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
采煤概论教案7

图10—1 单层布置上山采区准备方式—回风大巷;3--下部车场;4—轨道上山;5--运输上山;6—上部车场;7、7′--中部车场;区段回风平巷;9、9′--区段运输平巷;11—联络眼;12—采取煤仓;13--采区变电所14—绞车房;二、联合布置上山采区准备方式(一)共用采区上山的一种联合准备方式图10—2 共用采区上山的采区巷道联合布置1—阶段运输大巷;2—阶段回风大巷;3—共用运输上山;4—共用轨道上山;5--m1层区段运输平巷;6--区段溜煤眼;7--m1层区段轨道平巷;8—区段石门;9-- m2层区段运输平巷;10--m2层区段轨道平巷;11—采区煤仓;12—大巷车场采区轨道上山兼用于进风,运输上山兼用于回风。
(二)共用采区上山和共用区段平巷巷道联合布置两个薄及中厚和厚煤层m1和m2共用采区上山和共用区段平巷的一种联合准备方式如图10—3所示。
1.巷道掘进顺序2.生产系统图10—4 上山盘区联合布置准备方式1--岩石运输大巷;2—总回风巷;3--盘区材料上山;4--盘区轨道上山;8--回风斜巷;9--煤仓;10--m1层区段进风平巷层;11--区段运输平巷平巷;14--区段材料斜巷;15--区段溜煤眼;16—甩车场;17--无极绳绞车房;绞车房;20--绞车房回风巷;21—下层煤回风眼二、条带式准备方式图10—5 条带式准备方式1—运输大巷;2--回风大巷;3—材料大巷;4—煤仓;5—行人进风斜巷;6—工作面运输巷;7--工作面回风巷10—7 分层平巷水平式布置图10—8 分层平巷重叠式布置上区段工作面的运输平巷;1—上区段工作面的运输平巷;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风平巷;2—下区段工作面的回风平巷二、上(下)山图10—12 单向斜甩绕道式车场1—运输上山;2—轨道上山;3—区段轨道平巷;4—甩车道;5—绕道图10—14 绕道式装车站采区下部车场运输上山;2—轨道上山;3—采区煤仓;4—大巷;5—人行道;6—材料车道;2—7—顶板绕道;8—采区石门;9—底板绕道装车站储车线这种车场通过能力大,但车场工程量较大,适用于大型采区。
中国矿业大学煤矿开采学电子教案

第四章井田开拓巷道布置(第十八章内容)本章为井田开拓部分的重点,第二章是基本概念,第三章是开拓方式,而如何确定有关参数及方案,如§2.3中开拓方式所解决的问题中,井筒位置,水平标高的确定,水平大巷的布置,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4.1 井筒位置的确定(书上§18.3)位置的确定不能从一方面考虑,从开拓布局的整体考虑,如水平的位置,大巷的类型等,它们相互影响。
合理的井筒位置应考虑地面情况,井下地质以及生产情况。
一、对地面布置工业广场有利每个矿井,都有地面生产系统,行政管理系统,需占有一定的面积的土地。
1、场地足够。
布置地面生产系统及其工业建筑、行政管理系统。
如主付井(绞车房)、洗(选)煤厂、煤仓(场),装车站,办公楼,宿舍,食堂,浴池等。
(一般情况下,工业广场的面积为:大型井0.8 ~1.1公顷/10万吨,中型井 1.3 ~1.8公顷/10万吨,小型井 2.0 ~2.5公顷/10万吨)。
2、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及重要文化古籍和园林,要避免村庄搬迁及河流改道;3、有较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避开滑坡,崩岩,溶洞,流沙等地段。
森林地区应与林地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4、避免井筒和工业广场遭受水灾。
井口位置高于最高洪水位,工业广场不受洪水威胁。
(解释最高洪水位的意义)5、便于矿井的供水,供电,运输,便于排污,排矸的处理。
不影响居民生活。
6、充分利用地形,使地面生产系统合理,尽可能少平整土地。
对于平硐开拓,主要考虑地面,若地面无太大的限制,则可考虑井下。
二、对井下开采有利应使井巷工程量,运输量,维护量,通风效果上达到较佳水平,使工业广场压煤量达到合理。
1、走向的位置:在储量中心。
此时,运输量最小,通风费用最低,水平接替易。
(解释运输量、通风问题)2、倾斜方向的位置1)、斜井:多数在井田边界外。
主要考虑地面和所选用设备所要求的倾角而决定地面的位置。
2)、立井:主要是第一水平工程量,总工程量和工业广场煤柱的关系。
采煤概论

《采煤概论》是2015年3月30日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绍留。
本书介绍了煤矿开采应掌握的煤矿地质、矿图等基础知识;系统地介绍了煤矿井田开拓、巷道掘进与支护、采煤方法、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矿井通风和矿井5大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等基本知识,并对露天煤矿开采的基本知识作了简单介绍。
全书共分9个单元,内容包括煤矿地质、矿图、井田开拓、巷道掘进与支护、采煤方法、矿井主要生产系统、矿井通风、矿井灾害及其防治和露天开采等。
本书适合煤炭职业技术院校和成人教育院校矿山机电、矿井运输与提升、矿山地质、矿山测量、数字矿山技术专业及其他煤炭开采类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供广大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第一单元煤矿地质1课题一地壳及地质作用1课题二煤的形成、分类及综合利用10课题三煤层的埋藏特征19课题四煤田地质勘探及煤炭资源储量22课题五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27第二单元矿图33课题一煤矿地质图33课题二采掘工程平面图46课题三煤矿常用其他矿图52第三单元井田开拓57课题一井田开拓基本知识57课题二井田开拓方式73课题三矿井采掘关系一92第四单元巷道掘进与支护96课题一钻眼爆破96课题二巷道支护113课题三装岩与调车131课题四掘进通风与综合防尘134 课题五巷道施工组织与管理l38 课题六综合掘进机掘进142第五单元采煤方法l46课题一采煤方法概述146课题二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154 课题三缓斜、倾斜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l84课题四近水平及倾角较小缓斜煤层倾斜长壁采煤法195课题五急斜煤层采煤法199课题六厚煤层采煤法209第六单元矿井主要生产系统217 课题一矿井地面工业广场及地面生产系统217课题二矿井运输与提升系统220课题三矿井排水系统227课题四矿井动力供应系统232第七单元矿井通风245课题一矿井空气和矿井通风的任务245 课题二矿井通风阻力和通风动力252 课题三矿井通风方式和通风方法256 课题四矿井通风管理263第八单元矿井灾害及其防治269课题一矿井瓦斯及其防治269课题二矿尘及其防治279课题三矿井火灾及其防治286课题四矿井防水和排水292课题五冒顶事故及其预防296课题六矿山救护设备设施与救护301 参考文献310。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第一、二章煤矿地质与矿图基础知识第一节地壳及其运动1、地壳是指地球表面及其以下的坚硬薄壳层,其厚度约为地球半径的1/400。
2、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6km。
3、地壳是煤及其各种矿产资源形成和保存的地方。
4、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5、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很多。
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6、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的上部逐渐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流纹岩和辉长岩等。
7、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环境中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表层分布最广,它覆盖的面积约占地表面积的75%,是最常见的一类岩石,有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就是沉积岩。
如煤、油页岩、盐矿、沉积铁矿、石灰岩等。
此外石油和天然气也生成于沉积岩中。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开采的矿产资源75%来自沉积岩。
8、煤是一种主要由植物遗体转变而成的沉积岩,煤层的顶、底板岩层绝大多数也都是沉积岩。
因此,也可以说煤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固体可燃有机岩。
9、变质岩是地壳内已经形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受到高温、高压作用或岩浆侵入,使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发生部分或全部变化而形成的一种新岩石。
常见的变质岩有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等。
二、地质作用1、促使地球的物质成分、构造和地表形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根据地质作用能量来源和发生的地点不同,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
3、由地球的旋转能、重力能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等引起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和地壳内部构造及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5、外力地质作用是在地壳表面或接近地表的地方进行的地质作用,它们的能量来自地球以外,主要是太阳的辐射热能,因而这类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采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采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及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煤炭中等职业学校非采矿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煤矿生产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技术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熟悉井下巷道布置和生产系统;了解煤矿常用的机电设备及煤矿开采工艺;懂得煤矿生产的基本安全知识及灾害防治技术,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内容讲授模型课实训总学时绪论第一章煤矿地质与矿图基础知识1.1 地壳与地质作用1.2 煤的形成、用途与分类1.3 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1.4 煤田地质勘探及储量1.5 煤矿地质图第二章井田开拓2.1 井田开拓基本知识2.2 井田开拓方式2.3 开采水平的设置2.4 矿井采掘关系第三章矿井生产系统3.1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3.2 井下生产系统第四章井巷掘进4.1 井巷掘进概述4.2 巷道掘进4.3 巷道支护4.4 立井开凿概述第五章采煤方法5.1 基本概念5.2 长壁采煤法5.3 放顶煤采煤法5.4 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5.5 连续采煤机房柱式采煤法5.6 其它类型采煤方法第六章矿井通风6.1 矿井通风的任务与矿内空气6.2 矿井通风阻力和通风动力6.3 矿井通风系统6.4 矿井通风构筑物第七章矿井灾害防治7.1 矿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7.2 矿井瓦斯及其预防1111111221221121122211111112111111122212121121122111116126817711437.3 矿井火灾防治7.4 矿尘危害及其防治7.5 矿井水灾的防治7.6 冒顶事故及其预防7.7 其它事故及其预防7.8 自救与互救第八章露天开采8.1 概述8.2 露天开采的主要工艺过程8.3 水污染及其控制第九章煤矿环境保护概述9.1 地表沉陷及治理9.2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9.3 露天矿开采及境界1 1 1 1 1总计4917975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理论讲授内容】了解煤炭生产的重要性,了解我国一次性能源的分布、比例、特点,了解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场地的规划与布局原则。
3. 培养学生对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基本组成a. 主井提升系统b. 副井提升系统c. 空气处理系统d. 给排水系统e. 供电系统2.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功能a. 煤炭提升与运输b. 空气质量控制c. 水资源管理d. 电力供应与分配3. 工业场地的规划与布局原则a. 安全距离b. 功能分区c. 交通便捷d. 环境保护a. 防火、防爆措施b. 防尘、防毒措施c. 应急预案d. 安全培训与管理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图片和示意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
2. 利用案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安排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的运行情况。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2. 第3-4课时:讲解工业场地的规划与布局原则。
3. 第5-6课时:讲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的安全要求。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所学内容,绘制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基本组成示意图。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协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工业场地建设中各项设施的合理配置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运行维护的基本能力。
七、教学内容a. 各子系统在矿井生产中的作用b. 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与配合c. 系统优化与集成2. 工业场地建设中设施的合理配置a. 生产设施与辅助设施的配置b. 设施规模与矿井规模的匹配c. 设施布局与作业效率3.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的运行维护a. 日常巡检与维护b. 故障处理与应急操作c. 系统升级与技术改造八、教学方法1.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了解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煤概论讲义

采煤概论讲义第三章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煤田划分为井田煤田的范围相当广阔。
大的煤田面积可达数千平方公里,储量可达数百亿吨。
对于这样大的煤田,如果用一个矿井来开采,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和安全上都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开发一个煤田时,应将煤田划分成若干较小的部分。
由若干个矿井进行开采。
划归一个矿井开采的那部分煤田称为井田。
有时煤田不很大,也可不划分井田。
由于行政或经济上的原因,往往将邻近几个井田划归为一个行政机构管理,而将这邻近的井田和起来称为矿区。
在煤田划分为井田时,以矿区总体规划为依据,要保证各井田有合理的尺寸和境界,使煤田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一、划分的原则1.井田范围、储量、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对一个生产能力较大的矿井,尤其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型矿井,应要求井田有足够的储量和合理的服务年限。
生产能力较小的矿井,储量可少些。
矿井生产能力还要与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装备条件相适应,并要为矿井发展留有余地。
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根据当前技术水平划定井田范围,可能满足不了矿井长远发展的要求。
因此,井田范围应适当划得大些,或在井田范围外留一备用区,暂不建井,以适应矿井将来发展的需要。
对于煤层总厚度较大,开采条件好,为加快矿井建设和节约初期投资而建设的中小型矿井,更应如此。
2.保证井田有合理的尺寸一般情况下,为便于合理安排井下生产,井田走向长度应大于倾斜长度。
如井田走向长度过短,则难以保证矿井各个开采水平有足够的储量和合理的服务年限,造成矿井生产接替紧张;或者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开采水平有足够的服务年限使阶段(水平)高度加大,将给矿井生产带来困难。
井田走向长度过长,又会给矿井通风、井下运输带来困难。
因此,在矿井生产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井田走向长度过长或过短,都将降低矿井的经济效益。
我国煤矿生产实践表明,井田走向长度应达到:小型矿井不小于1 .5 km;中型矿井不小于4.0 km;大型矿井不小于7.0 km;特大型矿井可达10.0~15.0 km。
《采煤概论》教学大纲

河南理工大学《采煤概论》教学大纲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al Mining课程编号:课程类型:选修课学时:32 学分:2适用对象:全校工科先修课程:煤矿地质、测量、制图使用教材:周英采煤概论,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参考书:徐永圻主编(周英参编).中国采煤方法图集.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陈炎光、徐永圻主编(周英参编).中国采煤方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陈炎光、徐永圻主编(周英参编).中国煤矿开拓系统.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陈炎光、徐永圻主编(周英、李化敏参编)中国煤矿高产高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周英. 综采工作面搬迁技术.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6周英. 普通放顶煤开采技术.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周英. 煤矿生产技术基础知识.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钱鸣高主编(勾攀峰参编).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侯朝烔、勾攀峰.煤巷锚杆支护.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李化敏等.厚煤层分层综采技术.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郭文兵等.条带开采的非线性理论研究及应用.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李东印等.矿井建设管理新模式的成功探索与实践.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采煤概论》是我校几乎所有工科专业均需开设的主要选修课。
是一门系统地讲述矿山煤炭资源开采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矿山、增强建设祖国、献身煤炭工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今后从事矿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矿井开拓及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
2.了解矿井巷道掘进与支护。
3.掌握了解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和回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了解矿井通风与安全。
5.了解露天开采及煤炭地下气化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思考题
• 1、矿井地面生产系统有哪些内容组成? • 2、影响地面工业场地布置的因素有哪些? • 3、地面生产系统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 4、选择矿井地面工业场地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 5、矿井工业场地建筑物与构筑物主要有哪几类?
8
• 矿井开采出来的煤,除包含有用的可燃物(炭)外还 含有一些有害的杂质,如灰分、水分、硫分、磷分 等。
5
第三节 矿井地面工业场地
一、选择矿井地面工业场地的基本要求
• 工业场地是围绕井口布置的。在选择工业场地场址时,除了 考虑井筒位置外还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 1)场地内应有一定的平整地面,以利布置各种地面生产系统和所有建 筑物、构筑物。要充分利用地形以缩短和简化物料的运输,并使场内 的土石方工程量最少。
有设施的可能性
6
第三节 矿井地面工业场地
二、地面工业场地的平面布置 • 1)为主井服务的建筑物、构筑物 • 2)为副井服务的建筑物、构筑物 • 3)为煤炭贮存外运服务 • 4)对原煤进行技术加工的筛分楼、选煤厂。 • 5)动力系统 • 6)风机房 • 7)材料库 • 8)矸石场 • 9)修理厂 • 10)行政、生活福利设施 • 矿井地面要有防火、自来水设备、净水和排水设备,其建筑物
《采煤概论》电子教案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及工业场地
第一节 概述
• 确定地面生产系统和布置地面工业场地的影响因素很多, 以下几个方面:
– 1)矿井的开采方法及提升方式 – 不同的井筒型式、开拓方式和采煤方法,都有它相应的生产系统,
因而地面建筑物、构筑物的布置和相对位置也有所不同。 – 2)煤的性质及用户对煤质的要求 – 不同的工业用户对煤炭使用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必须根据煤的性
质、使用对象,考虑地面生产系统的配置。 – 3)矿井的井型及服务年限 – 矿井井型及服务年限,决定着有关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规模与技术
质量标准,从而也影响着地面工业场地的面积和布局。 – 4)工业场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气候条件 – 矿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及气候条件对矿井的工业场地
平面布置影响很大。 – 5)矿井的发展远景及与邻近企业的关系
– 2)工业场地的位置应便于和标准轨铁路、公路衔接,并使专用的铁路、 公路土石方和桥涵工程量最小。
– 3)场址不应选择在受洪水威胁和有内涝的地点。在平原地区,还应考 虑场内雨水、污水排出的可能性。
– 4)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低,同时,应避开滑坡、溶洞、流 砂,采空区等不良影响。
– 5)选择场址时应考虑供电、给水方便。 – 6)场址附近便于排矸及综合利用。 – 7)与已建成的矿井、或其它企业及居住区毗连时,应考虑充分利用已
• 如果矿井的规模很大,需要采取分期建设时,则工业场地 应留有发展的余地,若矿井附近有其它企业存在,则应考 虑某些设施共用的可能性。
4
第二节 矿井地面生产系统的类型
• 地面生产系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 1)无加工设备的地面生产系统 – 2)设有选矸设备的地面生产系统 – 3)设有筛分厂的地面生产系统 – 4)设有洗选厂的地面生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