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 (一)无移位骨折: –屈肘90°,超肘关节小夹板固定2~3周。 图(9)
• (二)有移位骨折: –1、手法整复: –(1)先在牵引下纠正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16
–(2)伸直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屈 曲,术者用手法推远端向前,拉近端向后,使 其复位。
–(3)屈曲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伸 直,术者用手法推近端向前,拉远端向后,使 其复位。
4
二、病因病机xxxx
• 1、伸直型:
–(1)跌倒时肘关节伸直、手掌撑地所致。 –(2)骨折近端向前方、远端向后方移位。 –(3)容易损伤肱动脉和正中神经。
5
• 2、屈曲型:
–(1)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部着地所致。 –(2)骨折远端向前上
方移位。 –(3)血管、神经损伤
机会较少。
6
• 3、粉碎型
• 3、桡神经损伤。
13
–4、肘内翻畸形。 图(8)
• 年令越小发生率越高,原因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认 为:
• (1)远端尺偏移位未纠正。 • (2)骨折远端内旋移位。 • (3)内侧皮质塌陷,失去支撑,愈合过程中自动
尺偏。
14
–5、肘外翻畸形。(少见) –6、迟发性尺神经炎。(少见)
15
五、治疗 xx xx
9
• 4、肱骨髁上压痛,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 5、X片显示骨折。图(6)
xx xx
10
四、并发症
• 1、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 又称Volkmann氏肌挛缩。原因:骨折块 和血肿的胀力挤压肱动脉及其分支,使血管受 压、痉挛,导致前臂屈肌缺血、水肿,神经麻 痹(肌肉缺血2~4小时可发生功能障碍, 8~12小时即不可逆坏死。神经缺血30分钟即 感觉异常,12~24小时造成不可逆损害)最后 肌肉坏死,疤痕挛缩,发生畸形。

骨伤科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骨伤科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分析79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分析79

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价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治疗的7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综合治疗方案不同,将7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为各37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手法复位治疗,对比2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期间肩关节活动情况、骨折愈合时间、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肩关节内旋、肩关节外旋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优于治疗前,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另外,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比常规复位治疗,中医手法复位治疗更符合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所需,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情况,具有推行价值。

【关键词】肩关节活动;生活质量;中医手法复位;肱骨髁上骨折【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6-0354-02肱骨髁上骨折即肱骨远端内外踝上方外伤性骨折,多发于年龄介于6~12岁少儿,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当会造成患者肘内翻、肘外翻、神经损伤,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关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石膏外固定治疗、克氏针固定治疗、复位治疗等,治疗效果上有一定差异。

相关资料指出,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在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整体效果显著[1]。

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收治的7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总结中医手法复位方案以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对象均为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病例时间选自2016年8月—2017年9月,总计74例。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性别、年龄均值以及致伤原因占比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优势.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优势.

骨科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及临床疗效评价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裸上方2 - 3cm处的骨折。

多发生于3一12岁的儿童,尤多见于5一8岁,成年和老年亦可发生,但较少见。

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

中医优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之一,我科应用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使用中医中药外敷内服,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有效地避免了手术治疗痛苦大、病程长、费用高、併发症多的缺点。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方法简单,安全可靠,还避免了手术感染及二次手术取内固定之弊,不失为治疗该种骨折的首选方法。

2012外科主治医师:肱骨髁上骨折药物治疗

2012外科主治医师:肱骨髁上骨折药物治疗

2012外科主治医师:肱骨髁上骨折药物治疗一、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1.主方肢伤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黄10克,桃仁6克,黄柏6克,防风6克,木通6克,乳香5克,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l剂。

若肿胀严重者,加丹参15克、茅根12克、三七粉3克(冲)。

合并神经损伤者,加威灵仙10克、地龙6克。

2.中成药跌打万花油,用消毒纱块放入药油中浸泡片刻,即成为万花油纱,直接外敷骨折处,然后再上夹板固定。

如有张力性水泡者,可在穿刺抽液后再外敷。

二、中期【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方药】主方生血补髓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处方:生地黄12克,白芍9克,黄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当归9克,续断9克,川芎6克,红花5克。

水煎服,每日1剂。

三、后期【治法】补肝肾,养气血,壮筋骨。

【方药】1.主方肢伤三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处方:黄芪15克,熟地黄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续断12克.骨碎补12克,威灵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铜10克,土鳖虫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2.外用方①骨科外洗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处方:宽筋藤30克,钩藤30克,忍冬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刘寄奴15克,防风15克,大黄15克,荆芥10 克。

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剂。

②软坚舒筋汤(熊曼琪等《实用家庭中医百科全书》):处方:宽筋藤30克,络石藤30克,刘寄奴30克,威灵仙12克,防风 12克,红花10克,苏木10克,乌梅10克,白醋30克(后下)。

煎水熏洗合并损伤性骨化者之患肢,每日l剂。

肱骨髁上骨折的练功活动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进行练功活动,可作握拳、屈伸腕关节等活动。

解除夹板固定后,应积极主动锻炼肘关节屈伸活动,严禁暴力被动屈伸肘关节,以免发生损伤性骨化,影响肘关节活动功能。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

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诊疗规范一、概述肱骨髁上部扁而宽,前有冠突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隔一层极薄骨片,所以较易发生骨折。

常见于儿童和少年。

由于暴力方向不同,临床上分为伸直型(较多见),屈曲型(少见)两种。

骨折后脉络受损,气机凝滞,不通则痛,故骨折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骨折后局部经络损伤,营血离经,阻塞络道,瘀滞于肌肤腠理,而出现肿胀。

由于机体失去支柱作用及疼痛、筋肉痉挛、组织破坏、故活动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一)症状受伤后患者肘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

(二)体征:肘部肿胀、有广泛的皮下青紫瘀斑,鹰嘴部突出,肘呈半伸位,关节功能活动障碍,骨折移位,可出现患肢畸形、前臂变短,局部有异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触及骨擦感。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三)辅助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及观察骨折移位方向。

三、诊断要点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学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法标准》。

(一)有外伤史;(二)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功能障碍。

(三)骨折处有明显压痛、畸形、可触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肘后三角关系正常,局部有异常活动。

(四)X线检查。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手法复位:以伸直型尺侧移位为例。

1、患者正坐靠背椅上。

2、助手站于患者背后,双手握住上臂中部,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与助手作相对拔伸,纠正重迭移位,同时矫正旋转移位。

3、患者前臂中立位,医者另一手拇指按压骨折近端外侧,余指按压骨折远端内髁处。

相对推挤,矫正侧方移位。

4、侧移位矫正后,在持续牵引下,医者双手拇指移向骨折远端后方,向前推挤,余指提托骨折近端前方,屈曲肘关节90度,以达整复。

(二)夹板固定:1、整复后,取可塑性小夹板四块:为前侧板,后侧板(超肘关节6厘米,并烤呈弧形)内侧板、外侧板。

2、取纸垫两个,分别置于近端外侧,远端后侧。

3、纱布条分上、中、下三部捆扎夹板。

4、用前臂吊带将患肢胸前悬吊,屈肘90度。

5、固定后注意检查夹板松紧情况,随时调整。

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72例临床分析

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72例临床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7— 14 (0 1 1 08 - 2 6 1 89 2 1 )3— 3 2 0
肱骨 髁上 骨折 主 要是 指肱 骨 内外 髁上 下2 m范 围 内的骨 折 ,发 c 生 肱骨髁 上骨 折 的解剖 因素 是 因为肱骨 干肘 线与 肱骨髁 肘 线之 间有 3 。 ~5 。的 前倾 角。跌 倒时 ,肘后 方着地 ,导 致肘 关节 处于屈 曲 O 0 位 ,由暴力传导 致肱骨下端而骨 折。根据暴力来 源和骨折移位 的方 向 可 分为伸直型和屈 曲型。 自20 年4J 0 1 月 ,笔者 采用中医综 0 9 y 至2 1年3 合疗法 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取得 较好 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 1资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资料 本组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其 中男性4例 ,女性2例 ,受伤年龄 2 5 7
选择竹叶柴胡植株整齐、生长健壮的田块做为留种田,植株不摘
除花 蕾 ,适 当增施磷 钾肥 以保 花增粒 。待9 O ~lH竹 叶柴胡 种子成 熟
期,果实表皮由青变褐 ,子实变硬时, 便可收获。因为竹叶柴胡抽苔
开花 时间不一致 ,须成熟一株收获一株 ,以防种子脱 落。
7 采收加工 . 2
[】 杨慧, 3 王书林. 阁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 . 剑 J 中国 ]
合 时间 4 3天 ,治愈 6 0例 (33 ) 83 % ,好 转 1 2例 (67 ) 13 % ,总有 效率 达 10 。结 论 中医疗 法对 肱骨 髁上 骨折 具有 良好 的 治疗 效果 , 治 0%
愈率 较 高。
【 关键 词 】 中医疗 法 ;肱骨 髁上 骨折 ;正骨
中图分类号 :R8 63
运 输 :运输工具必 须清洁 、干燥 ,具 有 良好 的通气性 ,遇 阴雨天 应防 潮防雨 。运输 时严 禁与其它有毒 有害 ,可能污染 其品质或易 串味的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

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3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有成熟的骨痂刑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的畸形,需要手术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传统手法整复,瓦形纸壳及小夹板固定法适应症: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肱骨髁上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指证,患者同意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除外一下情况:1并发神经血管损伤2局部肿胀严重者3患处有严重的皮肤疾病者4合并其他无法去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手法整复方法1无移位的清枝骨折,裂纹骨折或者有轻度前后成角移位,无侧方移位的骨折,不必整复,可用直角夹板加肘“8”字绷带固定新鲜的肱骨髁上骨折有移位者多,要求必须完善地复位,使畸形完全纠正。

局部情况允许者,复位应立即进行。

局麻或臂丛阻滞麻醉。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上助手握患侧上臂,下助手握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半屈位,徐徐用力,顺势拔伸牵引。

术者先以两手相扣对挤法,纠正骨折之侧方移位,然后纠正前后移位。

伸直型者,术者用两拇指按压远端向前,扳提近端向后。

同时,下助手在牵引的基础上,徐徐将肘屈至70。

左右,即可复位。

屈曲型者,整复法与伸直型相反,即用两拇指按压远折端向后,余指扳近折端向前,术者用力整复的同时,下助手将患肘徐徐拉直180。

,即可复位。

固定方法伸直型固定法有多种,原则上是以保持肘屈大于90。

位(90-110度左右),而又不影响前臂血运,限制骨折远端向后或向内、外侧移位。

可用瓦形纸壳固定法、竹板鼎式固定法瓦形纸壳固定的优点:对局部的有效固定力较强,不易产生压迫症。

固定材料价廉,取材方便,塑型容易。

取瓦形硬纸壳4块(最好用胶布筒),剪成接近三角形状,先在肘部括以棉垫,再将4块纸壳两两对应相扣于上臂下端及前臂上端,纸壳尖端互相迭压;再以4条扎带扎缚。

肘两侧用一斜拉带将上下端接近的两扎带拉紧,以加强纸壳对局部的有效固定力,并有维持肘屈直角位的作用。

然后包以肘“∞”形绷带,前臂托板悬吊胸前。

屈曲型者,(40-60度位)在肘部括以长方形棉垫,将一与臂等长之木板(或石膏托)置于患肢背侧,肘前覆以瓦形硬纸壳,扎缚,固定时伸直位。

2周后骨折端纤维连接,改为半屈位固定(防伸直固定过久,屈肘困难)。

直至骨折愈合。

注意事项:1夹板包扎后,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提别是桡动脉的搏动情况,手部有无疼痛及麻木感,皮肤颜色及温度有无变化,如有上述情况发现时,应立刻调整夹板的松紧度2肿胀严重者可抬高患肢,或短期用铁丝外展架托起患肢,有利于肿胀的消退3注意骨折折断有无向外成角移位(肘内翻),或骨折远端内旋,若有发现应及时纠正小夹板固定时间3—4周,待骨折临床愈合,即可拆除夹板(二)肱骨髁上骨折合并严重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应采用西医手术治疗。

三药物治疗1外治:早,中期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疼的本院自制苦酒膏制剂,晚期采用本院协定方骨科洗药熏洗局部,组成:海桐皮15g,透骨草15g,艾叶15g,红花15g,川椒15g,灵仙15g,防风15g 等以舒筋通络,有严重的张力性水泡和使用伤膏后过敏者禁用2内服:根据骨折三期辩证施治(1)骨折初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疼治疗可选用活血止疼汤加减:桃仁10g,红花6g,当归5g,赤芍10g,防风10g,生地黄10g,乳香5g,甘草10g(2)骨折中晚期:接骨续筋,壮筋骨治疗选用接骨续筋汤加减红花10g,当归10g,乳香5g,续断10g,骨碎补15g,锻自然铜10g,熟地黄15g,黄芪15g,甘草10g四康复治疗功能锻炼:肱肱骨髁上骨折一经整复与小夹板固定后,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早期做易筋功,即在肘、肩关节不活动情况下,作上臂、前臂肌肉舒张、收缩活动。

此外,加作活动手指的“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关节的“上翘下钩”、“左右摆掌”、“旋肘拗腕”;肩关节的“屈肘旋肩”及耸肩等。

在7——10天内不做肘关节的伸屈活动。

中期(2周后)做上述各练功术式,但须逐步加大运动量。

此外,再加做肘关节的伸屈活动和前臂的旋转活动,和“拧拳反掌”,“小云手”等。

如为上臂超肘小夹板固定,可截除前后侧夹板的肘关节以下部分,便于练功。

须注意,屈曲型骨折肘关节不能做过度屈曲活动,伸直型骨折不能做肘关节过度伸展活动,防止骨折端承受不利的活动力。

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后,拆除夹板,除做上述各练功术式外,加做沿患肢纵轴轻轻叩击的“壮骨功”。

再加做“肩肘屈伸”、“轮转辘轳”、“双手托天”、“弯肱拔刀”、“体后拉肩”、“大云手”及“反转手(弓步插掌)”等练功术式。

三期功能锻炼均须循序渐进,不可强力为之,以免“惊动损处”,活动时以骨折处不产生疼痛为度。

五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缺血性肌挛缩:由于骨折端刺激、挫伤、固定过紧致肱动脉损伤、痉挛,或前臂筋膜间隔产生的张力性肿胀,影响血运,致患肢远段的血供给发生障碍。

其预后决定于造成血液循环障碍的各种因素消除速度,或者建立侧枝循环的速度。

若在组织发生变性以前(约6——8小时)能恢复正常血液供给,则患肢可以完全复原;若缺血时间过久,肌肉组织发生坏死,而由纤维结缔组织代替,纤维结缔组织收缩,可发生临床上所见的缺血性肌挛缩。

肌肉缺血的早期,可出现剧烈的疼痛,这是由于缺氧而使局部组织代谢发生障碍,代谢不完全的产物聚积,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当缺血现象持续下去,神经纤维就失去传导作用。

故患肢血液供给不足达到一定程度后,则可引起麻木与麻痹。

患肢前臂屈肌群首先受累,致手指屈而不能伸,只有当腕关节掌屈时,手指始能伸展,病情严重时腕、指关节均僵硬而呈爪形手。

若缺血性肌挛缩已经发生,较轻者可按摩、理疗及内服外用活血化瘀类药物,如内服一盘珠方加味、身痛逐瘀汤等;外洗海桐皮汤或舒筋汤等,在前臂部安装腕指弹力功能装置,多可取得效果。

若为晚期较严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二)神经损伤:以正中神经损伤为多见,其次为桡、尺神经损伤。

一般多为挫伤,2——3月后开始恢复,服通络活血中药,如通窍活血汤,一盘珠方加味,补损壮筋丸或大、小活络丹等,外用舒筋汤、八仙逍遥汤熏洗,或外擦紫金酒、舒活酒等,均有促进神经恢复的作用。

(三)肘内翻:是常见的并发症,骨折时损伤了肘部骨骺,生长不平衡,迟发性尺偏移位肘内翻畸形以尺偏移位者发生率高,多发生在骨折后3个月内,可采取下列预防措施:1要求一次整复成功,尤其要保持两骨折端外侧骨皮质的完整。

2有尺偏移位的伸直型骨折,亦有主张“矫枉过正”,复位时使两骨折端内侧有2毫米之内的分离,或有桡偏一个皮质的桡侧移位,可预防迟发性尺偏移位。

(四)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因骨膜破裂,骨膜下血肿通向软组织,经过机化、钙化后,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产生广泛的骨化,影响关节活动,早期X线片上软组织内呈现云雾状阴影,以后逐渐骨化局限。

为了防止损伤性骨化的发生,骨折早期和中期要牢固固定,在进行功能锻炼时,以主动活动为主,不宜作强力拔拉等被动活动,以免导致局部再次损伤,加重骨化。

早期可内服活血化瘀药物,如七厘散、舒筋活血汤、一盘珠方和外用熏洗药舒筋汤等;晚期内服透骨丹,外用舒筋汤局部熏洗,若严重影响肘关节活动功能,且局部骨化局限,可考虑手术切除。

六护理1骨折早期的护理(1)心里护理:儿童患者顾虑多,对预后缺乏信心,对治疗反应消极,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消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随眠,给以易消化的食物,(3)外固定后护理:置患肢于治疗的体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冬天应注意患肢末节的保暖,并观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2 骨折中期的护理(1)吃饭,穿衣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2)将前臂取相应治疗体位,三角巾悬挂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夹板固定者应及时调整布带松紧度,上下移动范围以1cm 为宜(3)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调整外固定(4)观察患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应及时医院检查(5)加强营养,预防并发症3 骨折后期的护理(1)吃饭,穿衣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

以防再次损伤(2)坚持功能锻炼,预防肩手并发症(3)观察患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应及时医院检查(4)平时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逐渐异常生活自理(5)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调整外固定七饮食疗法1骨折早期由于骨折部位淤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应注意化瘀,患者骨折部位疼痛,饮食及胃肠功能均有降低,因此饮食应以清淡开胃,易消化易吸收的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等。

制作以清蒸、炖熬为主。

避免煎炸炒的腥辣燥热油腻的食物,油不可过早的施以油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等,否则淤血积滞,难以消散,必致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