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特林悖论
幸福的囚徒困境:我国“伊斯特林悖论”的金融视角

幸福的囚徒困境:我国“伊斯特林悖论”的金融视角作者:王巧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12期摘要:“伊斯特林悖论”也称“幸福悖论”,是指尽管国家经济大量增长,但国民幸福水平却并未随之提高的现象。
文章认为我国“伊斯特林悖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转型使人们对收入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以及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的收入竞争过程的不公平,降低了国民幸福感。
针对以上原因,文章提出,我国需要继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关键词:伊斯特林悖论;囚徒困境;归因认知1 绪论尽管经济不断发展、固定资产不断积累、金融资产日益膨胀,但人们对生活满足感却似乎没有因为经济繁荣的到来而获得大幅度的提升。
伊斯特林在1974年最先发现了幸福和生活满意度指标与收入没有显著关联,将经济学理论研究重新拉回到一个微观的层面——效用。
“伊斯特林悖论”对主流的财富观给予了否定,同时它也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财富认知。
伊斯特林关于幸福和收入之谜的提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去讨论这一悖论。
讨论经济发展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国制定更加全面综合的民生发展指标,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避免当前唯GDP论的肆虐。
我国经济虽然有大量增长,但国民幸福感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伊斯特林悖论”目前也开始适用于中国。
本文的目的就是在深入剖析我国“伊斯特林悖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伊斯特林悖论”的破解策略,以期为制定提高国民整体幸福度的公共政策提供参考。
2 我国“伊斯特林悖论”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我国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人们比以往更强调对社会地位及财富的追求和竞争。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状态,而是充分发挥自主性,努力追求较高的相对收入,为此有时宁愿舍弃拥有更高的绝对收入的机会。
假设有金钱购买力完全相同的两个社会A和B,在A中,甲的年收入是5万元,其他人的年收入是2.5万元;在B中,甲的年收入是10万元,其他人的年收入是20万元,那么甲可能更愿意选择A社会。
伊斯特林悖论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伊斯特林悖论现象及产生的原因伊斯特林悖论的原因可以从人体消化系统的角度来解释。
人体在消化食物时,需要能量来进行消化吸收。
不同食物的热量释放速度不同,比如碳水化合物的热量释放速度相对较快,脂肪和蛋白质的热量释放速度相对较慢。
当人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时,由于其热量释放速度较快,消化系统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进行消化吸收,导致饥饿感的增加。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也可能导致伊斯特林悖论的发生。
例如,进食过多可能引起胃的膨胀,使胃部感到不适,增加人的饥饿感。
另外,与进食过多的内分泌反应也可能导致饥饿感的增加。
一旦进食过多,身体会释放一系列的荷尔蒙,包括胰岛素、胃酸和胆固醇等,这些荷尔蒙会使人的饥饿感更加强烈。
伊斯特林悖论的产生也与人类的基因有关。
在原始社会,食物资源相对稀缺,人们需要通过大量进食来储存能量以应对日后的饥荒。
因此,进食越多,人体越会产生饥饿感,以保证能够存储足够的能量。
伊斯特林悖论可以视为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帮助人们在食物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生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食物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人们不再面临饥荒的威胁。
但是,人体的基因和进化并没有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其仍会产生饥饿感的错误提示。
这也是伊斯特林悖论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的原因之一为了克服伊斯特林悖论现象,个体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来缓解饥饿感。
首先,要选择食物的种类和组合,以保证均衡营养的摄入。
其次,在进食过程中注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使热量的释放速度适中。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进食量、增加运动量等方式来调节饥饿感的产生。
总之,伊斯特林悖论是食物消费中的一种现象,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在消化过程中,不同食物的热量释放速度不同所导致的。
在现代社会中,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控制进食量等方式,可以减轻伊斯特林悖论带来的饥饿感,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追求公平的原因——无知之幕

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具体的问题上,都不会愿意把权利、特权和工作岗位随意地交给任意一个普通人。
5.对无知之幕批评之三:人的积极性对财富增长至关重要
对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的第三个批评是,积极性非常重要。
我们前面就有过多次的讨论,说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够做多大。如果我们生下来就知道我们所有的财富会将被别人平分的话,我们就很可能不会积极努力地去争取,社会的饼就不会做大。
在今天大多数文明社会生活的人,都已经从非常繁重和残酷的体力劳动当中解放出来,而这种解放是他们展开精神追求的基础。
伊斯特林悖论的一个逻辑错误在于,他在制作问卷的时候,问人们幸福不幸福的时候,人们只能根据他们相对狭窄的经验,而且只能运用他们相对有限的语言来做描述。
无论在穷的国家还是在富裕的国家,问卷问的都是“你幸福不幸福?”这里的幸福和不幸福都是相对的概念。这就好比在冰冷的国家,他们也会说冷和热;在炎热的国家,人们也会说冷和热。但他们所说的冷和热在绝对意义上是非常不同的。
6.对无知之幕批评之四:真的平均分配也做不到公平
对罗尔斯的第四个重要的批评是,当你说要平均分配的时候,你到底要平均分配什么。
你非常努力地工作,精心打磨自己的手艺,从来不放过学习的机会,逐渐你挣了很多钱。而我从来就喜欢袖手旁观,从来就喜欢吊儿郎当,从来就好逸恶劳,结果我挣了很多闲暇的时间。
这时候有人说:“我要来执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了,我要来让社会均等化了。”
追求公平的原因——无知之幕
谈到公平正义,就必须讲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其中无知之幕,就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读书时,法理学老师还花了好几节课来介绍,但今天看到北大的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的讲解,觉得更清晰也更通俗易懂。以下是原文供大家学习欣赏。
伊斯特林悖论

伊斯特林悖论是一个在哲学中经常讨论的悖论,由希腊哲学家伊斯特林提出。
它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知道一件事情是错误的,那么他就不会去做这件事情。
但是,如果他去做了这件事情,那么他就知道这件事情是错误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因为它似乎表明,一个人既可以知道一件事情是错误的,又可以做出错误的决定。
伊斯特林悖论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一种常见的解释是,它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即人们可能会有冲突的动机或目标,这可能导致他们做出矛盾的决策。
另一种解决方案则是,它提醒我们,人类行为可能会受到感性、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这可能会使我们做出与我们理性认知相悖的决策。
总的来说,伊斯特林悖论是一个有趣的思考题,它提醒我们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并引发我们对人类行为的思考和研究。
以幸福生活为中心的公共政策选择

生态环境恶化
6. 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发展迅速,沿海滩涂,湿地 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 7. 荒漠植被的过量利用和内陆河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荒漠 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 8. 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绿地面积小,功效差等问题依然存在; 9.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 殖污染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伊斯特林悖论 ——收入导致幸福的怀疑论
一是验证收入与幸福指数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存在伊斯特林悖论,该 阶段研究得到四种不同的收入幸福关系: ①收入与幸福之间负相关 ②收入与幸福指数无关论 ③收入与幸福指数之间呈倒U型 ④幸福影响收入,即幸福的人可以提高收入,而不是收入的增加可以 提升幸福
(三)经济学对幸福研究的回归
以幸福生活为中心的 公共政策选择的战略意义
一,一个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 经济有发展,人民无幸福
(一)GDP中心论的结果: 1.国家追求GDP最大化 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3.个人追求收入最大化
(二)经济有发展,人民生活无幸福
个体生存状况: 1.更紧张的生活节奏 2.更多的欲望无法满足 3.更大的活动空间造成的亲情缺失 4.更少的闲暇生活 5.更多的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威胁
�
三,经济学对幸福研究的离弃与回归
(一)经济学对幸福研究的离弃——财富必然导致幸 福假设 (二)伊斯特林悖论——收入导致幸福的怀疑论 (三)经济学对幸福研究的回归——幸福生活是人人 与公共政策的终极目的
(一)经济学对幸福研究的离弃 ——财富必然导致幸福假设
第一阶段:幸福为经济学研究主题,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对幸福 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古典经济学也把"幸福研究"作为其主要研究对 象 第二阶段,经济学对幸福主题的背离,如汤普逊(1775-1833)在 1822年完成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一书中, 写道:一切研究经济学的人,"都可以被分为两派——精神学派和机 械学派." 机械学派离幸福越来越远. 第三阶段,财富必然导致幸福假设,到马歇尔时期,主流经济学把研 究的目标全面转向了经济增长. 亚当斯密开始国民财富的增加就被绝 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视为增加国民福祉的最好方略.经过皮古,凯恩 斯,再到萨缪尔森,这一方略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中心论与 GDP中心论大致反映了这一主张.
幸福的度量与评价机制探究

幸福的度量与评价机制探究幸福的度量与评价机制探究摘要:古典经济学一直坚决地认为幸福与财富或收入增长具有正相关性,“唯财富论〞成为驱动个人追求和社会开展的主流理论。
但“伊斯特林悖论〞说明,财富增长并不必然地增强幸福感,衡量幸福的传统方法和评价机制存在缺陷,阿玛蒂亚·森那么提出功能活动和可行能力的概念,并以此提出幸福生活的科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幸福伊斯特林悖论功能活动可行能力众所周知,人类是一定环境下具有特定意识与情感的动物,其本性是私欲的无限性和追求私欲满足的无尽性,这一点决定了人生存的目的与价值。
所谓幸福,是指人在追求无限私欲得以满足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内在的、理想的、平衡而愉悦的状态。
而这种幸福状态受人的本性影响,具有动态性、暂时性、相对性和复杂性,表现为同一个人在其不同的开展阶段和环境下,人的幸福状态不同。
长期以来,人们对幸福的衡量与评价机制的研究呈现多维性。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幸福的衡量与评价机制问题进行探讨。
1、从“伊斯特林悖论〞说起由于“幸福〞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无法直接衡量与评价。
因此对幸福衡量与评价的研究首先要确定幸福的代理变量。
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财富增长与分配〞的学科,把满足人私欲的各种物质介质统一定义为“财富〞,用财富的多少来刻画“生活水准〞,进而用生活水准作为幸福衡量与评价的代理变量。
由于经济学隐含假设是“财富的增加会带来生活水准的提高〞,故幸福是生活水准的函数。
由此,古典经济学长期以来都认为幸福与财富具有正相关性。
然而,财富水平与幸福的关系必然如此吗?现实社会中“乞丐和皇帝〞的故事四处上演;“富豪自杀〞、“富二代闹事〞不绝于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地位和财富水平不管多高,压力和烦恼依然无法防止。
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基于对现实的反思,伊斯特林以收入作为代理变量,系统研究了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发现幸福与收入之间并非必然相关。
这就是“伊斯特林悖论〞〔伊斯特林,1974年〕。
从民生改善、身边变化、经济发展、未来可期文章

从民生改善、身边变化、经济发展、未来可期文章一、幸福的涵义及其评价标准197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在其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伊斯特林悖论”。
“伊斯特林悖论”提出经济增长与国民快乐的不一致性问题,即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国民的快乐与幸福感不再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
[3]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要看这种增长和发展是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总理明确提出,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
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也对人本主义视角的经济学幸福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山东大学心理学及社会学教授刑占军的《幸福测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和《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研究报告》,都在试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幸福问题。
幸福经济学采用幸福指数(GNH)取代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函数来计算主观幸福。
1972年,不丹王国提出了GNH的概念,并将追求该目标的最大化作为政府的最高发展目标。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
幸福经济学采用幸福指数来计算主观幸福感。
居民幸福指数(GrossNationalHap-pinessIndex),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的居民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整体的感受水平,是衡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具体感受程度的指标数值。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居民幸福指数(GNH)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居民幸福感的标准。
[4]居民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
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部分的幸福感,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政治因素的影响。
作为制定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一种重要参考因素的幸福指数,与GDP的关系是辩证的。
GDP是硬指标,是前提和基础;GNH是软指标,是动力和保障。
探究我国人均GDP增长速度和幸福感不对应的原因和对策

探究我国人均GDP增长速度和幸福感不对应的原因和对策作者:柏源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05期摘要:每个人都想获得幸福,每个人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幸福,可是到底什么才是幸福?目前我国人均GDP逐年增长,可是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增长,甚至还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这一调查足以表明,金钱不是幸福感的唯一决定因素。
在此,笔者将对我国人均GDP增长速度与居民幸福感指数增长速度的不对应现象进行探究,寻找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就此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我国人均GDP;幸福感;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2一、关于幸福感的相关理论1.“伊斯特林悖论”与幸福感的关系。
“伊斯特林悖论”是一个经济学方面关于人们收入水平和幸福感指数不对应的理论。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幸福感是无法度量的,所以在经济学领域用“效用”这一概念来代替“幸福”的概念,并且将幸福感指数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给出一个定理:一个人的收入水平越高,他的购买能力和选择性就更强,可以获得更为优质的商品和服务,因而他的效用也越高,由此他会觉得更幸福。
这条定理将两者的关系单纯的认定为是一种正比关系,但是事实却证明收入的增加速度与个人幸福感指数的增长速度是不对应的,这就是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
2.“效用函数”理论与幸福感的关系。
效用函数表示消费者在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与所消费的商品组合之间数量关系的函数,主要用来衡量消费者的消费满足程度,一个人的满足程度越高,自然就会觉得越幸福,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提高商品的效用。
3.“帕累托最优”理论与幸福感的关系。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最佳理想状态,即在相同资源的前提下将其以最为公平的状态分给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中国人的分配观念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只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才能提升我国居民的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评价
• 对于消费主义盛行和普遍富裕的当今时代,批评家们喜欢 谈论所谓的“财富悖论”(paradox of prosperity)。 他们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让人们更幸福。他们 说大众追求物质财富往好处说是徒劳的,可能性更大的结 果是让人更加不幸福。那些对经济增长持怀疑观点的人说 追求物质财富简直就像患了疾病:他们说发达国家得了 “富贵病”或者“奢侈病”(luxury fever)(1)。比较 典型的观点是,我们不应该光想着增加财富,相反要追求 比如心理健康这样的其他社会目标。 • 但是,人们有理由怀疑切断财富和幸福之间的联系是否真 如批评家们所说是根本问题所在。财富增长怀疑论者好像 忘了富裕生活即便不一定让人们更加幸福也是带来巨大好 处的事实。他们似乎不明白人类对自己命运不满意的倾向 还有积极的一面。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幸福理论家们所谓的财富不能让人幸福的观点是居心叵测 的,提出的幸福政策往往显得霸道、专横。
“伊斯特林悖论”
(Easterlin Paradox)
一、 “财富悖论”现象
•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 德•伊斯特林通过研究发现了经济增长与国民快乐 的不一致性问题,即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国民 的快乐与幸福感不再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美国、 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均出现了这种“伊斯特林悖 论”现象,亦称为“财富悖论”现象。 •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只顾物质利益,导致了 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于快乐幸福社会发展路径的 偏离。当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仍然以 GDP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时,国 民幸福指数也就难以提升,“财富悖论”现象就 形成了。
二、 “财富悖论”解释
• 伊斯特林悖论的解释存在各不相同的多种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可 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忽视变量”理论。这些理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收入、 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包括: 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利他主义的丧失、 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减少和地位外部性。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济 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时,那么随着GDP的 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素会下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 经济因素带来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的幸 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 • 另一类理论注重的是“比较视角”。这类理论包括相对收入理论、 参照组理论或攀比理论。这些理论从收入本身出发,认为个人效用 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 负相关;当社会变得更富裕时,攀比水平随之提高,导致收入—幸 福曲线下移,从而使得总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罗伯特· 弗兰克 (RobertFrank)的“相对消费理论”为该领域经济学家的工作提 供了一个参照点。在弗兰克看来,一个人的主观福利与其相对地位 有关。这就产生了一个零和(zero-sum)地位竞争:一人受罚,大 家无趣。因此,地位竞争仅仅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为一个 整体的社会的幸福并没有增加。
(二)
• 对于穷人来说,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和富人对比在实践上是 绝对有道理的。因为有钱人拥有更多的东西,更好的技术, 更高质量的健康水平,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模糊了解能 够得到的东西。典型的情况是有钱人首先使用最新型的商 品,他们是第一批拥有汽车,电脑,手机,和几乎任何别 新鲜玩意儿的人,什么都比穷人先享受。随后,其他人才 清楚看到未来可能享受的东西。 • 羡慕有钱人拥有的东西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不健康的嫉妒心 理。相反,人们不满意自己的命运的事实可以被看作寻求 改变的健康动机。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改善自己的位臵 而进步的,人们比以前更富有了。在这个意义上,不幸福 应该是受到欢迎的。它是进取心的标志,追求进步的动力 而不是内在的痛苦。而幸福专家基本上是要人们对自己的 命运感到满意。
• 伊斯特林悖论又叫伊斯特林反论、伊斯特林逆论, 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 伊斯特林 (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 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即:通 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 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 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 接近美国,居第二。 • 伊斯特林悖论另外又称为“幸福—收入之谜”或 “幸福悖论”。现代经济学是构建于“财富增加 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核心命题之上 的。然而,一个令人迷惑的重要问题是:为什么 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而这就是 “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经济增长怀疑论者的关键观点之一。许多 在这个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书甚至把这个词用在书的标题中 (2)。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Gregg Easterbrook)的书 《进步的悖论》(The Progress Paradox Random House 2003)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美国的悖论》 (The American Paradox (Yale 2000)),巴里•希瓦茨 (Barry Schwartz)《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 (Ecco 2004))等。 • 即使那些在标题上没有用悖论这个词的人仍然拥抱这个概 念。通常这个词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是根据南加州 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 命名的。他早在1974年第一次提醒人们注意幸福和物质财 富之间缺乏清晰的联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