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对待牙痛---很多简易经方
中医论牙痛 偏方针灸齐上阵

中医论牙痛偏方针灸齐上阵
牙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症状,中医认为牙痛是由于外感风邪、胃火炽盛、肾虚火旺、虫蚀牙齿等原因所致。
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所以齿与肾、龈与胃关系最为密切,宜从肾治,中医治疗手段很多,针灸按摩偏方等等,效果都很好,赶跑牙痛,轻松好胃口。
*一、中药方剂
*1、风火牙痛: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薄荷连翘方::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竹叶12克,绿豆衣12克,知母12克,生地黄15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10克。
水煎服。
中成药:牙痛一粒丸,每次取1~2丸,填人龋齿洞内或肿痛的齿缝处,外塞一消毒小棉球,防止药丸滑脱,并注意将含药后渗出的唾液吐出,不宜咽下。
民间偏方:
(1)生石膏18克,生地黄15克,牡丹皮9克,荆芥6克,
防风6克,青皮4.5克,生甘草3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白菜洗净捣烂用纱布挤汁,左牙痛将菜汁滴入左牙?
右牙痛将菜汁滴人右牙,数量少许不宜多。
*2、胃火牙痛:清胃泻热,凉血止痛。
清胃散: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牡丹皮12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升麻6克。
水煎服。
若胃腑积热,大便秘结。
加大黄以通里泻热。
若肿连腮颊,加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以清热解毒。
若胃火上蒸,灼伤血络,齿龈出血,宜选加鲜芦根、西瓜翠衣、竹叶、绿豆、丝瓜络、金银花,以清胃凉血。
中医治牙痛的5个偏方

中医治牙痛的5个偏方
许多人都有牙痛的困扰,牙一旦疼起来,会让人想吃也不敢吃,想睡也睡不好,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治疗牙痛才比较有效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治牙痛的偏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困扰。
中医治牙痛的偏方
白酒花椒
取5~10克干花椒,加水没过干花椒煮3分钟,放温后,加入50克白酒,待凉后将花椒水过滤,倒入小瓶内,用棉花蘸此水塞入牙痛的部位咬住即可。
中药煎剂
蒲公英30克,白芍、甘草各15克,细辛3克,水煎服,日一剂,一般服3剂。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牙痛。
新仙人掌
取一片新鲜肥大的仙人掌,用水洗净,剪去表面的针刺,再对剖成同样厚的两片,把带浆的那一面贴在脸上牙痛的部位,一段时间后,症状即可缓解。
西瓜翠衣
平时收集若干西瓜皮,只削取一层翠衣,洗干净后,日晒夜露,待其完全干燥后再研成细末,放入瓶中,到药店买5角钱的冰片,与10克左右的西瓜翠衣粉末一起拌匀。
牙痛时,用卫生棉球棒蘸适量的西瓜翠衣粉末搽拭患处,每天搽五六次。
绿豆荔枝
绿豆凉性,荔枝性温,可治风火牙痛。
抓一把绿豆,放七粒去壳的干荔枝,加水煮,将绿豆煮熟,连荔枝、绿豆一并吃了(将荔枝核吐掉)。
对于牙痛患者来说,除了要积极治疗以外,平日里还应该要注意避免吃一些生冷、刺激性的食物,才能有效的避免牙痛发生!。
治牙痛,这两位国医大师各有好方

治牙痛,这两位国医大师各有好方
1.牙痛方(邓铁涛方)
药物组成
旱莲草15g,侧柏叶15g,细辛6g
海桐皮30g。
功效主治
滋阴降火,消肿止痛。
主治牙龈肿痛,牙痛,牙周炎。
2.牙痛方(贺普仁方)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由体内蕴热,过食辛辣厚味,复感风邪,侵袭阳明经络,郁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发为阳明风火牙痛,此为实证;亦有素体肾阴不足之人,虚火上炎引发牙痛者,此属虚证。
临床表现
牙痛甚烈,兼有口臭,舌苔黄,口渴,便秘,脉洪等症,乃阳明火邪为患;如牙痛甚而龈肿,兼形寒身热,脉浮数等症者,为风火牙痛;如隐隐作痛,时作时息,口不臭,脉细或牙齿松动者,属肾虚牙痛。
治疗方法
治法:散风泻火,填精益肾。
取穴:合谷、下关、颊车。
刺法: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典型案例
李某,男,65岁。
牙痛1天,昨日开始左上侧牙痛,疼痛隐隐,时作时息。
患者恐惧拔牙而不愿到口腔科就诊,而要求针灸止痛。
望诊:舌红,少苔。
切诊:脉弦细。
辨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治则:滋阴补肾,通络止痛。
取穴:患侧颊车、双侧合谷、太溪。
刺法:太溪用补法,余穴用泻法,留针30分钟。
针刺后,疼痛有所减轻。
共治疗2次,牙痛消失。
按语
手阳明经入下齿中,足阳明经入上齿中,故取阳明经的合谷、下关、颊车作为主穴。
风火牙痛配外关、风池,实火牙痛配内庭、劳宫,虚火牙痛配太溪、行间。
龋齿引发的牙痛,针刺只能起到暂时性止痛效果,对炎症性的牙痛,针灸能起到一定的消炎作用。
牙痛中医辨证治疗

牙痛中医辨证治疗一、五大类牙疼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胃火型1.临床特点:牙龈红肿而痛,口唇红、喜冷食,舌质红紫苔黄或白厚,脉数。
2.治疗【方选】白虎汤化裁。
【处方组成】石膏30克知母20克甘草5克梗米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若大便燥加当归15克、川芎10克、连翘10克,如便燥如羊屎则加大黄、黄连、黄芩各15克;若眉棱骨痛者加白芷、柴胡、薄荷各12克。
【注意事项】妇、幼及老年体弱者则减量或慎用。
二、寒热错杂型1.临床特点:齿龈疼痛,得寒得热而牙痛程度无增重或减轻。
2.治疗【方选】小续命汤化裁。
【处方组成】桂枝10克白附子(久煎)10克川芎10克麻黄10克人参10克白芍10克杏仁(去皮尖)10克防风10克黄芩(酒炒)10克防己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如口渴多饮、小便黄、舌红苔白或厚或微黄、脉数,则去人参用沙参,方中黄芩、白芍用量增至40克;若口不渴、苔白薄、小便清长,则小续命汤中桂枝、白附子、麻黄用量各增至13克,而黄芩、人参用量减至6克。
三、风邪型1.临床特点:不畏冷热而齿龈痒痛,甚或难忍,舌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数。
2.治疗【方选】归芎散化裁。
【处方组成】全当归35克川芎15克白僵蚕30克蝉蜕30克防风10克薄荷10克(后下)连翘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面白、唇白、舌淡红、脉沉者去川芎、连翘、薄荷,加黄芪50克;伴心悸怔忡则加阿胶30克。
四、龋齿型1.临床特点:初期无症状,仅表现牙齿组织变白,继则逐渐变成黄褐色。
后病夏部位的牙齿组织变软脱失,坏成龋洞,常因食物进入龋洞受到刺激而疼痛。
2.治疗【方选】小续命汤化裁。
【处方组成】桂枝10克白附子10克(久煎)川芎10克麻黄10克人参10克白芍10克杏仁(去皮尖)10克防风10克黄芩(酒炒)10克防己1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偏寒者加细辛6克;偏热重者加石膏20克。
治疗牙疼奇方

治疗牙疼奇方一、治疗牙痛的中草药方:(一)牙齿原属十二经,若有疼痛各经寻。
上四属心下四肾,两边上下脾胃真。
左边上下尽头处,胆与肝经仔细评。
右边上下尽头处,肺与大肠是原因。
荆防石膏牡丹宜,甘草生地与青皮。
本方只有药七味,余药随症加用之。
心加黄连麦冬是,肺用黄苓吉梗奇。
肝经柴胡栀子倍,肾入黄柏知母依。
脾胃白芷芎白术,白芍枳壳大黄追。
痛甚肿增龙胆草,风中地骨五加皮。
俱以灯心为引药,神仙留下古来稀。
方解:全方以生石膏40克、荆芥5克、丹皮5克、防风5克、生地9克、青皮5 克、甘草5克共七味。
上四正牙疼:加炒黄连24克、麦冬20克;下四正牙:加知母5克、炒黄柏5克;上两边牙:加白芷3 克、川芎3克、白术3 克;下两边牙:加白芍3 克、枳壳5克、大黄5克;上左牙:加羌活5克、胆草3克;下左牙:加柴胡5克、炒山栀5 克;下右牙:加黄芩5克、炒枳壳5克;上左牙:加炒黄连5克、桔梗5克。
(二)处方:荆芥6g、防风6g、生石膏40g、丹皮6g、甘草6g、生地10g、青皮6g、升麻6g。
随症加减:上门牙疼是心火,加黄连、麦冬;下门牙疼是肾火,加知母、黄柏;上两边牙疼是胃火,加白芷、川芎、白术;下两边牙疼是脾火,加白芍、枳壳、大黄;上左大牙疼是肝火,加羌活、胆草下左大牙疼是胆火,加柴胡、栀子;上右大牙疼是大肠火,加大黄、枳壳;下右大牙疼是肺火,加黄芩、桔梗;满口牙疼属虚火,加西洋参;牙疼有脓肿加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1至2味各10g。
注:无西洋参可改用沙参、天冬各6g,加味药可用3~6克。
神效仙方,灵验无比,今公诸于众,望有缘者得之珍重,造福于有缘的牙疼患者。
(三)常言道:牙痛不是病,疼死无人问。
一旦患了牙病,特别是牙龈肿痛,叫人痛苦异常。
最叫人心烦的是,眼瞅着美味佳肴不敢轻易举筷,因为食物稍一碰到痛牙会使人痛彻心肺。
中药食疗对防止牙根无故痛和风火牙痛(即脸面肿胀那种),有很好的疗效。
食疗方面:用咸瘦肉、淡菜、大生地煲粥,可以除火清热,对牙根肿痛、因燥火而引起的风火牙痛都有相当功效。
治牙痛秘方(方10首)

治牙痛秘方(方10首)治牙痛秘方15.1 齿痛验方【来源】沈仲圭,《新编经验方》【组成】生石膏18克,生地15克,粉丹皮9克,荆芥、防风、青皮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止痛、散风消肿。
【方解】气火上升所致牙痛。
方用荆芥、防风、青皮祛风消肿;石膏清热;生地、丹皮凉血清热;甘草解毒和中。
全方具清热止痛、散风消肿之功,用治风火牙痛,功效颇著。
【主治】气火上升、齿痛龈肿。
【加减】心火旺者,加焦山栀、麦冬各9克;相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各9克;肝火旺者,加龙胆草、黄芩各9克;便秘者,加制川军、枳壳各6克;恶寒头痛者,加羌活、白芷各6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15.2 虚火牙痛汤【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组成】肉桂末1.5克,熟地15克,熟附片、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牛膝、车前子各10克,细辛2克,玄参、山药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先用开水泡30分钟,再慢火熬2小时),分3次饭前服,3剂为度。
【功用】滋阴和阳,引火归元。
【方解】牙痛原因甚多,必须辨证施治。
肾主骨,齿者骨之余。
若肾中真阳不足,虚火上炎,致阴寒独盛于下,虚火浮越于上所致。
此牙痛等症,要皆以两足逆冷如冰为特征。
方用辛温大热之附子,甘辛大热之肉桂,辛温之细辛等入少阴以温肾补火;更入治无根浮游之火的玄参,引火下行之牛膝、车前子加入六味地黄汤中,补命门真火而祛下焦阴寒,养肝肾真阴而散浮游虚火,滋阴和阳,而奏引火归元之效。
凡属阴盛于下,虚火浮于上,用之无有不效。
【主治】虚火牙痛,寒牙痛,并且能治虚火上炎所引起的慢性口疮、舌烂、咽喉溃疡腐烂等久治不愈。
且牙痛不甚剧烈,牙龈不红不肿不热,牙根不动摇。
脉沉细而数,伴下肢常冷,尤以冬春两季逆冷如冰者即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一般服10剂左右即获痊愈。
15.3 肾虚牙痛汤【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20克,丹皮、枣皮(或用女贞子15克代)、炒草果仁各10克,山药、茯苓、泽泻各12克,地骨皮30克。
名老中医治牙痛秘方

名老中医治牙痛秘方牙痛是多种牙齿疾病和牙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
因其疼痛性质和部位不同,因而牙痛的类型和治疗也不同。
包括西医学“急性牙髓炎”、“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
1 .固齿散治疗牙周炎[方剂] 滑石粉18克,甘草3克,朱砂末0.9克,雄黄末、冰片末各1.5克,研匀,装瓶备用。
[制用法](l)用牙刷蘸药刷患处;( 2)平时刷牙后再用牙刷蘸药刷患处;( 3)取药末30克,生蜜60克,调匀涂患处。
早晚各1次。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收敛止血。
[验证] 我用《新中医》1982年第2期刊登的固齿散治好了多年的牙病,并把这一方法介绍给另一患者,均得到满意疗效。
我自1971年3月患牙病,症状为口热、牙痛、牙齿松动,牙眼出血等,初以为小恙,未加介意。
后用多种药物治疗效不显,又用止痛片、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亦未效。
1974年到医院拔掉左下第一臼齿,病仍不除。
此后多方求医,服许多中西药,症状仍不见好转,1982年起更加严重,如刷牙、漱口、舔眼,均有出血,牙眼部轻度化脓,牙根暴露,满口牙齿松动,饮食极为不便,喝水食饭,其痛难忍,多方用药只见小效。
1982年夏初病情又加重,惴惴不安,遂横下一条心向书本寻方,翻阅了十多本医书及6种中医杂志,后从(新中医)找到了“固齿散”一文,颇受启迪,遂于10月16日起用本方治疗,至18日症状大减,20日即不再出血,26日停药l天,继用到31日止,牙病诸症悉除,迄今l年多未复发。
另一患者冉x ,女,36岁,邻居。
每见我用药粉刷牙,询问缘由。
当得知治牙痛时,即诉说患牙痛十多年的苦衷,且索药以求一试,同病相怜,乃慨然与之。
10月25日起至11月4日,喜告曰:牙疾已愈,祈再赐药以巩固。
病愈后一再向我致谢。
2 .引火散风汤治疗牙痛[方剂] 破故纸10- 12克,白蒺藜9-12克。
[加减] 痛甚加防风、荆芥各6克;血痕加桃仁9克,红花、川牛膝各12克;便秘加大黄9-12克;小便黄赤加栀子6-9克,竹叶6克;牙齿松动加玉女煎;牙龈肿痛,口气臭秽加清胃散;小儿龋齿加生石膏15-30克,细辛2 -5克,熟地10-20 克;伴发热加银花30-60克,连翘12-30克,玄参15克;夜间口咽干燥加熟地30-60克,巴戟天12-20克,麦冬10克,茯苓9克,五味子5克;牙痛昼轻夜甚加当归15-30克,知母15克;遇冷痛剧加麻黄10克,制附子6克,细辛3克。
治牙痛秘方

治牙痛秘方15.1齿痛验方【来源】沈仲圭,《新编经验方》【组成】生石膏18克,生地15克,粉丹皮9克,荆芥、防风、青皮各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止痛、散风消肿。
【方解】气火上升所致牙痛。
方用荆芥、防风、青皮祛风消肿;石膏清热;生地、丹皮凉血清热;甘草解毒和中。
全方具清热止痛、散风消肿之功,用治风火牙痛,功效颇著。
【主治】气火上升、齿痛龈肿。
【加减】心火旺者,加焦山栀、麦冬各9克;相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各9克;肝火旺者,加龙胆草、黄芩各9克;便秘者,加制川军、枳壳各6克;恶寒头痛者,加羌活、白芷各6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著。
15.2虚火牙痛汤【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组成】肉桂末1.5克,熟地15克,熟附片、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牛膝、车前子各10克,细辛2克,玄参、山药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先用开水泡30分钟,再慢火熬2小时),分3次饭前服,3剂为度。
【功用】滋阴和阳,引火归元。
【方解】牙痛原因甚多,必须辨证施治。
肾主骨,齿者骨之余。
若肾中真阳不足,虚火上炎,致阴寒独盛于下,虚火浮越于上所致。
此牙痛等症,要皆以两足逆冷如冰为特征。
方用辛温大热之附子,甘辛大热之肉桂,辛温之细辛等入少阴以温肾补火;更入治无根浮游之火的玄参,引火下行之牛膝、车前子加入六味地黄汤中,补命门真火而祛下焦阴寒,养肝肾真阴而散浮游虚火,滋阴和阳,而奏引火归元之效。
凡属阴盛于下,虚火浮于上,用之无有不效。
【主治】虚火牙痛,寒牙痛,并且能治虚火上炎所引起的慢性口疮、舌烂、咽喉溃疡腐烂等久治不愈。
且牙痛不甚剧烈,牙龈不红不肿不热,牙根不动摇。
脉沉细而数,伴下肢常冷,尤以冬春两季逆冷如冰者即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
一般服10剂左右即获痊愈。
15.3肾虚牙痛汤【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20克,丹皮、枣皮(或用女贞子15克代)、炒草果仁各10克,山药、茯苓、泽泻各12克,地骨皮3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人在對待牙痛的時候,常會說,上牙的牙痛是屬於胃,下牙的牙痛是屬於大腸,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這個說法是來自於《黃帝內經》的《靈樞經》。
《靈樞經.經脈第十》: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胃足陽明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
它說,手陽明大腸經有一條分支跑到人的下牙底下,足陽明胃經有從鼻子外側跑到上牙床裡面。
所以在《黃帝內經》的思考框架裡面,中醫就會說:如果是上牙有問題的話,大概是胃經經過,下牙有問題是大腸經經過。
這是在《黃帝內經》的框架裡面,但張仲景的醫學並不完全是在《黃帝內經》的框架裡面,所以,用細辛,比較是經方的思考,不是《內經》的思考。
《靈樞經.雜病第二十六》:齒痛,不惡清飮,取足陽明。
惡清飮,取手陽明。
在《內經》的另一個篇章裡,它又說,如果牙痛是不惡清飲,就是牙痛但蠻喜歡喝冷飲、不怕冰水,那就代表這個人的牙痛是足陽明胃經的病,可能是胃經有熱,需要用白虎湯之類的方子清胃熱。
如果是不喜歡喝到冷飲料的牙痛,那表示牙痛的原因是來自於大腸經,那當然有些歷代注家就解釋說,如果是大腸經的病,那就比較不會口渴、想喝冷的,但如果是足陽明胃經的病,像是白虎湯證,人會有身體燥熱、出大汗、要喝很多冷水的感覺。
甚至也有人會把前面這兩段加在一起,說上牙痛會比較愛喝冷水,下牙痛就會比較不愛喝冷水,這樣的論點也存在。
當然牙齒到底是屬於骨頭、屬於腎,這同樣是基本中的基本。
所以牙齒的病,要算成是腎也對,只是在《黃帝內經》的範圍內,講到蛀牙會講到手、足陽明經,講到腎的話,會比較是牙齒枯槁那種,直接關係到牙齒的榮衰會比較講到腎,蛀牙比較不常講到腎。
《靈樞經.寒熱病第二十一》:臂陽明,有入頄徧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寫之。
足太陽,有入頄徧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與頄前。
方病之時,其脉盛,盛則寫之,虛則補之。
《黃帝內經》對於牙齒痛的治法,當然還是以針灸為主。
但我們如果看上面這一段內經它說「臂陽明,有入頄徧齒者,名曰大迎」,這是說手陽明有從顴骨底下鑽進來,瀰漫在牙齒這一條有一個穴道叫做大迎,如果下牙痛的話,就要從手臂來扎針,但這個如果拿到我們現在的針灸學來看的話,已經不太知道它在說什麼了。
因為我們現在針灸的穴道,大迎穴是一個在足陽明胃經上的穴道,不是在手陽明大腸經上面的穴道。
所以《靈樞經》那個時代的大迎到底在哪裡,我們現在也不是那麼清楚,因為經絡畢竟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它到底怎麼繞,在不同的書裡也有不同的講法,所以到底要扎哪裡呢?扎大迎究竟有沒有效?其實多多少少還是有效,但是我們這堂課已經擺明了不在針灸上下功夫,而且大迎在的位置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扎,因為太不會了所以不敢下針、感覺不太踏實。
至於「取之臂」,大腸經要在手上找對於牙痛會有效的穴道,其實有好幾個,但是一般來講中國人的「取之臂」是直接取合谷穴,它最好用,合谷如果扎得夠好,得氣得的夠,四總穴裡面我們說「面口合谷收」,牙痛的時候順利的話在合谷上做一番補瀉就不痛很多、甚至完全好的,都是有的,所以手陽明的話大概就取合谷了。
那它接下來又說「足太陽,有入頄徧齒者,名曰角孫」,我們現在針灸穴道來講的話,角孫是屬於足少陽膽經的穴,那當然現在的針灸書會說角孫是手太陽跟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經三條經的交叉口,臨床上角孫是放血治療腮腺炎比較有效的一個穴道。
接下來我們看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灸其左手陽明脈,即為苦參湯,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
得之風及臥開口,食而不嗽。
這個故事是在說,有一個人牙痛,然後淳于意去灸他的陽明脈。
當然中國歷代大腸經上灸牙痛,有好幾個穴道是可以用的,還有胃經的足三里。
不過我也沒有灸過,因為古時候說的灸好像比較野蠻,是要把皮膚燒一個洞的。
牙痛跟皮膚燒一個洞的痛相比,已經有一痛了,我想我大概不會想再加上另一痛。
「即為苦參湯」,用苦參湯漱口,就是用苦參這一味藥煮湯來漱口,雖然這也不太好受,因為苦參很苦,但用苦參湯漱口的確是有用的,所以如果有人願意吃苦不願忍痛的話,苦參湯漱口是可以用的一個方法。
苦參這味藥,它是一個涼腎的藥,因為牙齒到底是屬於腎,到藥局裡面買幾片苦參煮藥水來漱口,漱著漱著就沒有那麼痛了,一天漱掉五、六碗,很快會消痛。
在美國,因為牙醫師很難約,或許苦參湯是一個好用的救急方法。
但,苦參湯,因為是歷史記載中比較早提出的一個治牙痛的方,到後來也引發了一些問題。
怎麼講呢?因為苦參湯其實代表了中醫牙痛觀念的一個轉折,苦參它退火、清熱、消炎、止痛,治牙痛聽起來是沒有錯的,可是在宋朝的時候有一個沈括、沈夢溪,他寫過一本《夢溪筆談》,裡面就說他得過一個病,覺得腰痛的不得了,坐一坐要站起來都累的不得了,有一個軍官看到他腰痛成這樣就問他是不是用苦參在刷牙,連一個軍官看到他腰痛都能猜到他用苦參在刷牙,或許那個時候用苦參刷牙是很流行的,就好像現在的舒酸定一樣。
後來這個軍官就解釋給他聽,說:苦參是一個寒涼的藥,每天拿它來刷牙,腎就越來越虛寒,所以會腰痛,然後沈括就換了一個刷牙的東西,腰痛就好了。
因此,雖然苦參在一時之間可以清熱消炎,但拿它來刷牙還是不太好的,這是一點。
宋.沈括《夢溪筆談》:余嘗苦腰重,久坐,則旅距十餘步然後能行。
有一將佐見余日:「得無用苦參潔齒否?」余時以病齒,用苦參數年矣。
日:「此病由也。
苦參入齒,其氣傷腎,能使人腰重。
」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
自後悉不用苦參,腰疾皆愈。
此皆方書舊不載者。
世之摹字者,多為筆勢牽制,失其舊跡。
須當橫摹之,泛然不問其點畫,惟舊跡產循,然後盡妙也。
到了元朝的朱丹溪、李東垣,就提出了另外一個治牙痛的原則,這個原則就開始跟細辛有相關性了,怎麼講呢?他們提出了一個理論,其他的方書也開始提出了一個理論,就是:牙痛這個病,用來漱口的這些藥,其實比較適合用一些辛散的熱藥,而不是用寒涼的藥,提出了治牙痛「宜辛散、忌涼遏」的思考: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牙齒之痛,因胃中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飲冷所鬱,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
寒是標,故外用辛溫擦漱之藥;熱是本,故內服辛涼散熱之劑。
牙痛用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
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辛之類。
若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
必須從治,如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辛、樟腦、青鹽之類。
這個思考可以說是張仲景醫學開始在中國產生了另外一種思考體系,這個思考體系在臨床上開始帶給人的感覺是,這樣的思考比《黃帝內經》的思考好用。
這個思考是說:牙齒跟腎是相連的,如果腎臟有火的話,一個正常人健康的牙齒,就可以像煙囪一樣把這個火氣排放出來,也就是牙齒有點像腎專用的毛細孔,就像我們身體多餘的熱可以從汗孔出來──腎臟連著牙齒,牙齒像腎的煙囪一樣,腎臟的熱就可以從牙齒出來──我們人體如果受了風寒之邪、得了麻黃湯證,麻黃湯證如果把熱包在裡面就變成大青龍湯證,熱包在裡面悶燒。
同樣地,他們開始把牙齒痛跟這個思考連在一起:牙齒痛很可能是因為牙齒受了風寒,把牙齒束住了,本來牙齒要排放的熱氣就排不出來了,然後悶在裡面以後牙根就燒爛掉了,所以他們是用一種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的角度在看待牙痛的。
而這個說法其實很有道理,因為我們聽說到的牙痛,往往冬天聽到的比夏天多,如果牙痛果真是發炎,那應該夏天痛的人比較多才對。
所以後來中醫就覺得:牙痛就好像麻黃湯證也可以發燒燒到三十九度半一樣,是悶住了所以在發燒,我們要幫助裡面的抵抗力能把這個寒邪之氣推散、讓牙齒發揮原本疏洩的機能,牙齒就不痛了。
當這樣的思考開始出現的時候,細辛就變成牙痛很重要的一味藥了。
苦參是一個角度的思考:清熱、消炎;細辛是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牙齒屬於腎,腎的麻黃湯就是細辛,所以用細辛煮水漱口就可以把牙痛打通,以這樣的一個角度來面對它。
我想我們學經方派常會遇到這種看病的角度的選擇,就像我們講葛根湯的時候,醫案講義裡朱木通就說:其實婦女的乳房發炎,往往都是太陽陽明合病的葛根湯證、或是小柴胡湯證當主軸,是先得到感冒了、六經病了,經絡淤塞不通,然後才發炎。
先把這個六經病醫好,剩下來的一點發炎、或是本來的發炎產生一些膿,再用藥排掉就好了──大概是這樣的思考。
所以很多我們現在歸納於發熱、發炎的東西,可能都可以找到張仲景醫學六經辨證的觀點存在,所以後來就開始有比較多的人主張牙痛要「從治」,不是說它發炎我們就要消炎,而是順著這個熱勢把它洩掉,用從治的方法來治,就跟我們用桂枝湯、麻黃湯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桂枝湯、麻黃湯是站在我們的抵抗力這一邊把寒邪推出去,如果感冒發燒到三十九度所以要退燒,退燒針一打下去是不是就把抵抗力給殺掉了?那感冒就內陷了,對身體反而更不好。
所以要走從治的路線,這在觀點上有它的正確性的。
既然要走從治的路線,單一味細辛漱口治牙痛就是常用的一種方法,當然還有一些洩熱或有引經效果的藥,比如說中醫裡有一首不知道是誰寫的詩,說是華佗治牙痛的方:不知著者,託名孫思邈註《華佗臨症神方.華佗治牙痛要訣》:宜辛散,忌涼遏。
世傳華先生治牙痛︰「一撮花椒水一盅,細辛白芷與防風。
濃煎漱齒三更後,不怕牙痛風火蟲。
」實則先生之醫術,雖本乎仙人,其用藥則由己。
如宜辛散,忌涼遏,即治百般牙痛之秘訣也。
故知治病不必拘定湯藥,蓋湯藥可偽造,可以假托,且當視其病之重輕,人之虛實,時之寒燠,而增減之。
故有病同藥同,而效與不效異。
醫者于此,宜知所酌奪矣。
(孫思邈注)「一撮花椒水一盅」一碗水一把花椒,「細辛白芷與防風」白芷是足陽明胃經引經藥,又有止痛效果;防風是袪風藥,所以花椒、胡椒、細辛、白芷、防風這一類發散風邪的藥都是很常用的。
再來,我們來看看元朝《御藥院方》裡面的漱口沉香散。
元.許國禎《御藥院方》:漱口沉香散治牙槽熱毒之氣衝發,齒齗腫痛,或瘡,或差,或發,並宜服之。
香附子八兩沉香升麻各一兩華細辛半兩上為細末,每用二錢,水一大盞同煎至三兩沸,去滓溫漱,冷吐,誤嚥不妨,不計時候,日用三四次。
《御藥院方》是元朝的時候收集的一些前代比較高檔的宮廷好方,我選這個方的理由是這個方的美味度最好,因為這一類的方子很多,只是有的是用細辛跟荊芥跟露蜂房,露蜂房是黃蜂窩。
有的是用獨活四錢、細辛兩錢、荊芥碎四錢,我覺得獨活吃起來比較難吃,所以在這些效果差不多的藥性裡面,我覺得香附、沉香、升麻的味道都還不錯,所以就選了一個該有的藥都有了的方。
升麻一方面可以算是升提足陽明胃經經氣、一方面也可以算是升清氣、降濁氣的化毒藥;沉香、升麻同用,再加上行氣的香附,這樣在古時候一般是煮水漱口的方子。
苦參是一種方法;用細辛這一類的袪風行氣藥也是一種方法。
另外還有一個陳希夷刷牙藥,這是一個很好玩的方,這個方是在華山上一塊石碑上面的詩,用它來刷牙,不但能讓牙齒牢固,而且可以烏髭鬢──就是刷了之後鬍子、鬢髮都會黑回來──這個方子我選它,是因為它代表了那個時代刷牙方裡面最大公約數的正確,就是中國人刷牙方裡最首席的幾味藥,這個方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