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_苏联解体关系辨析

合集下载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就由店铺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原因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作⽤的结果”。

这其中⼤多认为苏联⾃⾝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以美国为⾸的外⼒也只是起到了⼀定的推动作⽤。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不下去了,已经进⼊了死胡同。

苏共的⽡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这⽅⾯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

有⼈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疑是⼗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初期,为巩固新⽣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业和军事⼯业,忽视轻⼯业和民⽤⼯业的发展的⾼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作⽤。

但是⼆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1953年斯⼤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了危机。

主要表现为:⽇⽤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收⼊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栏的存栏数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平;马铃薯和蔬菜⽅⾯⽣产落后;粮⾷产量仍徘徊在⾰命前的⽔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机制;其次、⼈作为⽣产⼒第⼀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浪费⼤,⾼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

论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原因

论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原因

论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原因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是个复杂而深远的历史事件,它们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因素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以下将从不同层面解析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

首先,政治原因是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苏联的后期,政府腐败、官僚主义和领导层的低效管理导致了政权的信誉下降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苏联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政府无法迅速响应社会变革和民众需求,导致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疏离。

此外,苏联的政治体制也缺乏民主和透明度,人民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和权力的不满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其次,经济原因也是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经济体制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国家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和资源。

然而,计划经济的低效和缺乏竞争力使得苏联的经济难以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经济的全球化,苏联的经济体制逐渐显露出其严重的弊端。

此外,苏联的经济体制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造成了供应不足和经济稳定性的问题。

这些经济问题对苏联的国内稳定和政权的合法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次,社会原因也对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苏联的社会结构在经济和政治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进一步削弱了政府的稳定性。

苏联内部的文化多样性和地区间的矛盾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苏联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体系也面临着严重的透支和负担问题,导致了人民对社会保障的不满和失望。

最后,国际因素也是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之一、冷战期间,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和竞争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军事压力。

苏联在冷战中扩张的举措也导致了国内外压力的增加。

此外,苏联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东欧革命的爆发进一步削弱了苏联对这些国家的控制力。

而苏联领导人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决策也加速了苏联的衰落。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环境的外部因素。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问题、社会变革和人民对于政府的不满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都对苏联和苏共的稳定性产生了冲击,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不可逆转的结果。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摘要】:从国体和政体的角度来看,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而斯大林体制的建立,不是历史的倒退,它与沙皇统治和资产阶级统治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但是,苏联的解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斯大林体制所造成的,而是当时政权的形式已经严重不适应现实的要求,苏联的解体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斯大林体制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一、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斯大林体制时期的苏联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判断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它的国体。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其本质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斯大林体制的根本特征就是权力专制,是典型的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

国家由党来领导,全党服从中央,中央服从五人最高委员会,最后由总书记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

再加上干部任命制、没有监督的斯大林的最高权力、完全听命于和完全服务于斯大林的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务机构、任职终身制、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泛化神化僵化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其统治服务、整个苏联共产党变成了服务于斯大林的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这样的实实在在的集权主义,暴露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典型的专制主义,这种体制完全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苏联的政体名义上是苏维埃而实际上是专制君主制。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苏联的君主制显然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比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或君主立宪政体更为落后的封建主义性质的政体,我们无法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即使它一再宣扬自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斯大林体制是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

如果说高速工业化重工业化是为了尽快使苏联强大起来以抵御资本主义汪洋大海的包围,代表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其他产业和工人的利益,而农业全盘集体化则完全不顾农民的利益。

解体原因2 (2)

解体原因2 (2)

苏联解体原因研究综述文章来源:北京日报[作者:王瑾] 发布时间:12-01-11 13:17:37 2320年前苏联的顷刻瓦解,震惊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

20年来,为求解这一“世纪之谜”,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里择要略作综述。

苏共与苏联解体的关系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苏联共产党被它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决定性因素。

有学者认为,苏共丧权亡党的主要原因,在于党具有的三大优势的丧失。

第一,苏共丧权亡党,最根本的原因是掌权后逐渐地脱离群众,最后在政治剧变中多数老百姓不对苏共投赞成票。

这源于苏共在政治上没有一套健全的体制、机制和工作制度来切实体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少数人自认为是代表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政策、措施,实际上推行的是脱离民众要求的“左”的东西,结果把广大干部和群众推到执政集团的对立面。

第二,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另一个重大原因是由于缺乏党内民主,民主集中制蜕化成了个人集权制,党的干部制度只有任命制,没有体现民意和实现民选,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丧失。

表现有三:一是党内权力体制发生背离党章的扭曲,甚至颠倒,只讲上级机关对下级的领导,不讲其对后者负责、接受监督,不按党章规定召开党代会和中央全会,把具体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置于权力机关之上。

二是党内的不同意见,包括合理意见缺乏表达机制,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的民主权利甚至政治生命和脑袋得不到制度和法规的应有保障。

三是个人崇拜、个人专权破坏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

第三,没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搞教条主义,结果使苏共思想理论停滞落后,创新能力衰竭,无力回答广大民众关心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有学者认为,苏共作为一个政治机体实际上早已解体。

领导人对党失去信心,另起炉灶的想法早已在酝酿。

一些学者认为,苏联剧变的真正原因是“苏共的上层精英对苏联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所做出的决策结果”。

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逐渐蜕化为不受约束的官僚特权阶层,此阶层信仰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来源:红旗文稿作者:李慎明关于苏联及苏共解体的原因,各种观点杂陈纷争。

我们认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致。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一定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研究。

从本质上说,由于每个社会各个方面的人士所处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不同,他们会对同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根本利益有着完全不同的群体存在的社会里,对显而易见的最基础性的社会问题,常常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对立看法。

在人民大众看来完全是复辟和剧变的事件,也会被另一些人称作“革命”或“获得自由”。

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特别是所代表的根本利益不同,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的结论,总会有不同的陈述甚至激烈的争论,不要企求也决不会完全一致。

但是,是不是没有完全的统一定论,就不存在一个真理性的正确的结论呢﹖不会的,那种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相对论和折中主义在历史的长河里是站不住脚跟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世界上所有真正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也是世界上所有真正的共产党人包括党员学者始终不变的价值观。

因此,我们只能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研究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而不能站在其他立场特别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相对立的立场上来研究。

如果站在其他立场特别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相对立的立场上来研究,就不可能得出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结论来。

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根本原因的不同解读,本质上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不同研究者的不同的研究立场。

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际国内资本对前苏联伪历史的撰写与出版发行都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2010年4月,笔者第四次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社会大学校长茹科夫进行交谈,他说:“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的历史教科书如雨后春笋,成万上千。

苏联解体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

苏联解体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

苏联解体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一个曾经具有超级大国地位的国家迎来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苏联的解体凸显了国内外多种因素和问题导致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崩溃和衰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

一、政治原因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政治原因是中央权力的集中和腐败。

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机构和经济进行严格控制。

然而,这种集权体制导致了腐败的增长和地方间的不平衡发展,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二、经济原因苏联的经济问题也是导致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以来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

而且,苏联对农业和工业的过度集中投资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经济发展不均衡。

三、民族矛盾和地区分离主义苏联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地区分离主义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联内部多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和文化差异,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也较为明显。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思潮抬头,导致了苏联各个地区的分离运动加剧。

四、国际环境变化苏联解体还受到了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

1989年东欧剧变以及美国的压力,使苏联的国际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此外,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经历了重大变革,苏联的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军事力量都无法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苏联解体产生的影响深远而复杂。

首先,苏联解体后,新独立国家的建立给这些地区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的挑战。

其次,苏联解体导致了原苏联经济体系的瓦解,许多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遭遇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此外,军事力量的削弱也引发了地区安全局势的不稳定。

总结而言,苏联解体超级大国的分崩离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政治、经济、民族矛盾和地区分离主义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都对苏联的解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及其人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改革任务,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历史变革。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用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用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一方面,他是一个敢于向社 会主义旧政治、旧经济模式 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 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影响 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他改革中出现许 多错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导致改革的成效不大,所以 又是失败的改革家。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读下列材料答题: 1991年8月19日,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 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不 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8日,“独联体”宣布成立,1991 年底,苏联解体。 请回答: ⑴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阻止苏联解体
⑵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拓展迁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 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 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 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并说出你的感想。
讨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 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誉 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4.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斯大林手里,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 极的地步,忽视民主法治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 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 回顾这段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
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演变、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课题。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原因1.政治因素。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造成了党政不分,缺乏民主,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及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给苏联的政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而长期改革不力也最终败坏了苏联党和政府的形象,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经济因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不发达国家里高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虽然它在执政时期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并未探索出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

这导致苏联经济建设一直没有搞好,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地位。

3.民族因素。

斯大林执政后长期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如不切实际地推行的“一体化”、“民族融合”等政策),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4.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治信仰的丧失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一个深层原因。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

纵览社会主义苏联的政治历史,起初,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们不仅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而且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但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在积聚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僵化,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政治信仰体系不断瓦解,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信任,对苏共失去信心。

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使了民众政治信仰的丧失: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对政治信仰构成了直接威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6期总第30期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o .6,2006General No .30 收稿日期:2006-08-20・历史研究・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沈宗武(中共中央组织部,北京 100815)[作者简介]沈宗武(1972-),男,福建漳州人,博士,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干部。

[摘 要]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

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

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K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06)06-0090-04 近几年来,在深入反思苏共①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许多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斯大林模式上。

有人认为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苏共政权进入了“不改革是一条死路,改革是死路一条”的死胡同,认定斯大林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有人认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乃是斯大林之后苏联历届领导人逐步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否定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之间存在深刻关系。

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屡有争论。

本文不对这两种观点作出检讨,但要对这两种观点较量的核心问题———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作一扼要分析。

一、须从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说起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作过详细阐述②,但此处不得不扼要重提。

因为讲清楚这个问题,是分析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的前提。

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末苏共高层主动抛弃新经济政策、进行新的社会变革的产物。

作为对新经济政策的辩证否定,斯大林模式必然具备与新经济政策不同的特征,所以探讨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必要从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说起。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后形成的一些做法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经济上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实行一系列带有商品经济特点的经济政策;政治上权力集中在苏共中央政治局,但政治局内各委员之间相对平等,初期民主决策气氛相对浓厚,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权力斗争;文化上带有相对宽松的特点,中后期出现不同派别之间的理论纷争。

在斯大林相继打败了托洛茨①②苏联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俄国共产党(布)、全联盟共产党(布)、苏联共产党。

为了表述方便,这里统称之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笔者对此作过系统论述,详见沈宗武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第三章,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及其之间的各种政治组合过程中,带有商品经济特点的新经济被指令性计划经济取而代之,苏联、苏共的政治权力结构、文化生活形式也呈现出越来越高度集中统一的特点。

这个高度集中统一恰恰是日渐成熟的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的外在表现。

具体说,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主要有下列三方面:第一,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中央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而具体的管理。

其一,建立起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少量的归居民或庄员个人所有的辅助经济,如宅旁园地只是计划经济的补充。

其二,运用指令性计划管理生产。

由国家计委编制指令性计划并由其对执行情况进行审查,指令性计划一旦制定就具有强制效力,社会经济生活几乎完全处在指令性计划范围之内。

其三,对工农业产品的流通和分配实行集中管理,建立起了排斥市场调节的高度集中的流通和分配体制。

第二,实行高度集权的一党制,执政党中央机关对全党全国具有全面的领导权。

其一,实行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党制。

“党是政权的核心”,执政党掌握了领导苏维埃和政府的全权,对社会生活进行强有力的直接干预。

其二,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苏共下级机关依次“绝对服从”上级机关,党内权力最终完全集中在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局和书记处手上,斯大林作为总书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其三,国家结构的联邦制服从于党的民主集中制。

由于各加盟共和国政府必须服从加盟共和国党的机关的领导,加盟共和国党的机关又必须“绝对服从”苏共中央的领导,结果苏共中央机关就能对各加盟共和国进行直接管理。

第三,树立一元化指导思想,由中央机关解释的马列主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诸领域的意识形态准绳。

其一,通过政治批判构造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准则。

进行大批判,开展学习宣传运动,树立理论宣传的准绳,将由中央机关解释的马列主义确立为社会生活的最高指导思想。

其二,建立并实行高度集中的文化领导体制。

对思想文化部门进行机构调整,向文化部门选派得力干部,牢牢控制文化部门的管理权,运用行政手段对文化科学研究事业进行全面检查和集中管理,从各个方面确保思想文化领域的政治方向。

综上,斯大林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共产党一党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从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看,如果对之进行部分摒弃或全部摒弃,那就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

那么,分析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关系,关键是要看看到底是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的存在导致了苏共垮台,还是改革———对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的摒弃———导致了苏共垮台?如果是前一情况,说明斯大林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如果是后一情况,说明斯大林模式不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改革行为才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二、变革斯大林模式的必要性、可能选择与现实结果任何社会体制都存在利弊,斯大林模式也是如此。

实行斯大林模式后,其利的一面使苏联创造了惊世骇俗的成就,其弊的一面则使苏联社会积重难返,最终不得不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艰难变革。

斯大林模式曾经发挥了巨大积极作用。

在开始实行斯大林模式的短短十多年时间内,苏联的工业产值和综合国力快速增长,很快就基本实现工业化,完成了对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赶超。

据统计,二战前夕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不但分别超过了英、德、法,而且超过了英、德、法三国的总和。

在受到二战的巨大破坏后,凭借斯大林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苏联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战后重建并且取得新的发展①。

斯大林模式本身的确存在严重弊端,这决定了变革斯大林模式的必然性。

其一,重工业快速发展,但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畸形的经济结构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二,中央政府在全面干预经济活动时没有为经济规律留下起码的活动空间,经济发展偏重于扩大规模,经济效益低下,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其三,政治权力过度集中,不受约束的权力在一定时期可能出色、高效地组织社会生活,但这种权力随时可能对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破坏。

其四,高度集中统一的文化管理模式遏制了社会发展的生机,科研文化生活死气沉沉,创新能力锐减。

这些弊端在斯大林19 2006年第6期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 ①实行斯大林模式后苏联经济快速发展,1937年苏联的工业在工农业比例中已经占77.4%,苏联开始从农业国转变成为工业发达国家。

其中生产资料生产的比重占57.8%,消费资料的生产占42.2%。

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起至斯大林逝世为止,苏联的全部工业几乎增长了二十倍。

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德、英、法三国,一跃而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参阅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五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65、69页。

时期就已有所显露,不过由于当时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成就的光辉遮盖了这些弊端的阴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济发展的速度放慢之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且越来越严重。

这些弊端最终使斯大林模式无法再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渐落后于时代,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

理论上讲,在变革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征程上,苏联存在三种可能选择。

第一种选择: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巩固共产党一党制,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稳步发展。

这要求改革者具备高超的政治技巧,循序渐进地推进经济改革,不断提高苏共的执政能力,对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进行局部改善。

第二种选择: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苏共缓慢、渐进地蜕变为一般的议会党,马列主义不再是社会生活的最高指导思想而是一般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制度名存实亡,社会局势有波动但不激烈动荡。

这需要稳步推进经济改革,在经过漫长的渐进性改革后,社会阶层自然分化,彼此之间为了避免激烈冲突而达成妥协。

第三种选择: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剥夺共产党的领导权,废除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社会激烈动荡,发生政治地震。

这是最坏的一种选择,其促成条件最简单,需要的只是无知的改革者、激进的反对派和冷漠的群众。

理论是灰色的,变革斯大林模式的三种可能选择在现实面前显得无比苍白,在戈尔巴乔夫的引导和叶利钦的裹挟下,苏联社会摒弃了变革斯大林模式的前两种可能选择,执意朝着第三种选择的方向发展。

本来,在后斯大林时代,无论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还是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都已经认识到变革斯大林模式的必要性。

只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紊乱无序、浅尝辄止;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轻描淡写还走了回头路;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则无所作为。

这样,苏联改革一再错失时机。

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已经出现经济停滞的弊病,社会矛盾重重,政权危机潜伏,而且形势还在不断恶化①。

摆在改革者面前的任务非常艰巨,改革可能顺利推进并巩固苏共政权,也可能频频触礁并导致苏共政权覆没。

撇开各种繁琐的历史细节不说,在实际行动中苏共中央的确是大胆地拿斯大林模式核心内容开刀。

在经济改革遇到阻力时,戈尔巴乔夫树起民主化、公开性的旗帜,拿文化体制、政治体制开刀,先是公然鼓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在改造马列主义的外表下阉割马列主义的灵魂;继而是通过摒弃民主集中制的办法改造共产党;接着是修改宪法,实行多党制,取消共产党的法定领导权,把苏共变为普通的议会党;同时还开始搞私有化,打破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这三方面改革,都是直捣斯大林模式心窝、摧毁社会主义制度的举措②。

沿着这样的改革方向继续前进,苏联的下场决不可能是前述提及的第一种选择———改行市场经济,巩固共产党领导地位,继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第二、三种选择的可能性仍然并存。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既受到利加乔夫等传统派的抵制,也遭到叶利钦等民主派的激烈攻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