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计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方案一、第一阶段康复训练(0-2周)术后2周内以减轻术后疼痛、控制术后肿胀与渗出为主。
佩戴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支具限制膝关节活动范围0-30°。
如果韧带固定牢靠,允许术后部分负重(患肢不多于50%部分负重),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但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每次训练结束后,应进行冰敷20-30分钟,以减少膝关节渗出、肿胀及疼痛。
本阶段的康复训练包括以下项目:(1)踝泵练习:踝泵练习,尽可能多做,有利于促进循环、消肿消胀、防止深静脉血栓。
具体步骤:平卧在床上,大腿放松,然后缓慢的尽最大角度地做踝关节跖屈动作,也就是向上勾起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维持5s左右,之后再向下做踝关节背伸动作,让脚尖向下,保持5s左右,循环反复地屈伸踝关节。
每组进行5分钟,每天进行3组。
(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平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尽可能用最大的力量紧绷大腿肌肉5s再放松。
每组进行5分钟,每天进行3组。
(3)直腿抬高练习:平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踝关节背伸状态下,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4)侧抬腿练习:侧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5)后抬腿练习:俯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二、第二阶段康复训练(2-6周)维持佩戴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步递增(每周依次增加20°-10°-20°-10°),直到术后6周支具限制膝关节活动范围0-90°。
在可耐受的范围内逐步增加负重,术后6周基本可恢复正常行走。
当步行无痛时,可以去掉拐杖。
此阶段康复训练项目同第一阶段,继续进行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练习、直腿抬高练习、侧抬腿练习以及后抬腿练习。
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康复计划(在使用本计划指导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完全部内容,并经医生许可后再予执行) ※注意事项: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
2. 功能练习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
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
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
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
4.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
5. 早期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每日只进行一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
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 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
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
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
7. 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
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
正文一·早期——炎性反应期(0-1周)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负重;早期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
功能练习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较低,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重建韧带尚较为脆弱。
故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
逐渐增加小负荷的耐力练习,即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连续练习,至疲劳为止。
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说明1. 本计划应在骨科医生的指导下执行。
2. 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不尽相同,具体进行康复锻炼时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3.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要佩戴可拆卸支具或铰链式支具4~6周,除膝关节康复训练外,相邻关节的主动活动可以尽早开始。
4. 康复锻炼中会存在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减弱或消失,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可以继续坚持康复锻炼。
5. 肌肉力量练习应当贯穿康复计划的始终。
每次应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为宜,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
肌肉力量的提高是恢复关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应当坚持锻炼。
6. 膝关节的肿胀会伴随着整个练习过程,直至膝关节屈伸活动角度及肌肉力量基本恢复正常时,膝关节肿胀才会逐渐消退。
如果出现膝关节肿胀突然加重,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必要时应及时回医院复查。
7. 功能锻炼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
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以继续冰敷,每日2~3次。
第一阶段:术后1~7天(术后水肿期)支具要求:膝关节支具锁定在0度伸直位。
可以扶双拐下地行走,患肢不负重。
功能锻炼:1. 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踝泵):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跖屈、背伸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对防止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
每日2小时1次,每次1~2组,每组20个。
2. 等长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3. 活动髌骨:用手将髌骨上下左右推动,每日4次,每次1~2组,每组4方向,每组15个。
1. 直腿抬高训练:伸膝后保持膝关节伸直,抬高至足跟离开床面10~15厘米处,保持30~60秒/次。
2. 每天锻炼3组,每组20~30次。
1. 膝关节活动度锻炼:要求患侧膝关节能够被动伸直到0度,屈膝角度小于90度。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锻炼的原则是被动的闭链的屈膝锻炼。
2. 仰卧位闭链屈膝锻炼:要求屈膝过程中足跟不离开床面,在床面上活动,称为“闭链”。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手术,术后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康复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手术后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术后第一周,患者需要进行休息和冰敷治疗。
在这一阶段,患者需要避免承重活动,保持膝关节的稳定。
冰敷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和肿胀,促进伤口愈合。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被动关节活动,以维持关节的柔韧度。
术后第二周至第六周,患者需要进行逐渐增加的康复训练。
在这一阶段,患者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站立和行走。
物理治疗师会制定针对个体情况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理疗,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关节的稳定。
术后第七周至第十二周,患者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一些中等强度的康复训练。
在这一阶段,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适度的跑步和跳跃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功能训练,如下蹲和蹲起训练,以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功能。
术后第十二周后,患者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一些高强度的康复训练。
在这一阶段,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激烈的运动训练,如慢跑、篮球和足球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运动技能训练,以提高运动表现和预防再次受伤。
除了以上的康复训练,患者还需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避免承重活动,避免突然转身和扭伤膝关节。
此外,患者还需要遵循医生和物理治疗师的建议,定期复诊,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总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
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健康,重返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第1篇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一、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运动医学中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
当前交叉韧带损伤导致膝关节不稳时,往往需要进行重建手术。
手术后的康复阶段至关重要,合理的康复方案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本方案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患者,旨在提供一份合法合规的康复指导。
二、康复目标1. 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2. 恢复膝关节活动度;3. 增强膝关节稳定性;4.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三、康复阶段及措施1. 术后第一阶段(0-2周)目标:减轻疼痛和肿胀,预防并发症。
措施:(1)术后24小时内,采用冰敷和抬高患肢等方法减轻肿胀;(2)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3)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4)保持膝关节伸直位,避免屈曲,以免影响重建韧带的愈合。
2. 术后第二阶段(2-4周)目标:逐步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措施:(1)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渐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每日进行关节松动训练;(2)加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等张收缩训练;(3)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增强股四头肌力量;(4)继续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3. 术后第三阶段(4-8周)目标: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措施:(1)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争取达到正常活动范围;(2)进行闭链训练,如脚踏车、蹲起等,提高膝关节稳定性;(3)逐步增加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4)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眼单脚站立等,提高本体感觉;(5)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上下楼梯、行走等。
4. 术后第四阶段(8周以后)目标:全面提高运动能力,预防复发。
措施:(1)继续进行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逐步增加训练强度;(2)进行功能性训练,如跳跃、跑步、变向等,提高运动能力;(3)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逐步恢复运动水平;(4)定期复查,评估膝关节功能,调整康复方案;(5)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膝关节,预防复发。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一初期(0—4周)手术当天为0天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
1、手术当天术后:一周内不进行屈曲练习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尝试进行骨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2、术后1—3天:术后24小时可扶双拐脚不着地行走(仅限去厕所)踝泵练习:主动踝关节背伸(往头勾脚)5秒、趾屈5秒----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尽可能多做,500—1000次。
下地后可进行抗重力下踝泵练习.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大腿肌肉绷紧及放松。
绷劲5秒/次,放松2秒/次。
(大于500次/日)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 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正确体位:摆放患侧抬高放于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置于屈膝位置。
尝试仰卧位直腿抬高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距离床15厘米处,保持至力竭。
5—10 次/组,2—3组/日,练习时,手术切口的疼痛属于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
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在开始抬腿之前,应将大腿前方和后方的肌肉绷紧,使整个腿部在肌肉保护下形成一个整体,膝关节要完全伸直,然后将腿抬起,这样可以防止在直腿时韧带松弛。
开始侧抬腿练习: 10次组,2—3组/日,组间休息30秒。
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5厘米为1次,10 次/组,1—2组/日,组间休息30秒。
伸膝练习:时间尽可能多,每天练习15分钟以上。
方法:患侧足跟下垫枕头,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方应空出。
,膝关节下应空出。
必要时于膝关节以上处加沙袋或外力。
术后4天—4周被动屈曲打90度,此时患肢仍然不能完全负重,行走时扶拐,患肢负重三分之一。
在进行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练习的同时还应进行如下练习:1、髌骨松动术大腿放松、摸及膝前的髌骨手法: 手掌推住髌骨的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
每方向20次,2—3次/日。
可在屈曲练习前进行。
2、上午屈膝练习(5种情况)坐(或仰卧)位垂腿:(适用于0—95度)方法:坐或躺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
大学城医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

大学城医院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1. 本计划应在骨科医生的指导下执行。
这里提供一套常规治疗方案,由于每位患者病情不尽相同,具体执行时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支具穿戴6周,除膝关节康复训练外,相邻关节的主动活动尽早开始。
3. 康复锻炼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
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弱或消失,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
4. 肌力练习应贯穿康复计划的始终。
每次应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为宜,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
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对待。
5. 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
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
6. 功能锻炼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
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
7.支具选用长腿直支具或卡盘支具,一般术后配戴4-6W。
第一阶段:术后1-7天(术后水肿期)1.术后1-2天1)支具--锁定在0°伸直位。
配戴支具4--6周,行走—拄双拐;不负重。
2)练习:①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踝关节跖屈、背伸,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对防止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
每日4小时1次,每次1-2组,每组20个。
②膝关节ROM训练:●被动膝伸直到0°●腘绳肌的牵拉训练:每日4次,每次1-2组,每组5个。
③肌力训练:每日4小时1次,每次1-2组,每组20个。
●等长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等张训练:直腿抬高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1分钟。
被动膝伸直到0°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练习④电疗:每日1-2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
●防止肌肉萎缩:电刺激●镇痛:TENS⑤冰敷:每次15分钟,温度0-4度。
2. 术后3天1)支具--锁定在0°伸直位。
行走—拄双拐;不负重练习。
2)练习①踝泵练习②松动髌骨:每日4次,每次1-2组,每组4方向,每组15个。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计划(何耀华博士)谨告患者,交叉韧带重建后,并不意味着膝关节功能就能恢复,只标志着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开始,没有严格的康复训练,韧带重建的效果就难以体现,请严格按照本计划进行训练,不要任意减少训练,以免影响功能恢复,但是也不要超过训练进程,以免造成韧带松弛。
请务必于每个康复阶段结束后复查。
术后第1-3周康复训练计划
术后第9〜12周康复训练计划
时间 每日训练
(mi n ) 次数(次)
5•肌肉灵活性训练
侧向踏台阶
术后第13周〜6个月康复训练计划
训练项目
训练方案
1支具制动 去除支具,但是行走时避免膝关节过伸
2•肌力训练 0 ° -45。
半蹲
15 3.本体感受器训,
练
固定自行车
15 4•活动度训练
平衡板(单腿,支具限制活动范围于
0 ° -45 °)或软垫上慢跑
15 全范围被动活动(0°— 150°) 30 15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的最理想效果是最终获得卓越的稳定,完全的活动范围、完整的肌肉强度和正常的功能。
保守的康复计划强调保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病人的膝关节,禁止早期活动、负重和功能训练。
1982年,患者的膝关节以石膏夹板固定在屈曲300,避免移植物过度牵拉。
术后6-8周,才能允许脱掉膝关节支具完全负重;1年内,大多数病人被禁止参加体育活动。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包括:患膝僵硬,疼痛和不能恢复到正常的运动水平。
我们分析了那些不守计划、康复积极的病人和那些守计划、没有并发症的病人。
让我们奇怪的是:那些不守计划的病人更少出现长期的膝关节活动问题,更少出现疼痛,而且膝关节的长期稳定性没有差异。
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分析到:
•一个早期不能伸直的膝关节经常导致术后膝关节伸直受限
•那些不能够早期控制下肢的病人往往都是由于股四头肌早期训练不良
•那些早期参加体育活动的病人与那些守计划的病人在膝关节稳定性上是相同的
这使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首要重要的因素上。
包括:
•恢复与健侧膝关节相等的过伸
•获得良好的股四头肌控制力
•允许早期伤口愈合
第一期(术前)
康复应该从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立即进行。
第一期的临床目标是重塑完全的活动度、正常的强度和手术前控制肿胀。
患者还应该了解积进康复的基本原理,包括完全伸直,早期负重和闭链、开链强度训练。
达到上述目标的时间决定于患膝的反应,通常需要1周至2个月。
为了减少肿胀,通常使用一个注入冰水的冷冻加压袖(Cryo/Cuff) (Fig. 1)。
除了行走,必须持续佩带。
肿胀的消退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手术前.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达到健侧膝关节水平可以减少诸如术后膝关节僵硬的并发症。
为了恢复完全的活动度,病人必须进行下述训练:垫高脚跟(Fig. 2),俯卧悬吊(Fig. 3),踝关节伸直,滑墙,脚跟滑动(病人可能还需要在伸直训练板协助下获得过伸。
对于恢复正常步态而言,鼓励患者从部分负重逐渐到可以支撑的完全负重这种活动是很重要的。
在获得正常步态必须以完全的膝关节伸直和良好的股四头肌控制力量为前提。
故此,再次强调:正常的脚跟着地完全负重的步态是建立在膝关节完全伸直的基础上的。
手术前希望病人可以正常行走。
鼓励患者进行早期的闭链肌肉强度训练:抬腿(Fig. 5),下蹲(Fig. 6),下台阶(Fig. 7),自行车(Fig. 8)和踩天梯(Fig. 9)。
这些训练必须在损伤后肿胀减退和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后进行。
通过上述训练,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估包括:正常的活动和休闲的体育运动。
在安排手术前还要根据患者上学、工作、家庭的时间安排确定最佳的手术时机。
第一期还包括:患者了解我们的康复概念,重建手术的具体时间安排和个自的手术后康复目标及期望值。
因为理性认识的准备对于手术和康复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掌握康复的目标和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第2期(手术后)
第2期的临床目标包括:减少肿胀,完全的被动膝关节伸直和屈膝1100。
其他方面还有:进行主动直腿抬高和恢复正常行走。
第2a期:(1-6天)
将手术后的疼痛和肿胀,手术后冷冻袖马上放在患膝上。
除了进行活动训练外,冷冻袖整天必须维持在膝关节上。
持续的被动活动(CPM机0-300)直接从复苏室开始。
除了下床洗澡外,患膝必须放在CPM机上训练。
重获膝关节完全活动度的训练从手术当天开始。
过度伸直训练在睡醒后每小时进行十分钟
(抬高脚跟)。
屈膝训练每天六次。
在CPM机上逐渐达到屈膝1100并且维持十分钟(每天四次)是不难的。
一旦患者已经训练到CPM机的最大角度后,继续用手牵拉小腿屈膝超过1100。
Figure 10
下肢控制训练从手术当天开始,由股四头肌训练和主动直腿抬高所组成。
主动抬高脚跟训练(Figure 10)有助于改善下肢的控制并将髌挛缩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第一周患者应该尽可能卧床。
当然,当患者可以支撑体重时,应该鼓励下床洗澡。
在手术后早期,可以使用支具以形成正常的行走模式。
患者在术后一周转到物理治疗,应该有完全的膝关节伸直,屈膝1100,膝关节极少的肿胀和正常行走。
第2b期(7-14天)
患者每周找外科医生和理疗师复诊一次。
患者的康复计划着重于肿胀控制,活动度,股四头肌的下肢控制力量和步行。
.在本章节中,恢复膝关节完全伸直是最值得强调的。
完全的过伸可通过抬高脚跟训练和俯卧悬吊训练来维持。
在术前,如果患者不能维持完全的过伸,可以使用伸直位夹板。
CPM 机使用缩短到少于一周。
以滑墙、脚跟滑动来训练屈膝度。
在训练中同时使用冷冻袖,并以此作为基本原则以控制肿胀
鼓励患者不使用支具完全负重行走(Video 4)。
行走训练包括:脚跟、脚趾行走,倒退走和高抬腿。
注意:倒退走是当脚趾走到脚跟时,膝关节完全伸直。
对着镜子走可以使患者观察到他们是怎么走路的,有助于恢复正常步态。
本康复计划强调早期控制下肢。
有了早期伸直和正常步态就有可能恢复良好的股四头肌力量,控制好下肢。
完整的康复计划和成功的结果还必须将临床的多变性纳于计划之中。
鼓励患者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膝无保护地站立以达到膝关节完全伸直,恢复膝关节自动保护(Video 5)。
该训练可以参考病人在任何时间都喜欢的单腿站立姿态。
患膝单腿站立是一种恢复膝关节完全活动度和控制下肢的有效方法,在开始功能训练时让患者自信地用患肢站立。
一旦患者获得完全的膝关节伸直并且行走正常后,就可以开始下肢强度训练。
其包括双侧对称的450屈膝和抬高小腿。
良好的下肢肌肉力量可以减少关节的压力负荷。
患者应该每两周转到外科医生和物理治疗师处复诊,应该有完全的膝关节伸直,屈膝1300,膝关节极少的肿胀,正常行走并且能够上学和做次要的工作。
第3期(2-4周)
患者在术后两周进入第3期,应该有完全的膝关节伸直,屈膝,继续负重并且早期行走和特殊的体育训练。
膝关节伸直可通过继续做俯卧抬高、被动或者主动抬脚跟甚至采用过伸装置来维持。
通过脚跟滑动和固定自行车以增加屈膝度。
功能训练在患者可以没有困难地控制患肢的时候开始。
包括:450下蹲,单腿负重,单腿抬高,单腿下楼梯,踩天梯和骑固定自行车。
伤口一愈合就应该开始游泳的和其他物理治疗。
如果患者恢复了膝关节完全的活动度和其他特殊运动的要求,就可以开始跳绳、金鸡独立和简单。
的姿式训练。
第3期后,要求患者在半年内每4-6周找理疗师复查一次,其后在手术后9,12,24个月各复查一次。
第4期(4周以上)
第4期的重点在优先考虑强度训练和恢复体育活动。
患者需要接近正常的活动度,来完成本期的康复要求。
我们建议在手术后4-5周开始本期康复。
但是,如果患者不能完成前面三期的训练目标,就不能正式开始卓越的活动、运动训练。
第4期的临床目标包括完全的活动度(包括膝关节过伸),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超过健侧的70%强度,完全加入各种体育活动。
在健身房和家中进行渐增的强度训练。
训练包括单腿负重,单腿伸直,单腿下楼梯,单腿抬高小腿,完全下蹲超过900和冲刺。
鼓励患者进行从高重复、低负重到低重复、高负重的训练。
当然包括一些如骑自行车、游泳、踩天梯等中度速度的力量训练和心血管活动。
第4期中(手术后4周)病人进行第一次评估。
评估包括等张肌力试验(Fig. 11),等长下肢力量试验(Fig. 12)和KT-1000 韧带稳定性试验(Fig. 13)。
患者的状态影响患者恢复灵敏活动和特别的运动如等张、等长试验评分。
如果患者的力量至少恢复到65%,灵敏训练就可以开始。
其包括下肢侧向移动,跳桑巴舞,快速转身和向后跑。
患者还可以开始玩篮球投篮或者打网球的运动随着患者的进步,训练更加多样化,如绕八字和半速、全速跑。
进步的速度决定于患者对于特殊运动员运动和消闲运动的要求。
运动员的专业要求促进特殊运动的恢复。
虽然很多病人问“什么时候开始跑?什么时候开始第4期训练,按情况跑步和积极的康复是康复计划的最后一步。
我们建议患者以跑步2-3米的形式进行灵敏性和体育活动。
这时如果跑步的距离太长可能会导致膝关节肿胀,从而拖延了康复的步伐。
运动员必然要求加入特殊的体育运动。
虽然我们允许运动员在术后早期重新活动和玩耍,但是他们至少需要2-3个月来恢复完全的膝关节功能而参加特殊的体育活动。
患者在6个月内每4-6周随访一次,只要患者感觉到舒服并且经过我们评估后允许患者恢复体育活动。
每次都检查等长、等张肌力强度试验,单腿抬高的检查和KT-1000量化检查。