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创伤后预防用抗菌药物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16年创伤后预防用抗菌药物专家共识

2016年创伤后预防用抗菌药物专家共识

2016年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专家共识抗菌药物的使用包括预防性和治疗性使用,其中预防性使用是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创伤后容易发生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是防治创伤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医疗负担、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主要针对非战伤所致创伤抗菌药的物预防性使用,除小部分特殊损伤(动物咬伤)后的感染外,并不涉及创伤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

一、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原则1、预防用药的适应证和抗菌药物的选择均应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创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Ⅰ类切口一般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特殊患者除外),Ⅱ类、Ⅲ类切口需要预防性使用,Ⅳ类切口则为治疗性使用。

3、对于开放性损伤患者,及时彻底的外科清创术比使用抗菌药物更加重要。

创伤患者手术中要注意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精细的操作、保温等措施,也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

4、对于有指征的患者应该尽快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开放性损伤争取在伤后3h内使用。

5、尽可能选用满足需要的窄谱抗菌药物,覆盖创伤常见的污染细菌。

如果存在多部位的损伤,应该考虑选择覆盖所有损伤部位重要污染菌的药物,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的感染。

6、选择的抗菌药物要采用恰当的给药方式、剂量及途径,以获得最佳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7、一般不主张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但在烧伤创面、某些骨折部位感染预防时可使用特殊剂型的抗菌药物。

二、皮肤软组织损伤1、预防性使用指征对于手指或累及深部组织的较清洁的手部撕裂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伤后感染发生率。

但对于战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伤口污染常较明显,抗菌药物的使用似乎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对于皮肤软组织损伤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应该结合致伤的因素、部位、范围、伤口清洁程度、受伤至清创手术的时间间隔而综合考虑。

2017创伤后预防用抗菌药物专家共识

2017创伤后预防用抗菌药物专家共识

2016年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专家共识抗菌药物的应用包括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其中预防性应用是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创伤后容易发生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是防治创伤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医疗负担、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主要针对非战伤所致创伤抗菌药的物预防性应用,除小部分特殊损伤(动物咬伤)后的感染外,并不涉及创伤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

一、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1、预防用药的适应证和抗菌药物的选择均应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创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Ⅰ类切口一般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特殊患者除外),Ⅱ类、Ⅲ类切口需要预防性应用,Ⅳ类切口则为治疗性应用。

3、对于开放性损伤患者,及时彻底的外科清创术比使用抗菌药物更加重要。

创伤患者手术中要注意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精细的操作、保温等措施,也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

4、对于有指征的患者应该尽快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开放性损伤争取在伤后3h内使用。

5、尽可能选用满足需要的窄谱抗菌药物,覆盖创伤常见的污染细菌。

如果存在多部位的损伤,应该考虑选择覆盖所有损伤部位重要污染菌的药物,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的感染。

6、选择的抗菌药物要采用恰当的给药方式、剂量及途径,以获得最佳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7、一般不主张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但在烧伤创面、某些骨折部位感染预防时可使用特殊剂型的抗菌药物。

二、皮肤软组织损伤1、预防性应用指征对于手指或累及深部组织的较清洁的手部撕裂伤,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伤后感染发生率。

但对于战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伤口污染常较明显,抗菌药物的使用似乎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对于皮肤软组织损伤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应该结合致伤的因素、部位、范围、伤口清洁程度、受伤至清创手术的时间间隔而综合考虑。

TAT皮试致严重过敏反应的思考

TAT皮试致严重过敏反应的思考

文/ 赵春坦(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破伤风抗毒素(TAT)为经胃酶消化
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该蛋白对于人类
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注射后可引起过敏
反应,轻者表现为血清病症状,如出现荨
麻疹、皮疹、瘙痒、发热等,严重者可出现
过敏性休克,甚至致死,因而使用前应先皮
试。

那么,TAT皮试会不会引起严重过敏反
应?临床上较少见,但并不是没有,本文介
绍一例TAT皮试引起严重过敏反应,望引起
半胱氨酸(Cys)和甘氨酸(Gly)共同构成。

含有疏基(-SH)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主要在肝脏中合成,是谷胱甘肽的主要活性状态,它存在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可以维持细胞的多种生物学功能,保护细胞膜稳定性,促进人体内糖类、脂类以及蛋白质三大物质的代谢,加快体内自由基的排泄速度,对抗氧化剂破坏、保护含巯基的蛋白和酶;还可以通过转甲基、转丙基的反应来。

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解读(2016版)

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解读(2016版)

“美国拯救10万生命运动(2006) ”将体温和血糖控制作 为主要干预措施之一。
4.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WHO推荐:术中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GDFT)能够降
低SSI的风险
推荐等级:条件推荐 证据等级:低等
5&6. 关于洞巾/切口贴膜使用
5、术中不管是使用
无菌的一次性无纺布 还是可重复利用的洞 巾和手术衣都可以预 防SSI 6、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 使用抗菌/不抗菌切口膜
11. 术者手部准备
WHO推荐:戴无菌手套之前,须用合适的抗菌肥皂和 流动水进行刷洗或者使用合适的含乙醇的速干消毒剂进 行外科手消毒
推荐等级:强烈推荐
证据等级:中等
11. 术者手部准备
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先洗手,后消毒”的原则:
12. 手术部位皮肤准备
WHO推荐: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可以用于 手术患者手术部位的皮肤准备
4 & 5. 鼻内应用莫匹罗星
4、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 5、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
色葡萄球菌患者进行心胸
外科或骨科手术时,应在 围手术期间鼻内使用2%莫 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 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
推荐等级: 强烈推荐 证据等级: 中等
葡萄球菌患者进行其他类
型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
间鼻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
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 酸氯己定沐浴液。
推荐等级: 条件推荐 证据等级: 中等
为什么要去除鼻部金葡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世界各地医院中最 重要的卫生保健相关病原体,可引起 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导 管相关性菌血症,多为患者之间的交 叉传递。 • 多项研究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 感染的致病菌(术后感染约为80%) 大多来自患者滋生的菌群。

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策略

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策略

【 Ke y w o r d s 】t r a u ma ;i n f e c t i o n ;a n t i b i o t i c s ;p r e v e n t i o n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创伤 已成为 了第三 世界 国家死 亡和致
残的 主要原 因 , 这也对 医疗救治提 出了严峻 的挑 战。创伤伤
b i l i t y .P o s t — t r a u ma t i c i n f e c t i o n s re a r e c o g n i z e d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 t h e g o l a f o p r o p h y l a c t i c a n t i b i o t i c u s e i s t o d e c r e a s e
施早期清创 。尽 管抗 菌药物 的应用 不能替代 清创 术 , 但 可能 由于恶劣环境 以及运送 工具 的限制 , 相 当一部分伤 员可能延
S u r g e r y R e s e a r c h , D a p i n g Ho s p i t a l , T h i r d Mi l i t a r y M e d i c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 C h o n g q i n g 4 0 0 0 4 2 , C h i n a )
菌药物 的时 间、 种类 、 剂量 、 疗程及给药途径进行 阐述 。
【 关键词 】创 伤 ; 感染 ; 抗 生素 ;预防 【 中图分类号 】R 6 4 0 . 3 【 文献标识码 】A
S t r a t e g i e s i n t h e p r o ph y l a c ic t us e o f a n ibi t o ic t s f o l l o wi ng t r a uma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2012年2016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2012年2016版

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 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
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 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 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 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
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 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 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 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 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 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
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 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 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 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 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 流充分。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
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 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 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 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 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
4.若可以采集穿刺物或活检标本,
应避免拭子标本。 二、采集方法 (一)封闭性脓肿 1.注射器穿刺抽取脓液。 2.若无法抽到脓液,应先皮下注 射少量无菌生理盐水,再次穿刺
抽吸脓液;若脓液过多,应先切
开引流,在基底部或脓肿壁采集 标本。脓液的量以大于1 ml为宜。 3.排除注射器内部及针头的气体, 用无菌橡皮塞封闭针头送检;或 直接打入血培养瓶中。
疑为厌氧菌,应迅速将脓液打入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8.亚抑菌浓度(Sub-MIC)效应: 指细菌直接暴露于低于MIC的抗菌药物浓度时,细菌生长仍可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效应。
药效学(PD)参数
9.杀菌曲线(time-kill curve): 是抗菌药物的时效曲线。以菌落计数(lgCFU/ml)对数为纵坐标,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 标绘制出的药物作用时间-细菌浓度曲线,称为杀菌曲线。
药效学(PD)参数
13.联合抑菌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I): 临床治疗重度细菌感染时常需要联合应用两种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抗菌药物。FICI= MICA药联用/MICA药单用+MICB药联用/MICB药单用。当FICI≤0.5时提示协同效应,FICI为0.5~ <1为部分协同效应,1为相加效应,>1~<4为无关效应,FICI≥4为拮抗效应。
抗菌药物体内PK过程的影响因素复杂,对其是否能迅速发挥作用或维持疗效 应综合判断。掌握各种抗菌药物PK参数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2
抗菌药物主要 药效学指标
药效学(PD)参数
1.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是抗菌药物对病原菌抗菌活性的主要定量参数,是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所 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琼脂稀释法、微量/常量肉汤稀释法及E- test试验等。
目前细菌耐药迅速变迁、新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的情况下,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 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力的可靠策略之一,务必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关于抗菌药物PK/PD 的研究进展迅速,研究发现重症感染患者与健康人的PK/PD数据明显不同,为此国外相关指南 做出了相应修改。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聚集了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多学科联合共同从 事感染疾病研究与诊治的学术组织,领衔制定并推广了本共识。

《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专家共识》解读

《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专家共识》解读

《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专家共识》解读董玉梅;靳桂明【摘要】该文针对预防非战伤所致的创伤性感染,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切割伤、碾压伤等皮肤软组织损伤,与创伤相关的开放性骨折、颅脑损伤、腹部创伤等.除动物咬伤感染外,不涉及创伤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使用.提出创伤后3h内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黄金时间",针对创伤路径可能的污染菌,选择适当的单一品种,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预防用药,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3d.【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36)012【总页数】2页(P1348-1349)【关键词】抗菌药物;创伤;预防使用【作者】董玉梅;靳桂明【作者单位】解放军武汉总医院感染控制科,武汉 430070;解放军武汉总医院感染控制科,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R969.3各种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事故造成的人体创伤已经成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感染是创伤后公认的并发症。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适时地抑制初次暴露微生物的定植、繁殖过程,从而减少创伤后的感染及其并发症 [1]。

2016年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感染学组、中华急诊医学分会创伤学组撰写了《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专家共识》(简称《共识》),主要针对预防非战伤所致的创伤性感染,除动物咬伤感染外,不涉及创伤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使用。

笔者对《共识》进行解读。

1 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目的由于创伤导致的失活组织和伤口异物容易发生感染,在创伤早期应用抗菌药物与清创冲洗手术,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的发生,特别提出的是早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对感染的控制影响效应大于早期的清创手术[2]。

创伤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3]。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专家共识抗菌药物的应用包括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其中预防性应用是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创伤后容易发生感染,抗菌药物的使用是防治创伤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医疗负担、减少和延缓细菌耐药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主要针对非战伤所致创伤抗菌药的物预防性应用,除小部分特殊损伤(动物咬伤)后的感染外,并不涉及创伤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治疗。

一、创伤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1、预防用药的适应证和抗菌药物的选择均应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创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Ⅰ类切口一般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特殊患者除外),Ⅱ类、Ⅲ类切口需要预防性应用,Ⅳ类切口则为治疗性应用。

3、对于开放性损伤患者,及时彻底的外科清创术比使用抗菌药物更加重要。

创伤患者手术中要注意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精细的操作、保温等措施,也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

4、对于有指征的患者应该尽快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开放性损伤争取在伤后3h内使用。

5、"尽可能选用满足需要的窄谱抗菌药物,覆盖创伤常见的污染细菌。

如果存在多部位的损伤,应该考虑选择覆盖所有损伤部位重要污染菌的药物,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的感染。

6、选择的抗菌药物要采用恰当的给药方式、剂量及途径,以获得最佳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7、一般不主张局部使用抗菌药物,但在烧伤创面、某些骨折部位感染预防时可使用特殊剂型的抗菌药物。

二、皮肤软组织损伤1、预防性应用指征对于手指或累及深部组织的较清洁的手部撕裂伤,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伤后感染发生率。

但对于战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损伤,伤口污染常较明显,抗菌药物的使用似乎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对于皮肤软组织损伤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应该结合致伤的因素、部位、范围、伤口清洁程度、受伤至清创手术的时间间隔而综合考虑。

2、药物选择清创时尽量应用单一剂量、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如果需要续用,一般不超过3d。

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例如头孢唑林静脉给药,对β内酰胺类过敏时可选用克林霉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

一般不需要使用覆盖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但农业生产相关的损伤(各类皮肤切割伤、碾压伤等)容易发生革兰阴性菌甚至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3、"破伤风预防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伤口类型,如果存在破伤风免疫的指征,应该及时使用。

预防破伤风梭菌感染最关键的是重视伤口的彻底清创,防止形成厌氧微环境,并早期、足量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对于未接受破伤风免疫、存在破伤风高危因素而转运延迟的患者,应该考虑给予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口服,有可能延缓破伤风的临床发作,这常用于对破伤风类毒素过敏的患者。

抗菌药物可选用青霉素G、甲硝唑、四环素、红霉素等。

三、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无论单独存在还是作为多发性创伤的一部分,均可能增加感染和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通常使用Gustilo分型(表2)评估开放性骨折的严重程度,其分型与感染和截肢的风险相关,并由此决定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表2开放性骨折的Gustilo分级Ⅰ型开放性骨折,皮肤创口<1cm且清洁Ⅱ型开放性骨折,皮肤创口>1cm,没有广泛的软组织损伤、皮瓣形成或撕脱伤Ⅲ型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皮肤创口>10cm伴有广泛的软组织或创伤性截肢(特殊类型包括枪击伤和农业相关的损伤)ⅢA有足够的软组织覆盖ⅢB严重的软组织缺失和骨质外露,需要软组织移植覆盖ⅢC伴随血管损伤,需要进行血管修复保肢1、预防性应用指征⑴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的早期清创、软组织覆盖、有效的引流和骨折的稳定对预防伤口感染至关重要。

手部的开放性骨折可以不必常规应用抗菌药物。

对于其他部位的开放性骨折,如果软组织损伤很轻微,也可以不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非战伤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如果存在指征,应该在受伤后尽早(有建议争取伤后1h内使用)全身性使用抗革兰阳性菌的药物,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⑵对于战伤所致的开放性骨折,由于伤员特点、致伤原因、损伤严重度、致伤环境的病原菌以及卫勤保障水平的不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要更加积极些。

⑶对于有粪便或潜在的梭状芽胞杆菌污染伤口的患者,可使用青霉素预防。

⑷对于Ⅲ型开放性骨折患者,在药物选择时除考虑革兰阳性菌之外,还要覆盖革兰阴性杆菌,但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还不足。

⑸对于Ⅱ型和Ⅲ型开放性骨折,可使用1次/d的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并没有比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有优势,而且此类抗菌药物对骨折愈合可能有不良影响,在Ⅲ型开放性骨折中甚至增加感染的风险。

⑺针对Ⅲ型开放性骨折,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创口感染的风险,使用时间应持续72h,对于软组织已覆盖创面者则不应超过24h,切忌在无明确骨髓炎的情况下延长使用时间。

四、颅脑创伤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颅脑损伤包括开放性颅脑损伤和外伤导致的脑脊液漏。

开放性颅脑损伤通常由子弹或其他尖锐物体引起颅骨穿透。

颅脑创伤感染往往因有头皮裂开和异物残留,多为革兰阳性细菌尤其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深部感染则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为主。

1、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至今为止没有双盲的随机对照研究,已有的建议均来自专家观点和传统习惯。

抗菌药物主要针对革兰阳性菌,可选用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个别情况下可选万古霉素等。

如果脑组织被碎片、异物严重污染或存在创伤性脑脊液漏时,推荐加用抗厌氧菌的药物如甲硝唑。

抗菌药物应该尽早使用,一般持续3~5d(部分患者可在创伤性脑脊液漏痊愈后停用)。

2、所有的开放性颅脑损伤应常规使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破伤风抗毒素。

3、对于单纯的颅底骨折,不管是否合并脑脊液漏,已有的证据反对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颅内感染。

4、对于气管插管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已有的证据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炎,除非患者合并或高度怀疑存在吸入性肺炎。

五、颌面部创伤1、开放性眼球损伤开放性眼球损伤发生感染的后果非常严重,将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要及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防治。

眼球贯通伤推荐全身使用左氧氟沙星0."5g每日1次静脉滴注或口服,同时局部加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时间应维持1周,或经过眼科专家全面评估后停用。

2、颌面部骨折对于开放性的颌面部骨折,推荐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为最常见的药物,使用时间一般为3~5d。

对于闭合性颌面部骨折,不建议术后常规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对下颌骨骨折建议继续使用,但无须超过24h;而对颌面部其他骨折,已有的证据还不足以支持使用。

六、胸部创伤脓胸是胸部创伤后期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放置胸管引流的患者。

脓胸的细菌培养结果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较为常见,肺部感染则以革兰阴性杆菌及其他混合菌感染常见。

1、闭合性胸部创伤对于闭合性胸部创伤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否减少肺炎或脓胸的发生率还存在争议。

因此,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要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经验而定。

2、开放性胸腔损伤对于开放性胸腔损伤,如果没有食道破裂,建议使用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d。

如果伴有食道损伤,应加用抗厌氧菌的药物,也可单独使用厄他培南或莫西沙星作为替代治疗方案,但对持续应用的时间还没有定论。

七、腹部创伤腹部创伤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取决于损伤的类型、器官、手术治疗与否等因素。

开放性腹部损伤容易并发感染,尤其是合并空腔脏器损伤时即使没有空腔脏器损伤,开放性腹部损伤的腹腔感染发生率也达到50%。

腹腔感染主要源自胃肠的内容物,病原菌包括各种肠杆菌属和革兰阴性厌氧菌。

腹腔感染在结肠损伤后的发生率最高,胃损伤后的发生率较低。

1、开放性腹部创伤对于开放性腹部创伤患者,至今还没有随机对照的研究证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价值,已有的建议都是基于历史传统和专家的观点。

推荐术前单剂量使用覆盖需氧菌和厌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选用头霉素类,或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联合抗厌氧菌药物。

如果存在空腔脏器损伤,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通常不应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

如果没有空腔脏器损伤,则术后不必继续用药。

2、闭合性腹部创伤对于存在急性腹膜炎的闭合性腹部创伤,及时诊断空腔脏器损伤和尽早手术是影响预后的关键,要尽可能缩短术前的时间。

如果受伤后手术比较及时、微生物污染不严重,应在手术后3d内停用抗菌药物。

有限的证据认为,有空腔脏器损伤的闭合性腹部损伤,如果在伤后12h内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持续1d和5d的效果相当。

3、注意事项对于腹部损伤合并进行性失血的患者,抗菌药物的剂量应该追加至2倍或3倍,在每输注10U红细胞后要重复使用,直到没有血液的继续丢失为止。

八、动物咬伤狗和猫是动物咬伤的主要原因,其中狗占85%~90%,猫占5%~10%。

狗咬伤常见于四肢,儿童以头颈部更为常见;猫咬伤多见于上肢,尤其以手部为多。

有报告显示,狗咬伤后感染的发生率为2%~20%,猫咬伤的感染率可达到前者的2倍。

动物咬伤后感染的病原菌来自动物口腔,几乎所有的伤口均可发现需氧菌,而厌氧菌见于40%的患者。

常见的需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等等。

其中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是狗和猫口腔内正常存在的苛养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后表现为低血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肾功能衰竭,紫癜和瘀点常见,咬伤处皮肤坏疽是特征。

出血败血性巴斯德菌是猫咬伤后感染的常见细菌,可在伤后数小时内迅速发生,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以肿痛为突出表现。

1、预防性应用指征动物咬伤后,对于低感染风险或者基于美容的考虑可以一期缝合伤口,但有感染危险的伤口建议敞开。

对于具有以下高危因素以及需要一期关闭创口的患者,建议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1)四肢咬伤伴有静脉和淋巴管损伤;(2)手的咬伤;(3)临近人工关节部位的咬伤;(4)猫咬伤;(5)挤压伤;(6)咬伤后就诊延迟,四肢超过6~12h,面部超过12~24h;(7)穿刺伤;(8)伤员患糖尿病或免疫抑制。

预防用药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疗程为3~5d。

对于穿刺伤或者一期缝合的高危创口,疗程可以达到7d。

2、可疑感染时药物选择对于动物咬伤后怀疑的感染,要根据感染发生的速度选择抗菌药物,其中24h内发生者多为出血败血性巴斯德菌感染,可选用环丙沙星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

超过24h后发生者多为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属,应选用耐酶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制剂。

也可以选用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加甲硝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