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医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

合集下载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方案一、第一阶段康复训练(0-2周)术后2周内以减轻术后疼痛、控制术后肿胀与渗出为主。

佩戴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支具限制膝关节活动范围0-30°。

如果韧带固定牢靠,允许术后部分负重(患肢不多于50%部分负重),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但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每次训练结束后,应进行冰敷20-30分钟,以减少膝关节渗出、肿胀及疼痛。

本阶段的康复训练包括以下项目:(1)踝泵练习:踝泵练习,尽可能多做,有利于促进循环、消肿消胀、防止深静脉血栓。

具体步骤:平卧在床上,大腿放松,然后缓慢的尽最大角度地做踝关节跖屈动作,也就是向上勾起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维持5s左右,之后再向下做踝关节背伸动作,让脚尖向下,保持5s左右,循环反复地屈伸踝关节。

每组进行5分钟,每天进行3组。

(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平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尽可能用最大的力量紧绷大腿肌肉5s再放松。

每组进行5分钟,每天进行3组。

(3)直腿抬高练习:平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踝关节背伸状态下,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4)侧抬腿练习:侧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5)后抬腿练习:俯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二、第二阶段康复训练(2-6周)维持佩戴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步递增(每周依次增加20°-10°-20°-10°),直到术后6周支具限制膝关节活动范围0-90°。

在可耐受的范围内逐步增加负重,术后6周基本可恢复正常行走。

当步行无痛时,可以去掉拐杖。

此阶段康复训练项目同第一阶段,继续进行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练习、直腿抬高练习、侧抬腿练习以及后抬腿练习。

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

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

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交叉韧带是连接骨骼的重要组织,负责维持关节的稳定性。

当交叉韧带受到损伤或断裂时,需要进行手术修复,并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

下面将针对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进行解释。

1. 术后康复的第一阶段:恢复关节稳定性在术后的早期阶段,重点是恢复韧带修复区域的稳定性。

康复训练师通常会将患者的关节固定在正确的位置,并使用支持性装置(如石膏或支架)来保护修复后的韧带。

此时,患者需要避免过度运动或负重,以免对韧带修复产生不良影响。

2. 术后康复的第二阶段: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一旦韧带修复区域开始愈合并且关节稳定性得到保证,康复训练将重点转向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

这一阶段的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关节活动的运动疗法,如主动和被动关节运动、关节牵引、关节松解等。

此外,通过进行肌肉强化训练,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肌肉,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性。

3. 术后康复的第三阶段:恢复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当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得到恢复后,康复训练将进一步强调恢复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

这包括进行一系列的平衡和协调训练,如单腿平衡、球体训练和倒立训练等。

此外,通过进行功能性训练,如跳跃、蹲起和跑步等,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的运动模式和动作控制。

4. 术后康复的第四阶段: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和运动能力最后一个阶段的康复训练旨在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和恢复他们的运动能力。

这包括进行功能性培训,如上下楼梯、跳跃和跑步等。

此外,康复训练师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满足患者特定的运动需求和目标。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患者和康复训练师之间的紧密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需要遵守康复计划并定期参加康复训练课程。

此外,康复训练师还会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以帮助患者了解康复进展和如何预防再次受伤。

总结起来,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包括恢复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恢复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以及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和运动能力。

北医三院前交叉韧带康复计划

北医三院前交叉韧带康复计划

北京积水潭医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程序1.本康复程序应在骨科医生指导下执行,根据患者条件及术后情况不同而定;2.早己除功能锻炼外,其余时间手术肢体需穿戴长腿支具制动;3.康复锻炼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疼痛症状经过一定时间的休息可以得到缓解,是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的;4.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直到关节活动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突然增加则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5.肌力练习尤为重要,每次应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肌力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6.功能锻炼后即刻给予冰敷20-30分钟;如果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也可冰敷,每日2-3次;一、术后0-1周:消除肿胀,减轻疼痛,早期等长肌力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术后1天:1.正确体位摆放:患腿抬高防御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用枕头将腿垫成弯曲位置;2.不负重,患腿需用长腿支架锁定0度;术后24小时可扶双拐脚不着地行走,但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3.踝泵练习:用力、缓慢、全范围踝关节跖屈、背伸练习,可促进血循环、消退肿胀,对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4.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20次/组,组间休息2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5.冰敷:20-30分钟/次,每日2-3次;术后2天:拔除引流1.继续以上练习;2.髌骨松动:手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10次,3次/日;3.神经肌肉电刺激:股四头肌,10分钟/次,2次/日;4.直腿抬高:伸膝、足背伸,直腿抬高至于床成30度夹角处,10次/组,2-3组/日;5.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膝下垫枕,用力下压所垫枕头,试图使足跟离开床面,使大腿前侧肌肉绷劲及放松;20次/组,组间休息2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6.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膝下垫枕,足跟用力下压床面,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20次/组,组间休息2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7.髋内收、外展、后伸练习: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术后3-7天:1.继续以上练习;2.CPM练习:0-90度范围;3.Biodex被动模式及等长肌力锻炼;4.关节活动度练习:被动伸展,主动屈曲练习;闭运动链练习0-90度范围5.被动伸膝练习:足下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6.冰敷;二、术后2-4周:加强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练习1.继续以上练习;2.不负重,患肢需要长腿支架锁定0度;可扶双拐点地行走;3.踝泵改为抗阻力练习,训练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肌力;4.直腿抬高、侧抬腿及后抬腿负重练习,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5.CAM练习:0-90度范围,无阻力,20-30分钟/次,每日2-3次;6.Biodex被动模式及等长肌力锻炼;7.关节活动度练习:被动伸展,主动屈曲练习;闭运动链练习0-90度范围8.主动短运动弧股四头肌收缩练习0-45度:膝下垫枕,主动伸展练习,使足跟离开床面,20次/组,组间休息30秒,连续练习2-3组,3次/日;三、术后5周-3个月:负重及本体感觉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1.主动长运动弧股四头肌收缩练习0-90度2.腘绳肌抗组练习3.负重及平衡练习:1在平衡杠内,双足分离与肩同宽,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2在平衡杠内,双足前后分离,前后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3单足站立1分钟;4前后、侧向跨步练习,患腿在前及跨出一侧负重;4.负重:5-8周,由部分负重25%逐渐过渡到充分负重100%;加强负重及平衡练习,可用双拐行走,患腿单足站立如可轻松完成,则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并逐渐过渡到脱拐行走;如行走及负重时关节不稳明显,则用支架保护;5.关节活动度练习:15周,被动屈曲0-110度,主动屈曲0-100度;26周,被动屈曲0-120度,主动屈曲0-110度;38-10周,被动屈曲角度与健侧基本相同;4俯卧屈曲使足跟接触臀部,持续牵伸10分钟/次;6.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30分钟/次,2次/日;7.背靠墙静蹲练习:1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度,1分钟/次,间隔5秒,5个/组,2-3组/日;2单腿半蹲屈伸练习:患腿单腿站立,缓慢下蹲至屈曲45度,再缓慢登直膝关节;要求不打晃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8.Biodex主动模式及等长肌力锻炼9.上下楼梯练习10.半球平衡板练习11.慢走并逐步到快走练习四、术后4个月-6个月:强化关节活动度,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1.主动屈伸角度与健侧相同2.Biodex等速训练3.全蹲练习:1分钟/次,间隔5秒,5个/组,2-3组/日;4.跪坐练习:1分钟/次,间隔5秒,5个/组,2-3组/日;5.骑自行车6.蹬踏练习7.慢跑、后退走8.强化肌力练习9.膝环绕练习10.跳上跳下练习、侧向跨跳练习11.急停急转、折返跑12.蹦床练习13.运动员开始专项练习此期间重建的韧带尚不够坚固,应该循序渐进练习,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五、7个月-1年: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运动;。

早期康复(快速康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运用

早期康复(快速康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运用

早期康复(快速康复)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运用【摘要】目的:探究患者膝关节受损严重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后采取早期康复(快速康复)的效果。

方法:抽签法将我院40例患者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康复,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快速康复)。

结果:经不同康复治疗实施后,观察组的住院指标;患肢肌力表现指标;Lysholm评分指标;VAS疼痛指标;康复疗效指标表现皆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相比常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早期康复(快速康复)实施效果更好,有较大研究价值。

【关键词】早期康复(快速康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住院指标;患肢肌力表现指标;Lysholm评分指标;VAS疼痛指标;康复疗效指标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时应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运动创伤治疗中有效的方案之一。

运动创伤疾病有以下特点,患者膝关节功能受到严重损伤[1],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且疾病治疗还会因治疗时间延误和治疗方案不当等导致患者有后遗症和并发症等异常情况出现[2]。

所以在住院期间开展早期快速康复治疗,保障治疗效果,促使患肢更快的恢复到受伤前情形。

本文主要将治疗过程中早期康复(快速康复)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年限:2019年2月-2021年7月。

选取疾病: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选取例数:40例。

分组方法:抽签法。

对照组(20例):本组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7例;患者年龄最大为51岁,最小为22岁,平均(27.84±3.14)岁。

观察组(20例):本组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6例;患者年龄最大为47岁,最小为20岁,平均(27.68±4.06)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后康复,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快速康复)治疗。

医生保证术前疾病相关知识口头宣讲,可制定手册辅助了解。

另外医生要关注患者疼痛反应,做好止痛,保持患者身心放松。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效果评价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效果评价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效果评价高骥;李双印【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实施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个体化组,均在术后早期实施常规康复治疗,个体化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个体化康复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术后康复优良率,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个体化组和常规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后个体化组评分远高于常规组,本组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组康复效果分布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优良率高达93.33%,后者仅为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3%,远低于常规组的16.67% (P <0.05).结论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2页(P82-83)【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治疗【作者】高骥;李双印【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河南郑州450000;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5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能够保证前交叉韧带结构和功能的快速康复,还可维持膝关节的运动功能[1]。

近年来研究显示[2],若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易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还可造成关节疼痛、切口肿胀或切口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鉴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个体化康复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6年12月实施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共60例,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且均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排除合并有严重感染者,既往膝关节损伤或手术史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或者内科疾病者,拒绝签署同意书者。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讲解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讲解

五、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效果、及可能造成的后遗症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和正规的术后康复 训练后,疗效良好,可以恢复大部分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 力,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若失去了早期修复的机会,常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膝关节不稳。 不稳定的关节容易反复受伤,加速关节软骨、半月板等结构的 损伤,导致肌肉萎缩或创伤性关节炎。晚期韧带重建方法很多, 但远期效果不理想,不能完全恢复原韧带的功能,常遗留不同 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许多患者被迫因此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手 术。
四、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如何治疗
前交叉韧带里面并没有血管,它的营养物质来源主要是由关节囊内 的滑液和附着在韧带表面的毛细血管网来供应的。所以前交叉韧带 断裂之后自己是不能愈合的! 在临床上,对于前交叉韧带的断裂,经常是通过保守疗法或者是韧 带重建手术来进行治疗的。
保守治疗:用支具制动、消炎阵痛药物、物理治疗、加强肌力训练; 手术治疗:关节镜下ACL重建术-目前最佳的外科手术。自体、异体髌 腱和腘绳肌腱(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重建为最常用的3种方法。
第五阶段:术后13至24周(恢复到主动活动阶段)
进展到第五阶段的标准:
1.增强力量,耐力
2.开始准备功能活动
3.股四头肌力量达到健侧65% 腘绳肌力量达到健侧94%
第五阶段:术后13至24周(恢复到主动活动阶段)
第五阶段锻炼方案: 1.适应性训练:功率自行车
5.力量和协调性训练 3.平衡和稳定性训练: 平衡训练、跳上跳下练习, 侧向跨跳练习;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绕环练习 ② 侧方移动训练 ③ 侧向跑或向后跑,垂直跳,跳绳, 8字形 跑,急停急转训练 ④ 可训练专业性的体育活动
第五阶段:术后13至24周(恢复到主动活动阶段)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第1篇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一、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运动医学中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

当前交叉韧带损伤导致膝关节不稳时,往往需要进行重建手术。

手术后的康复阶段至关重要,合理的康复方案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本方案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患者,旨在提供一份合法合规的康复指导。

二、康复目标1. 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2. 恢复膝关节活动度;3. 增强膝关节稳定性;4.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三、康复阶段及措施1. 术后第一阶段(0-2周)目标:减轻疼痛和肿胀,预防并发症。

措施:(1)术后24小时内,采用冰敷和抬高患肢等方法减轻肿胀;(2)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3)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4)保持膝关节伸直位,避免屈曲,以免影响重建韧带的愈合。

2. 术后第二阶段(2-4周)目标:逐步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措施:(1)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渐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每日进行关节松动训练;(2)加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等张收缩训练;(3)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增强股四头肌力量;(4)继续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3. 术后第三阶段(4-8周)目标: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措施:(1)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争取达到正常活动范围;(2)进行闭链训练,如脚踏车、蹲起等,提高膝关节稳定性;(3)逐步增加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4)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眼单脚站立等,提高本体感觉;(5)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上下楼梯、行走等。

4. 术后第四阶段(8周以后)目标:全面提高运动能力,预防复发。

措施:(1)继续进行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逐步增加训练强度;(2)进行功能性训练,如跳跃、跑步、变向等,提高运动能力;(3)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逐步恢复运动水平;(4)定期复查,评估膝关节功能,调整康复方案;(5)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膝关节,预防复发。

早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早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早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是人体中关键的组织之一,其损伤往往会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慢性关节疼痛等问题。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治疗此类损伤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手术后的康复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康复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愈合产生积极作用。

早期康复训练的一个关键点是适时介入和持续性训练。

研究表明,在手术后第一周内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创伤区域的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这主要是因为适度的训练可以增加治疗区域的代谢率,进而为愈合过程提供充足的营养。

此外,早期康复训练还可以促进创伤区域的肌肉力量恢复,预防疼痛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另一个关键点是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

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应该以轻度、非负荷性的训练为主,并优先考虑训练受损肌肉的活动和力量恢复。

此外,康复训练还应该重点关注运动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以提高手术后的运动精度和控制能力,避免因节目接触不良导致的再度损伤。

总体来看,早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愈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愈合情况和康复需要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训练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设计。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康复训练与手术治疗的协调与整合,并利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康复治疗计划
整体康复目标:在保护移植物不受不利应力的影响下,逐渐恢复膝关节活动度和下肢力量。

据文献报道,前叉韧带重建术后伸直受限可引起步态异常,加重髌股关节症状和股四头肌无力、术后2-3周内应达到完全伸直,因此建议患者早期行走或睡觉时将支具锁定在0度位。

注意事项:
1、日常生活及自行锻炼时要佩戴支具,支具角度限制按手术医生嘱咐执行,由手术主刀医生决定支具和拐杖的使用时间。

2、合并半月板缝合手术者,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进程和负重时间根据半月板的修复制定。

3、合并MCL损伤患者,避免外翻应力。

4、术后2周内避免主动伸膝40-0度。

一、术后急性期阶段(第0-1周)
康复目标:减轻疼痛和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渐进负重;强调膝关节完全被动伸直,避免过伸;
注意事项:
1、直腿抬高练习,利用异体或腘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术后24小时后可开始练习;利用髌腱重建者需减缓该项训练以避免加重切口处疼痛。

2、术后24小时内在支具保护下,利用双拐/单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

3、避免过多行走,以防止加重肿胀、疼痛。

功能锻炼内容:
1、踝泵运动:主动屈、伸踝关节,节活动至远端持续收缩5秒后放松,30个/组,1组/2小时。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膝下垫枕,每次持续收缩5秒后放松。

30个/组,10-20组/日。

3、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持续收缩5秒后放松。

30个/组,10-20组/日。

4、各方向直腿抬高练习(辅助主动运动):抬高至足跟离床1-0-15cm,保持5-10秒后放松。

5-10个/次,3次/组,2-4组/日。

5、0-90度内主动屈膝/辅助下主动伸膝,5个/次,3次/组,2组/日。

6.髌骨松动训练(采用卧位辅助主动运动方法):治疗师抬起下肢以减少患者负重并推移髌骨,同时让患者足跟贴床面主动进行屈伸膝关节运动,5-10个/次,3次/组,1组/日。

7、卧位自我牵伸腘绳肌:俯卧位,膝下垫薄枕,主动伸膝,每次5min,1次/2小时。

8、运动后冷疗40min,2次/日。

二、术后早期(术后第2-6周)
目标:控制肿胀;巩固充分被动伸膝;髌骨活动度良好;恢复无痛正常步态。

注意:1.避免反复下楼梯。

2. 力量练习时保护髌股关节,避免产生疼痛和捻发音。

3.活动时避免超出活动度限制和疼痛。

功能锻炼内容:
1、继续各方向直腿抬高练习。

2、髌骨自我松动按摩:各方向10个/次,3次/组,2-4组/日。

3、俯卧位悬挂伸膝(自我牵伸腘绳肌):俯卧位,膝下垫薄枕,主动伸膝,每次5min,2-4组/日。

4、俯卧位屈膝练习:利用异体和髌腱重建重建者,术后第2周可逐渐开始,腘绳肌肌腱重建者术后4周后开始,5-10个/次,3次/组,2-4组/日,屈膝后要控制性落下。

5、坐位膝关节辅助主动屈伸练习:利用健腿帮助患腿进行屈伸活动,5-10个/次,3次/组,2-4组/日。

6、坐位主动伸膝练习:进行90度-40度范围内主动伸膝练习,5-10个/次,3次/组,2-4组/日。

7、小范围静蹲练习,各向SLR离心肌力训练
8、开始向前上楼梯练习,5min/次,2次/日..
9、本体感觉练习:负重达到50%后开始平衡练习。

三、术后中期(术后7周-12周)
康复目标: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无痛上下20cm高阶梯,提高下肢灵活性。

注意事项:1.力量练习时保护髌股关节,避免产生疼痛和捻发音。

2.活动时避免超出活动度限制和疼痛。

功能锻炼内容:
1、继续辅助下主动关节活动度练习。

2、可利用砂带等进行渐进抗阻训练。

3、开始向前迈下台阶训练(高度减增:10-15-20厘米)
4、开始步行仪上带坡度倒走练习,以增加股四头肌肌力。

5、开始股四头肌牵伸(仰卧位、和俯卧位)。

四、术后后期:(术后4-6月)
康复目标:提高全面功能,为安全重返运动做准备;增加下肢肌力;逐渐加强爆发力与本体感觉;正常的跑步。

功能锻炼措施:
继续静蹲、渐进抗阻等肌力练习,要采用交叉训练方式防止劳损。

继续维持正常关节活动度(利用牵伸动作)。

慢跑练习先开始倒退跑,因为较向前跑可降低髌股关节压力。

在开始向前跑前要胜任迈下20厘米台阶的练习。

等速训练或踏车练习。

肌力足够后,开始功能往复运动练习,逐步增加速度和强度。

下肢灵活性练习,例如双腿跳或米字格内多方向弓箭步练习。

注意:
术后2周内避免主动伸膝40-0。

;行走时支具锁定在0。

;避免热疗;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备注:(支具角度调节参考方案:1.术后膝关节支具固定于0~90度, 4周后膝关节支具屈曲幅度每2周增加15度,术后8周去除支具后逐渐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度 2. 术后即开始双拐部分负重行走,4~6周后步行无痛时逐渐弃拐。

3. 行走或睡觉时将支具锁定在0度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