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公式汇总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三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1.整数:
整数是由正整数、负整数和0组成的数。

在三年级下册,主要学习正整数和负整数的加减法。

以下是整数相关公式:
-正整数加法:a+b=c
-正整数减法:a-b=c
-负整数加法:(-a)+(-b)=c
-负整数减法:(-a)-(-b)=c
-正整数和负整数相加:a+(-b)=c
-正整数和负整数相减:a-(-b)=c
2.分数:
分数是表示部分的数,由分子和分母组成。

在三年级下册,主要学习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

以下是分数相关公式:
-分数加法:a/b+c/b=(a+c)/b
-分数减法:a/b-c/b=(a-c)/b
3.面积与周长:
面积是指一个平面图形所占的空间,周长是指图形边界的长度。

在三年级下册,主要学习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

以下是面积与周长相关公式:
-矩形面积:面积=长×宽
-矩形周长:周长=2×(长+宽)
-正方形面积: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周长:周长=4×边长
4.时钟与日历:
时钟是用来测量时间的装置,日历是用来表示日期和星期的工具。


三年级下册,主要学习时钟和日历的读与写。

以下是时钟与日历相关内容:-时钟读法:小时:分钟
-日历读法:月份/日期(星期)
以上是三年级下册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及公式。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
生可以进一步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数学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
实的基础。

三年级数学上下册计算公式大全

三年级数学上下册计算公式大全

三年级数学上下册计算公式大全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公式一、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1分米=100毫米 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 1米=1000毫米1千米=1000米 1千米=10000分米1千米=100000厘米 1千米=1000000毫米二、重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一个苹果约250克一头牛约500千克一辆卡车的载重约5吨三、周长的定义及计算公式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宽=周长÷2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四、时分秒秒针走一小格等于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分针走一小格等于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1小时=60分 1分钟=60秒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五、倍数多倍数=倍数×一倍数倍数=多倍数÷一倍数一倍数=多倍数÷倍数六、分数分数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几份是几分之几分母的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的意义:其中的几份1.分数比较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2.分数的简单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一份数=总数÷份数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公式一、周长公式1.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3.(重点)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圆周率×半径二、面积公式1.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3.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5.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6. (重点)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2林7. (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定义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定义整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公式定义整理一、万以内数的加减法:(1)、法则: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

加法: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减法: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作10,再减。

(2)、加法的验算:●交换两加数的位置,在算一次。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3)减法的验算:●差+减数=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二、四边形:1、四边形:由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四边形。

1、四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叫正方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正方形周长=边长×4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周长=各条边之和)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叫长方形。

长方形周长=(长+宽)×2三、有余数的除法: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要写在哪一位头上。

每次除得的结果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四、时、分、秒:1、钟面上有12个数字每个数字之间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有时针、分针、秒针。

时针走一个数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一个数字是5分钟,秒针走一个数字是5秒。

1、时针走一个数字分针正好走一圈:1小时=60分。

而分针走一小格秒针正好走一圈;1分=60秒。

这样算:1小时=3600秒。

2、一天是24 小时。

从深夜0点到中午12点,按顺序读(1、2、3、......12点),中午1点就是13点(13、14、15、......24点)五、多位数乘一位数:方法:从个位乘起。

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乘到被乘数的哪一位,积就要与被乘数的哪一位对齐。

(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加在所进的位子上)。

六、分数的认识1、分数的产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得不到整数的时候就出现了分数。

1、什么叫分数: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2、分数单位:分母分子一。

分子是几就有几个分母分子一。

3、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同不能相加减。

分母相同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

小学三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大全
1.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3.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5.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6.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
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1市斤,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7.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8.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3:6=9:18
9.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10.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3:χ=9:18。

三年级下册所有知识点数学

三年级下册所有知识点数学

以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
1. 分数
- 识别分数
- 分数的大小比较
- 分数的简化和扩展
- 分数与整数的转换
- 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小数
-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小数的大小比较
- 小数与分数的转换
- 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 计数与运算
- 计算加减法算式
- 计算乘法算式
- 计算除法算式
- 运用竖式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4.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数据的分类和排序
- 制作简单的图表(例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5. 几何图形
- 识别并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 认识图形的性质(例如边长、角度等)
- 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例如平移、旋转、对称等)
6. 时间与日历
- 计算时间的过去与未来
- 识别并使用日历
7. 金钱与购物
- 识别并计算金额的加减法
- 进行简单的购物运算
这只是一部分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实际课程可能会根据教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参考相关教材和课程大纲,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点内容。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汇总

三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汇总

一、周长公式
1.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 (重点)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 2×圆周率×半径
二、面积公式
1.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6. (重点)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2
7. (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8. (重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积侧面积
三、体积公式
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重点)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4.(重点)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 概念和公式学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 概念和公式学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和公式学习位置与方向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注意: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傍晚,面向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晚上,面向北极星,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4)任何数减0都得原数。

2、没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3、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4、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5、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6、基本规律:(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1)方法一:先用整百数乘一位数,再用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2)方法二:先用整百整十数的前两位与一位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3)方法三:在脑中列竖式计算。

2、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这个两位数与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

小技巧: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必背公式+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必背公式+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必背公式+概念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一共有8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

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西北与东南相对,东北与西南相对。

4、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可以通过顺时针方向按东、南、西、北的顺序确定其它的方向。

5、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物体为观察点,再进行判断。

6、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物。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口算时要注意:(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2)0乘以任何数都得0;(3)0加任何数都得原数;(4)任何数减0都得原数。

(5)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先用0前面的数除以一位数,再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加上几个0.2、验算除法:(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3、笔算除法的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4、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用0占位。

(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写商。

)5、计算除法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统计1、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的优点是更有利于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

3、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1)确定统计表的名称。

(2)确定统计表的行列内容和行数、列数。

(3)制作表头(一般分为三栏)。

4、填写数据并核对。

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1、口诀要牢记: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东北对西南,东南对西北)
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转。

3、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在进行判断。

5、判断方向我们一般使用:指南针和借助身边的事物。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就发明了指四方向的——司南。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3、5倍数的特点
※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验算除法:
(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4、笔算除法时,那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

(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在商。


5、除法计算时,记住每一次减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第三单元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数量=每份数相加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2.通常条形统计图有纵向统计图和横向统计图两种。

3.条形统计图中,一定要看清楚一格是表示1个,2个,5个,10个,还是更多单位(数量)。

4、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与平均分不是一个概念。

第四单元年月日
(一)年月日
1.重要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6月1日儿童节,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

2.一个当中1、3、5、7、8、10、12 这7 个月是31天,4、6、9、11这4 个月是30天。

3.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平年与闰年大月、小月天数是相同的,只有二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

4.季度: 一年分四季度,每3个月为季,
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平年有90天,闰年有91天),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有91天),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92天),
十、十一、十二月是第四季度(有9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

6.推算星期几的方法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二) 24计时法
1、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两个12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必须加上大概的时间段词语(如凌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
2、24时计时法,就是把一天分成24时表示,在表示的时间前可以加或可以不加表示的大概时间段得词语。

3、普通计时法转换成24时计时法时,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

比如,下午3日→3+12=15时
反过来要把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

比如,16时等于16-12=下午4时。

4、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经过
时间)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间为:22:00—10:00=12(小时)
5、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6、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天(日)=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钟
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1.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比如:30×500=15000 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 2.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3.几个个特殊数:25×4=100 ,125×8=1000
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得到一个三位数,三位数:
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第六单元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总和叫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
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4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米=10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厘米=10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千米=1000米=1公里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