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模仿说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6章-儿童语言

龄增长而降低。
编辑课件
18
2.幼儿发音的错误,大多发生在辅音,而且集中 在zh、ch、sh、z、c、s上,还有g、n、r。 3-4岁幼儿常常发音不准,口齿不清。
原因: (1)生理构造:舌头太大;舌系带太紧 (2)生理成熟:言语听觉和运动觉分化不足 (3)语言环境 其它:脑瘫、弱智等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各类句子中,简单陈述句占97%; 疑问句、否定句、复合句寥寥无几。 句子长度不断增加:1-2岁说1-2字句子;2.5岁: 3-4字句子;3岁:6—10字的句子。
编辑课件
9
2、 词类范围的扩大:
(1)儿童掌握不同词类的顺序 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多,虚词少。 实词中,先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
“妈妈抱”、“爸爸班”
词汇: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
其它词类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较 少,但逐步出现并增加。
形容词、副词、连词等词类的出现是语言表达上 的进步。(“妈妈真好!”)
编辑课件
7
三、完整句阶段(2-3岁)
1.能说完整句(简单完整句);复合句萌芽; 2.词汇量迅速增长:1000个词(有争议),掌握词
---副词、代词、数词 虚词如: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掌握的较 晚。
编辑课件
10
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 (50%),其次是动词(20%)、形容词 (10%)、数词、量词
连词:体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思维的逻 辑性,思维的清晰程度有关。
(2)词类的运用(词频)
①词频率最高的是代词
②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第一节 言语获得理论
一、强化说: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 如,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发音活动进行积极的 鼓励和反应,以刺激孩子发出更多的音。同 时,父母又总是以正确的语音、词进行强化, 所以,婴儿期的咿呀学语也越来越朝着正确 的语音、语义方向发展。
语言获得理论[汇总]
![语言获得理论[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5e7201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2.png)
(一)模仿说模仿说包括机械性模仿说和选择性模仿。
模仿说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
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提出。
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首先提出的。
)机械模仿说的不足他们从两方面提出论据。
第一,许多事实证明,如果要求儿童模仿的某种语法结构和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时,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去改变示范句,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
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范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造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
这些事实都是无法用机械性模仿来说明的。
2.选择性模仿说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和传统的模仿说相比,选择性模仿具有两个特点: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
育儿理论经验-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最新年精选文档

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最新年精选文档评析儿童语言发展的三种基本理论语言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只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的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可比拟的。
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各种复杂而抽象的语言规则呢?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呢?在获得语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呢?关于语言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家关注的问题,由于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不同而形成了各种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
[1]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种,一种是先天论,一种是环境论,还有一种就是相互作用论。
本为针对这三种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比便大家能够清楚每种理论存在的价值以及理论不合理之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先天论先天决定论认为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代表人物有乔姆斯基和勒纳伯格。
(一)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认为决定人类幼儿能够说话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即普遍的语法知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转化成个别语法的过程,转化是由他提出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2]这个过程是儿童自己完成的,并非周围使用语言的成人所强加的,所以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是语言学家。
世界上很多儿童在语言学习的阶段同时学习几种语言,且能掌握的很好。
这些似乎能证明确存在着一种先天语言学习能力!但是学术界对乔姆斯基的理论却有如此评论:(1)先天普遍语法规则以及由语言获得装置建立语法假设的设想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2)根据先天普遍语法理论,幼儿在语言获得的开始阶段就具有了一套成人的语法系统,因而会“一下子”学会语言,实际上儿童的语言和成人的很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和模式。
4-第四章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第四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重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方法自;讨论学;答疑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儿童语言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对此,20世纪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各种探究。
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理论,有许多流派、学说,他们之间相互纠缠、或貌相似而实相异,大体上可以把他们归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有三大理论:1.后天环境论:↗机械模仿说①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②强化说:斯金纳的观点及批评③中介说:基本观点及批评2.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及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②自然成熟说及勒纳伯格的基本主张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①皮亚杰的认知说以及基本观点。
②布朗等的规则学说及基本观点。
③布鲁纳等的社会交往学说及基本观点。
第1节后天环境论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学者,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上都比较强调后天环境的因素。
这些学者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都是被称为后天环境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撑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的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以行为主义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论者,关于语言获得的观点因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并不完全一致,其内部还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中介说三种。
一、模仿说(一)主要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儿童的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板。
8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
三、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茨基
幼儿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统一 的过程。
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进行学习有机统一。 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P136-137
第三节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趋势及阶段
言语是操作性的行为,是自发的,要靠强化才能获得。 言语的学习依赖成人或社会的强化,以逐渐形成操作 性条件反射系统。p135
第二节 学前儿童言语获得的理论
二、先天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决定人类幼儿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 遗传的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的先天语言功能说是当前影响最大的言语获 得理论。p136
第五节 学前儿童言语形式的发展
三、书面言语
(一)儿童书面言语发展的趋势
从接受性言语活动发展到表达性言语活动。
(二)儿童识字的阶段和特点
1.泛化阶段 2.识字阶段 3.再现阶段 p148
第五节 学前儿童言语形式的发展
三、书面言语
(三)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
1.最初的阅读活动——看书
第五节 学前儿童言语形式的发展
一、口头言语
(四)言语表情技巧的掌握
1.语气的掌握。p145
2.口吃。
口吃的原因: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二 是模仿。 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 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矫正口吃的方法:消除紧张
第五节 学前儿童言语形式的发展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两三岁到六七岁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的阶段。 p139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2. 自然成熟说 评价:否定环境和语言交往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无法解释本身听力正常而父母聋哑的儿童不能学会正常人口 语的原因。
2. 自然成熟说 代表人物:勒纳伯格(E.H.Lenneberg) 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作为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和乔姆斯基一样 主要观点:
生物的遗传素质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大脑有专门的语言区。 当大脑机能的成熟达到语言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在条件的激 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言语能力就 被获得。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识能力的一方 面,而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观点: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 上的。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功能不变式),这种 能力随着躯体内部组织的成熟决定,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作为向环境学习的结果,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 构"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认知能力也不断从低级阶段向高一级阶 段发展。
声音 (条件刺激) => 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
2.
强化说
代表人物:巴普洛夫 斯金纳(1974) 主要观点: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功能分析”。 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 合。 儿童通过自我强化和强化依随形成言语能力。 自我强化 如:一个幼儿听到别人的话之后,独立在别处发出 同样的声音,就会自动地强化自 己那个试探性的言语行为。 强化依随 定义: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特点:一是最初被强化的是个体偶然发生的动作。 如:婴儿偶然发出【ma】声,母亲就笑着来抱他,抚摸他 并答应他等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当今国外的三大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为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理论认为,儿童语言能力完全是后天获得的,是由后天的经验形成的,它强调模仿和强化。
模仿说是192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语言而获得的,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
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
但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
先天决定理论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以乔姆斯基(N.Chomsky)为代表的“LAD理论”和以伦内伯格(E.H.Lenneberg)为代表的“关键期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所以当儿童一生下来,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就触动语言获得机制开始工作。
“儿童语言学习就像儿童的身体在适宜的环境刺激和营养条件下,按预定的方式生长和成熟一样”。
伦内伯格(E.H.Lenneberg)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自然成熟的,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生理发音器官等生理机能发育到一定阶段,受到适当的外因的刺激,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所以儿童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
同时伦内伯格还提出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段时间,在两岁至12岁这段时间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语言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发展的速度大为放缓。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言语功能,一方面是因为大脑中先天就有专司言语功能的特殊结构(言语中枢),具有处理抽象语言符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后天经验的作用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在前三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语觉论。
笔记--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二、婴儿言语获得的基本理论(一)模仿说阿尔波特、班杜拉、怀特赫斯特儿童的言语主要是通过对成人言语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
如果在早期剥夺其社会交往的环境,儿童就不可能学会说话。
(二)转换生成说美国乔姆斯基言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个体的成熟和发声系统的完善.人脑中有一个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的先天装置,叫做“言语获得装置”。
语法是通过语言获得装置获得的,言语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变的过程.(三)强化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
–强化特别是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四)认知说(相互作用理论)皮亚杰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语言也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
三、婴儿期言语的发展3岁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秩序的、有规律的过程,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婴儿言语的发展,主要指婴儿对母语的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婴儿期言语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前言语阶段(0-1岁)1、简单发音阶段(0-3个月)听觉较敏锐,对语音较敏感,能分辨语音和其它声音的区别。
能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主要以单音节为主。
能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他们的需要,并对成人的逗弄和语言刺激作出相应动作反应,产生交际倾向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经常发出连续的音节,6个月后,开始出现近似词的发音。
能辨别一些语调、语气和音色的变化,感知说话者的表情、态度,表明语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能辨别家人的称呼,会指认一些日常物体。
(情境性理解)会用语音吸引成人的注意。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开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9个月)婴儿对语言刺激作出恰当的反应,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执行成人简单指令,并建立相应动作联系。
(2)一定的语音能和实体相联系,但缺少概括性。
如说“灯”,婴儿会用手指卧室的灯,其它的灯则不用手去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 仿而学会语言的。成人的语言是刺激(S), 儿童的模仿是反应(R)。
• 模仿说可分为早期的机械模仿说和后来的 选择模仿说。
1.机械模仿说
• 机械模仿说是较早的行为主义理论,它最 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F. Allport)在 1924年提出。
• 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 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 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Stimulus Response,简称S-R)的结果,儿童的语言 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宝宝真棒!宝 宝…)
2.选择性模仿说
•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虽不赞成传统的机械临摹说, 但并非根本否定模仿在语言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主要在于语言模仿的性质应有正确理解。
• 代表人物:怀特赫斯特等,主张对传统的模仿概 念加以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
• 基本观点: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 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儿童能够把范文的句 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境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 仿到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
选择性模仿的特点
• 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行为反应之间具 有功能关系,即两者不仅在形式上,更重 要的还在功能上相似。
• 总之,机械模仿说忽视了儿童在学习语言 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得较为偏颇 。
•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儿童的讲话方式 像“小大人”,这就是模仿的结果,但是 儿童口中的有些语言也是无法从成人口中 听到,显然不是模仿的结果 ,可见模仿并 不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唯一模式。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模仿说
小组成理论认 为儿童学习的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 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对儿童语言 发展起重大作用的是社会语言的范型。如 果没有这种社会语言范型,儿童就不可能 获得词汇和语法结构。 (狼孩)
模仿说概况
• 其次,据研究,儿童模仿成人的语言, 在28~35个月之间,接近10%,到了3岁时, 下降到2%~3%,3岁以后模仿更少。可见, 在儿童获得语法结构之前(4岁以前)模仿 早已大大减少。儿童说出的句子要比他听 过的更多,更重要的是儿童说出的句子中 有许多并不见诸成人语法中的奇怪的句法 结构,这种句子是无从模仿的。
• 选择性模仿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 语言获得模式。
模仿说的不足
• 首先,它解释不了儿童语言发展的速度。 如果儿童的语言是完全由模仿而获得的, 那么,儿童在学会说话之前必须听过大量 的句子并把它们像录音机一样地储存起来。 有人计算过,一个儿童在能说出英语之前 必须先听过1030个20个词的句子!当然, 这是不可能的。可见,儿童的全部语言不 是逐字逐句模仿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