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合集下载

内涵发展高中的认识

内涵发展高中的认识

对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的再认识日照市教育局科长,华东师大在读博士生:于维涛[摘要]今后几年普通高中教育既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普通高中教育的未来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

本文基于对普通高中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结合山东省的个案,阐述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的紧迫性、概念、原则与内容体现。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一、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的紧迫性:“内涵发展”对于教育而言实际是一个假命题,因为教育无论任何时期都必须走内涵发展为主之路,普通高中教育也不例外。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从多维视角重新审视普通高中教育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基于如下四个方面的考虑:1.内涵发展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

刚刚过去的“十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作为基础教育段中的普通高中教育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张,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扩大,普及了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应该说是功在千秋。

据《二○○五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二○○五年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

截止到2005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31532所,比2004年增加125所;招生1533.39万人,比上年增加145.68人;在校学生4030.95万人,比上年增加381.97万人。

全国普通高中16092所,比上年增加94所;招生877.73万人,比上年增加56.22万人,增长6.84%;在校生2409.09万人,比上年增加188.72万人,增长8.5%。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29.95万人,比上年增加10.88万人。

山东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普通高中813所,招生672165人,比上年减少8341人;在校生1965783人,比上年增加74777人,全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08076人,比上年增加5798人。

对学校发展力形成的思考

对学校发展力形成的思考

近年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地向前推进。

借此良机,自2014年8月起,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走上了集团化办学的道路,承担起扶植并带动薄弱校,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任。

在此过程中,北京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集团龙头校发展力不断增大,而成员校发展力也得到大幅提升,这使得笔者对学校发展力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学校发展力是集团化办学的支点1. 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是以行政指令为主,兼顾学校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和若干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以名校为龙头,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等方面统一管理,实现管理、师资、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名校和各分校之间既有统一的协调和管理,以保证同样的教育品质;各校之间又相对独立,追求各自的办学特色,实现互惠互助,共同成长。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的集团化发展,就是以一七一中学作为龙头校,在团队协作、合作共享、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面对未来做好顶层设计,有思考、有方向、有目标,实现集群发展,并形成名校带动分校良性发展的格局,以及优质品质不断辐射的办学新生态。

2. 学校发展力是集团化办学的支点。

集团化办学,依靠的是龙头学校和成员校的发展力,它决定了集团化发展的状态和高度,是集团化办学优质发展的支点。

对学校发展力的探究,需要校长进行原创性地思考和研究,是考察一个校长变革领导力和胜任能力的关键所在。

校长对学校发展力的认知,从理论上讲应具有发展性旨趣,属于追问教育本原的理论素养。

而从实践上看,基于对学校发展力思考所进行的实践,应该接地气,属于校本化的实践,属于回归教育本质的实践。

于校长而言,要集中智慧和力量写好学校发展力这一篇章,知难而上,因为它是教育集团实现新的优质发展的支点。

支点的定位决定了集团化发展的水平和状态。

二、学校发展力的内涵教育集团的发展力是在系统性原则指导下,通过科学、合理、系统地构建教育要素,拓展和迸发出办学效率、效能和效果。

走内涵发展之路 圆普通高中之梦

走内涵发展之路 圆普通高中之梦

走内涵发展之路圆普通高中之梦作者:胡金波来源:《江苏教育》2013年第20期“走内涵发展之路,圆普通高中之梦”,既是时代呼唤、人民期待,也是实践需要、理性自觉。

全省普通高中顺势而进、质量提高,蓄势而发、特色渐显,借势而上、走向满意。

成绩凝聚艰辛,问题聚焦质量,期待指向公平。

办好每所普通高中,适逢重要时刻,正逢关键时期,恰逢特殊阶段,既需要激情和汗水,也需要理性和智慧,更需要良心和责任,只有自觉走别于数量发展的质量发展、别于趋同发展的多样发展、别于重点发展的协调发展、别于粗放发展的集约发展之路,才能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公平、持续之梦,使每所普通高中均能成为产生美好故事、提供外界自由、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一、自觉走别于数量发展的质量发展之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自觉走别于数量发展的质量发展之路的实质就是走坚持以人为本、自觉遵循规律、提供适合教育、精心呵护成长的优质之路。

衡量普通高中教育是否优质关键是看其能否滋润学生自然成长、激励学生自主成长、引领学生自由成长、实现学生自觉成长。

(一)滋润学生自然成长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的落脚点。

“教育即自然成长”,就如马克思曾言教育是“自然历史的过程”。

裴斯泰洛齐曾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叶圣陶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其意是指教育切忌抄近路、违背规律、拔苗助长,切勿走捷径、急功近利。

学生的自然成长应寓于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期待的“不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之中。

“不作为”是指平静平和“不强为”,“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细致细腻“不过为”,莫让“鱼在水中,鸟在青天”变成“鱼在青天,鸟在水中”;耐心耐性“不私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学生的自然成长既需要我们具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平和理性,也需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豁达,更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静,真正做到“勿傲、勿暴、勿怠,宜和、宜静、宜庄”,“本真、唯美、超然”,“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

传统项目优势明显 体育工作层次分明——记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体育传统学校

传统项目优势明显 体育工作层次分明——记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体育传统学校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四个传统项目分别是:游泳、排球、田径、篮球。

学校有完备的传统校训练、管理制度,并将传统项目工作计划列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学年工作计划,每年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工作进行考评和奖励。

学校有200米跑道2个,露天篮球场地6块,露天排球场地4块,约11 000㎡。

球类综合馆1个、小球馆1个、游泳馆1个、舞蹈教室2个、地下跑廊1个、力量训练室1个、乒乓球、击剑等体育场馆,以及完备的体育器材设施。

室内体育馆健身面积3 000多平方米,能够满足上千人同时进行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健身锻炼活动和各运动队训练的需要。

为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业余体育训练以及寒暑假、节假日对青少年和周边单位、居民开放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另外,学校每年投入约40万元用于运动队训练、竞赛和带队教师的补贴、器材补充、场地养护维修等经费支出。

学校分别制订了初中、高中体育特长生招生规定和体育特长生管理办法,每年按要求招收体育特长生40人左右,在校体育特长生约240人。

学校各级领导历年来对传统校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不但设立了以学校校长陈爱玉、党委书记雷宏为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进行组织管理,还为歌运动队配备了负责训练和管理的体育教师和专职教练,包括:游泳队指导教师慕勇清(健将级),排球队指导教师钟建丰、巴益霞,田径队指导教师刘军、许凤等,篮球队指导教师吴晓龙、董梦楠。

根据特长项目形成不同年龄的运动代表队,各运动队每周训练5次,每次2小时,寒暑假集中训练10~15天,保证体育特长生按计划进行训练和比赛,适时承担篮球、排球的市区级比赛。

老师们也积极参加传统校体育师资培训,获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称号。

传统项目优势明显 体育工作层次分明——记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体育传统学校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一、硬件设施完备 人力财力有保障二、组织领导得力 训练比赛有专管1381 抓好传统项目 提高竞赛水平学校各运动队指导教师严格管理,认真组织训练,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教案,并及时总结。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学校教育辉煌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学校教育辉煌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学校教育辉煌
李鹤年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参考》
【年(卷),期】2007(000)011
【摘要】@@ 怀柔一中地处京郊明珠怀柔城中,位于风光旖旎的怀柔水库之畔,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学校建于1956年,1978年被确定为怀柔县重点中学,2004年被批准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学校坚持"全面育人,办有特色"的办学方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多年来,全校上下形成了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积极进取、严谨治学的人文精神.
【总页数】2页(P86-87)
【作者】李鹤年
【作者单位】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人文素养教育特色——访天津市第三中学校长刘玉明 [J], 韩大勇;刘玉明
2.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思考与探索 [J], 崔晓芳
3.大力推进地方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J], 翁鸣
4.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J],
5.内涵式发展:打造学校品牌的必由之路——北京市怀柔二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纪实 [J], 贾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德育,打开德育的胸怀

数字德育,打开德育的胸怀

数字德育,打开德育的胸怀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育处德育应该传统,德育应该时尚。

数字德育为我们传承了更多的传统,数字德育让我们接触了最前沿的时尚,带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去接受、吸收、推动时尚,就使每一个师生站在了思想品质的高位,使每一个师生站在了社会发展的前沿,这恰是德育的目的。

数字德育打破了原有的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传承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的方式,让广大师生通过更广阔的空间了解世界、紧跟时尚、广泛讨论、形成核心价值观念,实现高位育德的作用。

一.开展“数字”德育,丰富学校管理理念。

传统的德育管理方式发展至今已经比较完备,形成了“疏”与“堵”相结合的多种手段,但是在教师和学生的理念中,传统的德育更多的是严肃而枯燥,管理手段较为单调。

数字德育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更为活跃的气氛,也使传统管理方式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丰富了德育内涵。

开展相应的活动,创造性的开展育德工作,全面提升了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1.数字德育本身就是前沿的理念,开展数字德育更新了师生的德育观念。

接受数字德育理念,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德育服务,本身就是一个理念的更新。

数字德育是在科技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进入人们生活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传统德育方式而言,“数字德育”有德育理念更新迅捷、社会各类信息有效整合、实践方法多样、学生易于接受、学生个性学习和营造集体氛围相结合等优势。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数字”洗脑,全校师生共同投入到网络班主任培训、网络班主任沙龙、网络班会、网络家长会、校讯通“家校互动”等数字体验中,老师们在网络平台和现实交流之中对“数字德育”的理念和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实施看法,多位老师在各类会议上介绍经验,多篇论文获奖。

通过积极地促进交流方式,老师们很快的了解了网络德育平台的功用,也找到了数字德育平台与德育管理的最佳契合点,进而提高了对数字德育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德育的认识,实现了借助科技手段为德育服务的理想,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老师们从更广阔的资源中汲取养分,从更丰富的思想潮流中认识德育的内涵,使得我们的德育工作在数字德育的激发下站在现代教育的最前沿。

“有层次,无淘汰”让每个学生都成才——访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副

“有层次,无淘汰”让每个学生都成才——访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副

作 的一部 分,图书、期 刊也不仅仅是摆放在 图书馆 的 书 架 上 , 而 是通 过 丰 富 多彩 的活 动 让 它 们 在 校 园 中流
动 起 来 , 与 学 生亲 密 接 触 ,让 学 生 感 受 阅读 的魅 力 ,
积 累知 识 ,提 升 素 质 ,韬 养 内涵 。
时,每周拿 出1 节语文课和 1 节大 自习课让学生静下心
京市第一七一 中学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学主 任、年级部长和德育副校长等职务。作为东城 区
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所带双语实验班成绩斐然, 学生全部进入 清华、北大、复旦等 中国名校以及 美国名校 。带领学校德育 团队不断打造现代时尚 的德育品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平 台,真正
做到 “ 有层次,无淘汰”。
最 见成 效 的一道风 景线 。 自2 0 1 0 年 启动 以来 ,学校
直 引 导学 生 “ 多读 书 、好 读 书 、读 好 书 ” ,扩 大 知 识视野 ,提高 阅读速度 、来自 率和理解 、表述能力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学 生 的 思 想 、 情 感 、 意 志 、 人 格 , 为

理解 以及 消化 了的内容表达 出来 ,两个环节都搭载有
丰 富 的活 动 。
设的 问题 ,配建标准 化图书馆( 室) ,采购 定量图书后
就 万 事 大 吉 。但 在 北 京 1 7 l 中学, “ 读 书 ” 是 德 育 工
在 “ 输 入 ”环 节 ,首 先 要 做 到 的 是 对 阅 读 时 间 的 保 证 ,学校 利 用 晨读 、课 内计量 、课外 补 充 计 量3 种 方 式 保 证 学 生拥 有 充 裕 的 阅读 时 间 。晨 读 是 让 学 生 利 用 周 二 至 周 五早 上7 : 4 0  ̄7 : 5 0 的 时 间进 行 朗读 ,主要 是 语 文 和 英 语 学科 的教 学 内容 ;课 内计 量 是 将 阅 读 纳 入 课

2009年东城区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2009年东城区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获奖等级
1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学生学业成绩统计分析系统
李德发韩长海牛颖虞雄剑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三等
2
以音乐剧创作开发学生多元潜能,
实现“零起步”的艺术教育思想
缪军范瑛哲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三等
3
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
实效性研究阶段报告
张奕刘玉曼杨旭郭旭光胡静
2009年东城区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一等奖共17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成果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级1义工劳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途径钮小桦许柬冀红杰许靖华郝万清北京市第二中学一等2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学生发展力培养系统张雅文徐杰李德发韩长海牛颖范瑛哲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一等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成果及其应用杨春林王文彦刘凤英韩竹郄朝晖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一等4初中学生学习障碍的诊断与干预实践成果王玉平张红云何代春杨蓉蓉王冰北京市国子监中学一等5整合课程资源凸显过程管理及注重效果评价的校本研究赵文秀王蕾李伟韩小雨黄书琴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一等6美术特色学校高中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材王泽旭吴之越白继华邝悦郝志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一等7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与监控软件工具的自主开发史超英闫晓东李伟峰徐春鹏鄂德志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一等8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与试验范禄燕周蕴玉魏尔玲孙辅功翟淑新北京景山学校一等9北京景山学校69年级数学实验教材曹木秀范禄燕徐梅魏榕彬北京景山学校一等10小学课余体育锻炼实效性的研究快乐十分钟张美玲李苏燕杨红孙燕明杜鹃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二小学一等11新课程背景下以校为本的课程文化建设行动研究王岚高雅萍陆卫平宋燕晖邢东平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一等12和谐教育理念下培养研究型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卓立王文利陈凤伟陈庆红李红卫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一等13幼儿图画书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郝建秋王莲欣吴超董欣贺海英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幼儿园一等14实施蓝天工程创设没有围墙的校园东城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改革创新实验课题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课外活动指导服务中心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课外活动指导服务中心一等15茶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推广的研究霍艳平张雪楠周文杰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中心小学一等16东城区地方课程走进东城小学教材戈海宁张磊杨进华黄薇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一等17校长办学思想与学校文化形成的研究杨国英骆汶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一等2009年东城区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共31项序号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成果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级1北京二中开发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的操作实践陈惠文钮小桦周传章李建红北京市第二中学二等2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校本课程体系牛颖韩长海付红梅路静张华宇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二等3整体把握新课程提高教学有效性北京五中高中新课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
北京市第171中学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8号。

学校始建于1958年,197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定为东城区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高中。

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精心、精细、精品”的办学精神,不断实现”惠师、惠生、惠民”的办学目标,精心培养“健全的人格、优雅的行为、坚实的基础、出色的智慧”的终身发展的学生。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市级德育工作示范较、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

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四十余项。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双向突破。

现有南北两个教学点.建筑面积58432平方米,其中主楼34000平方米,集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实验中心,艺术健身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为一体,为师生发展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备。

学校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人人成才”德育模式,探索“生活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德育途径。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在实施“主体教育”“尊重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新课标实施力度,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营造教科研氛围,扎实做好校本培训,打造学习型团队方面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在艺术科技体育教育中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优秀基础加特长”的中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作用,参与学区化管理方面,赢得了积极的效应。

学校各项工作形成了和顺、健旺的发展势头。

学校着力把“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作为建校、治校、兴校的核心追求,引领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创造并享受和谐教育”的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本”思想为指导,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营建“人文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

注重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高效,务实进取,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文化;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融,建设科学、规范、人本、民主相一致的制度文化。

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建设具有教育力的学校环境文化。

在学校文化积淀与建设中,既注重过程的的精心创意,又注重细节上的点滴积累,为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全面系统优秀的学校文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和谐教育的逐步实施。

学校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人人成才”德育模式,探索“生活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德育途径。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在实施“主体教育”“尊重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新课标实施力度,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营造教科研氛围,扎实做好校本培训,打造学习型团队方面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在艺术科技体育教育中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优秀基础加特长”的中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作用,参与学区化管理方面,赢得了积极的效应。

学校各项工作形成了和顺、健旺的发展势头。

学校着力把“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作为建校、治校、兴校的核心追求,引领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创造并享受和谐教育”的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本”思想为指导,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营建“人文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

注重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高效,务实进取,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文化;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融,建设科学、规范、人本、民主相一致的制度文化。

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建设具有教育力的学校环境文化。

在学校文化积淀与建设中,既注重过程的的精心创意,又注重细节上的点滴积累,为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全面系统优秀的学校文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和谐教育的逐步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