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姆斯基把儿童语言学习过程中环境因素的作用区分 为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 激发效应:某种形式的环境因素(如相互之间的语言交 往等)对儿童语言获得装置的功能发挥起一定的启发和加 强作用,决定语言获得装置发挥作用的强度; 塑造效应:环境因素在表达这种成长和功能时所起到 的作用,如决定儿童讲哪种语言。
最大的贡献:掀起了研究儿童语言获得的热潮,根本改变了儿童被动模 仿的看法,注意儿童本身的特点。 评论意见:此理论在方法论上是思辨性的,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 语言获得装置是没用事实依据的。 根据该理论,幼儿在语言获得的开始阶段就具有一套成人的语 言系统,但研究证明并非如此。幼儿的语言规则不是按成人语言规则 进行的。 该理论否定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然人类 天生就有一套现成的普遍语言规则系统,就不需要儿童本身再作什么 探索了,狼孩就是最好的例子。
语言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
LAD的活动具有一个临界期。过了这个 临界期,LAD就会
退化。
语言获得过程
普遍语法:是构成语言学习者的‘初始状态’的一
组特性、条件和其他因素,所以是语言知识发展的 基础”。这种普遍语法在儿童后天经验的作用下, 逐渐转变为使用某一种具体语言的能力和相关知识 即个别语法。 个别语法:儿童接触材料之后内化了的语法规则, 是下意识的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
儿童指向语言中的某些特征可以帮助儿童分析成人言语中 的内容,调节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对话,吸引、保持儿童的注意 力。
小结
目前,尚未有一个普遍为人们认可的理论。造成这种 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两点是主要方面。 一,语言是复杂的,从内容看,有语法、语义、语用, 儿童掌握每一要素的策略不同。 二,研究者在在语言的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对此提出 理论推测。
儿童的模仿不一定是即时产生的
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 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 3.延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仿 4.选择性模仿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食物 (非条件刺激) => 唾液分泌 (非条件反射) 声音 (无关刺激) => 唾液不分泌
声音 (无关刺激)+食物(非条件刺激) => 唾液分泌 (非条件反射)
语言以大脑的基本认识功能为基础:对相似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抽 取)。语言的理解和产生在各种水平上都能归结为分类和抽取。 语言的获得有个关键期,约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为止。过了关键 期,即使给予训练,也难以获得语言。
2. 自然成熟说 评价:否定环境和语言交往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无法解释本身听力正常而父母聋哑的儿童不能学会正常人口 语的原因。
语言获得的理论
习得论
斯金纳
天赋论 乔姆斯基
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
语言获得理论
环境理论
先天决定理论
环境和主体 相互作用论
一. 习得论
1. 模仿说
(1)传统模仿说 代表人物:阿尔波特(Allpport) 主要观点:儿童学习语言是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语言 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 称S-R)的结果。 反面观点: 儿童总是用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句的句 型,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 No body don’t like me nobody likes me 儿童语言的创造性 “goed 牛奶爷爷” 理解先于产生。如从小因特殊原因不能说话的儿童,能正 常理解别人的语言。
声音 (条件刺激) => 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
2.
强化说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 斯金纳(1974) 主要观点: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功能分析”。 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 合。 儿童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形成言语能力。 自我强化 如:一个幼儿听到别人的话之后,独立在别处发出 同样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强化自 己那个试探性的言语行为。 强化依随 定义: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特点: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 如:婴儿偶然发出【ma】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 并答应他等
2. 社会相互作用论
主要观点

强调语言环境和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 母亲和其他成人使用特殊的语言形式向不同年龄的儿童提供 适合儿童水平的语言材料,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童的反馈又决定成人对儿童说话的复杂程度,成人的言语 部分取决于儿童本身。儿童和成人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统一 的整体。儿童是主动参与者。
评价:不能说明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语 言能力。
埃利奥特对儿童指向语言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指向 语言具有如下特征:
• 一是超语言特征,即成人常常用高音调和夸张的语调与儿童 说话; • 二是句法特征,表现在句子平均长度较短,动词形式和修饰 词较少等; 三是话语特征,表现在疑问句和祈使句较多,言语流利、清 晰,重复较多等。
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是由语言获得装置
(LAD)实现的。语言获得装置以生来俱有的普遍
语法为依据,对具体接触的少量的语言材料提出初
步的假设,然后再将这些假设挨个与具体接触的语 言材料的结构进行对比,接受彼此相符的假设,产
生母语特有的、抽象的语法结构,修改不符合的假
设或者重新提出新的假设,最后建立一套个别语法 规则系统。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
儿童总是与环境相互作用,向环境吸取对他有用的东 西,逐渐适应他所处的环境。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 能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自身与环境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与顺应。孩子 遇到新的东西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 它。如果同化不成功,他就要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或创立 新的结构,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叫“顺 应”,才能进一步同化新事物,这就意味着原有的认知结 构需要调整,这样他的认知结构就有了发展。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识能力的一方 面,而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观点: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儿 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来源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既不是环境强加的,也不是人脑先天具有的。 评价:该理论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识能力和 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其合理的方面。 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法发展的基础。
二.先天决定论
1. 先天语言能力说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20世纪60年代提出 主要观点: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因素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 法知识。“语言获得装置(LAD)” 理论根据: 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在4岁内就能完成。 语言是一个有高度组织性的抽象规则系统,是人类先
天具有普遍语法知识的表现。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识能力的一方 面,而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观点: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 上的。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功能不变式),这种 能力随着躯体内部组织的成熟决定,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作为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 构"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认知能力也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一级阶 段发展。
特点: 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 如:婴儿偶然发出【ma】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 并答应他等 二是强化依随的程序是渐进的。 若要儿童学习一个复杂句子,不必等待他碰巧说出这句话 以后才给予强化,只需他所说的稍微接近那个句子就给予 强化,然后再强化更加接近该句的话语,通过这种逐步接 近的强化方法,儿童最终能学会非常复杂的句子。
(2) 选择性模仿说——改造传统模仿说
代表人物:怀特赫斯特(Whitehurst) 主要观点:儿童学习语言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够把 范句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 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特点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并非 一对一的临摹。
选择性模仿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 而不是强化和训练的情况下发生的。 儿童往往选择模仿语言结构,而不是语言内容
反面观点: 理论的根据不是实际观察,而是从对较低级的动物做试 验后得出的类比。 强化不能解释儿童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听、说本族语言能 力的事实。 成人对儿童语言的强化多集中于内容的真实性,这种强 化难以解释儿童语言向成人语言的发展。
三、中介说 斯塔茨:
刺激和反应之间具有传递性。 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具有刺激的性质,可以诱发出条 件反应。 在外显的刺激和反应中间,有一系列因联想而引起的隐 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应所构成的中介体系。
评价:该理论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识能力和语
言能力的发展,有其合理的方面。
1.从目前接触到的材料看,相互作用论基本上还停留在理论假 设的阶段,并没有完全得到验证,有研究发现,某些语言技能与认知 发展可以相互分离、互不影响。
2.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法发展的基础。必然会遇到认知发展 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否直接的和单向的等等的难题。
2. 自然成熟说 代表人物:勒纳伯格(E.H.Lenneberg) 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作为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和乔姆斯基一样 主要观点:
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大脑有专门的语言区。 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激 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言语能力就 被获得。
语言发展理论——天赋论
移居美国的年龄和成 年时英语语法成绩的 关系
270 260 250 240 230 220 210 200 native 3-7y 8-10y 1115y 1739y
先天论的语言学习模式虽然强调语言能力的先 天性,但也没有否认外部的语言环境对语言发展 的作用,只是认为环境的作用较小,不是本质的、 决定性的。 乔姆斯基用“普遍语法+经验=个别语法”这 个公式来说明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环境的 重要性。所有儿童具有共同的普遍语法,但由于 各个儿童的出生地不同、周围的语言环境不同, 儿童获得的具体语言也不相同。
2. 社会相互作用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重视儿童和成人的交往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鲁利亚 一对有智力缺陷的同卵双胞胎的例子。
主要观点:
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也需要一定的生理 成熟和认知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职能。 • 儿童不是在隔离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社交往中学习语言。 他强调社会交往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为如果从小剥夺儿童的语言交 往,儿童就不可能学得语言。 • 儿童在会说话之前,就已经能用体态与成人交际,并听懂一 些成人的话语;在单词句和双词句阶段,儿童以语言、体态或者是体态语言 相结合的方式作为交际手段;最后过渡到可以完全用语言进行交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