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薛荣久《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含义、产生与发展、发展态势1.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变换的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各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从国家角度可称为对外贸易,从国际角度可称为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1)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②出现了政治实体。
对外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2)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直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得到空前的发展。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更不存在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对外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大大促进了国际交换的发展。
随着国际交换和国外投资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际货币体系,最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相应的经济秩序,这些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因①生产方式的要求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基础有两个:第一,要有大批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他们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生活;第二,要有建立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产物第一,追求利润和利润最大化的需要;第二,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机制;第三,缓和经济衰退和危机的途径;第四,构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渠道。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2.出口与进口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
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
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0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圣才出品】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2.1 复习笔记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的思想,只是研究的对象从一国内的生产交换扩大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
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1)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思想的古罗马古希腊时代。
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间接表现出来的经济思想,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交换的好处。
(2)柏拉图的分工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最早提出分工学说。
具体如下:①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天生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必须依靠互助;②在社会分工中,每一个人应该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都取决于各人的秉性,是由先天决定的;③如果一个人专门做一种和他性情相近之事,他所生产出来的必定较优和较多。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3)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
在西方早期的经济学中,基督教教会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即使完美的城市也需要商人进口所需的产品和出口过剩的产品。
利巴涅斯和他的追随者提出了地理位置不同造成产品不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在17世纪以后被扩展为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能以及偏好的不同产生不同优势。
到了20世纪,则进一步发展成为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理论。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对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出现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
这个时期从大约14世纪末到18世纪。
(1)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重商主义又称“商人主义”(Mercantilism),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
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①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是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②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货币总量;③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 导 论)【圣才出品】

第1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1.国际贸易的产生(1)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含义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
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
其中,对外贸易从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国际贸易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
(2)国际贸易的产生①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出现了政治实体。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2.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①范围狭窄,多为近海贸易。
②商品种类少,比重小,贸易品多为奴隶、奢侈品。
③民间自发,政府较少参与。
(2)作用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有:①奴隶买卖,提供了奴隶社会的支撑作用。
②支持了手工业的发展。
③货币作用范围扩大,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1)贸易范围扩大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集中体现为:在欧洲:地中海沿岸→阿拉伯→意大利→北欧,由南向北扩大到整个欧洲。
在亚洲,以中国为中心,与周围国家贸易扩大。
(2)商品结构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手工业比重上升。
4.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1)地理大发现的诱因①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大规模的贸易。
②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其对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及埃及的占领,从欧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路几乎中断,欧洲国家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贸易通道。
薛荣久《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贸易政策)【圣才出品】

第6章国际贸易政策6.1 复习笔记一、对外贸易政策概述1.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与目的(1)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总目标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行为。
它体现了一国对外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总政策,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对外,它服务于一国对外经济和政治的总政策;对内,为发展经济服务,并随着国内外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2)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①促进经济发展与稳定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途径是:优化国内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效能;鼓励资本输入,提高生产力;鼓励国外先进的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经营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提高管理水平;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b.实现经济增长。
通过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一方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c.取得国际收支均衡。
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d.稳定经济,增强适应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影响加强。
为了使一国经济既能与外部经济实现互补,又能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就必须依靠对外贸易政策进行调整。
②加强和完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社会国民经济的运作方式。
良好的外贸政策能促进一个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又能加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贸易政策在调整、改善、巩固国与国之间经济与政治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必须考虑国际环境,即世界贸易体制的发展与影响、联合国的各种决议的实施以及其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2.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演变及成因(1)自由贸易政策①自由贸易政策的含义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预,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自由竞争。
但迄今为止,自由贸易政策都是相对意义上的,还没有纯粹的自由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

《国际贸易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基本范畴-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 国际贸易的基本范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要素流动。
1.2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球生产效率。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推动全球技术进步。
-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友好关系。
1.3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出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出售商品和服务。
- 进口: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购买商品和服务。
- 贸易顺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 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 贸易平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额等于进口额。
- 自由贸易:指国家间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不设限制或关税。
- 保护贸易:指国家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 关税:指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 非关税壁垒:指除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如配额、许可证等。
2.1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演进-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四个阶段。
-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即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通过专业化和自由贸易,各国可以最大化全球生产效率和福利。
2.3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相对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 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劣势,两国之间仍然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即生产一种商品所放弃的其他商品的生产能力。
高兴成《国际贸易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理论篇 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3章国际服务贸易3.1复习笔记一、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1.《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对于服务贸易的界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界定,服务贸易是指四类贸易活动的提供,即在各成员之间进行的过境交付、消费者移动、商业存在及人员流动等而进行的任何服务提供活动。
《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服务贸易分为12个部门,即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与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旅游及与旅游相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及其他未包括的服务。
2.《国际收支手册》对于服务贸易的界定在国际收支表下,服务贸易被列入经常项目,是指一成员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服务的输出与输入,即服务的跨境交易。
其中,一成员的居民是指在该成员境内居住一年以上的自然人和设立有营业场所并提供货物与服务生产的企业法人。
3.《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对于服务贸易的界定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中,国际服务贸易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以及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和自然人移动实现的服务贸易。
二、世界服务贸易的状况与发展趋势1.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至2006年间,世界服务贸易经历了长足发展。
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4%增长到23%。
2.世界服务贸易部门结构的变化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保持稳定增长,新型的服务贸易类型增长迅速。
3.世界服务贸易国别结构的变化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业发展严重不平衡,与国际商品贸易领域相比较,全球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呈现出发达国家地位的领先和发展中大国的迅速发展的状况。
4.服务外包发展迅猛随着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以及系统、网络、存储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由业务流程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
5.商业存在的重要性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商业存在,对于发展服务贸易、服务的输出输入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圣才出品】

专注考研考证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1.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概念1.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以及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2.出口与进口出口与进口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两个组成部分。
(1)进口(Import)是指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口(Export)是指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称为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称为净进口(Net Import)。
净出口和净进口这两个指标是以数量来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
专注考研考证国民经济可分为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两大部门。
其中,出口部门是指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业的总和;进口竞争部门是指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如果一国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强,政府就可以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如果进口竞争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弱,政府就可以适当采取符合国际惯例和WT0规则的保护政策措施,以促进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Value of Trade)又称国际贸易额,是指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
国际贸易值能反映出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金额,通常都用美元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闻《国际贸易》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导论
1.1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1.国际贸易的产生
(1)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含义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
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泛指国际间商品、技术和劳务的交换,它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
其中,对外贸易从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国际贸易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
(2)国际贸易的产生
①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
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b.出现了政治实体。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2.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1)特点
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特点主要有:
①范围狭窄,多为近海贸易。
②商品种类少,比重小,贸易品多为奴隶、奢侈品。
③民间自发,政府较少参与。
(2)作用
奴隶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有:
①奴隶买卖,提供了奴隶社会的支撑作用。
②支持了手工业的发展。
③货币作用范围扩大,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3.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1)贸易范围扩大
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集中体现为:
在欧洲:地中海沿岸→阿拉伯→意大利→北欧,由南向北扩大到整个欧洲。
在亚洲,以中国为中心,与周围国家贸易扩大。
(2)商品结构
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手工业比重上升。
4.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
(1)地理大发现的诱因
①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分工,也进一步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又需要更大规模的贸易。
②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其对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及埃及的占领,从欧洲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商路几乎中断,欧洲国家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贸易通道。
③欧洲的技术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造船及其他航海设备方面。
(2)地理大发现
①哥伦布率领的西班牙船队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②达·伽马率领的葡萄牙船队于1497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南亚西海岸,打通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③麦哲伦率领的西班牙船队在1519年经过大西洋,经南美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
(3)地理大发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①使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商业革命。
②引发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殖民贸易,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
5.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与国际贸易
(1)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①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生产。
②大大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铁路、轮船、汽车以及电报电话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体,国际贸易变得更加迅速方便。
③使世界从单一的农业社会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
(2)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的特点
①工业革命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贸易总额迅速增长。
②工业革命使得欧洲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比重大大上升。
③工业革命还改变了世界贸易中的产品结构。
6.二次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
②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9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
③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长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④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
(2)战后国际贸易的变化
①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大增加。
②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组成部分。
③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流向,“北北贸易”取代“南北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模式。
④区域性自由贸易迅速发展。
(3)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
①1973年前,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②1973年后,滞胀出现,国际贸易发展减缓。
③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
a.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
b.制成品内部,化工产品增长最快,其次是机电产品;
c.初级产品中,粮食、燃料增长速度较快。
④国际经济组织方面,诞生了GATT。
⑤国家干预增强。
二、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1.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重商主义
(2)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学说和比较优势学说)
(3)新古典贸易理论(H-O贸易模型)
(4)国际贸易新理论(产品生命周期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2.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1)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①关于国际贸易的基础
从供给方面即生产成本上解释:
a.用技术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基础的斯密模型和李嘉图模型
b.用资源的不同配置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c.用市场和生产规模不同来解释贸易基础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d.解释成本优势动态变动的产品周期理论
从需求方面解释贸易基础的主要有:
a.用偏好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需求模型
b.用收入不同解释贸易模式的林德模型
②关于贸易产生的影响
a.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b.对本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c.对国际市场和外国贸易伙伴利益的影响
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分析既有对局部市场的,也有对整体经济的;既有一国总体的,也有全球整体的;既有对短期影响的分析,也包括对长期影响的分析
③国际贸易的动态变动
国际贸易研究的第三个方面是贸易模式和贸易量的动态变化。
表1-1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模型
(2)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国际贸易的政策分析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贸易政策的影响和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
①贸易政策的影响
贸易政策影响的内容主要是对各种贸易政策(包括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以及影响贸易的其他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等)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