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 (二)有移位骨折: –1、手法整复: –(1)先在牵引下纠正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16
–(2)伸直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屈 曲,术者用手法推远端向前,拉近端向后,使 其复位。
–(3)屈曲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伸 直,术者用手法推近端向前,拉远端向后,使 其复位。
4
二、病因病机xxxx
• 1、伸直型:
–(1)跌倒时肘关节伸直、手掌撑地所致。 –(2)骨折近端向前方、远端向后方移位。 –(3)容易损伤肱动脉和正中神经。
5
• 2、屈曲型:
–(1)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部着地所致。 –(2)骨折远端向前上
方移位。 –(3)血管、神经损伤
机会较少。
6
• 3、粉碎型
• 3、桡神经损伤。
13
–4、肘内翻畸形。 图(8)
• 年令越小发生率越高,原因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认 为:
• (1)远端尺偏移位未纠正。 • (2)骨折远端内旋移位。 • (3)内侧皮质塌陷,失去支撑,愈合过程中自动
尺偏。
14
–5、肘外翻畸形。(少见) –6、迟发性尺神经炎。(少见)
15
五、治疗 xx xx
9
• 4、肱骨髁上压痛,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 5、X片显示骨折。图(6)
xx xx
10
四、并发症
• 1、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 又称Volkmann氏肌挛缩。原因:骨折块 和血肿的胀力挤压肱动脉及其分支,使血管受 压、痉挛,导致前臂屈肌缺血、水肿,神经麻 痹(肌肉缺血2~4小时可发生功能障碍, 8~12小时即不可逆坏死。神经缺血30分钟即 感觉异常,12~24小时造成不可逆损害)最后 肌肉坏死,疤痕挛缩,发生畸形。
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小于 1 2岁者,1 0 ,大于 1 3例 2岁者 ,8例 。治疗前 ,15例为 2
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实验组 (3 7 1 d 2 ̄ . ) 与对 照组 (2 1. ) 的平均愈合天数相 比较 ,其 P 0 5 6 3 ̄ 2 6 d 3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 0
中医手法复位 可以促进肱骨髁上骨折 的痊愈 ,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关键词 】 中医治疗;手法复位;肱骨髁上骨折
那么其愈合 时间为长 。同时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愈合时
间。
经过本 次研 究显 示,实验 组患者在 常规复位 手法 的基础
1 . 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 S S 30 P S 1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数据 以均数 ±标准差( ± 1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计数资
表 2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愈合时间比较
中医手 法复位法 是指在 常规手法 复位 的基础 上加 上相关 的 中医治疗。常规手法复位后,采用 中医推拿术,对患者肘部 进行缓慢推 拿,活血化瘀 。同时进行 中医练功活动,固定后 即 开始联 系手指 的握拳运 动和腕 的屈伸 ,以减 轻前 臂及手 的肿 胀 。骨折愈合后 ,采 用中医方法活动肩关节 ,练习肘的屈伸运 动 ,配 合烫洗法 ,加快治疗进度。在 中医推拿的 同时 ,积极服 用相关 中医药方制剂 。使用主方肢伤三方 ( 广东 中医学院 《 外
而中医推拿 ,是以中医的脏腑 、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并
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 , 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 的特定部 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58例

1214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58例杨建全安阳市林州人民医院(456550)摘要: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利用手法复位后再用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活血化瘀汤治疗;结果术后无明显肘内翻,肘外翻现象;结论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不失为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骨伤科学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损伤,治疗不当常导致严重后遗症。
自2003~2007年1月,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58例,收到优良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30例,女28例。
年龄最小4岁,最大16岁,平均10岁。
均跌打损伤。
伸直尺偏型40例,伸直桡偏型10例,屈曲型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伤后至来诊时间最长2天,最短1小时。
2治疗方法2.1整复方法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为例。
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住患者上臂,另一助手握住患者腕部,两助手对抗持续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者,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段,右手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矫正旋转和侧方移位后,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并让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常可感到骨折端复位的骨擦感。
然后术者双手环抱骨折断端稳定着,嘱远端助手再次轻柔屈伸肘关节3~5次,以进一步整复前后残余移位。
注意勿将骨折近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离广泛而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尺偏型骨折当复位后,术者一手将骨折部固定,另一手将肘关节略伸直,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预防发生肘内翻畸形。
整复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折端向后推,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2.2固定方法在助手维持牵引下,铺一层薄棉垫,选用适合的肱骨髁上骨折专用夹板4块,布带3条(长1条,短2条),梯形垫2个(屈曲型1个),塔形垫1个,小平垫1个(屈曲型2个),钢托1付。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20例

气 、呃逆等症状 。胃痛疾 病 的主要 发病 机制是 由于感 受
外邪 、饮食内伤 、情 志不遂 等 ,从 而导致 肠道 和脾 胃发 生病变 。胃痛疾病 的临床表 现有较强 的特异 性 ,在治疗
中医综合 疗法治疗儿童肱 骨髁上 骨折 1 2 0例
于 强 侯连 东
( 辽 宁省 大 连 大 学 附 属 中 山 医院 ,大连 1 1 6 0 1 1 )
摘 要 :目的 观 察 儿 童 肱 骨 髁 上 骨 折 手 法 整 复 结 合 我 院 自制 小 夹板 固 定 及 中药 外 用 的 临床 疗 效 。方 法 笔者 对 2 0 0 4  ̄2 0 1 1年 问收
第 1 1 卷 第 5期 ・ 总第 1 5 7 期 2 0 1 3年 3月 ・ 上 半 月 刊
◎《 『 黛 囊 叠
对脾 胃升降进行调理 ,根据 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 纠_ 正_ 。
最后 ,调节机体 ,确保 阴 阳平 衡 ,并攻 实补 虚 ,同时还 应当指导患者注 意调整饮 食 ,并进 行适 当的锻炼 ,保 持
晕 目眩 、浑身乏力 、不善言语、因为长期腹 泻导致脱肛 ;
脾 主统血 ,如果 统血 功能障碍 ,人体 就会 出现便 血 、尿 血 、崩漏等症 状 ;脾 主肌 肉 四肢 ,如 果脾 不健康 ,患者
就可能有肌 肉消瘦 、四肢无 力等症状 。胃主要 是受纳 腐
察 组 ,难 以对 患者起 到帮助作 用 。由此 可见 ,临床 上采
治的1 2 0例 儿 童 肱 骨 髁 上 骨折 采 用 手 法 复 位 , 自制 小 夹板 固 定及 中药 制 剂 治 疗 。结 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春 三月 , 夜卧早起 , 广步 于庭 , 被发缓形 ,
生而勿杀 . 而勿夺 , 而勿罚。 予 常
们 力求 解 剖复 位 , 特别 是着 重解 决 其旋 转移 位 , 远端 尺 侧 移位 及 内倾 。本 组 病 例 中 只有 5例 发 生 肘 内 翻 畸 形 , 得 了 良好 的预 防效果 。 取 3 2 手 法整 复 的时 间 , . 应愈 早愈 好 。在较 严 重肿 胀 发 生之 前 , 法复 位 相 对 容 易 , 果 亦 佳 。 严 重 的肿 胀 , 手 效 则 不宜 勉强 整 复 , 可待 肿胀 消退 后 , 再行 手 法复 位 。或 即行 手 术切 开 复 位 内 固定 。肘 关 节 系 一 多关 节结 构 ,
杂 志 ,0 0 2 ( ) 1 213 2 1 ,6 2 :0 -0 .
[ ] 中华 医学 会 心 血 管 病 学 分 会 , 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编 辑 委 员 会 . 5 中 不 稳 定性 心 绞 痛诊 断 和治 疗 建 议 [ ] 中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00,2 J. 2 0 1
( ) 49 1 . 6 : 0 - 2 4
血 消瘀之 品配 伍 丹 参 人 心 , 达 病 所 , 除 心 脉 之 瘀 直 消 血; 配三七 、 当归活 血 而补血 , 血而不 留瘀 , 血而 不 止 活 出血 ; 同时 以血 中气 药 J 芎 益 气 活 血 , 气 行 则 血行 。 i f 使
[ ] 陈 明哲 . 脏 病 学 [ . 京 : 京 医 科 大 学 出版 社 ,0 0:0 6 6 心 M] 北 北 2 0 14 .
( 文校对 : 春渝 本 庞 收稿 日期 :0 1—0 21 2—1) 0
全方 配伍 精 当 、 药少 而 专 , 效显 著 。通过 本组 治疗 结 疗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
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72例临床分析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7— 14 (0 1 1 08 - 2 6 1 89 2 1 )3— 3 2 0
肱骨 髁上 骨折 主 要是 指肱 骨 内外 髁上 下2 m范 围 内的骨 折 ,发 c 生 肱骨髁 上骨 折 的解剖 因素 是 因为肱骨 干肘 线与 肱骨髁 肘 线之 间有 3 。 ~5 。的 前倾 角。跌 倒时 ,肘后 方着地 ,导 致肘 关节 处于屈 曲 O 0 位 ,由暴力传导 致肱骨下端而骨 折。根据暴力来 源和骨折移位 的方 向 可 分为伸直型和屈 曲型。 自20 年4J 0 1 月 ,笔者 采用中医综 0 9 y 至2 1年3 合疗法 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取得 较好 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 1资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资料 本组7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 ,其 中男性4例 ,女性2例 ,受伤年龄 2 5 7
选择竹叶柴胡植株整齐、生长健壮的田块做为留种田,植株不摘
除花 蕾 ,适 当增施磷 钾肥 以保 花增粒 。待9 O ~lH竹 叶柴胡 种子成 熟
期,果实表皮由青变褐 ,子实变硬时, 便可收获。因为竹叶柴胡抽苔
开花 时间不一致 ,须成熟一株收获一株 ,以防种子脱 落。
7 采收加工 . 2
[】 杨慧, 3 王书林. 阁柴胡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 . 剑 J 中国 ]
合 时间 4 3天 ,治愈 6 0例 (33 ) 83 % ,好 转 1 2例 (67 ) 13 % ,总有 效率 达 10 。结 论 中医疗 法对 肱骨 髁上 骨折 具有 良好 的 治疗 效果 , 治 0%
愈率 较 高。
【 关键 词 】 中医疗 法 ;肱骨 髁上 骨折 ;正骨
中图分类号 :R8 63
运 输 :运输工具必 须清洁 、干燥 ,具 有 良好 的通气性 ,遇 阴雨天 应防 潮防雨 。运输 时严 禁与其它有毒 有害 ,可能污染 其品质或易 串味的物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摘要】肱骨髁上骨折为小儿最常见的肘部损伤,占小儿肘部骨折的30%-40%。
处理不当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痉挛或肘内翻畸形,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与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olkmann缺血性肌痉挛已明显减少。
但肘内翻的发生率仍然高达30%-57%。
(1)(2)故对其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治疗1骨折早期治疗手法复位,骨牵引及外固定无移位、轻度移位或复位后较稳定不伴有血循环障碍的骨折多采用此法。
有人报道一组640例,随访202例发现各种类型骨折都可能发生肘内翻畸形,尺偏型者占47.3%为最高;单纯伸展者占13.2%;桡偏型占9.1%;屈曲型者占8.3%。
认为远侧骨折端向尺侧移位是导致肘内翻的主要因素。
即使解剖对位,因骨折端接触面小和肢体重力作用,很容易使远侧骨折端向尺侧倾斜发生内翻,导肘内翻畸形(3)。
徐英杰[4]等认为尺偏型骨折肘内翻发生率39%~79.2%,肘内翻的发生与整复不良有关,骨折端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或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
复位时将远骨端向桡侧偏离一个皮质,收到良好效果。
张锡光(5)报道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108例优87例,良18例,差3例。
认为此法有效可行。
因此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方法,但要注意减少肘内翻的发生。
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swenson[6]1948年首次使用闭合复位经皮穿刺交叉克氏针固定技术以来,因该方法创伤小,复位效果好,固定时间短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这种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仅创伤小,避免了开放复位对组织的损伤,而且杨建平等[7]报道,可以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再移位,特别是对gartland ⅱ、ⅲ型有部分和完全移位的骨折,应作为首选方法。
李文霞等[8]将传统的内外侧交叉针在入路和固定方式上作了改进,采用皮外张力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认为不仅可降低医源性神经损伤率,而且能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07T10:44:45.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9期供稿作者:程春炤[导读] 适应证:骨折时间较久,软组织肿胀严重,或有水疱形成,不能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或不稳定性骨折。
程春炤(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大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3515)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9-0417-02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
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
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一)诊断依据
1.病史多发生于3~12岁儿童,有明显的外伤史。
2.症状和体征
(1)伤后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髁上有畸形、骨擦音(感)或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检查腕手部的感觉、运动,有无“垂腕”、“爪形”及“猿形”手畸形,以判断是否合并桡、尺或正中神经损伤。
(3)注意有无血管损伤的体征。
(4)皮下有瘀斑或触及近折端骨茬者,谓“潜在开放性骨折”,说明损伤和移位严重。
(5)青枝嵌插型骨折以髁上处环周挤压痛为主要体征。
3.特殊检查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可作彩色多普勒、肌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即可确定骨折类型,必要时CT、MRI检查确诊。
(二)鉴别诊断
1.与肱骨髁间骨折的鉴别肱骨髁间骨折多见于成人,儿童甚少。
X线可见内、外髁间距增宽,并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感),严重者对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大。
低龄儿童的滑车骨骺尚未骨化,通过髁间的骨折线不能从X线片上直接看到,诊断比较困难。
对于疑难病例可行CT、MRI检查确诊。
2.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二者虽都呈“靴样”畸形,但脱位多见于10岁以上的较大儿童和成人,肘部肿胀较轻并有弹性固定,肘后三角关系失常。
(三)分类
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根据侧方移位情况,又都可以再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临床以伸直尺偏型最为多见,青枝嵌插型不容忽视。
(四)治疗
1.特色治疗
(1)手法整复固定法
①适应证: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均适于手法整复和外固定,在整复前应排除血管、神经损伤。
②整复方法:复位时应特别注意矫正远折端的尺偏移位、尺侧倾斜嵌插以及内旋移位,以预防肘内翻。
一般不需麻醉,必要时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或全麻。
患者仰卧于配有“C”形臂X线透视机的硬板整复床上(不透视,整复固定后拍片复查亦可),复位顺序可按矫正旋转移位一侧方移位一前后移位进行,采用拔伸牵引、推挤提按、屈伸收展、旋转外翻等手法即可复位。
但因损伤机制、骨折类型、移位程度以及病人年龄、体质等的差异,要辨证施法。
③固定方法:可通过触摸肘后三角与上臂轴线的关系和挤压内外上髁嵴的形态,来确定骨折的对位情况,判断远折端有无尺偏、尺倾和旋转;再通过肘关节屈曲角度及有无抵抗,来判断前后移位矫正情况。
通过X线透视核对骨折对位情况更佳,务必使骨折复位满意后,方可进行外固定。
新鲜肱骨髁上骨折一般容易闭合复位,但不易保持,尤其是远折端的尺偏尺倾最易反弹复发,因此,外固定方法种类较多。
常用的有小夹板超肘固定、撬式架固定和石膏固定,医者应根据病情和自己的熟练程度灵活运用。
(2)牵引整复固定治疗
①适应证:骨折时间较久,软组织肿胀严重,或有水疱形成,不能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或不稳定性骨折。
待肿胀消减或情况改善后,根据情况及时改用其他有效的复位和固定方法。
②操作方法:常用的牵引疗法有以下几种。
尺骨鹰嘴牵引:于尺骨鹰嘴背侧嵴前方lcm处由内向外穿针,屈肘90o和肩前屈上举90o牵引,重量1~3kg,时间1~2周,骨折复位后及时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目前鹰嘴牵引已较少应用。
皮肤牵引: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远侧骨折段较小,整复后不易固定的不稳定骨折,以及骨骺滑脱骨折。
胶布自髁上处沿前臂前后或内外侧粘妥,外用纱布绷带缠绕,于手指末梢用扩张板撑开,置患肢于外展、外旋位床旁牵引,重量1~2kg,7~10天折端粘连后,手法进一步矫正残余成角,夹板或石膏固定。
2.手术方法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
3.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对于婴幼儿,应以方便口服和外用为主。
早期肿胀严重,以活血行气为法,用小儿活血止痛冲剂;若肿胀起水疱,或合并发热者,为瘀血化热,以活血清热为原则,用小儿清热解毒冲剂。
中后期肿痛已消者,宜接骨续筋,用小儿接骨冲剂。
(2)西药治疗:开放复位内固定者,术前30分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一般不超过3天。
参考文献
[1]李岳君.中医手法正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1月15卷1期.
[2]金生,王锦年,陆秉泰.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治疗.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陈元平.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儿童闭合性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4]王炳南,庄洪,冯衍成,胡应池.非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82例分析[J];中医正骨;1999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