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6《散步》学案(1)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学设计(精选5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及重点]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人物的形象美[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家有散步的习惯吗?其实写文章不一定就是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在作家的笔下,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关键是看你的悟性如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怀戚的一篇著名散文--《散步》(板书课题--散步)看看它的意境究竟大在哪里?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

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

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

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

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明确:①通过散布,些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有:"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

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我母亲老了"--"他总是听我的。

"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

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有: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

人教版语文七上(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七上(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的背景,认识作者莫怀戚。
-学习生字词,理解并掌握字词的含义。
-阅读理解: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散步时的心情变化。
2.过程与方法:
-修辞手法的分析:课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小路像一条蜿蜒的蛇”,教师需指导学生识别并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情感变化的捕捉: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作者在散步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设置问题,如“作者在散步过程中有哪些情感变化?”以及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捕捉和理解这些情感变化。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着重讲解了课文中的心情变化和修辞手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情感变化的捕捉较为困难,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从自身经历出发,去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在实践活动方面,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显得较为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所学知识还不够自信。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的信心。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散步》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莫怀戚对一次散步经历的描述,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散步时的所见所感。这篇文章帮助我们理解人与自然、家庭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段具体描述。这段描述展示了作者在散步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以及如何从自然景观中获取灵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培养学生感受、热爱生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感受、热爱生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1、教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概括事件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春天,我们一家四口在田野里散步。

三、解读生命探究主旨1、感受生命(找文中的景物描写)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学生分析景物描写。

第4小节“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第7小节母亲远望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最后一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这“新绿”,这金黄,这“嫩芽”,这春水,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这是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力的礼赞,更是对生命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放歌。

2、作者何对待不同的生命?(善待生命)(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孝顺母亲)学生发言明确:文章第2小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6《散步》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6《散步》导学案

6.《散步》导学案主备人:李称秀备课组长:学科组长: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2.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的温馨画面和动人细节。

重点:1.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的爱。

2.通过细节描写,把握课文中四个人的人物形象。

预习导学1.走进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2019年7月27日因病逝于家中。

曾为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历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教授。

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散步》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

代表的作品有《大律师现实录》和《经典关系》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信.服()分歧.()取决.()一霎.时()水波粼粼..()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各得其所:水波粼粼:拓展:请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分歧:________ 一霎时: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活动一1.齐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散步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3.散步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4.散步的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5.散步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文中的词回答)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感情。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感。

给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加修饰语。

1.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散步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你最喜欢的散步地点是哪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自己的散步经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步的基本概念。散步是一种休闲活动,它能让我们放松心情,欣赏自然风光,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作者散步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散步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作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情感体验,我会通过举例和引导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散步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2.创设更多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4.增加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课文结构分析:理解课文的结构,把握作者在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和所思。

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

学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六课《散步》

漫步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推断文章清爽淡雅的语言美.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法指导: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而后指引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抓住要点语句精读课文,深入考虑,频频咀嚼,意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升学生的思想能力,培育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读文生情,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解决生字词 .嫩芽()霎()时拆()散熬()过分歧()水波粼粼() ()依据解说写出相应词语(1)遇到不该当有的斥责或待遇,内心悲伤()(2)相信并敬佩()(3)每一个人或事物都获得适合的安置()2.检查阅读成效:A 漫步的人有哪些 ?B 漫步的季呢 ?C漫步的地点 ?D漫步中生了什么事情 ?E 果如何 ?F从文中的字里行,你看到了一个怎的家庭?二、研入境,合作1.在整个漫步程中,你最欣的表?原由是?2.在走大路、是走小道的上,究竟了算?3.充名人的:(自古以来我中民族就有尊老幼的良 .孟子⋯培根(展现)一个外国人这样欣中民族的良,作一此中国人就更持和,培育民族骄傲感情.4.文章最后“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是否是也太夸了呢?什么把背母、背儿子写得那么重其事?——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领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商讨一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三、研究课文,品尝语言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推断.1.同学们读课文,采纳圈点法划出自己以为精良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幸好哪里?如:“母亲本不肯出来的------便去拿外衣”(写出了母子二人的神态,母亲的年迈、服从,儿子的诚意、孝顺. “正由于这样”一句流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她此刻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相同. ”(比况得多妙 ! 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想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这类妙思来自哪处呢 ?就是写甲与乙两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即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我的发现:四、拓展升,抱情1.若是你是文中的“我”,绝不迟疑地允从儿子走小道,那么母会怎么想?2.想一下,晚后,全家人在一起看,奶奶喜看,爸爸喜看事道,你喜看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怎么?什么?3.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假如理不妥,就会生家庭矛盾,通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自由)五、系生活,抒写情情是(如)⋯⋯要求:用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排比句.六、反思:经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七、课后作业:1.真行:为你的尊长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觉写成一篇500 字左右的短文。

2021年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1年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1年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精选3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解__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并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欣赏__的音韵美、景色美、亲情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描绘意境,深情导入多少个日落,多少个清晨,我们和家人一起散步在公园的小路,散步在乡间的田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主旨把握——品味语言通过“三读”课文,逐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__的思想美和语言美。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用一句话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提示:(出示幻灯片)(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具体的事?学生自由回答,边答边板书。

(请简要复述__的主要内容,100字左右。

)师明确:“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一起散步——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

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

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

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

“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

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

同时母亲的选择是——走小路。

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爱幼。

) (尊老与爱幼最好由学生总结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默默地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

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

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大家说说。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人感动的。

(多媒体投影“散步”)(于细微处见真情。

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

虽未涉及文本,却已“意在言中”。

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1、朗读比赛。

以班级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

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
【学习目标】
1.继续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节奏。

2.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章细节,探究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
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2.朗读课文,领悟作者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学习难点】
1.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领会其作用。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亲情,分析人性美。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作家作品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笔名周平安、章大明。

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

《散步》:一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霎.时()分歧.()委屈.()桑.树()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
....,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B.我决定委屈
..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1)《散步》是一篇展示人间亲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____________。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_________(铺伸延)着,有的浓,有的淡。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_____________(强大强壮强悍)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____________(高高强大高大)的父亲。

(3)但我和妻子都是____________(缓缓轻轻慢慢)地,____________(稳稳静静重重)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

听读课文朗诵。

示例: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二、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一句中“熬”字当如何理解?
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怎样理解这句话?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话?
(二)精读语段,品读情感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段初春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散步》一文的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何理解?其中“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三)问题探究,提升素养
1.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以下看法,你怎样理解?
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本文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2.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说一说。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答案
(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这句话有“我”对母亲的理解,但“我”不是消极地表示顺从,而是积极地提出建议,“我”的话饱含了对母亲深切的爱。

3.“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显然是个孝顺、听话的儿子。

正因为这,母亲相信“我”说的话是对的。

同时为后面写到母亲变了主意设下伏笔——母亲当然听从“我”的话,但她更爱孙子。

(二)精读语段,品读情感
1.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

2.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她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

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二是“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

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的高贵品德。

“整个世界”是指“老人”和“孩子”分别代表过去和未来两个不同的世界和时代。

(三)问题探究,提升素养
1.以上各种看法都有道理,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言之成理即可。

2.比如“分歧”、“整个世界”。

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小题大做,富含深意,耐人寻味,比如结尾这句,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

也可视为“以小见大”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