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上)(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高中考写作素材 古人【精】

高中考写作素材 古人【精】

考作文素材一:李白1.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

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臵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 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3.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

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

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

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

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4.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

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

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

他的人生是成功的。

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

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5.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作文天地04-25 1421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陶渊明★《声声慢》与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二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

赵明诚病死后,她就辗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

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里描绘的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生趣。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后期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她在经过兵火之后对现实所怀有的深忧。

〈渔家傲〉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同时表达她要求摆脱现实的苦闷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诗句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里那些见了敌人就只知逃跑的人物。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因思愁而消魂,因消魂而人瘦。

帘外,冷风残菊;帘内,倩人憔悴。

诗人在两者之间着一“比”字,不仅使情景交织在一起,还突出了词眼“瘦”字。

瘦,既是人物形体特征的描绘,又是内心世界的透视,这样,一个身体清瘦、满面愁容的女诗人的形象就活脱脱地浮现了出来。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以辛弃疾为素材的高考作文(优秀7篇)

以辛弃疾为素材的高考作文(优秀7篇)

以辛弃疾为素材的高考作文(优秀7篇)辛弃疾的篇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

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身的人生另择一条路?(一)李白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二)苏东坡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

课文素材集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离骚》与《屈原列传》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他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

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高考古人典型作文素材(大全五篇)

高考古人典型作文素材(大全五篇)

高考古人典型作文素材(大全五篇)第一篇:高考古人典型作文素材1、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2、张爱玲: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

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

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

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3、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

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

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

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4、司马光: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

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以俭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挂象,饭食必祝”。

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2014高考复习全攻略历年真题模拟试题提前招生家长专区报名咨询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5、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

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

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6、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

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

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

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7、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

高考语文作文古代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古代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古代素材在高考语文作文写作中,古代也有很多事例可以提供给高考考生作为素材使用。

下面店铺给高考考生带来语文作文古代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作文古代素材(一)钱起偷句中状元钱起(722—780)是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应试诗《湘灵鼓瑟》的最末一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精辟之句,久为人们所传诵。

这一联语的来历据说颇为奇特。

据传,钱起尚未登第时,一次独自出远门,夜宿驿舍。

半夜醒来,明月照窗,寒风瑟瑟,忽听窗外有吟诗之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低回婉转,反复不已。

过了很久,吟哦之声才渐渐消失。

钱起虽然觉得诗句佳妙,却不敢开窗寻觅吟诗者的踪影。

十年后,钱起上京应试,考题是《湘灵鼓瑟》。

前面几句,他挥笔而就,可就是最后落句久未有成。

他便闭目瞑想,忽地想起十年前夜宿驿舍所听到的那两句诗来,放在末尾倒恰恰相合。

只不过这是他人所作,一旦用上,便是偷来的句子,万一传扬出去,可丢人了。

于是他又另觅佳句,然而想了好些句子,终不如那两句情韵谐美、耐人寻味。

眼看交卷时间快到,只得急勿匆地将那两句凑上,别的也就顾不得了。

交卷以后,主考官李时一看,特别欣赏篇末的两句诗,认为钱起很有诗名,便取他为状元。

这一则奇特传闻,看来鬼气森森,十分神秘。

如果钱起真的因为这两句诗而得中状元,那倒的确是一桩幸运的机遇了。

张旭怒训颜真卿颜真卿年轻时曾拜在长史张旭门下学习书法。

张旭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书画家,他的字各体兼备,尤擅草书。

颜真卿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名家指导下学习,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并殷切地希望老师把全部本领都传授给他。

但是,颜真卿拜师数月,他寄予莫大希望的这位名师,却很少给他讲什么,只是常将自己书写的字和前代名家的字迹给他,要他“倍加工学”,反复揣摩,并叫他多多专心领悟自然万象,从中探求启示。

过了一段时间,颜真卿失望了。

他想:我来投师,原本想取得笔法的精微秘窍,找到一条捷径。

成天叫我“倍加工学”、“领悟自然”,我又何必来拜门求师?有一天,他实在想不通,就带着满腹怨气走到张旭跟前,对张旭说:“几个月来,老师尽教小徒‘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早就知晓。

高考作文中国古代人物精选素材

高考作文中国古代人物精选素材

高考作文中国古代人物精选素材我国古代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的事例都可以运用到我们高考写作的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古代人物素材,供大家参阅!高考作文古代的人物素材(一)李白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但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与他不满黑暗现实之间形成剧烈的矛盾。

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言多讽兴,气骨高举。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朝廷做了三年的翰林学士,并没能涉身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

在诗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诗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心绪。

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

但诗句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其根源就在于作者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李白的诗篇正像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李白即使在被唐玄宗赐还乡期间,还胸怀坦荡,对未来充满信心,适用话题“仰望”、“抱负”、“肩膀”等。

李白在皇宫期间,要求高力士为其脱鞋,因此而招来放逐的命运,此话题适合“谈意气”、“高洁”、“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高考作文古代的人物素材(二)红顶商人的中庸之道——胡雪岩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

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

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

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

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高考作文素材:古今中外名人事迹概括(一)

高考作文素材:古今中外名人事迹概括(一)

高考作文素材:古今中外名人事迹概括(一)一、中国古代作家:李白1、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他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他闯进了宫廷,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他醉着,大笔横扫,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和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2、一叶舟,一个人,一壶酒.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一问之"道出酒入豪肠的酣畅,一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无穷豪情壮志,一朵清逸飘洒的青莲绽放水中,一位自信狂放的诗仙璀璨于盛唐!3、诗中仙起,千万书生尽低头.他乐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至情,“桃话滩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豪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看尽长江景色,方见“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杜甫1、漫漫长路,谁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破旧草堂,谁在用诗诠释背井离乡的悲甚愁肠。

他的赤子之心,照耀在唐代盛衰上,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和丑恶。

他的诗篇铭记在人们心中,化作一股热泪,洒遍祖国河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忧愁的身影定格在历史长廊,化为一颗明珠,照耀在诗坛之上。

2、一代诗圣:杜甫:是他,用沉重的笔调写出战乱带给老百姓的灾难,写出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他的诗歌超越了唐诗的内涵,化成一把把利剑,划开封建制度的屏风,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也因此成了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3、一片丹心,诗写历史——杜甫:他的一生,他的“诗史”是盛唐转为晚唐的写照。

他吟唱历史,吟唱了唐朝的挽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的寸寸丹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的雄心壮志。

诗圣写诗史,诗史留万世。

4、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杜甫:谁,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谁,能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情怀?又有谁,能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窘境之下还怀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心愿.你博大的胸襟能容海纳川,惟有你,才顶得起“诗圣”的光环.孙武一介草民,成为一位将军.身经百战,造就军事天才.百家纷起,终成《孙子兵法》.他的脚步踏遍春秋,他的思想流传至今,他为兵家所作的贡献空前绝后,流芳百世.李煜古词坛“南面王”:李煜:上帝的方向盘打错了方向,于是,他在一个极浪漫的日子——七夕,降临到了才子的陵墓——帝王之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上)作文辅导0425 1140::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离骚》与《屈原列传》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他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

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离骚》中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

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才华出众而识见过人的智者。

问题在于,世间智者颇多,而如何使用才智,则是个人的悲剧与否的关键。

在屈原与渔父问答中,渔父明确地劝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如果将这段问答视为后人怀念屈原时虚构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召唤屈原如何使用自己才智的另一种声音。

屈原如果顺从了这种声音,他至少不会遭遇被流放而自沉江水的悲剧,亦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但是,屈原坚守自己的心灵操守,就只能走向悲剧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在《屈原列传》中,在历史上的许多现实的场合,真正的智者与忠者,力量总是那么孤弱;将心智用于谋私,用于邪恶的人又是那样之多。

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争宠”;靳尚、郑袖为了私利而卖国;而怀王又昏愦无能,任由奸佞害忠。

这是人性的丑陋,这更是社会机制对人性丑陋的纵容。

于是乎,君将不君,国亦不国,超越于任何个人悲剧的国家悲剧亦势所难免地发生了。

这便是司马迁从人的灵魂深处,从人间关系之中所揭示的屈原悲剧的最深刻之处,亦是屈原悲剧最有价值的地方。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切吟唱。

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

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汨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

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汨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

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作为诗人的屈原,就是司马迁心中的“倜傥非常之人”。

所以,司马迁为屈原而“悲其志”,为屈原而临渊流涕,并采用屈原《涉江》诗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为屈原下一断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意即由于屈原有着异常高洁的人品,所以才引用了许多美人香草来作比喻。

《屈原列传》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

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

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受腐刑后的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

他想到:周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遭放逐,遂作《离骚》;左丘双目失明,竟著《国语》;孙子遭膑刑,仍著《兵法》……他痛定思痛,以这些人物的精神鼓励自己,仍发愤著述《史记》。

终于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几乎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历史巨著。

★李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

“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

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

“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

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

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

“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

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

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

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

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

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

李白是一个让时代因其而幸运的人。

活着让时代因他而骄傲,死后让时代因他而光荣。

李白的时代无论怎样简化,这个人都将以一种最基本的元素的形态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时代的标志。

李白以自身的存在,昭示着一个汉语诗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个人是一个用母语写作,最后又超越了母语的人。

盛唐已经风流云散,而李白却在时代的灰烬中,以诗歌打造的金身岿然屹立,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以至世界的一道特殊景观。

李白是星光灿烂的大唐夜空中一颗另类的星辰。

冰心老人曾经公布过一个公式:“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妍,哪知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艰辛的汗水,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李白作为一个基本元素的现身过程充满了血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

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

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

但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

啊!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

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

也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

心理怎能平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

他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都是这种愤愤“不平”心理的反映。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

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