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常考)
卫生学基本知识问题库及答案

卫生学基本知识问题库及答案1. 什么是卫生学?{卫生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旨在改善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 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规律、卫生保健策略的制定与实施等。
}3. 什么是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卫生学的分支之一。
}4. 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卫生问题的防控策略等。
}5. 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变化的学科。
}6. 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研究等。
}7. 什么是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在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卫生数据,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8. 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和元分析等。
}9. 什么是卫生政策?{卫生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改善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定的关于卫生保健方面的方针、原则和措施。
}10. 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制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
}11. 什么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和群体掌握卫生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
}12. 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3. 什么是公共卫生?{公共卫生是研究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科学,旨在保护、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
}14. 公共卫生主要包括哪些领域?{公共卫生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卫生应急、医疗保障等方面。
卫生学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试题及精准答案

卫生学一、名词解释1、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
2、原生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并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存在着对人体健康有利的许多因素。
3、limiting amino acid: 食品蛋白质中,按照人体的需要及其比例关系相对不足的氨基酸4、合理营养: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
5、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6、刺激性气体: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是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在化学工业生产中最常见。
此类气体多具有腐蚀性,常因不遵守操作规程或容器、管道等设备被腐蚀而发生跑、冒、滴、漏而污染作业环境。
7、晚发性矽肺: 硅肺病,由于长期过量吸入含结晶型游离二氧化硅的岩尘所引起的尘肺病。
有时虽未出现矽肺征象,但在脱离工作后经若干年再出现矽肺,常称为"晚发性矽肺"8、population:population,表示考察对象的全体。
又称母体。
总体中每个成员称为个体。
population 表示考察对象的全体。
又称母体。
总体中每个成员称为个体。
9、统计推断:统计推断statistical inference 根据带随机性的观测数据(样本)以及问题的条件和假定(模型),而对未知事物作出的,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10、直线回归:线性回归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来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十分广泛。
二、简答1、简述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和物。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
卫生学基本知识练习题及解答

卫生学基本知识练习题及解答
问题一
卫生学是研究什么内容的学科?
答:卫生学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控制的学科。
问题二
什么是公共卫生?
答:公共卫生是通过社会集体行动,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科
学与艺术。
问题三
列举一些常见的传染病。
答: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炎、结核病、艾滋病、疟疾、
登革热等。
问题四
什么是环境卫生?
答:环境卫生是指通过改善环境条件,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问题五
什么是食品卫生?
答:食品卫生是指从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到消费过程中,保障食品卫生安全的一系列措施和管理。
问题六
什么是职业病?
答:职业病是由于职业因素引起的、与特定工作环境或工作过程相关的疾病。
问题七
卫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答:卫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问题八
卫生监督的作用是什么?
答:卫生监督的作用是确保卫生法规的执行,维护公众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问题九
什么是流行病学?
答: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发生和传播规律的科学。
问题十
卫生统计是做什么的?
答:卫生统计是收集、整理和分析与卫生有关的数据,为卫生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以上是关于卫生学基本知识的练习题及解答。
《卫生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五)

《卫生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小孩眼球的_______距离较短,物体往往成像于视网膜的后面,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
2.传染源是指被_______感染的人或动物,它包括病人、_______和受感染的动物。
3.精神性厌食是一种由_______因素引起的_______障碍。
4.最重要和最常用的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_______和_______。
5.脂类是_______和_______的总称。
6.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是_______,又名_______。
7.病原携带者包括_______和_______。
8.脊柱生理性弯曲包括颈部前弯、_______部后弯、腰部前弯和____部后弯。
9.日射病是由于阳光长时间照射_______,使脑膜和大脑充血,为_______的一种类型。
10.骨折的急救原则是_____。
儿童骨折时可能发生“折而不断”的情形,这叫做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6分)1.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B.保护易感者、管理传染源C.保护感染源、管理易感者、切断传播途径D.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2.对于3~6岁儿童来说,鱼和肉理想的烧切方法应该是( )A.碎末B.去刺、小丁C.大块D.肉泥3.2~7岁儿童身高的推算公式是( )A.身高=年龄×4+70厘米B.身高=年龄×4+75厘米C.身高=年龄×5+70厘米D.身高=年龄×5+75厘米4.以下关于左脑的不正确描述是( )A.左脑主要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B.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C.左脑具有显意识功能D.很小的孩子能在一群人中辨认出一张脸,这是左脑的功能5.心脏听诊中,听到的柔和、风吹一样的声音是( )A.器质性杂音B.心跳C.脉搏D.功能性杂音6.以下关于儿童恐惧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部分儿童的恐惧是短暂的,随着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恐惧会慢慢消失B.儿童只会对具体事物感到恐惧,而对抽象概念则因无法理解,也就无所谓恐惧C.恐惧症就是恐怖症D.恐惧症是无法用“脱敏”法矫治的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完整)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全)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人与环境在物质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人康影响的双重性。
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答:无论是人为排放的还是天然的环境化学物质,在进人环境以后会在空间位置、形态特征或化学性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1)环境物质的迁移是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通过转化作用可形成二次污染物。
(3)环境化学物和污染物通过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可能产生的影响:①扩大人群暴露的范围;②增加暴露途径;③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④影响暴露剂量.以汞、SO2等环境污染物的实例说明。
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时间与产生的有害效应有何关系。
答:环境暴露是环境因素产生健康有害效应的决定因素,暴露的途径、剂量和时间等特征与其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
(1)环境物质和有害化合物往往通过多种途径暴露,暴露途径通过影响总暴露量、吸收率、作用的靶器官和组织而影响对人体产生的效应.(2)环境暴露剂量与暴露产生的反应有剂量一反应关系,根据阈值的存在,剂量-反应曲线包括无阈值和有阈值两种类型,无阈值和有阈值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特征不同。
(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往往是在较低的剂量下的重复暴露,重复暴露的时间包括暴露频度和暴露持续期,暴露频度和持续期与靶器官和靶组织中的剂量(浓度)有关,是影响有害效应产生的重要因素.4、试说明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多样性,研究环境因素联合毒作用的意义是什么?答:(1)环境作用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环境有害因素的类型多、数量庞大,以致人体吸入的空气、饮用的水、摄人的食物中的污染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物质同在。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总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职务植物、动物、和人等)与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各种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化学性质均没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心得、毒性更大的污染物。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也称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或重铬酸钾指数。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又称水性传染病,是指饮用或解除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使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目的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氯化消毒chlorination:是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
共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有机氯制剂等。
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也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 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突然对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其实质和最大负荷之间的差值。
卫生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和环境1.卫生学:卫生学是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以“环境与健康关系”为主线,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理论和方法,以公共卫生策略为手段,研究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有益和有害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与环境因素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以达到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命质量。
2.※生物圈: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3.※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4.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
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
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可影响环境中的物质转移和蓄积。
7.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
9.※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
10.※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者,称为公害。
11.※公害病:由于严重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地区中毒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12.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13.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4.※生物富集: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卫生学1.健康(health):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
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
5.环境(environment):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6.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7.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
8.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9.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10.生物圈(biosphere):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有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11.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实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
尘肺:肺尘埃沉着病。
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抽样误差: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之为~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子直径大小(µ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富营养化: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概率:反映某一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
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
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病情加重等,统称~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
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
也叫环境雌激素。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称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又称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Hunter-Russel症候群:是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呼吸性粉尘:粒径小于5µm的尘粒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称之为~基础代谢:指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
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金属硫蛋白:与进入体内的金属离子(镉、汞、铜、铁)结合的一种低分子蛋白,肝脏合成,富含半胱氨酸,储存于肝肾之中。
急性听力损伤:爆震性耳聋。
强烈的爆炸所产生的振动冲击波造成的听觉器官急性损伤,引起听力丧失。
可吸入颗粒物IP:指粒径≤10μm的颗粒物,又称PM10脉冲噪声:间断声中,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级变化大于40dB者称为~热痉挛(中暑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介质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
热射病(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温度调节机制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
热衰竭(中暑虚脱):是一种较轻的热相关疾病,是机体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的一种反应。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及时、合理的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治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
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实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和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又称元素化学性地方病。
生物富集: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逐渐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逐级提高的现象。
生物价BV:生物学价值。
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存和利用的部分。
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
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组成。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TEF,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消耗。
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适,是否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随机误差:是指一类不恒定、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
其中最重要的是抽样误差。
听阈:正常人耳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声波能量强度。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dB~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dB~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的现象。
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中含量较少,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下,而且人体的每日需要量也较少。
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温室效应:大量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2并排入大气,因大面积森林砍伐导致CO2吸收减少,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CO2 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效应。
物质蓄积:物质反复多次地进入机体,排泄或转化速度小于进入速度,使体内该毒物的含量逐渐累积的现象。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指当地历年最热月份14点钟的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
想妒忌:以1000Hz的标准声产生的音响感觉为基准,与之产生同样音响感觉声音的响度均以此标准音的声压级表示,称之为~ 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矽尘:是指韩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矿物性粉尘。
矽尘作业: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作业。
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血糖生成指数GI:可以用作衡量食物糖类升高血糖速度和能力的指标。
需氧量:样本: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某项指标实测值的集合。
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标准。
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六大类。
营养素的供给量:为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全部人的需要,每日需由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的量。
医学参考值范围:医学上常把包括绝大多数人某项指标的数值范围称为该项指标的医学参考值范围或正常值范围。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噪声聋: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觉性听力损伤,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
正态分布:指标X的频数分布曲线符合N(μ,σ2)即均数为μ、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布曲线,则称该指标服从正态分布。
窒息性气体:是指主要以气态吸入而引起组织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职业性外伤:工伤。
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