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黄河颂古诗

黄河颂古诗
黄河水悠悠,穿过大山沟。
波浪滔滔不息,水声响彻云霄。
泛舟三千里,水浸大地泽。
黄河之水宽广,可比抱海腹中页。
民生离不开黄河,历史深藏黄河。
世代赖其赐予,文明因它得以繁华。
黄河曾有何等辉煌,孕育了中华的伟大。
沧桑岁月见证了她,流淌百年不改灿烂光芒。
河岸两边绿如玉,堤坝高耸守护住。
千年风华永流传,黄河颂在人心中鸣。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黄河颂古诗歌中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崇敬之情,赞美了黄河带给人民的福祉和光荣历史。
黄河颂的主要内容

黄河颂的主要内容
《黄河颂》是一首赞颂黄河的长诗,主要内容如下:
1. 纪念黄帝:黄帝开国立天下,祖先人文所在,为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2. 描绘黄河:描述黄河流域的优美景色,以及黄河的波涛、
浪花和潺潺流水。
3. 称赞黄河:列举黄河对人类的贡献,如滋润万物,孕育生命,滋养农业等。
4. 疏析黄河:探究黄河之所以被奉为神圣的原因,说明黄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
5. 思考黄河:反思人类对黄河的掌控能力,呼吁人类应当爱护和保护黄河。
整首《黄河颂》通过对黄河的赞美、描述、解析、反思等手法,向读者阐发了黄河的重要性、神圣性和文化象征意义,并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尊重。
黄河颂阅读答案

黄河颂阅读答案《黄河颂》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首长诗,以抒发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和对中华民族的崇敬之意。
作品用充满豪情的笔调描述了黄河的宏伟壮丽,讴歌了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和奋斗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和民族气质。
全诗共分为六章,每章都以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颂为主线,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在第一章中,诗人以豪放激昂的语言描写了黄河的雄浑、浩渺和博大。
他将黄河比作巨龙,形容黄河在泥沙的滋养下,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养育之母。
第二章描述了黄河流经的各个地方,以及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了黄河流域人民的淳朴与勤劳,以及他们对黄河的崇敬和依赖。
第三章以战争为主题,描绘了黄河畔的战争场景。
诗人赞美了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勇气,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和奋斗精神。
第四章描述了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以及黄土高原上的农田和农民。
诗人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精神的赞美和敬仰。
第五章以集体主义为主题,描绘了中华民族对抗外敌入侵的场景。
诗人赞美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力量,并呼吁全体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最后一章回归到黄河本身,表达了对黄河的深深敬畏之情。
诗人用激情澎湃的语言,赞美了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描述了中华民族对黄河充满敬畏和感恩的心情。
整个作品充满了激情与激昂,以其宏大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彰显出了对黄河和中华民族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通过对黄河的歌颂,诗人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伟大未来的美好祝愿,抒发了对中华民族自豪和自信的情感。
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对黄河独特情感的表达,也呼唤着每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
《黄河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深深嵌入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的历程中。
作品通过对黄河的歌颂,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和文化的敬仰,引发了对中华民族文明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勤劳,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黄河颂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黄河颂》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1、诗中多处用比喻。
例如:“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用“臂膀”比喻黄河的支流,同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又如:“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摇篮”比喻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2、诗的主体就是一个大排比句。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这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黄河作为母亲河的伟大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七年级语文下《黄河颂》全解

《黄河颂》全解《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本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朗诵词部分、歌词部分和尾声。
朗诵词部分是序曲,诗人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这部分语言精练,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歌词部分是全诗的主体。
这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层,从哺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第三层,诗人直抒胸臆,代表中华儿女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尾声部分是对全诗的总结。
诗人再次发出对黄河精神的赞颂,表明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无比自豪的心情,同时号召全民族兴起抗日救亡的烽火。
全诗充满了壮志豪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对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同时,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直接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崇敬、赞美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感情。
此外,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注重押韵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同时,诗歌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更显得真实可信,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总的来说,《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黄河的雄姿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热爱和关注。
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音乐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河颂》文章赏析及解读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豪放的抒情风格
《黄河颂》的诗歌风格还表现为豪放的抒情特点。 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如比喻、 拟人、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诗歌 中的抒情元素也比较丰富,如对黄河的热爱、对黄 河的感恩等,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情感。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朴素的民歌风格
四、《黄河颂》的现实意义?
四、《黄河颂》的现实意义?
黄河文化的重要性
水资源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的重 要性
四、《黄河颂》的现实意义?黄河化的重要性《黄河颂》是一首讴歌黄河文化的诗歌,黄河作为 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拥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 价值。通过《黄河颂》的赞美,可以让人们更加深 刻地认识到黄河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更好地保护和 传承这一文明遗产。
三、《黄河颂》的文化内涵?
体现爱国主义情怀
《黄河颂》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诗歌,它体现了诗人 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热爱。在诗歌中,诗人用崇高 的语言赞美了黄河这条神圣的河流,表达了对祖国 的热爱和敬仰。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的 美好祝愿,体现了对祖国的无限期望和信心。
{content_image}
4
2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伟大的叙事风格
豪放的抒情风格
朴素的民歌风格
二、《黄河颂》的诗歌风格?
伟大的叙事风格
《黄河颂》是一首具有叙事特点的诗歌作品,通过 对黄河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黄河在中国文化和历 史中的重要地位。诗歌的叙述方式庄重肃穆,语言 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首诗歌从黄河的源 头开始,以流经的地方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描写和 细腻的表现,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和伟大贡献。
《黄河颂》的诗歌风格还表现为朴素的民歌特点。 诗歌中的语言简单朴素,没有过多华丽的修辞和繁 复的句式。这种朴素的风格与黄河这一民族精神的 象征相得益彰,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同 时,这种朴素的风格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3、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音频、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与影像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黄河的照片与影像片段,然后请一两个学生代表谈观后感。
2、请两名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黄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地
理位置的重要性。
3、教师小结:“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您我,静脉就是长城,动脉就是黄河。
”黄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
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5年创作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著有长诗《屈原》,诗集《江汉行》,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祖国雄奇壮丽的山川与战士们英勇抗敌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她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与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四、预习检测。
读准字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ɡ)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转(wǎn) 筑.(zhù) 屏.障(pínɡ) 哺.育(bǔ)
词语解释:
气魄:气势,魄力。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水势大。
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五、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揣摩诗歌的情感。
(1)诗歌分为朗诵词与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3)“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两句“像您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导入。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诗分成朗诵词与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瞧作就是一个序曲,它有什么作用?
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以及她所代表的我们民族坚忍顽强的意志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表明了写作目的。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而“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伟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晰,章法严谨,同时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4、诗歌描写了黄河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
呢?
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
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感悟精彩句子。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作者把黄河比作就是“摇篮”“屏障”,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把黄河比作臂膀,就是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就是巨人的躯干,支流就是“铁的臂膀”。
如此的巨人,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势不可当的气度与力量,足以成为激励我们民族前进的伟大精神与信念。
3、如何理解“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句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河的无数支流比作黄河主流这一“巨人”躯干的“千万条铁的臂膀”,表明了黄河流域宽广。
同时,联系上句“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也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力量。
4、作者多次采用第二人称“您”,有何表达效果?
作者采用第二人称,面对黄河直抒胸臆,情感更为直接、强烈,使读者深受其炽热之情的感染。
四、把握文章主旨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与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五、深入研读,小结写作方法
1、巧用修辞,气势磅礴。
诗人在诗中综合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于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流露出深沉的民族自豪感与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念。
2、节奏鲜明,韵律与谐。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
朗读起来,铿锵有力。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与谐的韵律。
3、感情强烈,风格豪迈。
这首歌词的显著特点,就是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与民族责任感的抒写。
在民族存亡的时刻,一个心系祖国命运的诗人,面对黄河,感慨不已,于就是以奔放的热情、恢弘的气势、昂扬向上的激情来直接抒情,歌颂伟大的黄河、伟大的中华民族,风格豪迈,具有极强的震撼力与号召力。
六、作业布置
请以“啊!母亲!”为开头,综合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歌颂母亲。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