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讲解
李凭箜篌引注释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名篇,全诗如下: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1. 吴丝蜀桐:吴地的丝绸和蜀地的桐木,都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
张高秋:在深秋时节弹奏。
2. 空山凝云颓不流:空旷的山谷中,凝聚着浓厚的云雾,仿佛停滞不前。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声音悠扬、缠绵悱恻。
3. 江娥啼竹素女愁:江娥指的是传说中的江妃,素女指的是古代的女乐师。
她们因为思念而哭泣,与箜篌的音乐相互呼应。
4.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是中国著名的箜篌演奏家,他的箜篌技艺高超,被誉为“天下第一”。
5. 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出产的美玉被摔碎,发出清脆的声音,仿佛凤凰在鸣叫。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声音清脆悦耳。
6. 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花含泪滴落,散发出清香;兰花则开怀大笑。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既有悲伤的情感,又有欢快的节奏。
7. 十二门前融冷光:箜篌的音乐传遍了十二座城门,融合了冷冽的光芒。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8. 二十三丝动紫皇:箜篌有二十三根弦,每根弦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仿佛触动了天上的紫皇(指皇帝)。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优美动听。
9. 女娲炼石补天处: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用五彩石补天。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具有神奇的力量。
10. 石破天惊逗秋雨:箜篌的音乐如此美妙,以至于石头都被感动得破裂开来,天空也为之震动,引发了秋雨。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1. 梦入神山教神妪:箜篌的音乐如此美妙,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仙境,那里的神妪都为之倾倒。
12. 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在水中跳跃,瘦蛟在空中起舞,都在欣赏箜篌的音乐。
这里用来形容箜篌的音乐具有广泛的吸引力。
13. 吴质不眠倚桂树:吴质是一个英俊少年,他因为沉浸在箜篌的音乐中而无法入睡,只能倚靠在桂树上欣赏。
李凭箜篌引解析

李凭箜篌引解析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用诗句形容了一位抱着箜篌、形象端庄、清丽绝伦的少年美男子——李凭。
然而这首诗的真正深意却藏在了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和音乐所呈现出的美感和情感上。
首先,李凭的箜篌演奏技艺的高妙与其他乐器的差别,体现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对音乐和文学的独到见解和鉴赏力。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丝弦乐器,它由筝、琵琶、古琴、二胡等多种乐器演奏技巧和音乐思维组成。
李凭箜篌的技艺,《李凭箜篌引》一诗中多次表达成功地将箜篌的音色表现出来,使得音乐的美感得以得到良好的表达,同时也暗合了唐代诗歌美学的理论,即内容丰富的《声律启蒙》里所强调的韵味和声音的重要性。
其次,《李凭箜篌引》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箜篌所营造出来的情感表现。
古琴以它文静、幽雅的气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箜篌同样值得我们倾听其音律所诉说的东西。
白居易用诗中的李凭箜篌来刻画出李凭的清新高雅,表达出诗人对李凭的喜爱。
同时也在不着意的状态下通过声音所表达出的感情植入在读者心中,且常常是不言自明的。
此外,《李凭箜篌引》还通过情景和场合的刻画,突显李凭所代表的文化和性别的特性和特质。
在唐代,箜篌音乐的气氛和氛围往往与音乐家高雅超脱,性别红楼的文化风貌息息相关。
白居易选到这样的情景和场合去刻画一位演奏箜篌的美男子,也可见他个人对于性别谙解深刻,而诗中的箜篌也是对文化浸润的最佳具象化。
大家可能感觉到,在这样一个繁荣鸣叫的文化氛围中,唐代的音乐美学依旧时尚、美丽而优雅。
综上所述,李凭箜篌引作为文学作品蕴含了音乐、文学等多领域的精髓, 李凭心中的情致和一把箜篌都藏着丰富和别样的情感和妙境。
有如诗人的笔墨,李凭箜篌触动了当代艺术美学美妙与不朽的乐章,一首诗却让我们获得这么多美妙的体验,这不得不说是李凭箜篌引超越时空的精神田园。
古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

古诗词鉴赏《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左右手各执一拨弹奏。
箜篌的历史悠久,在古代,箜篌常被用于宫廷雅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等领域。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箜篌的制作材料和演奏环境。
“吴丝蜀桐”,说明箜篌的制作材料十分精美,“张高秋”则点明了演奏的时间,“空山凝云颓不流”,则进一步烘托出了演奏环境的清幽。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这两句诗描述了乐声的感染力。
“江娥啼竹素女愁”,通过描写湘江女神和素女听到箜篌声后的反应,表现出了乐声的美妙动人,“李凭中国弹箜篌”,则点出了演奏者的名字,为下文描写箜篌的演奏技艺埋下了伏笔。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诗是对箜篌演奏技艺的正面描写。
“昆山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脆,犹如昆山玉碎,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则形容乐声优美,犹如芙蓉泣露,香兰欢笑。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箜篌的演奏效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宏大。
“十二门前融冷光”,形容长安城十二道城门的寒气在箜篌声中消散,“二十三丝动紫皇”,则形容箜篌的弦音打动了天上的皇帝。
这两句诗通过对长安城和皇帝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了箜篌声的宏大。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震撼。
“女娲炼石补天处”,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形容箜篌声的宏大,犹如女娲炼石补天,“石破天惊逗秋雨”,则形容箜篌声的震撼,犹如石破天惊,逗引秋雨洒落。
这两句诗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引用和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箜篌声的震撼。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这两句诗描写了箜篌声的奇幻。
“梦入神山教神妪”,形容李凭的箜篌声能够进入神山,传授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则形容箜篌声的奇幻,犹如老鱼跳波,瘦蛟起舞。
这两句诗通过对神话故事和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箜篌声的奇幻。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注释

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注释《李凭箜篌引》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凭箜篌引原文及翻译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凭箜篌引原文: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翻译: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注释: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贺李凭箜篌引译文及赏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意: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参考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译文二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深秋里弹奏,灵彻的琴声,使空中的云彩凝垂不流。
湘娥感动泪洒斑竹,素女聆听满怀哀愁。
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时而像凤凰悠鸣,时而使荷花泫露而泣,时而使香兰含笑开口。
长安城十二门前,消融了寒秋的冷光,二十三弦的清响惊动了九霄之上的紫皇。
且从名诗听妙曲----《李凭箜篌引》鉴赏

且从名诗听妙曲----《李凭箜篌引》鉴赏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译文: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佳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起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这首歌行体的诗作想像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尤为出色。
李贺《李凭箜篌引》解读

李贺《李凭箜篌引》解读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一曲知音难觅的悲歌在唐代群星璀璨的诗坛,生平履历简单如李贺者,恐怕少之又少。
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仅有二十七岁的短命生涯有关。
他本有一个值得炫耀的家世,系宗室郑王之后,奈何到他这一代同皇族的关系已极为疏远,皇室的血统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特权和丝毫利益。
为了家族理想和社会理想,他只有参加进士考试。
可是,因为父亲名晋肃,‚晋‛‚进‛谐音,与贺争名者便倡避讳之说,谓李贺当避父讳,不得参加进士考试。
一向激赏他的韩愈还专门写了《讳辩》一文,为贺鸣不平。
但没有效果,李贺没能应试,仕进之路就这样被一个荒唐的借口堵塞了。
之后,李贺作了个奉礼郎的九品官,掌管君牌位,在祭祀时向导跪拜仪式。
这个低微清冷的职位与李贺不甘屈居人下的高远志向相去甚远,一直愤郁无聊的他三年以病辞官,回到老家昌谷。
第二年至潞州往依韩愈的侄女婿张彻,寄食三年,还是没有出路,辞归,在怨愤抑郁中死去。
毫无疑问,在盛唐诗歌极盛难继、元和诗坛韩、孟、元、白诸大家雄立的局面下,李贺仍能独具面目,异军突起。
他的成功源于他对诗歌创作‚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的执著追求。
李贺的人生是失败的,失败的人生使他倾全力于诗歌创作‚唯留一简书,泥金泰山顶‛(《咏怀二首》),既然不能以儒家的事功留名,就以自己的文采传后,这种无奈的选择背后潜藏着多少辛酸,恐怕只有诗人自己体会得到吧。
于是他搜奇猎艳,求新立异,有意破除神话传说与现实人生的界限,打乱时空顺序,让大胆奇丽的想象营造一个光怪陆离、虚幻荒诞的艺术境界。
然而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对其奇情异彩的表层信息的叹赏,由于个人际遇的沉沦潦倒,他的相当多的诗歌都打上了沉痛的身世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