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肱骨髁上骨折

合集下载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 (一)无移位骨折: –屈肘90°,超肘关节小夹板固定2~3周。 图(9)
• (二)有移位骨折: –1、手法整复: –(1)先在牵引下纠正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16
–(2)伸直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屈 曲,术者用手法推远端向前,拉近端向后,使 其复位。
–(3)屈曲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伸 直,术者用手法推近端向前,拉远端向后,使 其复位。
4
二、病因病机xxxx
• 1、伸直型:
–(1)跌倒时肘关节伸直、手掌撑地所致。 –(2)骨折近端向前方、远端向后方移位。 –(3)容易损伤肱动脉和正中神经。
5
• 2、屈曲型:
–(1)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部着地所致。 –(2)骨折远端向前上
方移位。 –(3)血管、神经损伤
机会较少。
6
• 3、粉碎型
• 3、桡神经损伤。
13
–4、肘内翻畸形。 图(8)
• 年令越小发生率越高,原因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认 为:
• (1)远端尺偏移位未纠正。 • (2)骨折远端内旋移位。 • (3)内侧皮质塌陷,失去支撑,愈合过程中自动
尺偏。
14
–5、肘外翻畸形。(少见) –6、迟发性尺神经炎。(少见)
15
五、治疗 xx xx
9
• 4、肱骨髁上压痛,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 5、X片显示骨折。图(6)
xx xx
10
四、并发症
• 1、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 又称Volkmann氏肌挛缩。原因:骨折块 和血肿的胀力挤压肱动脉及其分支,使血管受 压、痉挛,导致前臂屈肌缺血、水肿,神经麻 痹(肌肉缺血2~4小时可发生功能障碍, 8~12小时即不可逆坏死。神经缺血30分钟即 感觉异常,12~24小时造成不可逆损害)最后 肌肉坏死,疤痕挛缩,发生畸形。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尺神经损伤:表现为爪形手,尺侧皮肤感觉消失,拇 指不能内收,其他四指不能外展及内收;
正中神经损伤:表现为猿手,出现拇、示、中指不能 屈曲,拇指不能外展及对掌,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感 觉障碍。
肱骨髁上骨折
定义: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 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
• 损伤机制: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 系间接暴力所致。
好发年龄:以小儿多见,5-12岁。
临床表现:肘关节肿胀,功能障碍,压痛明显, 限于肱骨髁上部,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肘 关节骨性标志倒等腰三角形 伸展尺偏型 伸展桡偏型 屈曲型
伸展型:系由间接暴力造成,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 位,手掌着地,地面反作用力经前臂传达到肱骨下端, 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上而下的身体重力而将肱骨上 端推向前方而形成骨折。占90%
屈曲型:多由直接暴力造成,肘关节在屈曲位肘尖着 地,暴力经尺骨鹰嘴,把肱骨髁推向前上方的骨折。
治疗
保守治疗: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复 位原则:先做远侧骨折端的侧方移位的整复, 后做前后方移位。石膏托屈曲90固定。
手术治疗:手法整复失败或存在血管、神经损 伤的骨折类型。
治疗不当的后果
缺血性肌挛缩 神经损伤 肘内翻畸形
桡神经损伤:表现为垂腕、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伸直, 拇指不能背伸,以及手背桡侧皮肤有感觉障碍。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髁部分骨折,复位是指将断裂的骨片重新正确对位。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标准如下:
1. 复位后,骨折部位应完全对齐,无明显错位或间隙。

2. 复位后,肱骨髁的关节面与肱骨滑车面及肱骨干部分的关节面在正常解剖位置上完全契合。

3. 复位后,骨折两端的外形、长度和角度应与对侧正常的对应骨折段相一致。

4. 复位后,骨折端的血液供应应该良好,没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

5. 复位后,关节活动度应该恢复到最大程度,并且没有明显的关节卡阻感。

6. 复位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断口间距在1mm以上的是骨折复位不满意,需要重新复位。

综上所述,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标准主要是骨折部位对齐、关节面契合、外形一致、血液供应良好、关节活动度恢复和X线片显示间距满意。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一、概述
肱骨下端关节面向外侧倾斜,当肘伸直时,形成前 臂较上臂向外偏斜5-15度的携带角。携带角过大称 肘外翻,过小而成负角者,则称肘内翻。肘内、外 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易发生的晚期并发症。肱骨 下端有肱动静脉和正中神经尺桡神经通过。骨折后 需注意有无伤及血管和神经。
二、病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 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
位牵引,纠正侧方移位及折端间的旋转,然后矫正前后移位,伸直型者 屈肘位固定,而屈曲型者固定于半伸直位。通常使用长臂石膏后托,较 小夹板固定简便易行,3周后去固定,活动关节。 大部分病例并不需手术治疗,但闭合复位应力求矫正内翻及内旋畸形, 恢复Baumann角(肱骨角),以免遗留肘内翻畸形。即使留有一定程度 的前后错位或角度,可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矫正,远期功能影响不着。 有些不稳定骨折,可在复位后经皮自内、外髁穿入克氏针交叉固定,以 保持整复的位置。 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应急诊进行探查处理并同时手术复位骨折,以克氏 针交叉固定。
六、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1.外伤史 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 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并应特别
注意有无血管损伤。 3.影像学检查 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七、鉴别诊断
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 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 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 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
三、临床表现
无移位骨折者,肘部可有肿胀、疼痛、肱骨髁上环状压痛及 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肱骨髁上骨折分类

肱骨髁上骨折分类

肱骨髁上骨折分类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髁部分骨折。

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性质,肱骨髁上骨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髁间骨折(Intercondylar fracture):骨折线在两个髁之间,
形成一个骨折片。

这种骨折通常与肱骨髁下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同时存在。

2. 髁下骨折(Supracondylar fracture):骨折线在肱骨髁的下方,通常是肱骨髁梗塞骨折(T-condylar fracture)的一种类型。

3. 横行骨折(Transverse fracture):骨折线横向穿过髁部,分
离髁的两个部分。

4. 螺旋骨折(Spiral fracture):骨折线呈螺旋状穿过髁部,通
常伴有扭转力导致的损伤。

5. 斜行骨折(Oblique fracture):骨折线以一定角度斜向穿过
髁部。

6. 粉碎骨折(Comminuted fracture):髁部骨折呈多个碎片状,通常伴有较严重的组织损伤。

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对于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夹板下达(或超过)肘关节,前侧板下至肘 横纹,后侧板远端呈向前弧形弯曲; 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 110°位置3周; 屈曲型骨折应固定肘关节于屈曲40°~60° 位置3周,以后逐渐屈曲至90°位置1~2周。
肱骨髁上骨折一般无需手术治疗,除非
手法复位失败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才 考虑手术治疗。
若在屈肘位跌仆,肘后侧先触地,则引
起屈曲型骨折,暴力从肘后侧经过尺骨 鹰嘴把肱骨髁由后下方推向前上方,很 少并发血管神经损伤。
粉碎型骨折常因肱骨下端受到压缩性暴
力所致,尺骨半月切迹向肱骨下端劈裂 而分为内、外髁两骨片,故又称肱骨髁 间骨折,多见于成人。
诊查要点
肘部呈“靴形”畸形;
肘后肱骨内、外髁和鹰嘴三点关系保持
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儿童,多因跌倒所
致。 根据暴力形式和受伤机理的不同,可将 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 碎型三种。
若在伸肘位跌仆,手掌先触地,则引起
伸直型骨折,这是因地面反作用力经手 掌、前臂传达,将肱骨髁推向后上方, 由上而下的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容 易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整复伸直型骨折时,两拇指从肘后推按远端
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 提拉,同时用端挤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并令 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常可感到骨 折复位时的骨擦感; 整复屈曲型骨折时,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 牵引后将远端向背侧压下,并徐徐伸直肘关 节。
固定方法
夹板: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水平,内外侧
预防和调护
本骨折多数为伸直型骨折,早期换药、调整
夹板松紧度或护送病者拍X线片检查等都不可 使患肘伸直,否则易引起骨折再移位。 反之,屈曲型骨折,早期就不可随意作屈肘 动作。 骨折固定后,应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

《肱骨髁上骨折》课件

《肱骨髁上骨折》课件
遵守运动规则,使用适当的保护装备,避免激烈碰撞和摔倒。
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和求助医生是关键,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骨折的严重后果。
结论
本次《肱骨髁上骨折》PPT课件总结了肱骨髁上骨折的知识,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并鼓励大家及时就医和求 助医生的态度。
《肱骨髁上骨折》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肱骨髁上骨折》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 定义、诊断与治疗,护理和恢复的重点,以及预防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髁部位的骨折。它常见于运动和高风险职业。骨折的定 义和描述,以及常见原因将在本部分介绍。
诊断和治疗
1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方法
医生常使用X射线、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来确诊肱骨髁上骨折。
2Hale Waihona Puke 支持性治疗对于一些肱骨髁上骨折,医生可能会采用支撑外固定装置或石膏来固定骨折部位。
3
手术治疗
对于复杂的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内固定装置将骨折 部位固定。
护理和恢复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保持创面干燥清洁,并遵循医生的护理建议。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恢复关节活动度,并减轻肱骨髁上骨折的后遗症。
恢复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患者在恢复期间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受伤的手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合理的休息和营养。
预防和注意事项
预防骨折的措施
保持饮食均衡,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避免摔倒和跌落,注意安全。
预防肱骨髁上骨折的措施

肱骨髁上骨折检查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检查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检查方法1.引言1.1 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通常发生在肱骨(上臂骨)的髁上部分,也被称为肱骨髁上骨折。

这种骨折通常由外力作用在肱骨上引起,例如跌倒、运动伤害或意外事故等。

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率在各个年龄段都较高,尤其在老年人以及运动员中更为常见。

肱骨髁上骨折可以造成严重的疼痛、活动受限及功能障碍。

因此,及早确诊和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为了准确诊断肱骨髁上骨折,医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检查的方法,包括X射线、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检查方法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影像资料,帮助医生确定骨折的位置、类型和程度。

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各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肱骨髁上骨折的检查方法及其优缺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这一常见的骨折类型。

最终,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便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叙述:引言部分将对肱骨髁上骨折的问题进行概述,包括其定义、常见症状等内容。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定义和常见症状。

而在结论部分,我们将介绍目前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检查方法,并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可以逐步了解肱骨髁上骨折的问题,从其定义到常见症状的介绍,再到目前可用的检查方法的详细介绍。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将分析这些检查方法的优缺点,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评估。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肱骨髁上骨折的检查方法的全面信息,使读者对该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通过对检查方法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检查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在肘关节区域,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手术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第四节 肱骨髁上骨折
是小儿常见的骨折,可有血管,神经等 严重并发症。
解剖概要
下端扁而宽,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 两窝之间仅有一层薄的骨质。
骨骺的中轴线与肱骨干的中轴线形成一向 前约30-50°前倾角。
旋后时,前臂和上臂有 10-20°外翻(携带角)。
肱动、静脉和正中神经易被骨折端刺伤, 或被挤压在肱二头肌腱膜和骨折端之间。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治疗
原则和伸直型相似,但复位方向相反。 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屈曲40-60°位。
第五节 前臂双骨折
解剖概要
尺骨向后轻度突出,桡骨向桡侧轻度突 出。
尺骨上端构成肘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桡 骨下端构成腕关节的主要组成部分。
两骨由上、下尺桡关节及骨间膜紧密相 连。
解剖概要
多见于成年及老年伤员,多在桡骨下端 3cm范围内。
松质骨
解剖概要
下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向尺侧 倾斜20-25°。
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低约1-1.5cm。
病因及分类
多由间接暴力所致。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 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
临床表现
腕关节肿胀,压痛,功能障碍。
典型畸形:“银叉”畸形,“枪刺刀”畸 形。
直接暴力 间接暴力 旋转暴力 影响移位的因素:
暴力大小、方向。 部位:
桡骨上1/2骨折: 桡骨下1/2骨折:
临床表现和诊断
肿胀,压痛,活动障碍 畸形,骨擦音,反常活动。
治疗
关键: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
手法复位: 小夹板固定。 手术治疗: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第六节 桡骨下端骨折
桡神经与外髁较接近,也有被挫伤的可能。 尺神经经过内上髁的后方,移位严重时也
可能被挫伤。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此型骨折少见,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机制: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着地,暴
力由肘部传至肱骨下端。
骨折线:由后下方斜向前上方;远折端向前上 方移位,有时合并向外侧或内侧移位,也可有旋 转移位,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者较少。
上、下尺桡关节的构成: 桡骨小头被尺骨桡切迹前后缘的环状韧带
所约束,下尺桡关节有坚强的关节盘与较 薄弱的掌、背侧下尺桡韧带所维持。 前臂旋转时的活动机制:
解剖概要
骨间膜的解剖: 前臂中立位: 起、止于前臂的肌为: 肱二头肌、旋后肌构成旋后动力;旋前圆
肌、旋前方肌构成旋前动力。
病因及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