱之情;4.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黄庭坚的人生和职业生涯,帮助学生更加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分享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分享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分享清平乐黄庭坚教案分享《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设计【1】设计理念:诗词是一种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通过看注释,想象描绘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体会人情之美和生活知趣。

教学过程;一、读懂题意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词在当时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牌名其实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他表示一种调子,一种节奏、一种情境,按照这样的说法,猜猜清平乐的节奏应该是急速的还是舒缓的?题目是(村居)读着题目,你觉得诗人会写什么?(农村的景象)可能会写……那词人是怎样将这些农村的景象巧妙地组合在这首词的46个字中的呢?二、读出节奏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1)为什么念“bao”?(去掉物体的皮或壳时念bao)(2)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eng第二声?(这是诗词里合仄押韵的需要,看“小、草、好、媪;东笼、蓬”)(3)翁指的是——媪指的是——(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3.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

——齐读4.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

看着老师的手势我们来试试。

三、读出画面(一)环境图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生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诗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诗句。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一个画面。

2.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请自由地摇头晃脑地反复读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试着连成一段话说说。

——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教案标题:《清平乐黄庭坚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分析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3. 学习黄庭坚的代表作《清平乐》;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3. 《清平乐》的诗歌鉴赏;4. 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1.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的理解;2. 《清平乐》的诗歌鉴赏和解读;3. 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 黄庭坚的相关资料和诗歌选本;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的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黄庭坚的相关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黄庭坚了解多少?你们对他的诗歌有什么印象?二、讲解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0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官职经历和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2. 引导学生思考: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他的诗歌有什么影响?三、分析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15分钟)1. 利用PPT或黑板,展示黄庭坚的代表作品和诗歌风格特点,如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意境婉约等;2. 引导学生分析黄庭坚的诗歌主题,如爱国、咏史、自然等;3. 分组讨论:选择一首黄庭坚的诗歌,分析其创作风格和主题。

四、学习《清平乐》(15分钟)1. 分发《清平乐》的诗歌原文,并播放黄庭坚的诗歌朗诵录音;2.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 分析《清平乐》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五、诗歌鉴赏和解读(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清平乐》进行鉴赏和解读,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2.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挥,对诗歌进行个人解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创作能力培养(15分钟)1. 提供一些黄庭坚的诗歌题材和写作要求,鼓励学生进行创作;2. 分组分享: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黄庭坚,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 月28日),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 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 别驾、黔州安置等。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 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 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 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 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 晁补之、 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书法精妙,与苏、 米、蔡并称“宋四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 《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 外篇》。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 之祖。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 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等。书论有《论近进 书》、《论书》著录。

.
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用 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 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 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 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 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 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 蓄,表现了山
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
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 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 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 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 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 确乎是回不来了。
.
对个是永答联因询穿故的来和澜往情表此 立主人无案想风问透艺天同形回情挚达作 和题类慰之,而,力术真住神环深意一以 童。终藉谜传逝而。地,的。地。。种嗫 趣有极,。达。黄下强唯奇上画在自惜嚅 的情烦表暗出又鹂片化其想片出问问春独 想与恼现示一一无写了“,欲春答自恋语 象无这出伤个童语向诗稚有唤的中答春的 与情么伤春永话,黄意”童春脚,,的方 联的一春的无的且鹂的,稚归步波一真式

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 评
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
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
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
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
.
.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 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 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 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 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 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 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 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 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