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原哲学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原哲学小论文篇一曾经一度觉得哲学太深奥, 离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很远,代表着一种难以触及的高度。
因此,对其涉猎甚少,认知也停驻在比较局限且浅显的阶段。
但是,通过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较为具体较为深入的了解。
虽然,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高深难懂,甚至在很多时候都都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老师的帮助,带领着我们学习,为我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著作,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到先辈们留下的思想精华,对哲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对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尤为深刻。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
马克思原理小论文

马克思原理小论文马克思主义原理小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和社会政治理论,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期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导致社会不平等、剥削和压迫。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意味着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各个方面都受制于经济的条件和利益。
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通过革命,无产阶级能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以共同自治和经济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然而,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些批判。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其理论体系的某些局限性上,以及实施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问题上。
在某些实际应用中,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且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集权主义和经济崩溃等。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批判,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阶级共产主义社会的解决方案。
虽然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些局限性和实践问题,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小论文

论内燃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摘要:作为一个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的本科生,我想对于内燃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作一些简单的阐述,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相结合,谈一谈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和谐。
关键词:内燃机,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正文:从广义上讲,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
或许有人会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是最重要的动力,这种说法自有其道理所在。
因为科学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代表着人类的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
科学技术革命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古往今来,每次的重大科学技术革命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影响最大可谓是工业革命和现代信息革命。
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乃至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科学的进步使人类的生产力突飞猛进,看似人类正在以一种良性循环的方式逐渐接近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这里所谓的“理想”当然也是会随人们的思维方式而改变的,但无论如何,一言以蔽之,人们的确正在向自己想要的生活上不断努力着,而这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推动的。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这点也是被广泛认同的。
这点我会在之后的论文内详细论述。
所以,在这里我想借这次小作业论文的机会,谈谈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也就是我的专业“内燃机”技术的进步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
也许有许多专业知识我了解得还不够深刻,但我会用我自己切身的感受去诠释在某个特定领域内的这把双刃剑的正反两面。
内燃机,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动力机械。
它是通过使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并将其放出的热能直接转换为动力的热力发动机。
最早的发动机(不是内燃机,而是内燃机的前身)被研制出来是在1685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用这台内燃机作为法国巴黎凡尔塞宫的汲水总管的动力。
当然这是一种奢侈的产物,只能被皇宫贵族所使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是按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进行的。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它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使我们能够正确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使我们能够正确地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使我们能够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进。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我们党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小论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原则,创立了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120年)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雷电现象做过解释。
他说:“雷者,太阳之激气也。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将一条金属丝拴在风筝上,并让其与一根麻绳相连。
麻绳被雨淋湿。
当他牵绳子的手靠近腰间的钥匙时,钥匙上突然射出一串电火花。
这说明雷电是大自然中放电现象。
通过千百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人类才逐渐对雷电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一切的认识都是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第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人们在总结实践提供的新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理论,解决了新课题,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
近几十年,工业农业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产生并推动了高能物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遗传工程学、现代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范⽂3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摘要:本⽂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产阶级⾰命学说。
⼜从思想表述的⾓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系统。
⽂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正确的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笼盖四⼗年的总纲领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配了他的思想研究⼯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
三⼗⼋年之后,当他的全部⼯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次意识到本⾝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解放条件的现代⽆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的使命”[1]。
显然,这毕⽣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七岁上⼀语定平⽣,⽽忽视他⼈⽣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
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抉择,1846年便投⾝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理基础。
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轮太阳在马克思⼼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个春秋的⼈⽣⾏程。
⼀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其对奉⾏者的⼈⽣覆盖⾯便愈益宽⼴。
马原小论文1000字

马原小论文1000字篇一:马原结课论文1000字左右经过了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我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
2.课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
3.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进行探究。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理论指导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部分。
“哲学就像猫头鹰,总是在夜幕降临时沉思、反思。
” “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客观世界物质存在不可改变,但客观世界的状态发展方式可以改变。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无产阶级是哲学的心脏,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头脑。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科学是发动机,哲学就是方向盘。
”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意识,有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大学马克思论文1000字_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

大学马克思论文1000字_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篇一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内容提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凡属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或词句,都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并不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属于当代,一部分属于非当代。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体系,它必须面对当代。
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解释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历史人物,生命是有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是特定时空的经典文本,写作年代是不变的。
但他们的生命价值和他们的思想能超越自己的时代,在于他们著作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会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中的每句话奉为金科玉律,也不会期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他们逝世后的一切新问题留下锦囊妙计。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即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前进的根本保证。
”在当代,除马克思主义之外,没有哪种学说能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和方法上提供一个既具有科学性又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共同的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
它的核心社会理念,是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它的核心理论,是对这个社会理念的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的科学论证。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不是基于道德原则,也不是基于信仰的宗教千年王国,而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的科学论证作为理论支撑的。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由他们的各国后继者继承、发展和实践的,以追求通过不同方式改变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最终达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梦
梦是离不开人的成长的。
梦和人的成长一样都会经历一个过程,从萌芽到初长成,再逐渐壮大、成熟、鼎盛,最后终止。
人是在不断成长的,梦也是不断补充、更新、完善的。
我觉得我现在处在一个探索的时期,似乎这个时期拉得很长,感觉一望看不到尽头。
但是我不泄气,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青春没有失败,人生需要不停地奋斗,努力地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从完成小我到最终实现大我,这是最终的梦。
最初的梦是理想化的,在没有接触社会现实之前,曾经不知天高地厚地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只要有机会有时间。
这种想法就好像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研究某个问题一样,先开始做的条件是简单的优化的,很多因素都会先忽略不计,研究起来会很容易。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讨论然后说说自己长大后想当什么。
同学们都争相骄傲地说着自己要当科学家、老板、明星等等。
我愣在那边,呆呆地看着活跃发言的同学,想不出自己想要做什么,眼光看不到以后。
当时的我就想着过好每一刻吧,将来怎么样,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自然明晰了。
这与我现在随和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关的吧,不会去强求什么,所关注的是从所经历的事情中收获成长。
人的一生,如果来不及完成自己的梦,实现自己的价值,至少应该是有所收获的,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临死的时候,可以自信地说,这一生没有白活。
从现在看向我的过去,我发现,从小的时候我就一直是疑惑的,如果老师家长不告诉我该做什么,我似乎就不会自己去寻求什么,以至于到现在只知道自己不想去做什么,而不能明确该做什么,感觉现在所做的似乎没那么有意义。
我想我这样的想法是目光短浅了一点,因为看不到将来而迷茫,进而感受不到现在所做的事情对未来的意义。
不过,从小循规蹈矩地学习的一点好处显现出来了,那就是认识到书是有用的东西,虽然有点后知后觉了,但总的来说只要醒悟过来了,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为晚。
书本和老师教给我积极的思维,怀有正义和敬畏之心。
小的时候主要的任务就是玩了,哪有时间去想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呢,哈哈。
到了初中,最直接的梦就是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了,可以获取好的学习环境,提升起点。
但其实这目标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没有很刻意地把它作为目标。
有明确的目标是很好,但很容易因为死盯着目标而受功利思想驱使,弄得最后不是去获取真知、灵活运用,而是在如何取得高的分数而使自己迷失在无尽的题海里。
现在看来,那时似乎有点把哥哥当成榜样的意味,想要成为哥哥一样能了解很多事情,把事情解释得头头是道。
那个时候,求知欲特别强烈,很热心于和同学讨论问题,精力很充沛,午睡时间几乎都用来思考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了;晚上躺在床上还会在脑海里想解题思路;走在路上还和同学交流意见,自己用手比划着,脑袋里跟着建立起立体意象。
这段时期还生活在乡下,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大家谈论的话题甚少是关于将来做什么的。
说来惭愧的是那时对文学名著课外读物什么的都不理睬,除了在课堂上学到的经典的文章外,课外并没有什么积累,加上生活圈子很小,对很多事情没有什么见解。
总的来说,这段时期没有什么梦想可言,却是很珍贵的一段记忆,所有的童真童趣,美好的感觉都在这里,最重要是没有留下什么童年阴影,很健康地成长了,伴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的思想。
有所体悟是从高中开始的,成长从这里开始,梦也是在这里萌芽的。
高中如愿地在市里最好的学校度过。
到了新的环境很快就发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匮乏,周围有才的人比比皆是。
很快就变得沉默起来,开始去看书。
每星期放假的时候就回去新华书店看书,第一次发现是在一次语文早读读到课文读本里摘录的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里的一段“痛苦和不安往往来自于内心并且可以由自己的内心加以消除”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体会到了“共鸣”这个词的真实感受。
后来我就去书店里找这本书,其间又发现了一本名叫《安静》的书,作者是周国平。
读着里面的文字,感觉就像是一位经历颇丰的老者在给你娓娓讲述人生,教导你如
何对待生活,这对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除了看看书,做些摘录,课间休息和假期的时候会出门走进大自然。
我熟悉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和它们一起的时候会感到很平静的喜悦,感受也变得细腻起来。
每每在闲逛中发现不曾看过的风景,都会找到每一处风景它独特的地方,接着会在静静地凝望中生出许多想法,有关于人与自然的相似之处。
你永远找不到两棵相同的树,就像你没法两次踏进同样的河流,这也意味着每棵树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也是一样,每个个体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必为遇到问题而灰心丧气,你只是还没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这个时期的重心也不在梦想上,因为最直接的目标也是很显然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至于这所大学是哪一所,也是不甚明确的。
在同学各自斩钉截铁地说自己想上哪所大学的时候,我同样是愣愣地,不知如何回应。
我心里所想的是做好自己该做的,把握好当下的时间。
应该说,考上大学不能说是我的梦,它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来自家庭的期望,并没有注入我个人的想法。
只是接触到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时下定决心要成为科学家,去研究造福于人类的物质。
我更多的是观察和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变化,探索有关人生态度、认同感、价值观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的问题。
到了大学,作为新生,还没有摆脱稚气,仍然信心满满地认为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研究得很透彻。
显然太天真了,大学相当于半个社会,是进入社会前的准备。
在这里,除了学习的问题,还有一大堆的社会问题。
当加入现实的许多干扰因素后,问题的研究就变得复杂起来,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人被表面的现象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本质的东西而已。
所以,慢慢地,发现了很多无奈,陌生的大环境、上课的快节奏和室友作息时间的不统一扰乱了当初设想的规律的高效生活。
还有纷繁复杂的活动和娱乐,大把的空闲时间因着新鲜和不能高度自律而浪费掉了。
现实有一点好处就是能让人清醒。
年华一点点逝去,人是不会永远年轻的,看着别人努力地为梦想努力,而自己只知享乐,止步不前是很罪恶的。
一个问题慢慢映入眼帘:我喜欢做什么。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最喜欢的就是走进大自然,去陌生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观察他们的生活······可是我不能自私地活着,还有责任需要承担。
至今为止,我是有梦的,但却没有详细的去实现它的计划,因为我还是很茫然的,有很多都还没弄清楚,而又没有勇气放弃现在的一切,像毛姆小说《刀锋》中的拉里一样仅仅受内心的驱使就去抛下未婚妻去流浪,其实我是很向往他这样的勇气的,我也想出去游历,去遇见一些人,去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我总觉得长到现在我所经历得太少,从小到大就似乎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度过的,没有经历太大的伤痛和悲欢离合,因为在还没出生外公外婆和爷爷就去世了,唯一的奶奶也因为我是个女孩而不怎么喜欢我,但是我的爸爸妈妈很疼爱我。
听妈妈说那个时候很多家庭有姐姐就肯定就会有弟弟,而有哥哥就不一定有妹妹,我们家却不一样,妈妈的理由是好事成双,一个人不会孤单;而爸爸的理由是他不希望看到一个孩子将来孤立无援地,因为他自己就是孤单的一个人,又是最小的,他的兄弟姐妹不是同父异母的,就是同母异父的,小时候受过很多苦,对他的能吃苦耐劳的性格的形成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吧,然后又不偏不倚地传到我的身上。
现在所学的专业是我喜欢的,但不太喜欢现行的考试制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被迫拼命地赶课,总感觉学生就是被拖着走一样;理论和实践也严重脱节,教学氛围也不容乐观,很多课堂是死气沉沉,老师很无奈地讲,学生很无奈地听着。
很多人教我们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现实的种种不合理让我们被困在那里,丧失去做的勇气。
我想也许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吧。
如今梦想对自己来说变得很遥远,连每天面对镜子洗脸都在想我的梦想它如今在哪里,我什么时候把它落在了哪里,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被不断接触的事物蒙蔽了我的眼睛,心也不再平静,想不起有多久没好好地看书,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心灵与心
灵间强烈的碰撞了,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已经使我凌乱了,总在叫自己慢下来慢下来,却似乎只是想偷懒的借口,以至于最后感觉自己做事情的效率越来越低了,却还在很多不是紧张的时候让自己安心地享受这种懒散,大约一个月前,我刚毕业的哥哥在事先没有告诉我的情况下给我寄了一本书,是一个韩国人写的,名叫《因为痛苦,所以叫青春》,那个时候,经过独自一人出门游历的经历,一点点开始对成长和青春有所体悟,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现在才开始对现实成长青春之类的字眼有所感,我感觉自己在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挣脱束缚,释放自己被制度和教育的弊端所压抑的自我。
六一儿童节前一天看了《中国合伙人》,关于梦想、坚持、改变。
成东青说“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梦想还只停留在想的阶段,目标不明确,处于一种无意思的状态,但至少我发现了自己喜欢做什么,也发现了自己应该去做什么。
自律,推迟满足感,不管过去多么糟糕,现在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而且相信一切都是在朝光明的方向发展。
梦从理想化一点点变得切合实际,就是接受社会现实,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被现实改变本心,在获得满足感的同时逐渐把它变成有助于他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