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审评

合集下载

普洱茶审评方法-地方标准

普洱茶审评方法-地方标准

普洱茶感官审评方法普洱茶在《云南省地方标准普洱茶DB53/T103-2003》中是这样定义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普洱茶的感官审评分为散茶(级别茶)和紧压茶两部分。

一、普洱散茶(级别茶)的感官审评(一) 普洱散茶感官审评品质因子普洱散茶品质外形评定条索、色泽、匀整、净度四项因子,侧重条索、色泽两项因子,内质评定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项因子,以香气、滋味为主。

(二)审评方法1. 干看外形:(1)条索:把标准样(收购样、实物样)和供试样分别倒入样茶盘中,比条索肥壮、紧结(或紧实)的程度。

以紧结、肥壮、重实的为好,条索松泡、身骨轻的为差。

评出供试样相当于标准样的水平。

(2)色泽:对照标准样比色泽和嫩度。

色泽是衡量普洱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色泽的好坏可以反映出做工的好坏。

色泽褐红且均匀一致的为好,表示在渥堆过程中“发酵均匀”。

色泽发黑或色泽花杂不匀为较差,表示在渥堆过程中“发酵不匀”。

嫩度:比含毫量的多少,含毫量多的嫩度好。

但普洱茶原料以有一定成熟度为好,不过多要求嫩度。

(3)匀整(或整碎):对照标准样,比匀齐度,上中下三段茶的拼配是否适当,并做出相应的记录。

(4)净度:对照标准样,比含梗量的多少,梗的老、嫩程度等并做出记录。

2、湿评内质:称取有代表性的样茶3克,用150毫升标准审评杯碗,采取2次冲泡法。

将称好的样茶加入审评杯中用沸水冲入后立即倒掉茶水(注意不要让茶叶掉出),随即冲入沸水150毫升,冲泡1分钟,将茶汤倒入坪茶碗中供审评汤色用,然后嗅香气、尝滋味。

将冲泡后的茶渣进行第二次冲泡。

冲入沸水150毫升,冲泡两分钟将茶汤倒入评茶碗中,再嗅香气、尝滋味,比较辆次冲泡的香气、滋味,并以第二次冲泡后的香气、滋味为准。

(1)香气:比香气的纯度、陈香的持久性及高低。

以陈香馥郁或陈香浓郁为正常,有酸味、异味、杂味为差。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

茶叶审评基本流程茶叶审评基本流程:取样—把盘(评外形)—扦样—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审评结果与判定。

一、取样1、初制茶取样方法:①匀堆取样法:②就件取样法③随机取样法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打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匀后,用分样器或对角四分法打取100 g~200 g 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

2、精制茶取样方法按照GB/T 8302《茶·取样》规定执行。

二、把盘1、将代表性茶样放入评茶盘中,双手持样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动,使样匾里的茶叶均匀地按轻重、大小、长短、粗细等不同有次序地分布,然后把均匀分布在样匾里的毛茶通过反转顺转收拢集中成为馒头形,这样摇样匾的“筛”与“收”的动作,使毛茶分出上、中、下三个层次。

2、用目测、鼻嗅、手触等方法,通过翻动,调换位置,审评干茶香气、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净度、含水量等。

3、用鼻嗅干茶的香气是否纯正,有无异杂味,香型。

4、目测其上、中、下段茶的情况和比例是否合理,外形形状是条形还是针形等,色泽是否有油润,还是枯暗,颜色是翠绿,嫩绿,或黄绿等,目测其外形的完整性,碎茶,末茶的比例,净度是否有非茶类的夹杂物。

5、手触茶叶,感受其的重实度,大概的含水量。

三、扦样扦样就是扦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时所需的大概重量的茶样。

1、扦样时,要将茶样盘中的茶样用回旋法收到茶盘中,成馒头状,上、中、下段茶合理分布在馒头状中。

2、扦样时用三个手指,既姆指、食指、中指,由上到下抓起。

四、称样称样就是称取能充分代表该批茶品质,审评该茶样时所需要的茶样重量。

将扦起的茶样缓慢放入称样盘中,同时眼观天平的重量变化,达到所需的重量立刻停止,一次性放够该茶样审评所需的克数。

五、温杯在冲泡时一定要先温洗审评器具,温具目的是提升器具的温度和达到清洁器具作用,避免在冲泡过程中由于器具自身的温度太低降低审评杯中水温,达不到冲泡要求的水温,从而影响茶样的内质品质,清洁器具目的是清除残留在器具的气味,避免残留的气味影响该茶的品质。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普洱茶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发酵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药用价值而著称。

在进行普洱茶的审评过程中,取样操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四分法”是一种常用的普洱茶取样方法。

一、“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1. 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准备好取样所需的工具,包括品鉴杯、茶叶模具、天平、计时器、水壶等。

同时,要确保取样环境干净整洁,没有异味干扰。

2. 取样茶叶的选择:根据审评的需要,从参评茶叶中选择合适的茶叶进行取样。

一般来说,取样的茶叶应该具有整齐、完整的外形,没有破碎或损坏。

取样时要注意茶叶的均匀性,避免取样过程中对茶叶造成过度损伤。

3. 取样方法:(1)按层取样:将茶叶放入茶叶模具中,以每颗茶叶在模具内单独排列,保持茶叶之间的距离,避免相互粘连。

然后将模具放置于品鉴杯中。

(2)分期取样:根据茶叶的重量,将茶叶按照相等的比例分配到不同的取样杯中。

比如,对于整个茶样,可以将其分为第一品位茶、第二品位茶、第三品位茶和收尾茶四个部分。

4. 样品准备:将取样杯中的茶叶松散开,使其达到饱满的状态,以使茶叶能够充分展开和释放其特有的香气。

5. 冲泡过程:使用沸水冲泡样品,根据茶叶的类型和审评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冲泡时间和水温。

在冲泡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冲泡的力度和时间,以保证冲泡的均匀和稳定。

6. 品饮和评价:根据冲泡的茶汤,进行品饮和评价。

在品饮茶汤时,可以边喝边评价茶叶的香气、滋味、色泽、汤质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根据茶叶的品相、品质和茶汤的口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四分法取样的参考内容:1. 取样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一般来说,每次取样的数量应在5克左右。

2. 取样的时间:在进行普洱茶的审评过程中,一般选择在冲泡之前进行取样。

3. 取样的范围:根据审评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茶样进行取样,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 取样的方法:在进行普洱茶的取样时,可以选择按层取样或分期取样的方法,以保证取样的均匀性和代表性。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述普洱茶审评过程中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

在普洱茶的评鉴过程中,为了确保饮茶者能够全面了解茶叶的质量和特性,通常采用了一种被称为“四分法”的取样操作过程。

这种取样方法将茶叶按照品级分成四等份,分别进行评估和审查,以确保茶叶能够得到全面的、公正的评判。

进行普洱茶的取样操作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茶叶。

根据标准,每个品级的茶叶样品数量应为100克,因此需要按照品级的多少来确定取样的数量。

在取样操作过程中,需要将茶叶均匀分布在一个干净、干燥的取样盒中。

为了确保公正和可比性,需要按照标准确定茶叶的取样位置和数量。

通常,每个品级的茶叶会从不同批次、不同地区的茶叶中随机抽取。

在选取茶叶样品时,需要确保茶叶的外形、色泽和干燥程度都符合规定。

茶叶的外形应该完整,没有破碎的情况。

茶叶色泽应该明亮、均匀。

干燥程度应该适中,既不过干也不过湿。

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到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在进行普洱茶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中,取样盒中的茶叶需要进行标志和编码。

这是为了确保每个品级的茶叶都能被准确地辨识和区分。

每个样品都应该有一个唯一的编号。

在茶叶取样操作完毕后,茶叶样品应该进行密封和保管。

茶叶需要储存在一个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免受到湿气和异味的影响。

为了确保茶叶保存的质量,还可以考虑对茶叶进行真空封装。

经过取样操作后,接下来需要对每个品级的茶叶样品进行评估和审查。

根据茶叶的外形、色泽、气味、口感和回味等方面的特性,对每个样品进行评分和打分。

评估的标准应该是客观、科学的,以确保评判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普洱茶的四分法取样操作过程是一个严谨和规范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特性能够得到全面的评鉴,为茶叶生产商和消费者提供有关茶叶的信息和参考。

这种取样方法不仅是普洱茶评判的基础,也是普洱茶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重要保证。

普洱茶审评术语

普洱茶审评术语

普洱茶审评术语,简称评语,就是指通过言简意赅的确切词汇,表达茶叶品质特点与优缺点的专业性用语。

评语就其内容来说,只有两类,一类就是表示品质优质的褒义词:如外形的细紧,细嫩,圆结,重实,匀齐,香气的鲜嫩,清香,清高,嫩甜,滋味的鲜爽,醇厚,陈香,鲜浓,汤色的嫩绿,红艳,清澈明亮,叶底的嫩匀明亮,红匀明亮等。

别一类就是表示品质缺点的贬义词:如外形粗松,短碎,身骨轻飘,花杂,露黄,多茎梗,香气的低闷,粗气,异气,滋味的淡薄,苦涩,粗钝,异味,混浊,叶底的粗老,瘦薄,暗褐等。

下面分别按外形与内质评比的各因子,列出大宗普洱熟茶,生茶,常用的品质评语,并对其含义进行注释。

1、条形细紧条索细长紧卷而完整,锋苗好。

一般多为高档普洱散茶与高档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结卷紧而结实,有锋苗。

多为大叶种生熟普洱毛茶,中档小叶种红,绿茶所具有的形状。

紧实嫩度比紧结稍差,但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少锋苗。

粗实原料较老,尚能卷紧,但身骨稍感轻飘,多为7级左右的普洱茶青形状。

粗松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身骨轻飘,多为下档茶的形状。

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

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与钩曲同义。

显毫茸毛含量特别多,与茸毛显露同义。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茶身轻重。

2、普洱生茶色泽深绿绿得较深,有光泽。

墨绿深绿泛乌,有光泽,与乌绿同义。

绿润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绿中带灰。

青绿绿中带青。

黄绿经绿为主。

黄中泛绿。

露黄面张含有少量黄朴,片及黄片。

枯黄色黄而枯燥。

3、普洱熟茶色泽乌润色黑而润,稍有活力。

乌黑色黑而褐,有光泽。

栗褐色似熟栗壳色,褐中带深棕色。

枯红色红而枯燥。

4、净度匀净老嫩整齐,不含梗朴及其她夹杂物。

花杂以不同嫩度的老嫩茶与片,末,梗等混杂在一起。

含梗茶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粗老茶梗。

筋皮嫩茎与梗揉碎的皮。

毛衣茶叶中的细筋毛,碎茶中含量较多。

5、普洱生茶香气清高清香高而持久清香清鲜爽快。

纯正茶香较低,纯净正常。

以适用于普洱茶熟茶香气。

茶叶审评

茶叶审评

20
④评鉴叶底
色泽:颜色
嫩度:叶质的老嫩
匀度:叶质老嫩和颜色的均匀程度
亮度:光泽度、明亮度 好的叶底:鲜活,光 亮、
均匀、柔软
21
二、茶叶审评与茶艺的区别
1.茶具的不同:
茶叶审评:采用白瓷审评杯、审评碗。规定 用茶量3克、加水量150ml 、泡茶时间5分钟。
22
茶艺泡茶用具:
比较随意,茶、水、用具,随个人爱好来定。
乌龙茶为110ml的盖碗。
4
② 评茶其它用具:
定时器、小天平、茶巾、烧水壶、茶叶品质记 录表、样品柜、废液桶等等。
小天平:
5
3、茶叶审评程序与项目
(1) 茶叶外形审评
扦样→取样→把盘→评茶叶外形→记录。
(2) 内质审评
摆放审评杯→称样 3克→冲泡 5分钟→倒出茶汤→
快评汤色→嗅评香气→品尝茶汤滋味→评看叶底(茶 渣)。(绿茶)
色泽和净度。 ① 条索。茶叶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
9
② 嫩度主要比锋苗、含毫量、肉条的比
例及茶叶外表的光糙度。 ③ 整碎是比外形的匀整程度 ④ 净度主要比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 物的多少
10
⑤ 色泽
茶叶本身的颜色和光泽度。 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给人一种鲜活的感觉。
绿茶—绿色
红茶—红色
色泽差的茶叶,看上去带有一种枯死的感觉,无光泽的茶
6
(1) 外形审评
外形审评操作:
把盘:使盘中茶叶分成
上中下三层。
7
上段茶(面张茶):比较粗松、轻飘的浮在表面
中段茶:紧细重实的集中在中层
下段茶:体小或碎茶沉积于底层
• 审评毛茶外形时,一般先看上段茶,再看中茶,

不同茶叶感官审评步骤及其规则

不同茶叶感官审评步骤及其规则

茶叶感官审评1 审评条件1.1 审评室环境1.1.1 室外环境①审评室周围50 m以内必须无污染源,如卷烟厂、农药厂、化工厂、油漆厂、食堂、卫生间等;②环境必须安静,无噪音,要求音响在60 dB以下;③审评室四周(5 m以内)不宜种植乔木型的大树和香花,以防室内光线暗淡和香气侵入。

③地势干燥,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鲜;④北向房间,北面空旷,光线充足。

1.1.2 室内环境①要求设在二楼以上,反对与办公室混用,座南朝北,北向开窗且均装有30度倾斜的黑色半形遮光板,面积不得小于15 m2;②室内色调:白色或浅灰色,无色彩、无异味干扰;③室内温度和湿度:温度宜保持在15~27℃、恒湿(相对湿度70±5%);④室内光线:应柔和、自然光、明亮,无阳光直射。

自然光线不足时,应有辅助照明(强度为1000~1200 LX灯光),辅光源光线应均匀、柔和、无投影;⑤噪声控制:评茶时,保持安静。

控制噪声不得超过50 dB。

图1审评室样图Figure 1 Sample image of the review room1.2 设备条件(用具)1.2.1 审评台(1)干评台:一般设在北窗口,评干茶用的,高(80~90 cm)×宽(60~75 cm),长度依室的大小和需要而定;台面为黑色亚光(白色的反光耀眼,容易使人疲劳)。

(2)湿评台:主要是放审评杯碗及开汤评内质用,位于干看台后面大约1米之处,高(75~80cm)×宽(45~50cm),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台面为白色亚光,台面应镶边高5 cm,一端留一缺口以利清扫。

注:室内还要配备样茶柜、冷藏柜,用于存放样茶罐等之用,其规格、式样依室的大小而定。

另外还有要消毒柜,用来对所用杯碗消毒清洁,有条件的评茶室可安装空调。

(a)(b)图2干评台(a)和湿评台(b)Figure 2 Dry evaluation platform (a) and wet evaluation platform (b)1.2.2 审评所需用具评茶室的设备应尽量标准化,方可减少误差。

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实用标准

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实用标准

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 GPHB备案号:GPH001-2017古普会标准GPHB/T8216-2017 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古普会应用版)2017-01-06发布 2017-02-06实施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GPH001-2017目次前言 (Ⅱ)引言 (Ⅲ)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 古树普洱茶 (1)3.2 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 (1)4.审评条件 (1)4.1 环境 (1)4.2 用具 (2)4.3 用水 (2)4.4 人员 (2)5.审评 (2)5.1 取样方法 (3)5.2 审评内容 (3)5.3 审评方法 (3)6.审评结果与评分 (4)6.1 评分 (4)6.2 结果评定 (5)6.3 特别提示 (5)附录A (7)附录B (8)附录C (9)GPH001-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整合了GB/T23776-2009,GB/T14487-2008,GB/T18797-2012,GB/T22111-2008和SN/T0917-2010,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古树普洱茶的定义;———增加了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定义;---增加了茶叶活性、灵性及茶气的定义;———增加了古树普洱茶“越陈越真”特性;---增加了对审评结果的特别提示;———修改了审评条件部分关于环境、专用杯碗、用水及审评人员要求;———修改了审评员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因子及要素的描述;———修改了审评内容关于结果与评分方法。

本标准由黄小元个人提出,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简称古普会)归口,并在古普会试行应用。

本标准起草人:黄小元本标准的附录A、B、C为资料性附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洱茶(学名:Camellia assamica (Mast.) Chang),大乔木,高达16米,嫩枝有微毛,顶芽有白柔毛。

叶薄革质,椭圆形,上面干后褐绿色,略有光泽,下面浅绿色,中肋上有柔毛,其余被短柔毛,老叶变秃;侧脉8-9对,在上面明显。

花腋生,被柔毛。

苞片2,早落。

萼片5,近圆形,外面无毛。

花瓣6-7片,倒卵形,无毛。

雄蕊长8-10毫米,离生,无毛。

子房3室,被茸毛;花柱长8毫米,先端3裂。

蒴果扁三角球形。

种子每室1个,近圆形,直径1厘米。

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等地区。

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

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

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按照依制法,普洱茶可分为:生茶和熟茶。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渥堆处理,生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茶越存越醇香。

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生茶所冲泡出来的水是青绿色,而熟茶冲泡出来是金红汤色。

常和身边的朋友们谈起,我们接触到的茶商是多么的专业,他们泡茶过程中手法如何的熟练且华丽,冲泡出来的茶汤有多么好喝等等。

今天,我把自己的泡茶经验分享给大家。

品茶的时候要温喝,茶汤温度稍烫嘴,更不是一杯接一杯的品饮。

当你喝茶的时候,需要让茶汤完整的浸泡你的口腔内每一个部分,浸泡过程中,感受茶汤对口腔内各个部位的刺激点和刺激强度。

当这杯茶喝下后之后,需要等待的时间,并用舌头轻轻摩擦上颚,体会涩感的最佳办法。

涩的强度、存留持久度会在这次尝试中非常明显的表达出来。

涩的强度、涩的点位和持久度,可以直接定义茶品血统上的正否和制作工艺上的优劣。

当我们喝下一口茶之后,在后面的几分钟内,请做另外两个动作:用口呼吸数次并吞咽口水——这是检验茶品仓储问题或茶质强弱最好的办法。

大家谨记一点,茶质强的新茶和湿仓茶都会对口腔粘膜产生收敛性,这是口腔粘膜抵御刺激的一种保护。

但两种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常常在思考,怎样把熟茶泡得更好喝?熟茶是一种相对难于冲泡的茶。

一不留神就会滋味弱,汤感薄,还可能有不悦的气味。

更有甚者,明明仓储良好的茶,泡出了让人咽喉干、燥、紧的茶汤。

实在令人困惑。

为了把熟茶泡得好喝,我针对器皿、水、冲泡手法等一系列问题做了些试验。

略有心得有体会。

在此与诸位茶人探讨。

我的审评思路主要是按照一下步骤:
一、分析茶性。

气味方面。

新熟茶有渥堆味,但好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花蜜香甚至陈香。

老熟茶有仓储味、枯叶味、但好的老茶泡到中后期会出现很好的陈香甚至药香。

滋味方面。

新熟茶滋味已经不太有刺激性、收敛性。

但其汤感较佳。

冲泡得当,会呈现小豆汤一样粘而沙的口感。

老熟茶汤转清,滋味更淡,但能有很高的滑口、油润感。

冲泡得当甚至能臻“化”境。

总体而言,熟茶内容不够丰富,一般都不太耐泡。

二、根据茶性确立目标。

前几泡:抑制气味(堆、仓之粗杂),提升黏,稠、油的汤感,使香——水的平衡向后者倾斜。

争取泡一杯气味不浓,但柔软粘滑的好汤。

同时,尽量控制最初几泡的浓度,以求保护最后几泡的表现,提升整体耐泡程度。

中间几泡:当发现气味已经开始转“醇”,适当激发茶的香。

追求香气.醇——汤的均
衡协调。

泡一杯带香,醇,融合的好茶。

最后几泡:滋味、汤感物质均已浸泡殆尽。

你也许听过这么一段话,是描述每一泡茶的口感的。

是这么说的:
“一道水,
二道茶,
三道四道是精华,
五道六道也不差,
七泡有余香,
八道有余味,
九道十道仍回味。


看到这里,似乎已经有了答案,第三道和第四道是精华。

三、向着目标选择手段
1、选用胎土厚、烧结度低的紫泥紫砂壶。

充分利用紫砂壶物理结构的各种特征,既利杂味吸附抑制,又利叶底透气保温。

同时,宽口大腹矮身桶的壶型,如仿古、石瓢等,更利于对注水、水温的控制和杂味的逸散。

最后,茶壶一定要出水快速通畅。

熟茶的浓度在浸泡中随时间变化很快,且叶底又容易堵塞出水孔道,出水慢的茶壶难于控制茶汤浓淡。

2、用PH较高(7~8)的矿泉水冲泡。

3、适当的醒茶。

所谓醒茶,是指冲泡茶叶前改变茶叶的存放环境。

比如从茶饼上撬下,置于陶罐中一段时间。

另茶叶适当接触空气,调整其内部含水量。

4、冲泡前水烘。

水烘的常见方法有三种,列举如下:
第一种:敞开壶盖,用热水淋壶身(需选择合适的壶型)。

第二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内的一个架子上,像蒸馒头一样蒸。

第三种:敞开壶盖,将壶置于一个煮水容器的盖口上,蒸。

5、控制泡茶水温。

总的来说,水温降低,各种气味都会变淡;提高水温,各种气味加强。

尤其,连续高温的浸泡为激发老茶陈香的不二法门。

紫砂壶本身保温性能强,还可以盖住壶盖用开水不断淋壶以提升浸泡温度。

而盖碗保温性能较差,其中叶底在无水浸泡的情况下降温极快。

这样,为了保持叶底温度,有个重要的技巧:出汤后先给盖碗注水,而后再用公道杯给品茗客斟茶。

具体操作到后面实战演练一节中再作细论。

6、控制注水水流的稳定性。

手法的问题是一个要点,这里说一下。

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

也就是说,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但此时会牺牲汤感;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我们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但这样又会牺牲香气。

这个口诀过于大略。

冲泡之道乃平衡之道,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茶性,不同的制茶工艺作很多调整。

但总的来说,在熟茶的冲泡中它还是相当实用的。

如下,我们具体分析五种基本的注水手法对冲泡的主要影响。

高冲:水线长,粗。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

高吊:水线长,细。

水在空气中降温最多,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激荡较少。

低吊:水线短,细。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需时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

低冲:水线短,粗。

水流在空气中降温最少,注满盖碗需时最短,水与叶底的激荡较大。

旋水:即注水时移动烧水器皿的壶口。

其主要作用时增加水与叶低的激荡,同时提高各部位茶叶接触水的均匀性。

不旋,壶口一直固定在一个点上注水,称为定点吊水。

为保证口感的协调、融合性、避免汤水散乱,旋水时有两点小技巧。

首先,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

这样就需要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

水柱需细就慢旋,水柱粗就快旋。

其次,旋转过程中保持注水水柱的稳定,粗高,高矮都不变,且水柱一直光润平匀最佳。

7、烧水器皿的选择。

为了控制注水水流,一把壶嘴设计合理的煮水器具是不能少的。

价格材料等暂不论,能把水线修成如上图所示一般圆润平稳,且能随心所欲控制水线之粗、细、缓、急者优先。

制茶者讲究看青做青,品饮者一样讲究看茶泡茶。

以同一招势从白茶泡到黑茶,从开始泡到最后,是不可能得到精美协调的茶汤的,也颇有“耽误了好茶”之虞。

顺势而动,以和为贵。

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体察和调整,方是茶人本色。

平静的形态带来平和的动作,平和动作带来协调的滋味。

对泡茶动作的揣摩和练**像一种修行,会帮助泡茶者达至:“境由心造,进而也带来好的茶汤。

”茶道茶道,以茶入道。

本文抛砖引玉,望与诸位有志于茶者思考交流,共同精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