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一、查房医嘱

概述

就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得交界处发生得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入院评估

一、病史询问要点

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疼痛剧烈、活动障碍。

二、体格检查要点

1、肘部肿胀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2。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前方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3、X线检查可确定骨折、

三、分析门、急诊资料

通常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与x线表现不难确诊。

四、继续检查项目

为明确损伤类型有时行CT检查、

五、门诊医嘱示范

对于怀疑骨折得病人

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斤。

对于已经确诊骨折需要保守治疗得病人

1.闭合复位石膏固定。

2.对症止痛非甾体类药物。

3。随访固定4~6周,定期拍片复查。

病情分析

一、初步诊断

外伤史;患侧局部肿胀、畸形、压痛,可触及骨折端;X线可发现骨折线即可确定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对关节脱位

儿童期肘关节脱位很少见,如有发生多就是直接暴力、肘后三角可以鉴别,如就是脱位,肘后三角消失、

2.肱骨远端骨骺分离

注意观察X线片,有内、外髁得骨折片,而且肱桡关节与尺桡关节排列正常。

三、临床分期或分型

常用分型

1.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当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通常就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

2。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治疗计划

一、治疗原则

根据病人得骨折特点选择不同得治疗方法。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症:手法复位失败;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

禁忌症:局部或全身感染。

2)术前准备(全身准备及专科准备)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对病人心、脑、肺、肾等多脏器评估。

3)手术入路及特点

·病人仰卧位、

·肱骨内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

·可采用钢板螺钉固定。

4)注意要点

·怀疑血管神经损伤时,术中应探查神经及肱动脉,若为血管痉挛,在骨折复位后大多数可以缓解。若有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在进行骨折复位时,应仔细检查神

经,进行松解或修复手术。

5)术前准备

备皮,术前30min麻醉准备期给予抗生素。

三、术前医嘱示范

(一)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健康教育

﹡普通饮食

(二)临时医嘱

﹡血常规十血型

﹡尿常规

﹡凝血四项

﹡生化C21

﹡乙肝两对半

﹡丙肝抗体

﹡爱滋病病毒抗体

﹡梅毒抗体

﹡申请心电图检查

﹡申请X线检查胸部正位平片十肘部正、侧位

﹡与家属谈话并签字

术前医嘱

﹡明日上午在臂丛麻醉下行患侧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术晨禁食水

﹡备皮

﹡尿管(明晨术前)

﹡地西泮5mg术前晚口服

﹡抗生素皮试

术后观察及处理

一、一般处理

1。监测生命体征

2、平卧位

3。饮食与输液术后6h可以进食、

4.抗感染抗生素预防感染。

二、并发症得预防及处理

观察肢体远端感觉与血运,及时处理血管神经损伤。

三、术后医嘱示范

(一)术后当日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禁食水(6h后普食)

﹡记尿量

(二)术后当日临时医嘱

﹡心电监护6h (多功能监护仪)

﹡氧气吸入6h(管道氧)

﹡抗生素治疗

﹡复方乳酸林格液500ml iv gtt

﹡生理盐水500ml+维生素C 2。O iv gtt

(三)术后第一天长期医嘱

﹡骨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四)术后第一天临时医嘱

﹡血常规

﹡ST9

出院小结

一、预后

XXX手术效果良好,目前恢复良好,已经不负重活动。

二、后续治疗

继续功能康复训练,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拍片复查。

三、出院当天医嘱示范

1。长期医嘱:

﹡二级护理

﹡普食

2、临时医嘱:

﹡拆线

﹡换药

﹡明日出院

﹡出院带药

病例教学

病历摘要

男性,8岁。2小时前跌倒手掌着地后,诉右肘部痛,不敢活动右上肢。遂来急诊就医、查体:右肘向后突出处于半屈曲位。肘部肿胀,有皮下瘀斑。局部压痛明显,肘前方可及骨折近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右手感觉运动正常、

问题

1、诊断及依据。

2、肱骨髁上骨折可能发生哪些合并损伤?

答案

1。学习目得熟悉肱骨髁上骨折诊断方法。

好发年龄(10岁以下)、典型受伤机制、局部压痛并触及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学习目得熟悉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合并损伤。

在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在神经血管束得浅面有坚韧得肱二头肌腱膜,后方为肱骨,一旦发生骨折,神经血管容易受到损伤。在肱骨髁得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线穿过骺板,有可能影响骨骺得发育,因而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刘振字李亚东) 三、出院指导

肘关节脱位就是肘部常见得损伤,多发于青少年。

单纯性肘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2~3周,功能锻炼后,功能恢复满意。对于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复杂性肘关节脱位伴有骨折、不宜采用手法复位得肘关节脱位,需经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3~6周,通过一段时间得功能锻炼,绝大多数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但也有少数就是由于遭受多方向复杂外力作用,造成某些复杂类型得肘关节脱位与骨折,给治疗带来一定得困难,部分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得骨化性肌炎,关节活动受限。

■出院后应在家休息还就是可以工作

◎单纯性肘关节脱位与脱位伴有简单骨折得肘关节损伤得病人,经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2~3周,在此期间可在家休息,也可做一些轻便工作、

◎复杂得肘关节骨折脱位得病人,经手术治疗,石膏托固定3~6周,出院后可在家休息,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再根据肘关节损伤程度与功能恢复情况,决定就是否恢复原来得工作。

■出院后如何用药

◎单纯性肘关节脱位得病人无需服药。

◎复杂得肘关节脱位伴骨折得病人,可适当服用活血化瘀得中药或西药,如三七总甙片、麝香接骨丹、维生素B1等。

■出院后就是否需要复查

◎单纯性肘关节脱位得病人,石膏固定3天与1周后各复查1次。

◎复杂得肘关节脱位骨折得病人,术后1周、4周、6周应到医院复

查,了解复位情况,指导功能锻炼方法及评定效果。

■一般护理与自救

◎单纯性肘关节脱位伴简单骨折得病人,用石膏固定,抬起患肢,将患肢屈曲功能位悬吊在胸前,如出现患肢疼痛肿胀,手指麻木感,应到医院检查原因。

◎复杂得肘关节骨折脱位得病人,患肢出现持续性疼痛肿胀、麻木、手指末梢皮肤颜色变深、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就是否有压迫,查明原因,解除病因,避免不必要得损伤。

◎到医院检查之前不要随意去除外固定物,防止因移位而给复位带来困难。

■饮食与营养

肘关节脱位得病人不必忌食。损伤开始几天,因损伤或疼痛影响食欲,可少量多次给予软食、水果等,待机体基本恢复正常后可进行正常饮食,注意蛋白质与钙得补充。

■生活起居与情绪

◎单纯性肘关节脱位得病人,功能恢复良好,不必担心。

◎复杂得肘关节脱位伴骨折得病人,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功能锻炼,保持乐观心态。

◎应尽量用患肢做事,使患肢得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休息与锻炼

肘关节脱位得治疗手段为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就是治疗得手段之一,也就是取得良好疗效得保证。功能锻炼得基本原则就是:促进血液回流,消除水肿;加强肌肉得舒缩运动,防止肌肉萎缩;促进关节得伸屈运动,防止关节粘连、以上运动方法,适用于整个功能康复

期得全过程,只就是在力量、次数与强度上有所不同,需要在医生得指导下,循序渐进。

◎肘关节脱位后即行肩关节、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得活动。肩关节得活动有上举、旋转。

◎去石膏后进行肘关节活动锻炼,这将就是很痛苦得过程,尤其对于复杂得肘关节脱位伴骨折得病人。同时这也就是一个很重要得过程,直接关系到疾病得预后。病人可用自己得健肢帮助患肢进行运动,也可用运动器械协助运动,如用吊环或用患肢拎水桶得方法以帮助肘关节伸直。

◎后期如肘关节活动不理想,可在麻醉下行手法松解。

◎可辅以红外线照射、中草药浸泡、理疗等治疗方法,促进功能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07T10:44:45.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程春炤[导读] 适应证:骨折时间较久,软组织肿胀严重,或有水疱形成,不能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或不稳定性骨折。 程春炤(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3515)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417-02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多发生于3~12岁儿童,有明显的外伤史。 2.症状和体征 (1)伤后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髁上有畸形、骨擦音(感)或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检查腕手部的感觉、运动,有无“垂腕”、“爪形”及“猿形”手畸形,以判断是否合并桡、尺或正中神经损伤。 (3)注意有无血管损伤的体征。 (4)皮下有瘀斑或触及近折端骨茬者,谓“潜在开放性骨折”,说明损伤和移位严重。 (5)青枝嵌插型骨折以髁上处环周挤压痛为主要体征。 3.特殊检查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可作彩色多普勒、肌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即可确定骨折类型,必要时CT、MRI检查确诊。 (二)鉴别诊断 1.与肱骨髁间骨折的鉴别肱骨髁间骨折多见于成人,儿童甚少。X线可见内、外髁间距增宽,并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感),严重者对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大。低龄儿童的滑车骨骺尚未骨化,通过髁间的骨折线不能从X线片上直接看到,诊断比较困难。对于疑难病例可行CT、MRI检查确诊。 2.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二者虽都呈“靴样”畸形,但脱位多见于10岁以上的较大儿童和成人,肘部肿胀较轻并有弹性固定,肘后三角关系失常。 (三)分类 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根据侧方移位情况,又都可以再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临床以伸直尺偏型最为多见,青枝嵌插型不容忽视。 (四)治疗 1.特色治疗 (1)手法整复固定法 ①适应证: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均适于手法整复和外固定,在整复前应排除血管、神经损伤。 ②整复方法:复位时应特别注意矫正远折端的尺偏移位、尺侧倾斜嵌插以及内旋移位,以预防肘内翻。一般不需麻醉,必要时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全麻。患者仰卧于配有“C”形臂X线透视机的硬板整复床上(不透视,整复固定后拍片复查亦可),复位顺序可按矫正旋转移位一侧方移位一前后移位进行,采用拔伸牵引、推挤提按、屈伸收展、旋转外翻等手法即可复位。但因损伤机制、骨折类型、移位程度以及病人年龄、体质等的差异,要辨证施法。 ③固定方法:可通过触摸肘后三角与上臂轴线的关系和挤压内外上髁嵴的形态,来确定骨折的对位情况,判断远折端有无尺偏、尺倾和旋转;再通过肘关节屈曲角度及有无抵抗,来判断前后移位矫正情况。通过X线透视核对骨折对位情况更佳,务必使骨折复位满意后,方可进行外固定。新鲜肱骨髁上骨折一般容易闭合复位,但不易保持,尤其是远折端的尺偏尺倾最易反弹复发,因此,外固定方法种类较多。常用的有小夹板超肘固定、撬式架固定和石膏固定,医者应根据病情和自己的熟练程度灵活运用。 (2)牵引整复固定治疗 ①适应证:骨折时间较久,软组织肿胀严重,或有水疱形成,不能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或不稳定性骨折。待肿胀消减或情况改善后,根据情况及时改用其他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方法。 ②操作方法:常用的牵引疗法有以下几种。尺骨鹰嘴牵引:于尺骨鹰嘴背侧嵴前方lcm处由内向外穿针,屈肘90o和肩前屈上举90o牵引,重量1~3kg,时间1~2周,骨折复位后及时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目前鹰嘴牵引已较少应用。皮肤牵引: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远侧骨折段较小,整复后不易固定的不稳定骨折,以及骨骺滑脱骨折。胶布自髁上处沿前臂前后或内外侧粘妥,外用纱布绷带缠绕,于手指末梢用扩张板撑开,置患肢于外展、外旋位床旁牵引,重量1~2kg,7~10天折端粘连后,手法进一步矫正残余成角,夹板或石膏固定。 2.手术方法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 3.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对于婴幼儿,应以方便口服和外用为主。早期肿胀严重,以活血行气为法,用小儿活血止痛冲剂;若肿胀起水疱,或合并发热者,为瘀血化热,以活血清热为原则,用小儿清热解毒冲剂。中后期肿痛已消者,宜接骨续筋,用小儿接骨冲剂。 (2)西药治疗:开放复位内固定者,术前30分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一般不超过3天。 参考文献 [1]李岳君.中医手法正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1月15卷1期.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 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

型及移位情况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健康教育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健康教育 病人评估: 了解病人、家属的学习能力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以及对治疗、护理、检查、操作、手术、用药的态度和反应。 教育目标: 教育对象能够:1、简述病情观察的方法、功能锻炼的意义及一般原则。 2、掌握患儿的生活护理方法及饮食、用药的护理。 3、了解疾病的概况、治疗、预后及转归。 教育内容: 1、疾病简介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我院主要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术,尺骨鹰嘴骨(T型钉)牵引术治疗,部分需要行手术治疗。为使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护理,向家长做如下指导: 2、心理指导 在情志方面,允许患儿哭闹发泄,不要训斥。家属可以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沟 通技巧多与患儿交谈,转移注意力,可以缓解疼痛。比如:抚摸、呵护患儿,交 谈时应注意声调、音量及速度,应富有童趣,提供一些玩具、画板、少儿图书等 使其情感与注意力转移到游戏、绘画等活动中来。患儿治疗时家属要避免因惊慌 或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增加患儿的恐惧心理。 3、饮食指导 (1)骨折早期(骨折后1~2周):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 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 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淤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成 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食疗饮食宜活血化瘀、清淡易消化之 品,如田七瘦肉汤、鱼片汤、金针木耳汤,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于热象的患儿 宜凉血清热的食物,如莲藕汁、马蹄水、苦瓜排骨汤。 (2)骨折中期(骨折后3~4周):饮食上由清淡转为适当的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 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 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饮食宜补气和血、接骨续筋之品,如续断猪 脚筋汤、桂圆红枣鹌鹑汤、北芪乌鸡汤。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评价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评价 发表时间:2018-07-12T15:22:10.17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作者:向功宝[导读] 目的:探究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 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中医院湖南保靖 4165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2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122名患者中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共有74例,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48例,将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 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在疼痛、主动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稳定性及患者自我评价这五个评价指标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将中医手法应用于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体验更好,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手法复位;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分析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于儿童患者的一种疾病,是肘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多发年龄在5至12岁,如果处理不及时很可能导致Volk-mann缺血性肌痉挛或者肘内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近些年来医学的发展使得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手术成为了治疗患者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方式。现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12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探究将中医手法应用于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患者122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所有患者经医学影像学检验均表现为肱骨髁上骨折。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有72例,女性患者有50例,年龄在5至13岁,平均年龄(8.3±4.7)岁。骨折按照Neer法分型:I型16例,Ⅱ型骨折28例,Ⅲ型44例,lv型34例。在征求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意见之后采取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以及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作为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将采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74例作为实验组,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经比较并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组 A.手法复位的方法 患者仰卧,医护人员握患者肢上臂使其肘关节完全伸直,术者两手握腕部,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以矫正骨折重叠及旋转移位。重叠和旋转位矫正后,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肘前,虎口朝患肢远端,拇指按在内上髁处,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以矫正尺偏移位[2]。然后两拇指从肘后推尺骨鹰嘴向前,两手四指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此时令远位助手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可感觉到骨擦音。 B.微创穿针的方法 将患者的受伤肢体固定麻醉之后让患者躺卧在病床之上,在X线机透视下进行闭合复位。透视证实复位满意之后维持复位,在三角肌止点以上的肱骨前外侧植入一根直径2.5mm末端带有螺纹的克氏针,另一根自肱骨大结节穿入肱骨干。克氏针露出皮肤部分折弯,针尾剪短,埋于皮下,针眼处无菌纱布覆盖。 C.夹板外固定的方法 术后采取四块夹板朝肘关节固定患处,后用三角巾悬吊固定患肢。 1.2.2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组 A.手法复位的方法 患者仰卧,医护人员握患者上臂使其肘关节完全伸直,术者两手握腕部,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以矫正骨折重叠及旋转移位。重叠和旋转位矫正后,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肘前,虎口朝患肢远端,拇指按在内上髁处,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以矫正尺偏移位[3]。然后两拇指从肘后推尺骨鹰嘴向前,两手四指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此时令远位助手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可感觉到骨擦音。 B.夹板外固定的方法 一般采用小夹板固定术固定肱骨骨折患者,固定用的小夹板一号夹板在外侧,二号夹板在前侧,三号夹板在后侧,四号夹板在内侧。捆绑时缠绕3-4道,在1、3号夹板缝隙处打活结。扎带上下活动的空间应该控制在1厘米内。 1.3观察指标 (1)利用Neer功能百分评分方法,对患者的疼痛、活动能力、活动范围、稳定性及患者自我评价等五个项目进行综合评分(100分制),打分90分以上为优,打分80分以上为良,打分70分以上为中,打分在70分以下为差(2)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如下,完全治愈:X片上显示骨折处完全愈合,肢体能够行使正常功能或者基本功能恢复;好转:X片上显示骨折处完全愈合,手臂功能存在一定的障碍;未愈:X片上显示骨折处未愈合,手臂难以行使正常功能,且有疼痛的症状。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据统计软件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l.g’94)。 中医诊断标准:(1)有外伤史,(2)多发生于儿童。(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肘后三角关系正常。(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二)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疾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2)桡偏型:骨折远]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前上方移,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虚细。二、治疗方法(一)手法整复和固定 1.手法整复(1)无移位的青枝骨折、裂纹骨折用直角托板加绷带屈肘90。悬吊2~3周。(2)新鲜骨折有移位者,肿胀不严重,可进行手法复位。伸直型骨折:麻醉下,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患侧上臂,另一助手握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半屈位,徐徐用力,顺势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若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段,右手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将远折端旋后、:近折端旋前矫正旋转,将骨干内推、远折端往外端纠正侧方移位(尺偏型骨折尽可能矫正畸形;桡偏型骨折不可矫枉过正,防止肘内翻)。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并让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将肘屈至70。左右,即可复位。注意勿将骨折远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离广泛而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尺偏型骨折当手法复位后,术者可一手将骨折部固定住,另一手将肘关节略伸直,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预防发生肘内翻畸形。屈曲型骨折:麻醉下,整复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折段向后推,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2.固定对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予四块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和腕颈悬吊屈曲90度固定3~4周后去夹板进行功能锻炼。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在鹰嘴后上和骨折远端内侧各放置一个梯形垫,骨折近端外侧放置一个塔形垫。用四块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屈肘900~110。,以不影响血运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2012-02-27 11:06:49| 分类:骨折常用分类|字号订阅 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根据暴力方向和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伸直型骨折很常见,约占肱骨髁上骨折的90%以上;屈曲型骨折较少见,多发生于8岁以上的儿童。 1、伸直型骨折跌倒时,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沿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上方,由上而下的身体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这种剪力使肱骨髁上骨质薄弱处发生骨折。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远折端向后移,近折端向前下方移位,前侧骨膜断裂,后面近侧骨膜剥离。骨折移位严重时,近端可穿通肱前肌,甚至伤及正中神经和肱动脉,肌肉或血管常可嵌夹于两断端间。

伸直型髁上骨折根据侧方受力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尺偏型骨折(75%)外侧骨膜断裂,内侧骨膜大多保持完整,骨折虽经复位,但不稳定。由于尺侧骨皮质遭受挤压而产生塌陷,再加上肢体的自身重量作用,复位后远折端通常内旋并向尺侧移位,造成内翻位愈合,出现肘内翻畸形。桡偏型骨折(25%)虽内侧骨膜断裂,但由于外侧骨膜完整,再加上外侧皮质较为坚固不易压缩,复位后骨折较稳定,不易出现肘内翻畸形。若桡偏移位严重,可遗留肘外翻畸形。骨折侧方移位严重时可损伤桡神经或尺神经,但多为挫伤,预后较好。

跌倒时手掌撑地而固定,躯干及上臂发生相对旋转;同时,由于附着于髁部的前臂肌肉的牵拉,骨折远端可发生旋转移位。尺偏型骨折多为旋前(内旋)移位,桡偏型骨折远端多为旋后(外旋)移位。 Gartland依据骨折块移位程度,将伸直型骨折细分为3型:

I 型:骨折无移位; Ⅱ型:仅一侧皮质断裂,通常后侧皮质保持完整,骨折断端有成角畸形: Ⅲ型:前后侧皮质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2.屈曲型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尺骨鹰嘴撞击地面致伤。暴力经肱尺关节向上传递至髁部,造成髁上屈曲型骨折。折线多由后下斜向前上,骨折远端向前向上移位。较严重的移位,近折端可刺入肱三头肌内或挫伤尺神经。此型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折端亦可发生尺侧及桡侧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